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重要生态保护措施

重要生态保护措施

来源:锐游网


重要生态保护措施(一)

一、植物保护措施:

(1)预防保护(绕避敏感区)

(2)就地保护,划定保护区;

(3)不能就地保护的实施移植保护;

(4)优化工程用地,合理布置施工 区,减少植物的影响;

(5)工程临时占地在工程结束后积极实施植被恢复(自然恢复,人工恢复);

(6)古树名木建立保护区,并挂牌保护。

(具体项目应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深化、具体化)

二、野生动物保护措施:

(1)保护动物生境或栖息地、繁殖地、庇护所,维持其足够大的领地;

(2)保护植被,特别是其食源;

(3)保护水源;

(4)设置生物通道;

(5)就地保护,建立保护区;

(6)不能就地保护的情况下,易地保护;

(7)禁止捕猎;

(8)加强科学研究和法制教育。

(具体项目应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深化、具体化)

三、鸟类保护措施:

(1)避免干扰;

(2)保护鸟类生境,包括植被、河流湿地及食物等;

(3)人工招引;

(3)禁止捕猎;

(4)划定保护区;

(具体项目应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深化、具体化)

四、鱼类保护措施:

(1)保障洄游性鱼类的通道畅通;

(2)建立鱼类增殖放流站;

(3)设置人工鱼礁;

(4)防止水体污染;

(5)保障生态用水;

(6)划定保护区;

(7)避免过度捕捞。

(具体项目应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深化、具体化)

五、湿地保护措施:

(1)避免征占湿地,确保湿地面积;

(2)保障湿地水源,防止湿地萎缩;

(3)保障水力畅通,防止湿地分割;

(4)防止污染湿地;

(5)保护湿地动物,特别是鸟类;

(6)保护湿地植物;

(7)建立湿地保护区;

(8)受损湿地修复(或恢复)(湿地恢复需考虑4个因素或条件:水文、地形地貌、土壤、生物 );

(9)制定湿地保护规划。

(具体项目进一步深化、具体化)

高速公路的重点工程主要环境影响及保护措施(一)

本人仅提出一部分来,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不断来丰富。

(一)隧道工程

主要环境影响:

(1)隧道排水对地下水的影响,及对洞顶植被的影响,对周边居民引水的影响

(2)景观影响

(3)施工期的噪声、扬尘影响

(4)施工对周边野生动物的影响

(5)施工可能引起的塌方问题

(6)长大隧道排风排污的影响

主要环境保护措施:

(1)采取先进的施工工艺,如盾构技术的应用;施工场地洒水降尘;

(2)防治地下水大量流失的封堵措施;

(3)弃渣及时利用或合理处置,并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

(4)洞口景观设计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二)互通式立交

主要生态影响:

永久和临时征占大量土地,改变了土地利用功能和区域土地利用格局;破坏了原生植被,造成原生植被覆盖率下降和生物量及生态效益的损失;改变了工程所在区域的景观;弃土弃渣处理不当,容易发生水土流失。

主要环保措施:

尽可能减少占地;临时用地尽可能设置在永久占地范围内;弃土弃渣尽可能纵向利用;加强绿化。

(三)大桥、特大桥环境影响

施工期

①在河流中设置桥墩,如果不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则会造成河流的水污染,并对水生生态造成不利影响;

②施工弃渣若处理不当或发生水土流失,也会造成河流水环境的污染;

③施工废水和生活污水不经处理排入河中也会造成水环境的污染。

营运期

如果未设置防撞护栏以及桥面径流收集和导排系统,一旦运送危险品的车辆发生事故,则会对水环境、水生态造成污染和破坏。

主要环境保护措施

桥墩施工应设置围堰;施工弃渣及时运出河道,妥善处理,防止发生水土流失;施工废水经沉淀池处理后回用,生活污水经生化处理后用于降尘或绿化,不排入河道。

设置防撞护栏;设置桥面径流收集和导排水设施。

高速公路的重点工程主要环境影响及保护措施(二)

(四)高填方路堤

主要环境影响:

大量的土石方填筑,需要大量的借方,增加取土场或取土量,破坏植被及土地;加大土石方运送量,施工机械产生噪声及运输便道破坏植被,产生扬尘污染等;地表形态改变,对原植被及土地利有格局产生分割;高填方路段如果有关通道留设不合理,会产生阻隔影响;路堤容易发生水土流失。

措施:

