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重看建筑作为社会事件的可能性 苏州“村上湖舍”

重看建筑作为社会事件的可能性 苏州“村上湖舍”

来源:锐游网
上..I Z 事件的可能・ Architecture as a Social Event )U 业操作 过程中 的考虑。对建筑 黑箱,有很多说 intuition,techniques and so on.Fo r a rchitects,it is like a black box which can ha rdly be crystallized.As the a rchitect’s own design inst ructions,it may c reate 人的设计说明, 可能性 基于笔 重身份,文章并 ba rrie rs for the building to be interpreted,or even tO be misinterpreted As both an a rchitect and a PhD student,the a rticle does not simply int roduce the 而是以“事件” Lake House from the above perspective but takes the “event“as the co re and puts it in a broader cultu ral backg round and social structu re,in the hope of breaking the ba rriers between a rchitectu ral practice and theoretical studies. KEY WORDS Lake House;Event;Jointly Constructs 背景和社会结构 历史理论之间的 }村上湖舍定位. 从中找到两者可 中图分类号:TU一86(253);TU242 nvolves a series as experience,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84X(2017)0"1—0084—0010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村上湖舍 项目地点:苏州阳澄湖清水村 建筑面积1 680m 设计/建成时间201 5.5 2O151012016 10 建筑师:苏州个别建筑设计工作室 设计团队:王斌,谢选集,刘凯强 Project:I he Lake House Location:Qingshui Village,Yangcheng Lake,Suzhou Floor a rea:1.680 m Design/Completion:201 5.5-201 5 1 0/201 6 1 0 Architects:Group Be,Suzhou Design team:Wang Bin,Xie Xuanji,Liu Kaiqiang 1临水立面夜景(@唐伟) 2总平面图 3 1—1剖面图 4 4-4剖面图 5 7-7剖面图 1 River view elevation(@Tang Wei 2 Site plan 3 Section 1—1 4 Section 4—4 5 Section 7-7 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 re 201 7/1 85 4 ‘ . i =16一 一 9一B 1 16= ; ”[] ] { 一  .178走客庸亮 阁楼 村上湖舍位于苏州阳澄湖畔,建筑面积1 680 m , 的设计任务,而是一个自下而上的社会事件。 是一个集住宿、餐饮、会议、手作工坊、书吧、咖啡 “事件”这个词在当代建筑的语境中并不陌生, 茶座等功能于一体的建筑。它是国内互联网众筹平台 而“事件”能够真的发生取决于文化土壤。雷纳.班 “开始众筹”发布的第一个建筑项目,在36小时内筹 纳姆(Reyne r Banham)在1965年的著名文章《家 集到了超过400万的建设资金。经过一年的建造,建 不是房子》(A HomeIsNotA House)中指出,人类 筑于2016年10月投入使用。 从一开始就对环境有两种基本的态度:第一种是被动 如何定义村上湖舍一直是一个难题。在很多时 式的,比如躲到岩石和大树下,或者帐篷和屋檐里、 候,它被简单地归于民宿的范畴。但运营方和设计 而这正是建筑的起源:第二种方式则是互动式的,比 方的野心不仅于此。由于是一个众筹项目,我们从 如聚集在篝火周围,这种方式能够提供第一种方式所 开始就建立了有效的网络社群,大量“粉丝”和“共 没有的自由度和变化的可能性。…班纳姆认为,篝火 建合伙人”以智力、物力、财力、人力等不同的方 正是象征着一种维持环境条件的“设备”,等同于现 式加入到建筑设计的讨论和实际施工当中。这一特 代建筑中日益普及并逐渐占据重要地位的各种机器化 殊社群要求村上湖舍为大量手作艺人和有一技之长 设备。如果机器设备能够有这样的发展,那么完全有 的年轻人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因此大量的共享空 可能从根本上消除作为物体的建筑,实现完全作为事 间成为功能上的必须,建筑也由此超越了简单的民 件和行为的建筑。 