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小学数学练习题设计之见论文
新课程下小学数学练习题的设计之见
摘要:数学习题是巩固新授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习题的设计上要有利于学生自我建构数学知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生活过程。不仅权有一个正确的作业观,把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创造精神的目标纳入其中,而且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地确定作业目标,努力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的新型习题。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验证、探索和发现,让学生在做题过程中体验成功和快乐。
关键词:小学趣味性 数学练习题 设计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在“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新理念的感召下,按传统的教学理念设计的小学数学练习已适应不了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
传统的小学数学练习内容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在过分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注重作业程式规范统一,忽视了作业评价对人的发展的教育激励功能;过分强调练习过程与评价练习本身的客观性,忽视了学生、教师的主观作用。传统的数学练习设计理念将练习视为强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途径或工具,追求的是练习终结性的实效。新课程理念认为,小学数学练习是为了重建与提升小学数学课程的意义。多样化的练习将构成学生课内、课外、校外生活的重要生活时空。因此,我们的小学数学练习不应该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应该是学生在他们的成
长过程中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学习需要。 一、运用不定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不定型开放题,所给条件包含着答案不唯一的因素,在解题的过程中,必须利用已有的知识,结合有关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作全面的分析,正确判断,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时,在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真假分数的意义后,问学生:b/a是真分分数还是假分数?因a、b都不是确定的数,所以无法确定b/a是真数还是假分数。在学生经过紧张的思考和激烈的争论后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当b<a时,b/a为真分数,当b≥a时,b/a是假分数。这时教师进一步问:a、b可以是任意数吗?这样不仅使学生对真假分数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这样的练习,加深了学生对“分率”和“用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的区别认识,巩固了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高了全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呈现多彩——使数学习题充满趣味性
心里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习题时要把作业的题型、格式推陈出新,以唤起学生的新奇感,并设计一些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战性的习题,使学生一看到作业就来劲,跃跃欲试,寓学于乐。
如学习“数的整除”这单元后,可设计让学生猜猜老师电话号码的作业,猜出后,拨个电话给老师。()一位数中最大的质数。( )最小的合数。( )比所有自然数的公约数少1的数。()一位数中最大的奇数。()5 的最大约数。()既是质数又是偶数。( )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学生根据这些条件猜出号码后,拨通后接电话的果然是老师,学生觉得十分有趣好玩。有趣的猜谜活动吸引了学生,“吊”起了学生学习的胃口,让学生“吃”得津津有味,这样的作业学生才乐做、爱做。
三、设计习题时主要从突出练习的应用性、层次性、生活性。 1.突出习题的应用性。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兴趣的重要来源。例如,让学生用绳子和标杆测量学校操场的周长,画出操场的方位图;根据地图算一下两个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等可操作性的实际应用,有利于发展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观察、收集、记录他们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和“数学例子”,并用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去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收集到的问题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它,就不再单纯是背诵和记忆书本上现成的知识,而是实实在在的“解决问题”了,通过问题的解决,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并且在此过程中学到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2.突出练习的层次性。
学生是作为具体的、活生生的个体而存在的,我们设计问题时必须明确肯定学生认识活动的个体特殊性,正视他们在已有知识和学习的动机等方面的差别,所以设计问题必须有层次性。所谓层次性,指的是问题里面含有各种各样的小问题,有浅、中、难适合各层次学生的需要。从而形成一连串的问题链,浅层次的记忆性问题可供单纯的机械模仿,较深层次的问题可用来掌握和巩固新知识,高层次的问题可供用来引导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题目安排可从易到难,形成梯度,虽然起点低,但最后要求较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得成绩一般的学生能正确解答大部分习题,成绩优秀的学生也能对难度较高的探索性习题,使全体同学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师应该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高性的变式练习,再到拓展性的思考练习,降低习题的坡度,同时不拘泥于书本,对具有创新思想见解的学生,予以鼓励。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体会成功的机会,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 3.突出习题的纠错性原则。
在学生解答数学习题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对知识掌握不完整或者出现了理解上的误差,教师会发现他们会多次在某个知识点上出现错误。设计习题时教师可从学生容易发生错误和经常发生错误的地方入手,适当设计一些题目,有意布设“陷阱”,“诱使”学生步入歧途。然后,再组织学生共同探讨、辨析,找出错误的原因,归纳出预防的措施。课后再配合题组练习,让学生在不断产生错误和
纠错的过程中进行学习,从而产生防错的“免疫力”。
总之,我们对数学习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自我建构数学知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生活过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