根据情况考虑采取桥梁方案;尽可能降低路基高度,减少填方量,尽量做到土石方平衡与调运;做好边坡防护,修筑导排水沟等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

(五)深挖方路堑

主要环境影响:

深挖方路段挖除大量的土方,产生大量的土石方,如果不能纵向利用,则需要弃入弃土场,弃土场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甚至地质灾害;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相当于在地表增加一条沟壑,对植被或土地产生分割,也会对野生动物的迁徙产生阻隔影响;路堑边坡容易发生水土流失。

措施:

根据情况考虑隧道方案;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做好路堑边坡防护;挖除的土石方尽可能纵向利用(用于填方路段)。

(六)服务区(收费站、大型停车场、宾馆饭店、办公室、卫生间、锅炉房、车辆维修站、洗车场、加油站、超市等)

占地面积大,生态影响明显;

公路污染影响集中区:

A、锅炉房的废气、废渣

B、车辆维修、清洗废水

C、生活污水排放

D、车辆噪声

E、加油站的环境风险

主要环保措施:

(1)严格控制占地面积,减少征占土地和植被破坏,避免在基本农田等重要生态保护区建设服务区和收费站;

(2)对于生活污水和车辆清洗废水分别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处理,达标后排放或利用;

(3)对锅炉房产生的废气和废渣—锅炉煤渣,通过优先选用环保型锅炉或安装环保设

施进行除尘,确保烟尘排放达标;

(4)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分类收集、存贮,交市政部门或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处置。

(七)穿越敏感区段(根据所穿越敏感区的类型考虑,注意具体化)

主要环境影响:

①征占了敏感区的土地和植被,改变了土地利用性质、格局或功能,破坏植被,造成植被覆盖率的下降和生物量、生态效益的损失;

②对生要保护对象造成不利影响,如造成受保护植被及植物的破坏、影响野生动物的迁移、或使保护景观受到不利影响;

③改变了敏感区的功能区划,甚至会导致其结构与功能的重新划分,如自然保护区结构与功能的调整;

④产生污染影响,甚至环境风险,如穿越饮用水源保护区段未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⑤造成水土流失。

主要生态保护措施:

①尽可能采取绕避方案或以桥隧代路基方案;

②减少土石方量;

③尽可能减少临时占地,临时占地尽量设置在永久用地范围内或尽可能不在敏感区段

设置临时占地。

④如果涉及野生动物的迁移活动,则应避开野生动物活动时间施工,并为其设置通道;

⑤如果涉及国家或地方保护植物,则应采取移植和生态补偿措施)

油田开采主要污染物及其防治技术

一,油田废水污染防治

油田废水污染物种类为石油类,COD、SS、挥发酚、硫化物、氰化物、六价铬、砷等,而主要是COD、SS、石油类,这三种污染物约占所有污染物排放总量的95%以上。

1,钻井废水

PH值偏高,一般在8~12之间;含SS和COD高,分别多在2000mg/L以上及500mg/L~10000mg/L之间,石油类在50mg/L~500mg/L之间,而且有很高的色度。

污染防治措施:

(1)打丛式井(即在一个井场打多口井,可以提高钻井废水的重复利用率,减少钻井泥浆和钻井废水的排放量);

(2)钻井泥浆采用闭路循环系统,完善泥浆四级固控净化手段,杜绝泥浆的跑、冒、滴漏。用途是可以提高泥浆重复利用率,减少新鲜泥浆配制量,相应减少新鲜用量和钻井泥浆与钻井废水的排放量。

(3)优质泥浆回收利用。用途是可以减少新鲜泥浆配制量。

(4)使用钻井废水冲洗钻台、钻杆,水刹车、泵拉杆等冷却循环使用,清洗沙样废水要重复使用。用途是可以提高钻井用水的重复使用率。

2,采油废水

一般SS含量高,颗粒粒径小,细菌含量高,油水密度差小,有机物含量高。水温一般为40-60度。

污染防治措施:

