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我国的环境质量评价工作开始于20世纪__年代,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初步尝试阶段、广泛探索阶段、全现发展阶段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阶段。
附:19__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9__年编写了“环境质量评价参考提纲”;19__年_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19__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颁布;19__年颁布实施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颁布;20__年_月_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颁布,此法标志着中国的环境影响评价评估工作全面走上法制化轨道。
⑴污染源:是指能够生产污染物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⑵按照污染物的来源可分为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自然污染分为生物污染源(鼠、蚊、蝇、菌等和非生物污染源(火山、地震、泥石流)。人为污染源分为生产性污染和生活性污染源。
按照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源、水体污染源、土壤污染源、生物污染源、噪声污染源等
按照途径可分为直接污染源和间接污染源。
按照污染源形态分为点源、线源和面源。
⑶环境调查是了解环境污染的历史和现状,预测环境污染的民展趋势的前提,是环境基础。通过污染源调查,可掌握污染源的类型、数量及其分布,掌握各类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各类、数量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的情况。
⑴受下垫面影响的低层大气,称为大气边界层。大气边界层的厚度约为1-2KM。下垫面以上100m左右的一层大气称为近地层或摩擦边界层;近地层到大气边界层顶的一层称为过渡区,大部分空气扩散都发生在这一层。
⑵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的变化速度定义为Y=-dT/dz,它是气温在单位高差(通常为100m)上变化率的负值。
⑶干绝热直减率
干空气在绝热上升过程中,每升高100m,温度降低0、98k,称为干空气温度绝热垂直递减率,简称干绝热直减率。通常用Yd表示,即Yd=0、98k/100m,约等1k/100m。湿空气在不饱和状态下温度直减率小于Yd
⑷温度层结与烟羽形状
大气温度层结通常有四种情况:1.正常,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温度梯度大于Yd,有利于污染物扩散;2、中性,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温度梯度等于Yd;3.等温,气温不随高度而变化;4、逆温,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升高。
⑸从烟囱排出的烟气在大气中形成的羽状烟流称为烟羽。
通常的烟羽形状有:
①波浪型,在不稳定大气中,Y-Yd>0,有利扩散,发生在白天
②锥型,中性或弱稳定Y-Yd≈0扩散比波浪型的差
③长带型稳定Y-Yd<-1出口处于逆温层中,烟囱不很高时不会近地面造成污染,反之,④会造成严重污染
⑤屋脊型,上部不稳定Y-Yd>0下部稳定Y-Yd<0一般出现在日落前后,地面有逆温存在时。⑥漫烟型(熏烟型),下部不稳定,上部稳定一般出现在日出以后,由于地面温度升高,低层空气被加热,逆温从地面向上逐渐被破坏。
受限型,上方和下方的一定距离内出现不稳定区域,易于上部出现逆温的日落前后,当贴地逆温被破坏时会出现熏烟型污染。
⑴BOD-DO假设:①有机物符合一级反应,且反应速度为常数;②河流中的耗氧仅由BOD的降解所引起;③河流中的DO仅来自于大气复氧,且复氧速度也为常数。
第五章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㈠土壤背景值的调查
⑴区域土壤背景值: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一定时期未受“工业三废”污染影响的土壤中,某种元素的平均含量。区域土壤背景值代表了自然和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在一定科学技术的影响下土壤中化学元素的平均含量,是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是预测土壤质量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⑵土壤背景值的调查方法如下:
①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土壤是非均质的多相体系,土壤背景值的研究对象是一定范围内土壤的总体。因此土壤样品的采集应对所研究的对象具有足够的代表性,以客观地反映土壤总体的实际情况。
土壤背景值调查时,土壤采样点的分布应考虑以下三个因素:尽可能地远离已知的污染源,特别是污染源的下风口;所选的土壤样品应代表研究区域的主要成土母质类型;代表研究区域的主要土壤类型。
土壤样品采集不要求随机布点,均匀布点。利用混合样品的采集方法进行,其目的就是在达到土壤样品的代表性的同时,降低工作量和分析成本。
2理论上组成混合土壤样品的样品数可计算为:n=(cv/m)cv-变异系数;m
-所用分析方法允许的最大误差,%;n-混合土壤应有的采样数。
按照统计学,采集的土壤样品数越多,平均值的标准差就越小,变异度越小,代表性越大。但是,从工作量角度来看,土壤样品数也不宜过大。对于没有任何资料的地区,应对土壤的变异成都加以估计。对于一般较稳定的分析项目,如全量分析项目,在土壤变异不大的地区,cv值一般采用10%~30%估计,而对于变异性大的项目,cv可取到50%。
采样点的多少还应考虑所研究地区的范围大小,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要求的精度等因素。一般来讲,研究范围越大,研究对象越复杂,精度要求要求越高,采样点数应越大。