宿概念,成为了一个实践梦想的社区。项目建成之 法国建筑师达勒格莱特(F rancois Dalleg ret)为 后已经组织了数十次各种类型的体验活动,成为当 班纳姆的文章绘制了插图,提出了所谓“标准化居住 地的活动中心。同时,由于该建筑位于乡村,有效 包”(standa rd—of-living package)和“动力薄膜住宅” 地刺激了当地的活力 吸引了大量城市人群来到乡 (power—membranne house)等建筑概念,从这些插 村和当地人发生各种互动,使社区发生了巨大的积 图中不难看出,班纳姆的建筑愿景不仅是让机器设备 极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不是一个自上而下 成为建筑学的核心议题之一,而且要让机器代替全部 86对代建冀 me+Archfte[ture 201 7 6主八13廊桥(@候之) 7锐利的坡屋顶设计(@候之) 8向西侧看餐饮区(@候之1 9向东侧看粳饮 (@姚栋、 1 0.班纳姆的“标准化居住包”l图片来源:NigeI Whiteley. Reyner Banham:Historian of the Immediate Futu re[M]MIT Press 2002) 11班纳姆的“unhou se (图片来源Nigel Whiteley Reyne r Banham:Historian of the Immediate Futu re[M]MIT Press,2002) I 2普莱斯的“Fu n Paf a ce”(图片来源:ReYne r B a n h am Meaastructu re:U rban Futu res of the Recent Past[M]London: Thames and Hudson,1 976] 1 3建筑电讯派的“Plug—in City”(图片来源Pete r Cook(ed) Archigram[M]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1 973) 14建筑电讯派的“In stant City’(图片来源:Pete r Cook(ed) Archig ram[M]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1 973) 6.Entry bridge(@Hozwee) 7.Roof slope with sha rp edge(@Hozwee) 8 Dinning a rea view towa rds west(@Hozwee) 9 Dinning a rea view towa rds east(@Yao Dong 1 0 Banham s”standa rd—of—living package” 1I Banham。s”unhouse” 1 2 Cedric Price。s Fun palace 1 3 Archigram s Plug—in City 14 Archig ram’s Instant City 的建筑实体,这些机器系统就是建筑的全部,目的是 学),更是因为60年代的时代所趋,他们对建筑的认 能够让建筑的外壳消失,从而获得行动的最大自由。 识慢慢转变为一种对环境所能提供的经验:即一种软 件。 (expe rience facilitated by the envi ronment— 20世纪6O年代出现了很多班纳姆心中的英雄, 比如说塞德里克.普莱斯(Cedtic P rice)和建筑电 the softwa re)这一观念上的转变明显地体现在电讯 讯派(A rchig ram o普莱斯最为著名的未建成方案 “fun palace”很好地诠释了班纳姆“无限参与式的开 放场景”(inte rdeterminate pa rticipato ry open ended situation 1, 班纳姆认为它创造了一种可以回应事件 派早期作品(如“plug—in city”)和后期的作品(如 “instant city”1中。他们甚至得出了更为极端的结论: “环境的目标不应该再掌握在设计师的手中,而是应 该掌握在使用者手中…建筑已经沦为骨架和尸体  rcass),甚至更少”。 。从这个意义上说,普莱斯 的空间(suitedtOwhat you a re goingto do next)。该 (ca设计只是通过结构提供了一个场所,没有具体的预 和电讯派可能才是“选择性环境”的最先提出者,而这 也是英国建筑理论界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如迪恩霍 设功能,它可以激发或者回应在里面发生的事件。普 莱斯拒绝向媒体透露任何关于这个设计外观的图片, 这一点也被班纳姆大加赞扬,因为在他看来,“fun palace 旨在反对建筑中的纪念性,而仅仅是提供一 金斯著有《选择性环境》一书),由于篇幅有限 因 此不在本文中展开讨论 让笔者更感兴趣的是,班纳姆敏锐地捕捉到了这 系列可以应对事件发生的必要部件。