(1)采油废水回注。用途是不仅减少了废水外排,而且能节约大量新鲜用水,缓解油田供水水源紧张的矛盾。

(2)注好水、注有效水,提高注水驱油效率。用途是可以有效控制原油含水上升幅度,在减少采油废水产生量的同时,减少了无效注水,节约大量新鲜用水。

3,作业废水

PH值4~9,主要污染物有COD、SS、石油类、硫化物等。

含硫气田水:硫化物含量高,其他污染物类似采油污水性质。

污染防治措施:。

建洗井水回收流程。回收洗井水处理后回注,减少洗井水的外排,节约水资源。

用采油废水洗井。尽可能不用清水洗井,减少新鲜水的用量。

4,油气集输储运废水

(1)杜绝油井、管线、储罐保温伴热循环水的漏失。减少循环水补充用量。

(2)掺水流程,油水分离后,废水重复使用。减少新鲜水用量。

(3)锅炉冷凝水回收使作。用作锅炉补充水。

(4)冷却水重复使用。液化气储罐喷淋用水,机泵冷却水、氨冷却塔喷淋用水,循环使用。

(5)反冲洗水回收使用。废水处理系统滤罐,需定期反冲洗,将反冲洗水回收处理再加以利用,减少了外排水量。

(6)站库排水系统做到清污分流。减少废水排放量。

二,油田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油气田企业固体废物主要有三类:钻进废弃泥浆、岩屑,落地原油,油泥与油砂。

1,钻井废弃泥浆

(1)分类:

水基钻井泥浆、油基钻井泥浆和气基钻井泥浆。

(2)来源:

一是由于地质性质的变化,更换泥浆体系产生的废弃泥浆,也即不适于钻井工程和地质要求的钻井泥浆,在钻井过程中,因部分性能不合格而被排放的钻井泥浆;二是钻完井后弃置于井场的泥浆。即完井时井筒内被清水替出的钻井泥浆;三是泥浆循环系统渗漏产生的废弃泥浆,即循环系统跑、冒、滴、漏而排出的钻井泥浆。万米进尺废弃泥浆产生量

为634T/104米,钻井废弃泥浆排放量约为40×104T/年,排放率40%左右。

(3)主要成分:

取决于钻井泥浆的类型以及使钻井泥浆满足钻井要求而加入的添加剂。一般情况下,钻井泥浆的主要成分有水、油、黏土、加重材料、泥浆处理剂(有机处理剂、无机处理剂、表面活性剂)、堵漏材料等。

(4)主要污染物:

烃类、盐类、各种有机聚合物、木质素磺酸盐、某些重金属(如汞、铬、铜、铅、砷)及重晶石中的杂质。

(5)性质:

PH值较高,约为8.5~12,呈碱性;含有一定量的加重剂和化学处理剂;有些钻井泥浆含有油类;有些含有毒性(由于所钻进的地层中含有有毒物质,添加剂中含有有毒物质)。

(6)危害:

过高的PH值、高浓度的可溶性盐及石油类影响土壤的结构和危害植物生长;有害的重金属离子,如六价铬、二价汞、二价镉、二价铅及不易被动植物降解的有机物、分子聚合物易进入食物链,并在环境或动植物体内蓄积,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废物中的有机处理剂使水体的COD、BOD增高,影响水生生物的正常生长。

(7)控制措施:

A,合理选用泥浆体系及泥浆的使用与回用

①使用无毒低污染泥浆。为保护浅层地下水不受污染,表层钻进时,使用清水泥浆,尽可能不使用化学添加剂。配制钻井液时,严格控制有毒、有害泥浆添加剂的使用。钻井中遇到浅水层,下套管时应注水泥封固,防止地下水水层被地层其他流体或钻井泥浆污染。开发研究无毒无害钻井泥浆体系。某油田通过在钻井泥浆中加入钾离子、铵离子等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成分,形成对土壤环境有利的绿色钻井泥浆体系。

②采用闭合泥浆循环系统。对钻井液性能进行四级净化,避免钻井液的频繁稀释及反复加药,这样可以使钻井液体积减小,耗药量降低,从而使完井后的废钻井液处理量降低。对废泥浆池进行防渗处理,防止污染地下水。

③泥浆的再循环利用。完井后对泥浆进行回收,重复使用。

B,改革生产工艺

①搞好钻井设计,合理选择井身结构、井眼尺寸及钻井技术。

采用定向井、丛式井组可节约井场占地,可以减少钻井过程对地貌的破坏。另外,丛式井在一个井场打多口井,可以提高泥浆和泥浆废水的重复利用率,减少钻井废水的排放量。

钻水平井与取得相同产量的钻直井相比,可以减少钻井占地,节约钻井进尺,从而减少钻井液排放。

分支井钻井是指在一口主井眼中钻两口或多口水平井。分支井在节约钻井进尺、减少能源消耗、提高钻井泥浆及废水的重复利用率,与水平井所起的作用相似。

小井眼技术是指井眼直径不于常规井的钻井工艺。当钻井深度一定时,井眼直径越小,

废钻井液的产生量越少。在可能的情况下,采用细孔井工艺会大幅度降低钻井废液产生量。

②提高钻井泥浆抑制能力,控制地层造浆。具体措施是采用具有抑制泥页岩水化作用的钻井液,抑制由于地层水向井筒浸渗而形成的表面造浆,从而减少在表层钻进时泥浆量的迅速增加。

