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平昌县涵水小学 谭淦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现状不容乐观:1、习题多、繁、杂。2、目的不明确。3、题型层次不清楚,学生层次不分明。4、重书面练习,轻操作实践。5、效率不高。怎样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在课堂中进行行之有效的练习,是当前我们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我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及探究,浅谈提高课堂练习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1、设计的练习要有层次感
老师在设计练习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得不同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所以练习题既要有基础的题,也要有发展思维的题,这样适用不同的学生,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
案例:《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 第一 在得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后,马上请学生运用公式,口算其他图形面积。第二 运用得到的公式,帮助小兔解决开课时遇到的“一块长方形的土地和一块正方形的土地,哪块土地的面积大”的数学问题。第三 练习求书签的面积。给学生们每人发一张书签,让学生估算,再量实际的长和宽,强化公式的运用。
2、设计的练习要有开放性
问题的开放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在学习了《0的认识》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有一只小猫钓了3条鱼,但在回家的路上它的袋子破了,小猫却一点都不知道。小朋友,你认为小猫到家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课堂顿时沸沸扬扬,学生思维异常活跃,都在竭尽全力寻找与别人不一样的想法,经过讨论得出了以下结论: 生1:我认为会掉一条剩2条,因为它家离河近。我还会列式:3-1=2 生2:我认为会掉两条小的,剩一条大的。3-2=1 生3:我认为会全部掉了,剩下0条。3-3=0
生4:我也认为还剩3条死鱼,因为水漏干了,鱼就死了……3-0=3
其实,学生能说出这些,说明孩子们的思维已经被打开了,已经将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了。
3、练习设计要有对比性,防止产生思维定势。
小学生学习数学,往往会产生思维定势。今天学习了连乘应用题,往往就认为所有的题目都用连乘做,明天学习了连除应用题,就都用除法做。因此,练习的设计要做到新、旧交替,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另外,要设计一些有对比性的变式题,让学生辨认、判断和分析,通过在比较、分析中揭示它们的异同,加深认识,使知识达到内化的程度。
4、练习设计要有典型性和生活化
既要集中体现课堂教学内容的精华,做到题量适当,恰到好处,又要通过设计的练习达到巩固知识,举一反三、拓展思维、培养基本技能的目的。
案例: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道生活情境练习题:“超市购物”。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扮演顾客和营业员,看哪位营业员收钱、找钱既对又快,哪位顾客最会计划用钱,买到自己最需要的物品(事先准备好各种商品及标价)。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在熟悉人民币面值的基础上认识商品标价,这与学生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它源于生活。因此创设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自觉地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而且,可以巩固人民币的认识、了解人民币的单位换算等,亦是一举数得。
有效的提高数学课堂练习的质量,需要很多策略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使用,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下需要教师智慧的、合理的采用相应的策略。总之,如何有效的提高数学课堂练习的质量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