13/ 样的建筑观念是需要适合的文化土壤的 、普莱斯和电 建筑电讯派在成立之初,则是把建筑作为一种消 讯派的理想虽然在技术上可以实现,但毕竟英国是一 费产品来设计的,因而非常强调建筑作为一种物体 个传统深厚的国家,因此班纳姆、普莱斯等人提出的 (ha rdwa re)的属性 也许是普莱斯的“fun palace” 建筑宣言“没有计划:一种自由实验”(Non—Plan:An 和班纳姆的文章的影响(班纳姆首先把当时新兴的 Expe riment in F reedom)可能永远不能在英国实现 计算机术语“ha rdwa re”和“softwa re”引入建筑 用他们的话说,即使英国经历了“摇摆的6O年代”, 鑫 10 这个国家仍然“害怕自由”。 班纳姆显然对这种 等传统城市,班纳姆认为这些属于一种考古遗存,是 米来说纽约只是提供了一个舞台(stage set).而事 在“小发明文明”来到之后就会消亡的旧文化)。班 件的发生是因为有人闯入了这个舞台。 传统的束缚感到遗憾 然而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只有一个强有力的传统才能保证建筑所具有的文化特 纳姆的传记作家尼格尔.怀特利(Nigel Whiteley)敏 不难看出,无论是对班纳姆、普莱斯和电讯派, 征。班纳姆继而把兴趣点转向了美国,因为他认为建 锐地捕捉到.班纳姆也许并非真如他在书中描述的那 还是对屈米来说,作为物体的建筑和作为事件的建筑 筑对于原始的美洲大陆本来就是一种外来物,美国人 天生有一种弱化建筑物,生活在郊区的欲望。 样,对洛杉矶有着如此的好感,事实上他从未长期生 都是相互矛盾的,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归根结底, 他们都是把建筑物当成一种事件发生的场所,是先于 活在洛杉矶,他只是“倾向于”(di Sposition to)喜 欢洛杉矶。换句话说,班纳姆不得不喜欢洛杉矶,因 早在1965年,班纳姆就对美国文化中的这个特 事件而存在的,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建筑物本身的策 征进行了非常准确的分析.他认为美国人天生有一种 携带、使用和发明工具的传统,他把这种文化称为“/J、 为这个城市提供了他对未来建筑发展理论的真实样 划和建造也可以是一个公众事件。无论建造环境是在 本。这是一个没有建筑纪念物的城市,它以没有中 英国还是美国,上述学者无疑还是把设计建筑,或者 发明文化”(gizmo CBItu re) 。这种文化根源就好 心的方式同时发展,每个区域都能平等地到达,体现 说提供建筑和使用建筑当成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活 像他们更愿意随身携带“篝火”一样,他们对设备有 了一种“运动的自由”(freedom ofmovement)[711 24。 班纳姆认为,对洛杉矶的质疑和批评反映出部分专业 人士的偏见,而忽视洛杉矶的特征正是体现了一种新 动。作为设计师的他们都把事件的发生寄托在一种偶 然性(accident)之上。 种天生的青睐,而对实体的建筑物却没有,这和美 国原始未开化的土地性质及殖民者的开拓精神息息相 关。班纳姆认为,这种可以携带的文化威胁到了传统 建筑师心中对纪念性的本能追求,但是却能在美国得 到大量的推广,从富勒(Buckminste r Fuller)的代马 与之相比,保罗.索勒里(PauIo Sole ri)的建筑 的民主价值,一种给予事件自由发生的可能,一种人 为选择的自由。这在班纳姆看来才是建筑学的最大价 值。班纳姆认为,也许只有消除建筑的纪念性,事件 思想和实践则打破了这种关系的尝试。索勒里相信, 我们的城市文明将走向巨大的灾难,而城市社会结构 是一个根本的问题。 因此,索勒里尝试用一种所谓 的“建态”(“A rcology”,与“生态”相反)来重新 规划城市和社会的结构。虽然在其1969年出版自勺《建  克松住宅(dymaxion house)到克拉克.柯泰兹(Cla rk 的发生才能变成人的选择。Co rtez)所发明的房车,无不彰显了这种属于美国的 文化表征。 … 因此,诸如汽车的发展以及像洛杉矶 这样的平铺型大都市的出现,都只有在美国的土壤中 有趣的是,同样以“事件”作为理论核心的伯纳 德-屈米(Berna rd Tschumi),却用美国的另一个(与 洛杉矶)特征完全相反的大都市纽约作为“事件”发 态——人像中的城市》中的设计更像是一种乌托邦的 妄想,但是在该书一开始他便提出,“建态”代表了 才能实现(当然,美国也有诸如纽约、波士顿、费城 生的背景。与班纳姆提出的“小发明”不同,对于屈 种“新自然”(Neo—natu re)[1011 7。所谓新自然,包 前台接待 手i乍区 服务台 活动室 厨赛 会议室 多功能厅 4 爱一 @YaoDong 4 7 } 括了文化、互动交往和生产等。“建态”因而成为一 种白成一体的循环系统。它如同诺亚方舟一般,是自 树的时候.他已经去世了。如果说雕塑具有社会属性 的话.建筑天然具有更强的社会属性.但是在中国的 然中的文化孤岛。索勒里带领学生和志愿者 在美国 现代城市中 很少有使用者能够参与到建筑的设计和 亚利桑那的沙漠中.建造了这样~座“建态”城市—— “亚科桑提 (A rcosanti)。这座城市完全由志愿者参 与建造,直到索勒里201 3年去世.建造了超过35年. 建设中。建筑的社会属性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剥夺了: 我们希望恢复建筑的这种全民参与的社会属性.发动 更多的人参与到建筑的筹划、设计和建设中来.这就 但也只完成了计划的3%。