③搞好固井,防止固井工程事故,而增加钻井废液的排放量。

④提高钻井泥浆固相控制效率。钻井液密度是一项重要的性能指标,其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随着钻井液的重复使用,泥浆中的固相含量一般会逐渐升高,升至一定限度后必须加药加水重新调制,因此,提高钻井液固控系统的处理效率,控制钻井液中固相含量的升高,对减少钻井液的产生和排放量起着重要作用。

(8)钻井泥浆处理办法

①回收再利用

可以用机械方法将废弃泥浆转化为干粉再用,主要回收加重剂和少量钻屑及膨润土。老井钻井泥浆用于新井压井。

②直接排放

适用于污染程度较低、且易于自然降解的淡水基钻井泥浆的处理。

③注入安全地层或井下的环形空间

本法是将废钻井泥浆通过深井注入地层。为了防止地下水和油层的污染,必须选择合适的安全地层。所谓安全地层,一般是指压力梯度较低且周围不渗透的地层。有时为了方

便起见,也可将废钻井泥浆注入井的环形空间或不渗透的地层间的盐废钻井,泥浆运到指定处理场集中处理。该方法适用于油、水基废钻井泥浆。由于处理费用高,一般只在特殊情况下采用。

④MTC处理。

MTC固井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固井技术,它是在钻井液中加入固化剂和化学处理剂,使之转化为固井液。这样,既可减少水泥用量,节约固井成本,又为解决废钻井泥浆的再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⑤回填

回填是一种花费较少而又普遍采用的方法。在回填开始之前,首先将储存坑内的废物进行沉降分离,将上面的水澄清,必要时可加入一些混凝剂,达到规定的要求后,就地排放。剩下的污泥待其干燥到一定程度后,即可在储存坑内就地填埋,一般项部要保持较厚的表土层,并使储存坑周围恢复到原有的地貌。本方法主要用于淡水基钻井泥浆的处理。

⑥坑内密封

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回填处理。其做法是先在储存坑的底部和四周铺垫一层有机土(通常用量为21~28kg/m2),上面铺一层厚度为0.5mm的塑料膜,再盖一层有机土,以防塑料膜破裂。经上述处理后的储存坑,成为钻井废泥浆充填池,待钻井废泥浆中水分基本蒸发完后,再盖上有机土层,回填,恢复地貌。

⑦土地耕作法

土地耕作法可使废物中的有毒成分获得最大程度的稀释,而且处理成本较低。

⑧固化处理

向废水基钻井泥浆或钻井泥浆沉积物中加入固化剂,使之转化成像土壤一样的固体(假性土壤)填埋在原处或用作建筑材料等。这种方法能较大程度地减少废钻井泥浆中的金属离子和有机物对土壤的侵蚀,从而减少废钻井泥浆对环境的影响与危害,同时,又可保证废钻井泥浆池在钻井过程一结束即能还耕。

⑨强化固液分量处理

废钻井泥浆经化学脱稳后,进行离心分离,固相成型,就地掩埋,水相再进行化学混凝沉降过滤后,达标排放。

2,钻井岩屑

(1)在钻井过程中被钻头破坏,由泥浆带回到地面的地层岩屑,也就是在钻进过程中钻头切削地层岩石而产生的碎屑,通过泥浆循环到井口,进入泥浆循环系统,经振动筛分离后,排入井场岩屑池中。

(2)综合利用方法:加入适当添加剂后可制成建筑材料,如砖等;稍作处理后,钻屑可用来铺路;可用来填坑或围淤造田。

3,落地原油

(1)来源:

落地原油有两种类型,一是井下作业过程中散落地面的原油,在试油、压裂、修井等作业过程中,从井口放喷的原油,起下油管、抽油杆散落地面原油。另一方面是事故落地

原油,在原油集输过程中,由于管线,阀门的跑、冒、滴、漏散落地面的原油,由于不法分子破坏散落地面的原油。另外,井喷事故也产生落地油。油气田企业生产万吨原油落地原油产生量约51T/年,排放效率约10.5%。

