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布伦塔诺简要年谱 1838年 生于德国
1862年 在杜平根大学 获哲学博士学位 1866年 任符茨堡大学讲师(斯顿夫为其学生)
讲授亚里士多德哲学
1873年辞职 (因著文反对“教皇无谬误说”)
1874年 任维也纳大学哲学教授(佛洛伊德为其学生) 1894年 辞去教职 1917年 逝世
其主要心理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从经验的观点看心理学》一书中
二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以意动――心理的活动或动作(如看、听等)――为研究对象 心理现象的特性(与物理现象比):
以表象为基础;无广延性;意向内存性(总是指向对象)
内容(意动所涉及的对象是“内容”),尽管有其内在性,仍是物理学研究的对象。 意动才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意动分为三类,其中表象的意动是最根本的: 表象的意动:表征客体
包括感觉、想象等。 如:我见、我听、我想象
判断的意动 采取态度(接受与拒绝)
包括知觉、认识、回忆等。 如:我承认、我知觉、我回忆
[P39 PG2 不是复合,而是方式不同
与表象的意动在方式上不同:呈现|主动的纳或拒)
爱憎的意动 情感或意志 [两者无本质区别,只是连续的过渡P39 PG3
包括情感、决心、意志、欲望等 如:我决定、我意欲、我请求
三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与冯特一样,都持经验的立场,侧重点不同 冯特所指的是实验的经验,重在实验
布伦塔诺所指的是难以置于实验条件下的意动,是经验的经验,侧重于观察。认为不应局限于细节的实验,而应着眼于对心理现象的大体解释。
具体研究方法:
(1)内部知觉(或反省)――对刚刚过去的(而不是正在进行中的)、在记忆中仍呈鲜活状态的心理活动及其变化的观察。
认为即时观察(即内省,如对愤怒的观察)是不可能的。 ?意识的层次与时间之维
(2)(客观观察)――对他人言行的观察
评价:将意动与内容并举,影响当时及后来的心理学研究。格式塔、机能主义、精神分析都不同程度地受其影响。
将心理内容等同于客观现实,并排除在心理学研究范围之外。 未进行系统研究(只对意动作了分类)
第二节 詹姆士的实用主义心理学
一 詹姆士简要年谱
1842年出生于纽约 家庭富裕 其父重视其教育 1855----1860年,游学欧洲
1861年,进入哈佛,先后学习化学、解剖学、医学,(身心健康状态欠佳) 1867年赴德国,师从赫尔姆霍茨,学习哲学、心理学 1869年获得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1872年 接受哈佛生理学讲师职位 由生理学问题(如神经系统)出发转向心理学问题的研究
1875年,开设《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关系》 第一个美国人开设的第一门心理学课程
从校方获得300美元,建立教学示范实验室 1878-1890 写作《心理学原理》 之后转向哲学研究 1884年 发起组织“美国心灵研究协会” 1894年、1904年两次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10年逝世
二、思想背景 实用主义哲学
心理学著述在前,系统阐述实用主义在其后。心理学思想中已渗透实用主义。
达尔文进化论传播、资本主义发展
竞争 实用 个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在心理学中则看重心理的适应作用,即机能 进化论的遭遇:
庸俗进化论 丛林法则 对进化论的曲解 P43 PG-2 有效即正确
对莱比锡运动的态度
有敌视情绪,指出并非像冯特所说的提供了心理学的新篇章 另一方面对所提供的事实材料又持尊重态度
三、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心理生活现象”或“意识状态”
既包括心理生活现象,又包括其条件(所以心理学家也应该是神经生理学家)
意识的特征
反对元素分析与集合的做法,认为意识是整体的、川流不息的。其特征有五: 意识是属于私人的(强调主观性与“内隐性”) 意识是常变的(时间之维)
