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第二次出使促进西域各国与汉朝建立友 好关系,推动了西域和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 班超是个有理想有志气的人,他在西域活动30年,帮助西域各族摆脱匈奴的奴役,西域和内地的联系更加 密切了。课本的二段小字和插图形象地表现了班超经营西域的机智、勇敢。 唐太宗李世民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课本用竖排黑体字印了他的话“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 之如一。”因此李世民赢得各族的拥戴,北方各族称他为“天可汗”。他答应了吐蕃松赞干布的求婚请求。文 成公主入吐蕃时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对汉藏友谊和吐蕃社会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唐蕃第二次通婚 ,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使汉族文化进一步传播。课本用竖排黑体字印了尺带珠丹的上书,说明唐 与吐蕃的关系更加密切,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俺答汗是蒙古鞑靼部的一位杰出的首领,多次主动向明朝提出互市要求,几经曲折,最后终于获得成功。 明朝封他为顺义王,开放大同、宣府等处互市。俺答汗和夫人三娘子修建呼和浩特城,成为蒙古地区和内地贸 易的商业城市。课本以二段小字叙述俺答汗为促进蒙汉和好所作的努力,蒙汉互市的热闹情意。并配有俺答汗 和三娘子亲临互市市场载歌载舞的插图,生动、具体地反映了俺答汗最主要的功绩。 清朝时渥巴锡率土尔扈特部长途跋涉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课本以三 段小字并配以插图描述了渥巴锡粉碎沙俄军队的围追堵截,战胜种种困难,完成东返祖国的壮举,以及回来后 受到清政府的重视和妥善安置的情景,指出渥巴锡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三、充分肯定各少数民族在缔造伟大祖国中所作出的贡献 新版历史教科书首先肯定一些少数民族在开发边疆、统一边疆地区方面作出了贡献。如匈奴这个民族在两 汉时期已成为我国民族大家庭中一个重要的成员。匈奴的杰出首领冒顿在公元前209年即单于位,励精图治,第 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使匈奴的统治进入了极盛时期。课本的两段小字和《冒顿鸣镝射马图》具体叙述了冒顿 励精图治的情况,这时匈奴的畜牧业和冶铸业都发展起来,在汉族的影响下,匈奴地区还出现了农耕。 突厥、回纥、mò@①hé@②、南诏、吐蕃等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境的开发作出过重大的贡 献。松赞干布是吐蕃杰出的政治家,统一了青藏高原。他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受唐文化的影 响,他创造了吐蕃文字,制定了官制、兵制和法律,推动了我国广大西部地区的发展。 同北宋并立的辽和西夏是契丹和党项族建立的国家。这两个少数民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开发作出了重 要的贡献。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杰出的政治家,统一契丹各部,提倡农业,任用汉族文人韩延@③等, 制定各项典章制度,接受中原文化。916年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辽极盛时的版图,北至色楞格河流域,南 至河北中部和山西北部,西至阿尔泰山以西,东临大海,东北到外兴安岭和鄂霍次克海。将北方如此辽阔的地 区统一在一个政权管辖之下,辽是第一次。在辽代、我国北方和东北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开发,这对以后金、元 、清各朝都有深远的影响。金灭辽后,契丹贵族耶律大石来到新疆和中亚地区,建立政权,史称西辽。西辽疆 域广阔,存在了80多年,它在开发我国新疆地区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贡献。 辽宋夏金时期,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还有回鹘族在西北地区建立的西州回鹘、黑汗王朝和白族在西南地 区建立的大理。这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于我国西北和西南的开发,作出了贡献。在西州回鹘统治下的高 昌地区,畜牧业很发达,农业和手工业也在发展,与辽、北宋的贸易往来频繁。黑汗王朝包括今新疆部分地区 和中亚广大地区,他们自认为是中国的一部分,西亚国家也承认他们的王朝是中国的王朝。黑汗王朝与辽、宋 、高昌等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大理以洱海为中心,管辖着八府、四郡、三十七部,大理的畜牧业和农业、手 工业都有了相当的发展,与宋朝关系友好。 12世纪时,我国北方蒙古高原上的古老民族——蒙古族与邻近各族加强了经济联系,通过贸易从中原地区 获取了大量绢帛和铁器。铁器的大量输入促进了手工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由于生产的发展,蒙古已处在奴隶制 社会阶段,成吉思汗顺应人民的愿望和历史发展的要求,经过多年战争,实现了蒙古的统一。忽必烈进而灭了 南宋,建立起统一的元朝,结果了晚唐以来长达四、五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促进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清