(2)落地原油控制

推广应用无污染作业,控制原油不落地;

加强落地原油的回收,做到责任明确,措施具体,奖罚分明;

加强管理及设备养护,减少跑、冒、滴、漏;

油气生产设备跑、冒、滴、漏后,要及时维修、更换;

试油、作业、试井、清防蜡时,采取防喷措施,用缺罐承接油、含油污泥、废水;

取消土油池,代之以罐,避免原油落地。

4,油泥、油砂

(1)来源

来自中转站、联合站、污水处理站的油罐、沉降罐、污水罐、隔油池的底泥、含油污水处理设施、轻烃加工厂、天然气净化装置等清除出来的油泥、油砂,主要成分是油、泥沙和水,含水率高达99%以上,且充分乳化,难以沉降,随着油田进入三高开采期,采出液量成倍增加,油泥、油砂的产生量激增,研究开发油泥、油砂无害化处理、处置措施已变得非常紧迫。油气田企业生产万吨原油油泥、油砂产生量为16吨/年,排放率约0.44%。

(2)污染控制

油泥、油砂中含有大量的可燃成分,经化学机械脱水后,可以作为燃料使用,也可以将一定比例的油泥、油砂与煤混和均匀用用燃料。

三,环境空气污染物

(1)环境空气污染物类型与来源

油田企业排放的废气包括燃料燃烧废气和生产工艺废气两类。

燃料燃烧废气主要包括以原油、渣油、天然气、煤为燃料的各种锅炉、窑炉、加热炉、高压蒸气炉排放的废气;生产工艺废气包括钻井柴油机、发电机等动力设备排放的废气,天然气脱硫尾气;烃类气体主要是采油气井口、油气集输计量管网、分离器排空以及管线泄漏等、联合站和计量站等的储罐的大小呼吸;其他还有物探、井下作业的动力废气以及机动车辆的尾气。

(2)污染控制

A,工艺废气

类型多样,其中最重要的是采油(气)、油气集输过程中挥发的烃类和天然气净化厂尾气,这两类废气的排放具有石油天然气开发行业的特点,处理设施比较完备。烃类气体一般采用密闭集输、原油稳定、轻烃回收的方法处理。天然气处理厂主要污染物是含硫化合物,采用各种方法回收硫,减少SO2、H2S的排放。

油气田企业原油损耗率在1%~3%,主要来源于油气田集输过程中的烃类损耗。原因

是产能建设不配套、油气分离不彻底、流程不密封造成的。为了回收资源、保护环境,降低原油损耗率的主要工艺技术措施有:

①将原开式流程改为密闭式流程:采用有自吸能力输送混气原油的泵(如螺杆泵),以使分离器中的原油可直接进泵,不需在常压罐中进行脱气。

②密闭油、水、气分离:输送或集油站的原油,采用三相分离器进行油、水、气的分离。水进污水处理系统,油进原油稳定装置,气进轻烃回收系统。

③原油稳定

为将原油中的C1~C4为些挥发性较强的组分较彻底地提炼出来,原油进入有一定温度的原油稳定塔分离较轻组分,稳定处理后的原油进储罐,挥发性烃类进轻烃回收系统。

④大罐抽气

原油储罐上部空间充满烃类气体,当压力升至一定值时,通过罐顶呼吸阀外排至大气环境,当压力过高时,通过安全阀外排。为回收这部分气体,在部分油田推广应用大罐抽气装置。

⑤轻烃回收系统

从三相分离器、原油稳定塔、大罐抽气回收的轻烃进回收系统进一步处理,主要是通过对气体进行压缩,使重组分液化,轻组分(干气)外输或作为加热炉燃料。

⑥套管气回收

油井在开采过程中,套管中气体压力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以内,超过这一范围就要泄