重要的是,这座城市的建 是村上湖舍建设的初衷。 造者和使用者是同一批人,他们根据自己生活的需要 不得不承认,村上湖舍采用的众筹建筑的方式具 和可能性参与设计,使得“亚科桑提”的建造本身成 为了一个社会事件 和”亚科桑提 一样,村上湖舍可以被认为是一 有非常大的偶然性.但这个 accident 也许正好满 足了人们参与到一个实体建筑的策划、建造、运曹的 整个过程中的潜在需求。项目通过互联网传播得到 个由未来的使用者参与策划和建造的公共建筑案例. 这在中国的传统中.尤其是在村上湖舍所在的中国乡 村 本来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就在索勒里开始 建造“亚科桑提 的20世纪70年代 艺术家博伊 了来自民间的大量的意想不到的支持 为了聚合这些 民间力量.在建造村上湖舍之前.所有的参与者和大 量志愿者将基地旁边的一处民房改造为村上生活小 院。这个小院的改造使得互不相识的陌生人建立了一 斯(Joseph Beuys)提出了社会雕塑的概念,他认为 种新的革命友情。同时这些未来建筑使用者的提前 雕塑应该具有社会性。他计划带领市民在德国城市卡 塞尔种下7 000棵橡树,而当他的儿子种下最后一棵 1 8上下贯通的走廊 可以看到远侧三个高度屋顶的抬高关系 (0姚栋) 19二层平面圈 2O 亚科桑提 (匿片来源:Marie Wilson Arcosanti Archetype: The Rebi rth of Cities by Renaissance Thinke r PaoIo Sole ri[M] 介入,对村上湖舍的空间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 结 果是,大容量的公共空间和灵活的共享空间能够满足 Arizona:Freedom Editions,1 999) 21博伊斯带领市民在卡塞尔种下7 000棵橡树f图片来源: http://a ronnamenwi rth blog spot com/201O/04/joesph—beuys— trees htm1) 22.村上生活小院 18 Double high corridorwith ceilings raising attheend(@YaoDong) 1g Second loor plan f20 Soleri’s Arcosantl 21 Beuysproposed aplantoplant 7,000oaksthroughoutthe cityofKassel 22 Renovated village house 所有这些“事件”的需求。因此,村上湖舍的空间设 周围空间之间的视线贯通,还能更加清楚地看到周围 计是经过和大量手作艺人、企业高管、书店经营者、 餐厅运营人员、媒体策划人员、当地政府官员及附近 居民的讨论之后确定的,同样的一个共享空间却承载 了更多的含义。另外,在建造的过程中,这个社群提 供了大量的实际配合, ̄LtlS门窗、空调、灯具、家具、 铁艺制品和各种软装的供应商,全部来自网络社群, 的三个空间 也就是手作区、餐饮区和住宿区。同时, 这个平台又把这三个空间相对区分开来。从入口前台 到其他所有的空间都只需要上下1.8 m,这一做法形 区的走廊向南侧移了2.4 m,上下两层住宿空间被一 个最低高度为7.2 m的坡屋顶空间上下贯通。这不仅 放大了走廊空间,让走廊成为了一种可以用于展示的 类似博物馆的空间,也让下层走廊空间变成了一种可 成了一种半层的空间关系.这种交通形式削弱了楼层 供住宿者交流的小型共享空间。 的概念,从而使得空间之间的转换变得更简练、更快 速。不仅如此,这个空间可以成为一种和任何相邻空 不可否认,由于建筑师的存在,在空间的效果呈 现和设计手法的选择上 村上湖舍当然也有很多具体 而非统一的施工单位或设计单位的引荐。在项目竣工 以后。由于大量“业主”的存在,建筑因而获得了不 可计数的自发宣传和营销。这些建筑物背后的事件, 无法通过照片或建筑实体得到体现,但却是一种建筑 间合并的模糊空间,增大了空间使用上的灵活性。 对于公共空间来说,更重要的是如何让使用者产 生一种共鸣。建筑北侧略显杂乱的民居给了设计得以 发生的切入点。村上湖舍的北侧使用了大面积的现浇 和私人情感上的决定.而如何将私人语言转化为一种 公共语言.也许是作为建筑师的专业挑战,需要另一 篇文章加以讨论。然而对笔者而言,只有这些所谓的 专业的考虑和技巧被隐藏起来,建筑才会获得一种真 作为事件的外延。和“亚科桑提”一样,建筑的社会 混凝土实墙,给人以封闭的印象,而与此对应的内部 结构因此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公共空间主要靠南侧的高侧窗采光。不同时间和不同 实而质朴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建筑也许永远无法摆 脱作为一种物体的特性,但这种物体特性的呈现及其 过程能否反映建筑作为一种公共事件的精神,村上湖 同样的,具体的建筑设计也体现了这种高度的合 季节的光线变化让室内空间充满了戏剧化的效果。光 作型和共建性。比如,从平面布局来说.为了使各个 影从地面移动到墙壁再移动到天花的整个过程,正如 舍在这一问题的探讨上做了积极的尝试。 空间既能相互串联又能有相对的独立性,入口的前台 部分被抬高了1.8 m,这个抬高的区域仍然保证了和 次精神的洗礼。 