意识是连续不断的 表面的间断(如:睡眼),而实际上未间断(醒来后,彼得仍为彼得)。他还将意识活动分为两种状态:实体状态(类似于内容)、过渡状态(类似于意动)。认为两种状态交替出现、连续不断
意识具有目的性(生物学意义)
意识具有选择性。对某一部分更为关切
四、关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内省观察 内省是“困难的并易误的”(又指出,这是一切观察存在的困难)唯一的保障在于,“后来见解改正较早见解”。强调通过多种方法验证。
(二)实验法 态度矛盾 一方面认为可以提供心理学事实、促进进步;另一方面又认为冗长乏味(“黄铜器具心理学”)。
(三)比较法 “考察它的一切可能的类型和组合的变异”。比较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都受这一观念影响。
五、本能论
内涵:趋向于一定目的、无需学习、自动完成、是一种冲动 外延(相对较宽):将社会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归入本能(人比动物本能多)。 L:自动化反应,不一定是本能(如人格中的许多行为方式)
本能可能被掩饰,原因有二
一是习惯对本能的抑制,主张选择一定的刺激养成有益于社会的习惯。
二是本能表现具有暂时性 1一些本能成熟后即消失 2在本能表现的特定时期,未提供适当对象其倾向也得不到表现(如印刻现象)。
之后,关于本能,出现两种倾向。
如麦独孤,认为一切行为最后都根源于本能 如华生,将本能归结为幼时习得的习惯
六 习惯论
习惯:习得的类似于本能的行为模式,是重复活动的结果。物质的适应性变化叫习惯,习惯普遍存在,每个动物都是由习惯造成的。
人的习惯有两种:由先天的倾向而来的习惯,叫本能;由教育而来的习惯,可称之为理性行为。
习惯对个人的实用效果有二:一是省事、准确、减少疲劳;二是减少操作时意识的注意。(!自动化,节省心智资源)(?习惯是基金,之后靠利息过活)
习惯具有“伦理学意义”,是可贵的保守势力,使人安分守己。
将好的有用的动作弄成习惯,学得越多越早越好;同时预防不好的习惯。
七、情绪理论
1884年詹姆士在《心灵》杂志上发表其情绪理论,1885年丹麦心理学家兰格提出类似理论。故称詹姆士――兰格理论。
情绪体验是对身体状态的感知,次序为:知觉――身体变化――情绪体验。因而可以说“因哭而悲,因殴击而怒,因战栗而恐惧”
验证:强调外周神经系统的作用,却忽视了中枢的作用。谢灵顿切断狗的颈部与内脏之间的神经联系(狗感觉不到内脏活动),但狗仍然有愤怒情绪。另有人(认知评价理论)通过注射肾上腺素引起恐惧时的机体变化,却没有恐惧体验。
他还将情绪分为两类:较粗糙的情绪(喜怒哀乐等),伴有强烈身体骚动;较精细的情绪(道德感、理智感、美感),身体反应较微弱。
八 意志理论
意志:有意识的、能引导自愿活动的过程 观念,被选择,并导致活动
九 自我理论
实际上是人格理论
自我包括“经验的自我”与“纯粹的自我”
经验的自我――是被知的“我”的东西的总和。其成分有三:物质的自我(身体、亲属、资产);社群的自我(从他人那里所得到的注意和重视,即名誉和地位);精神的自我(“一个人内心的或主观的存在”“心理职能或倾向”。实际为品质,如能力、良心、意志等)
纯粹的自我――知晓一切的主动的我。具体说来,是暂现的“当事思想”,它高于一切思想对象,将一切对象据为己有。
其他自我意识问题:自我情感――由对经验自我的评价所产生的体验;人格恒同之感――“现在自我与它所想的过去自我相同”。
十 简评 贡献
1 拓展研究领域 包括人类生活的各方面(知 情 意)
2 其基本导向影响美国心理学的发展 机能主义(从弟心理测量) 行为主义(机能主义之子)
3 其研究主题影响到后世
认知心理学(从下述概念中得到启示:记忆、注意、推理、表象) 人本主义(自我意识、本能)
同时,他的影响也超出美国国界(欧洲)及心理学界(哲学)
局限:未终生致力于心理学,未广招门徒,未建立学派,对实验方法采取消极态度。
第三节 机能主义:芝加哥学派
机能主义先驱未提出标榜自己的名称(主义或口号),反倒是铁钦纳主动声言以机能主义为其对立面。1894年,杜威、安吉尔来到芝加哥,使其成为机能主义的领导中心。
一 杜威
杜威(1859-1952)
188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894年,任芝加哥大学哲学教授