压。套管气回收就是建立套管将这部分气体回收作为加热炉燃料。

采用密闭流程、轻烃回收工艺处理后,原油损耗率可降至0.7%以下,经济效益显著。

B,燃煤、燃料燃烧废气

以消烟除尘为主。主要有旋风除尘器、多管除尘器、水膜除尘器和静电除尘器等。燃油废气处理以提高燃料燃烧效率为主,主要采用高效燃烧火嘴和进行炉膛拱改造。

四、油田井喷及污染防治

井喷,是地层流体(天然气、石油或水)经井眼涌出无控制流的现象。这种现象是由于井内泥浆桩压力不能平衡地层中流体的压力而产生的,失去控制的井喷,不仅影响正常钻进,而且常常酿成严重事故,破坏地下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井口喷出的大量有毒、有害物质会大面积扩散,污染周围的大气、农田和水体,影响农、牧、渔业。同时,有害物质的清理也相当困难。危害面广,甚至引发多种疾病。

井喷事故造成的有害气体主要有:天然气、硫化氢、烃类气体等。

控制措施:

首先对所钻井的地质情况要作细致调查,准确掌握含硫地层深度和预计含量;

井架安装、井位选址要充分考虑风向及其他自然因素,保证施工工地通风;

工程上选用抗硫钻杆和套管;

配备相应的防护设备和器材,如硫化氢报警器和防毒面具等;

搞好防硫化氢的安全培训,提高职工的自我防护能力和互救能力;

加强井控,安装井控设备。

尾矿库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一、湿排矿:

(1)尾矿坝(子坝)应及时修整、辗压,并进行石质护坝或绿化;

(2)库内保持一定的水封;

(3)闭库后及时进行生态恢复。

二、干排矿

(1)尾矿坝应及时修整、辗压,并进行石质护坝或绿化;

(2)要分区、分块、分层填埋,及时覆土压实,必要时洒水湿润,以抑制扬尘;

(3)闭库后及时进行生态恢复。

尾矿库主要环境影响

1、生态影响。一般尾矿库选址主要以沟谷为主,但尾矿库的建设仍要征占土地,破坏植被,造成一定的生物量损失和生态效益的损失。

2、溃坝环境风险。由于尾矿库征占的是沟谷,往往是原季节性洪水排泄的通道,如果尾矿工程采取的排洪泄洪设施不能发挥作用,一旦洪水来临,就会有发生溃坝的环境风险,甚至危及下游居民的安全。

3、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尾矿库尾砂形成的子坝或及库内湿润液以上干滩部分容易在风力作用下形成扬尘,造成环境空气污染。

4、地下水污染。选矿形成的尾矿水尾矿库中需要一定的静置,在一定水头的作用下,加之尾矿粒径小,易淋溶重金属离子(尤其是偏酸性条件下),而重金属离子有可能因防渗层的破坏而污染地下水。

5、地表水污染。对渗滤液处理不达标或遇到较大洪水尤其在泄洪渠作用不当的情况下,地表径流会携带尾矿砂进入地表水体,造成地表水体的污染。

水电建设项目需关注的九个生态问题

1、简述水电项目生态用水量的确定理由及保障措施。

(1)引水式和混合式电站引水发电以及堤坝式电站调峰运行将使坝下河段减(脱)水;

(2)调水、引水和供水等河道外用水水利工程也将造成下游河道减(脱)水;

(3)水文情势的变化将对水生生态、生产和生活用水、河道景观等产生一系列的不利影响。

措施:为维护河流基本生态需求,工程必须下泄一定的生态流量,将其纳入工程水资源配置中统筹考虑,使河流水电动能经济规模和水资源配置向“绿色”方向发展。

2、维持河道水生生态系统稳定所需最小水量应如何确定。

(1)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稳定所需最小水量一般不应小于河道控制断面多年平均流量的10%,当多年平均流量大于80m3/s时按5%取用;

(2)在生态系统有更多更高需要时应加大流量;

(3)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类型河流、同一河流不同河段的生态用水要求差异较大,应针对具体情况采取合适计算方法予以确定;

(4)应根据生态系统不同月份、不同季节对流量的要求,给出年内下泄流量过程线;

(5)工农业生产、生活需水量和最小稀释净化水量计算需考虑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3、简述水文情势变化产生的不利生态影响。

(1)淹没区及回水段水流变缓,急流性鱼类不能适应而迁移,喜欢静水的鱼类可在此段生活;

(2)水位抬高,淹没大量的土地、植被和农田,原陆地生态系统被水域湿地生态系统所替代;

(3)由于调峰及防洪需要,大量蓄水、放水,使库周出现消落带;

(4)下游减脱水段水量减少,甚至断流,使原来的河流生态系统转变为陆地生态系统,生物种群发生改变;