为了让光线能够照亮所有的交通空间,上层住宿 23.从门厅看手作区(@候之) 24.从门厅看住宿区(@陈灏) 25书吧中光的洗礼(@候之) 26走廊中光的洗礼(@姚栋) 27轴侧冒 28.29空间分析图 30主入口处空间关系(@候之 23 Crafts a rea view from lobby f@Hozwee1 24 Living area view fr0m lobby f@Chen Hao 25 Light in the reading a rea Hozwee) 26 Light in the corridor(@Yao Dong) 27 Axonometric drawing 28 29 Space analysis 30 View fr0m main entry Hozwee】 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 re 201 7/1 93 27 结辅导 繇 翁 嚣挑 转息挑 # g挑 羞均暴 g 荨塑量盛 空重!§勘空茸窭竖站空 变通+埋 空 !望 兰 交通+辅 空 空间 ●— 交通流线 空间 E:::]人E公共空间 [二]其他公共空 28 29 参考文献: Wo rk and Radical Visions of Ced ric P rice[M]Baden:La rs Muller [1】Reyne r Baflham A home i s not a hou se[J]A rt in Ame rica, Publishers 2016 1965(2) _^3]Denni s C rompton A Guide to A rchig ram 1961—74[M]NY: [2]Reyner Banham Softer Ha rdware{J]A rk 1969(44):1]. P rinceton A rchitectu ral Press 2012 [3]Reyner Banham People s Palaces{J]New Statesma.1964(68): [14]Berna rd Tschumi Architectu re and Disjunction{M]Camb ridge. 191—192 MA:MlT Press 3 rd Edition 1996 [4]Nigel Whiteley Reyne r Banham Histo rian of the Immediate [15]John St rohmeier(ed)The U rban IdeaI:Conve rsatjon s with Futu re{M]Cambridge,MA:MIT Press,2002 Paolo Soleri[M]Berkeley:Berkeley Hills Books,2001 [5]Pete r Cook Control and Choice{M]//Peter Cook,ed,Archig ram _16]Ma rie Wilson Arcosanti Archetype:the Rebi rth of Cities by London Studio Vista.1972 Renaissance Thinker Paolo Soled{M]Freedom Editions 1999 I6]Reyner Banham The Great Gizmo{Mill Mary Banham.Paul [17】Dean Hawkes,lane McDonaid and Koen Steeme rs The Ba rke r,Sutherland LyaII,and Ced ric Price,ed A C ritic Writes, Selective Envi ronment an APP roach to Envi ronmentaIIY Essays by Reyne r Banham Oakland:University of Califo rnia Responsive Architectu re{M]London:Spon Press 2002 Press,1996 [7]Reyne r Ban ham Lo s AngeIes.the A rchitectu re of Fou r Ecologies{M]London:Pelican,1 971 [8]Berna rd Tschumi Manhattan Transcripts{M]NY:Wiley,1994 [9]Paolo Sole ri A rcosanti,an U rban Labo rato ry{M]AZ:Cosanti Press,1993 『.0]Paolo Sole ri A rcology,the City in the Image of Man{M] Camb ridge,MA:MIT Press,1969. CI1]Stanfey Mathew s F rom Agit—P roP to F ree Space:the A rchitectu re of Ced ric P rice{M]Inve rkeithing:Black Dog A rchitectu re,2007, 【12]Tanja He rdt The City and the A rchitectu re of Change:th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