朝的建立与元朝有相似之处,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王朝。女真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来 源于唐时的黑水mò@①hé@②,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下游地区,对东北地区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明 朝后期,建州女真的杰出首领努尔哈赤,逐步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皇太极即位后,在经济上重视农业生 产和改进手工业技术,军事上笼络联合蒙古各部,政治上注意选择人才,改革机构。完成了东北地区的统一, 为清军入关,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以上所述的少数民族的一些杰出首领,如松赞干布、成吉思汗、努尔哈赤等,是他们本民族的英雄,但是 他们不仅为本民族的统一,而且同时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其次,少数民族创造的具有自己特色的经济文化成果,通过种种渠道传入中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民 族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汉族文化处于先进地位,但各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自己的长处,因此文化交流总是双向 的。如在西汉时期,汉族的先进文化给匈奴很大的影响,同时汉族也向匈奴学到许多有益的东西。随着汉匈关 系的不断密切,骡子这种奇畜逐渐传入中原,成为北方地区的重要畜力。匈奴的乐器、歌舞传入中原地区,深 受汉族的喜爱。胡茄、bǐng@④鼓等乐器能奏出粗犷、豪放和哀怨、悲凉的曲调。东汉末年流落匈奴的蔡 文姬,在《胡茄十八拍》中写道:“胡茄本自出胡中,bǐng@④鼓喧兮从夜达明”。汉代著名音乐家李延 年还“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皇帝)以为武乐,后汉以边给将”(《晋书·乐志》)。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西域通道以后,西域的核桃、石榴、葡萄、苜宿、胡豆(蚕豆)、胡麻(芝麻)、 胡瓜(黄瓜)、胡蒜(大蒜)、胡罗卜等农作物,陆续传入中原。蒲梢、龙文、鱼目、汗血等良马,各种奇禽 异兽以及地毯等名贵毛织品,也源源东传,推动了内地农牧业的发展。箜篌、琵琶、胡笛等乐器,多种音乐、 舞蹈、魔术的传入,充实了内地的文化生活。 唐朝时候又从西域传入了莴苣、菠菜等蔬菜新品种。由于吸收了西域各族和周边各国的成果,隋唐时期的 音乐、舞蹈风格多样,优美和谐,具有盛世特色。高昌、龟兹等地的音乐传入内地,用原来五言或七言诗句式 的歌词谱入乐曲有较大的困难。为了便于歌唱,人们便按照新兴的乐曲的节拍,填写句子长短参差的歌词,引 起了新的文学形式——词的出现。 四、正确认识历史上民族间的战争,正确评价民族战争中 的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上各民族间的战争是国内的民族战争,这个观点在新编历史教科书上是很明确的,如辽宋之间、 宋金之间、宋元之间的激烈战争,不管如何白热化,都属于我国内部的民族间的战争。而不是中华民族抗击外 国侵略的战争。因为契丹、女真、蒙古等族建立的国家,是中国的一部分,而不是外国。用这个观点来评价历 史人物,对岳飞、文天祥等人就不能笼统地称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只能称其为汉族的民族英雄),而戚 继光、郑成功等人则可以称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但是尽管是国内的民族战争,我们仍应分清是非,区别战 争的正义和非正义的性质。一些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进入中原时纵兵烧杀掳掠,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极大破坏 ,这是落后、野蛮、非正义的,如兀术(完颜宗弼)进入中原和江南时的暴行。而岳飞领导的抗金斗争则是正 义的,符合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的支持。他被害死后,人民怀念他,后人铸了秦桧的铁像,跪在岳飞墓前, 受到万人唾骂。因此岳飞是一位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是汉族人民反抗女真统治者发动的不义战争的英雄,这 是不容置疑的。 对于在民族战争中坚持正义,反抗民族压迫一方的杰出人物,课本是给予很高的评价的。如对于文天祥坚 持抗元,反对民族压迫的不屈精神和崇高气节,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课本用竖排黑字印了文天祥《过零丁洋》 诗中的最后二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文天 祥爱的是南宋,中华民族内的汉族政权)教育的极好素材。又如对于组织军民英勇抵抗瓦剌军队入侵,使北京 保卫战取得胜利的于谦,课本先以一段小字描述了于谦从小立志救国救民和坚决主张抗战的概况,接着又用竖 排黑体字印了于谦《石灰吟》中的二句“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赞誉了其为国家(指明朝)的 利益而英勇献身的高尚品德和巨大功绩,给予于谦较高的评价。 同样,对于少数民族中反抗中华民族内其他民族压迫的杰出人物,教材也予以肯定。如奋起抗辽的女真族 首
领完颜阿骨打;摆脱金的压迫和奴役,统一蒙古族各部的成吉思汗;反抗明朝的民族压迫、取得萨尔浒之战 胜利的努尔哈赤等。 综上所述,从疆域上,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权形态上,则经历了中原汉族政权 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由共存到统一的长期历史演变过程。各民族人民在创造自己历史和文化的过程中,共同缔 造了伟大的祖国,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和友好往来是主流,而主要由各族统治者挑起的战争则是一时的历史现 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