(5)处于淹没区或下游减脱水段的鱼类“三场”,均会由于水文情势的变化而受到破坏,影响鱼类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6)由于库区蓄水和下游的减脱水,使沿河有关城镇、工矿企业、农业等的生产和生活用水难以得到有效保障而受到不利影响。

4、水库下泄低温水不利环境影响。

(1)水温变冷,水体的溶氧量和水化学成分将发生变化,影响鱼类和饵料生物的衍生,致使鱼类区系组成发生变化。

(2)下泄低温水将使鱼类产卵季节推迟、影响鱼卵孵化甚至造成不产卵。

(3)下泄低温水还会降低鱼类新陈代谢的能力,使鱼生长缓慢。

(4)水温低、饵料生物生长缓慢,将直接影响鱼类的生长、育肥和越冬。

(5)低温水会对农作物产生“冷害”影响,造成减产甚至绝产。

5、减缓低温水下泄不利环境影响的主要措施。

(1)分层取水;

(2)合理利用水库洪水调度运行方式;

(3)宽浅式过水断面的灌溉渠道;

(4)“田间调温”。

其中采用分层取水是目前缓减低温水影响的最有效办法。(分层取水建筑物主要有多层平板门、叠梁门、翻板门、浮筒等竖井式、斜涵卧管式以及多个不同高程取水口布置等形式)

6、简述大坝建设可能导致的生态系统变化。

坝上淹没区,由原来的河流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被湖泊型生态系统代替;

坝下减脱水段,则由原来的河流生态系统变为陆地生态系统。并有可能导致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的萎缩。

7、简述拦河建筑物(大坝)对鱼类的影响。

(1)水电水利工程拦河建筑物使河流水生生境片断化,阻隔鱼类洄游通道;

(2)大增阻碍上下游鱼类种质交流。

(3)库区水深、流速等水文情势的变化,坝下河段的减脱不等会造成原有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等水生生境的改变甚至消失,致使鱼类区系组成(急流性鱼类与静水鱼类)发生变化,特别是珍稀保护、特有物种的消失。

(4)水电水利工程泄流消能可造成水体溶解气体过饱和,对部分鱼类特别是幼鱼造成严重影响。

8、针对水电水利工程对鱼类的影响特点,可采取以下保护措施:

(1)在珍稀保护、特有、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鱼类洄游通道建闸、筑坝,须采取过鱼措施。

对于拦河闸和水头较低的大坝,宜修建鱼道、鱼梯、鱼闸等永久性的过鱼建筑物;

对于高坝大库,宜设置升鱼机,配备鱼泵、过鱼船,以及采取人工网捕过坝措施。

同时应重视掌握各种鱼类生态习性和水电水利工程对鱼类影响的研究,加强过鱼措施实际效果的监测,并据此不断修改过鱼设施设计,调整改建过鱼设施,优化运行管理。

(2)工程建成运行造成鱼类资源量减少,应实施人工增殖放流措施。(验收工程考虑)

对于大中型水电水利工程,应在截流前在工程管理区范围内适当的地点建立鱼类增殖

站,长期运行,由工程业主承担费用、负责建设和管理;

对于增殖鱼类苗种已市场化,可定期购买鱼苗放流;

对于流域梯级开发项目,可统筹考虑几个相互联系紧密的梯级联合修建增殖站,但其规模应满足全部梯级的增殖保护要求。

重点增殖放流国家、地方保护及珍稀特有鱼类和重要经济鱼类。

适当提高放流规模和规格。

没有成熟繁殖技术的需开展鱼类保护关键技术研究。

建立水生生态环境监测系统,长期监测鱼类增殖放流效果。

(3)工程建设使鱼类“三场”和重要栖息地遭到破坏和消失,应尽量选择适宜河段人工营造相应水生生境。

(4)工程建设造成珍稀保护、特有鱼类资源量下降,影响鱼类种群稳定,除了人工增殖措施外,可在社会和自然条件适宜河段设立鱼类保护区和禁渔区。

(5)对存在气体过饱和影响的水电水利工程,需采取对策措施,如调整泄流建筑物形式;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延长泄流时间,降低泄流量;多种设施合理组合泄流措施等。

9、水电水利工程生态调度需考虑的因素。

(1)下游河道生态用水需要;

(2)缓解下泄低温水影响需要;

(3)鱼类洄游和产卵需要;

(4)降低大坝泄流造成水体溶解气体过饱和程度的需要;

(5)水体水质保护和防治富营养化的需要等方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