采样点的布置方法:网格法,对角线法,梅花形布点法,棋盘式布点法和蛇形布点法。网格法布点,分布均匀,代表性强。网格的大小视评价区范围的大小,工作量和评价要求而定;对角线布点适合面积小,地形平坦,受污水灌溉的田块;梅花布点适合面积小,土地比较均匀的地块,样品一般在5~10个以内;棋盘式布点法适合中等面积,地形完整,土壤不均匀的田块,采样点在10个以上;蛇形适合面积大,地势不平坦,土壤不均匀的田块,采样点要求较多。
土样的采集深度一般为表层0~20cm和底层20~40cm。对于主要土类和母质样点,需按照土壤发生的层次取样。对于土壤发生层次不明显的土壤,若是土层浅薄的山区,则在0~5cm和5~20cm处分两层采取,若土层较厚的平原区,则分三层采取:0~5cm上表土,5~20cm下表土,20~40cm芯土。
采样的深度和质量应均匀一致,各个土层的比例应相同。每个混合样品质量为1kg左右,当采样点多时,可按照四分法进行缩分。所采集的样品应在通风的室内尽快自然风干,然后用木棒或塑料棒压碎,用四分法取样,过1mm筛后装入广口玻璃瓶或塑料袋中储存。储存容器的内外均应标明编号,采样地点,土壤名称,深度,筛孔,采样日期和采样者等项目。
②土壤背景值得分析与计算
-6土壤背景值的分析出常规分析元素以外,更主要的是微量元素的含量多为10-10
-9级,因此,背景值的分析方法首先应在精确度,灵敏度和误差控制范围方面给予保证。同
时,必须带有标准样品和必要数量的空白样品进行平行测定和回收检验以及空白值控制图,精密度控制图以及准确度控制图的监控,以保证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③土壤背景值的统计数据检验
对土壤背景值的统计数据进行检验,目的就是保证背景值的精确性。常用检验方法有:ⅰ标准差检验:将实测值大于算术平均值加三倍方差的作为污染样品弃去,不参加背景值统计。ⅱ4d检验法:一组4个以上的实测值,其中一个偏离平均数较大的作为可疑值。此值与其不参加计算的平均值的偏差大于平均偏差的4倍时,则弃去,不用于背景值的计算。ⅲ上下层比较法:某元素在表土中的含量与底土含量的比值大于1时,认为此样品已经受污染,应予以排除。ⅳ相关分析法:选定一种没有污染的元素作为参比元素,求出该元素与其他元素的相关系数和线性回归方程,建立95%的置信带,落在置信带外面的样品均被认为是含量异常,应予以排除ⅴ富集系数检验:利用TiO2作为内比参数,计算土壤中某元素的富集系数,当富集系数大于1时,表示元素有外来污染,土壤样品应予以排除,不参与背景值的计算。
㈡土壤环境影响评价
⑴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包括土壤环境影响类型的分析,土壤环境影响的特征分析和土壤环境影响评价。
⑵土壤环境影响类型分析是根据土壤环境影响特点对土壤环境影响进行分类和识别的过程。土壤环境影响分为土壤污染型影响,土壤退化型影响和土壤破坏型影响。
(土壤污染型影响是由于外界污染物的进入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土壤生态破坏等不良影响,如土壤重金属污染,农药污染,化肥污染等。该类影响具有可逆或不可逆双重特性;土壤退化型影响是指由于人类活动破坏土壤中各组分之间或土壤与其他环境要素之间正常的物质,能量循环过程,而引起土壤肥力,土壤质量和土壤环境承载能力的下降。其特征是没有外来物质的加入,影响一般是可逆的;土壤破坏型影响是指人类活动或由其引发的自然灾害导致了土壤的占用,淹没和破坏,包括因严重土壤侵蚀,土壤污染而废弃的丧失土壤功能的情况。其特点是土壤彻底破坏,影响过程不可逆。
土壤环境影响特点与建设项目的工程性质和区域自然环境特点有关。因此应综合分析工程特点,工艺过程,原材料,副产品等项目自身的特性和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尽可能全面的识别其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⑶土壤环境影响的特征分析包括对建设项目对土壤污染,土壤退化和土壤破坏进行时空分析和对土壤污染,退化,破坏所造成的土壤质量下降的程度及其他环境要素和人类社会经济造成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前者包括对比项目实施前后不同污染级别的土壤面积的变化趋势与变化速率,主要污染物在空间上的扩散范围;退化土壤的空间分布,强度,演绎趋势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被破坏或占用的土壤面积,变化趋势和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的变化及其影响。后者包括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分布,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对其他环境因素以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土壤退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人类生存的影响;土壤破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对社会经济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⑷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是以土壤质量现状评价和土壤环境预测为基础,通过土壤环境影响的深度与广度分析,对比和评价土壤环境质量和演化趋势,结合评价区域的环境条件,土壤类型以及土壤背景值,土壤环境容量等各种影响因素,综合分析建设项目对土壤环境影响到大小,判断其是否可以接受,给出评价结论,并根据区域和项目的具体情况提出防止土壤污染,退化,破坏的对策,措施与建议。
㈠环境噪声评价基础
⑴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当物体振动时,引起周围介质的质点发生疏,密交替变化并向外进行传播,这种变化的传播就是声波。震动的物体成为声源。声源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叫频率。人耳能感觉到的声波频率大约在20~20000hz范围内。频率低于20HZ的称次声,高于20000HZ的称超声。次声,超声人都听不到。声源震动一次经历的时间叫周期。沿声波传播方向,震动一个周期所传播的距离,或在波形上相位相同的相邻两点之间的距离叫波长。声波在弹性介质中一秒钟内传播距离叫波速度。声速的大小取决于介质的弹性,密度和温度,与声源无关。空气中声速与温度的关系:c=331.4+0.607t
