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现直观式教材高中语文
面对古诗词教学现状和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笔者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素,并有一些体会: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多媒体教学平台,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古诗词,积极采用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和写诗评,丰富对作品的理解。通过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让学生了解背景知作者、读品诗文、悟意象和意境、做比较、写诗评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诗歌教学趣味化、直观化。
一、解背景,知作者
从利用作者图片和有关的影视作品为学生提供一些作家、作品、背景知识入手,扩充学生见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也能为学生作文提供素材。
在介绍作者和背累时,改变传统的介绍方法,补充一些生动的史料,把这些史料加以整理,以故事创作情境,生动形象、绘声绘色地把这些艺术化的故事讲给学生听,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如讲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除了介绍一些必须的背景外,笔者还讲了一个在《三言》中关于“乌台诗案”的故事。讲到陆游时,笔者就讲到了陆游和唐婉;讲到陶渊明,笔者就介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通过这种方法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避免流水账似地叙述一遍作者的生平经历,而是要通过介绍他的生平展现出他的精神世界,包括思想感情和个性气质,目的是带领学生进入作者的精神状态,以作家独特的心理品质打动学生,使他们与作家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二、读诗文
俗语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诗文笔者一般采用三种方法:一是根据诗歌与音乐难解难分的特殊的亲缘关系,通过音乐美反映诗歌艺术的重要因素。利用古诗词可以用来歌唱的特点,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听唱诗词改编的音乐,在咏唱中背诵诗词。比如,教李煜的
《要美人》,教师可以给学生听《春花秋月何时了》;教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听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教读《春江花月夜》,可以采用古筝曲配乐的朗读,等等。可让学生充分领悟诗歌的音乐美,了解韵律规律,激发学生自觉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二是根据本县是客家人居住区,客家话中有很多古汉语发音的情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分乡镇的形式来让学生使用客家话进行朗读诗词比赛,让他们领略一下古汉语风味。三是通过多媒体播放朗读视频或声频,使学生能声情并茂朗诵古诗,品味语言美。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三、悟意象、意境
诗词的全部意义远远超出作者创作时所赋予的意义,所以诗词中品味诗词意象、意境是古诗鉴赏的重点。由于意象的不确定性,意境的难把握,所以有必要通过图片对作品中所描会的情境进行还原和补充,将诗中的意象罗列组合成一幅色彩鲜明、形象可感的画面。意象色彩的冷暖,画面的优美、恬静、萧瑟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把诗歌中表现的意境通过绘画呈现出来,有利于学生把握诗歌情感,进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中国自古诗画不分家。诗歌意境的最高标准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绘画美是诗的一大特色,因此在品味诗歌意象、意境时,可以通过绘画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诗词的意象、意境。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一般采用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笔者先到网站里面找相关的图片来给学生看,让学生去领略意境,然后让学生分工合作,上网去寻找能表示诗词意境的图片在课堂上展示。第二步,让学生自己通过对诗词的意境理解画一幅画。如在教《归园田居》时,笔者给学生们讲解诗意,确认他们已经明白了作者所写的景物和要表达的主旨后,请他们根据诗歌内容画一幅画,画出意境来。学生兴致非常高,有的着重画“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有的着重画“暧暧远人村,依依蛙里烟”;有的着重画嚼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有的画篱笆、画草屋、画方宅、画绿油油的一望无际的田野、画古榆、画小河流水、画桃李人家。总之,他们都抓住了田园生活闲适美好的特点。笔者让科代表把学生的画全都装订成册,放在班级展览台上。第三步,让学生通过想象画面特点,在课堂上说出诗词的意境来。这种直观法有利于学生把握意象,理解意境。
新课程背景下和多媒体教学平台基础上的古诗文教学,有很大的空间等待我们去探索,还有很多教学方法有待我们去实践。总之,一线教师要积极倡导白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理解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使学生充分感受古诗词的魅力,让古诗词这朵奇葩能在高中课堂上开出艳丽的花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