⑵声压:声波通过周围介质传播时,引起周围介质压强的变化叫做声压。分为瞬时声压和有效声压。瞬时声压是指某瞬时介质中内部压强受到声波的作用后的变化。瞬时声压的均方根称有效声压。人耳听到的最小声压叫人耳的听阀。使人耳产生疼痛的声压叫痛阀。人耳的听
-5阀210pa,痛阀20pa。
⑶声强:是指单位时间内,声波通过垂直于声波传播方向单位面积的声能量。声功率:声源在单位时间内所发出的总能量。声强用来描述空间各处噪声的强弱,他与研究地点所处的位置有关;声功率用来描述声源所发出的噪声能量的大小,与接受地点无关。
⑷声压级:采用声压比,声能量比的对数来表示声音的大小。如果有多个噪音源作用与一点,则在该处噪音的叠加,遵循能量守恒。声功率,声强可叠加w=w1+w2,I=I1+I2,声压不可叠加。
㈡环境噪声影响评价
⑴基本内容:①根据建设项目噪声预测结果和环境噪声标准,评述拟建项目在施工及运行阶段噪声的影响程度,影响范围和超标状况。②分析受噪声影响的人口分布(包括超标和不超标噪声影响人口分析)。③分析拟建项目的噪声源和引起超标的主要噪声源及其主要原因。④分析拟建项目的地址,设备布置和设备选型的合理性;分析建设项目设计中已有的噪声防治对策的适用性和防治效果。⑤为使拟建项目的噪声达标,评价必须提出需要增加的,适用于噶项目的噪声防治对策,并分析其经济,技术可行性。⑥提出针对该拟建项目的有关噪声污染管理,噪声监测和城市规划方面的建议。
⑵噪声防治的对策:①从声源上降低噪声,将噪声发声大的设备改成发声小的或不发声的设备,方法:a改进机械设计降低噪声,如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选用发声小的材料来制造机件,改进设备结构和形状,改进传动装置以及选用已有的低噪声设备都可以降低声源的噪声。b改革工艺和操作方法降低噪声,如用压力式打桩机代替柴油打桩机,把铆接改用焊接,液压代替锻压等。c维持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设备运转不正常时噪声往往增高。②在噪声传播途径上降低噪声,这是一种常用的噪声防治手段,以使噪声敏感区达标为目的;具体如下:采用“闹静分开”和“合理布局”的原则,使高噪声设备尽可能远离噪声敏感区;利用自然地形物(如山,围墙)降低噪声;合理布局噪声敏感区中的建筑物功能和合理调整建筑物平面布局,即把非噪声敏感建筑或非噪声敏感房间靠近或朝向噪声源;采取声学控制措施,例如对声源采用消声,隔振和减震措施,在传播途径上增设吸声,隔声等措施。③通过评价提出各项噪声防治措施:噪声防治对策必须符合针对性,具体性,经济合理性,技术可行性原则。
评价结论:通过影响预测,评价和采取一定防治对策后,确定推荐的拟建项目的环境噪声影响是可以接受的,可行的或不可行的。
㈠生态系统:是指生命系统及其生存环境在特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系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系统存在和运行的基础
㈡生态系统按其形成和中将生态系统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指未受人类干扰或人工扶持,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依靠生物及其环境本身的自我调节来维持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人式生态系统是指按照人类需求建立起来的,或受人类活动强烈干扰的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介于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
㈠环境影响分类筛选
所有新建或改扩建工程,应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①编写环境影响报告的项目是指对环境可能造成的重大的不利影响,这些影响是敏感的、不可逆的、综合的或尚未有过的。这类项目需要做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
②编写环境影响报告表的项目是指对环境产生有限的不利影响,这些影响是较小的或者减缓影响的补救措施是很容易找到的,通过控制或补救措施可以减缓对环境的影响。这类项目可直接编写环境影响报告表,对其中个别环境要素或污染因子需要进一步分析,可补充单项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
③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的项目是指对环境不产生不利影响或影响极小的建设项目,这类项目部需要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只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㈡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和特点
⑴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把众多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看做一个整体,考虑所有的区域开发建设行为,开展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简称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⑵开发区特征:占地面积大,性质复杂,管理层次较多,不去定因素多,环境影响范围大,有条件实施污染物集中控制和治理。
⑶区域环境评价:就是在一定区域内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整体上综合考虑区域内拟开展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根据指定和选择维护区域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行动规划或方案,同时也为区域开发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⑷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①广泛性和复杂性②战略性③不确定性④评价时间的超前性⑤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㈢公众参与
⑴公众参与:是确保建设项目环境客观、公正、保证评价质量、避免建设项目实施后群访事件发生的重要环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