1896年,出版《心理学》(美国第一本心理学教科书) 1900年,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关于反射弧
1896年,发表《心理学中的反射弧概念》,该文标志机能主义在芝加哥的开始。 反对分析(感觉、中枢、运动) 强调整体
整体地考察其机能与效用(例:触摸火,缩回手),强调应用
L:以前的分析,P53 杜威的主张P50
2 重视适应性行为
“行为”(适应性行为)是中心问题 反对“身心平行论”。L:P52,叙述毫无意义(但晦涩)
二 安吉尔
安吉尔(1867-1947),
先后师从杜威、詹姆士、冯特。 1906年,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华生、卡尔为其学生。
1904年,出版《心理学》教科书,认为意识的基本机能是改善有机体的活动。
1907年,发表《机能主义心理学的领域》一文,对机能主义的概念、原则、任务作了概括。是对机能主义心理学思想的第一次明确表达----
1机能主义心理学研究心理的功能,而不是结构; 2理活动的机能是为适应服务的。
3将“行为”概念引入心理学,认为我们的精神生活或许可以被规定为客观的行为。意识仍为心理学研究对象,所考察的是它的机能。几年后,华生倡导行为主义。
三 卡尔
卡尔(1873-1954)
师从安吉尔,1905年获得博士学位,
一直在芝加哥大学工作,是安吉尔的继承人。
其观点更系统,代表芝加哥机能主义的晚期倾向或完成形式。
1925年,出版《心理学》一书,讨论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心理活动的心理物理性质、心理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
1 心理活动
心理学是关于心理活动的科学,
可从三个方面考察心理活动:适应意义、对过去经验的依赖、对未来活动的潜在影响 2 适应行为
心理活动表现出来的行为被称为适应性行为(进一步向行为主义过渡) 包括三个成分:动机刺激、感觉刺激、反应 强调动机(并非单纯由环境决定) 强调整体(刺激与反应是连续过程) 反对身心平行论
四 评价 贡献
1 扩大研究领域 2 方法多样化 局限
1 有生物学化倾向 2 看轻基础研究
第四节 机能主义:哥伦比亚学派
与芝加哥学派差不多同时,哥伦比亚一些心理学家(卡特尔、桑代克、武德沃斯)的研究,显示出美国机能主义的总体倾向,只是未明确打出旗号。
其共同特点有:
1从研究共同规律转向研究个别差异,心理测量是其主要方法; 2意识内容 意识活动,且着重意识的功能;
3内省方法 客观方法,主张多种方法并用(实验法、测量法、统计法、等级法、评选法);
4“是什么” “为什么”,前者是基础,后者为前者服务;
5纯科学 应用科学,将芝加哥学派提出的个体适应环境的原理具体化,使之应用于生活实际。
一 卡特尔
卡特尔(1864-1944),
1882年,聆听霍尔讲座,从事心理学研究
1886年,获得博士学位(师从冯特),想研究反应时的个别差异,冯特不允许,只好在自己房间进行。
曾去英国剑桥任讲师,结识高尔顿,对心理测量与统计方法产生了深刻印象。 1888年,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教授)。 1890年,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首创“心理测验”术语) 1891年,前往哥伦比亚大学 1995年,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一 卡特尔
主要研究与贡献
1关于反应时的研究 涉猎这一领域的各方面:研究各类型反应时(如自由联想与控制联想);编制正常联想表。
2关于个别差异与心理测量 1890年,创造“心理测验”这一术语;1901年,计算相关系数;1902年,发展出次序评量法。
3关于心理物理法 质疑“均差法”、“最小可觉差法”,认为“常定刺激法”才是最可信的。提出公式S=K√R (S为观察误差)
4 关于知觉和阅读过程的研究 随着呈现物数目增多,各项所需时间减少;阅读时间随对文字的熟悉程度而异。
二 桑代克
桑代克(1874-1949)
1895年,入哈佛大学师从詹姆士。
1896年,开始用小鸡做实验。之后转赴哥伦比亚大学,继续做动物实验。 1899-1940年,任教哥伦比亚大学
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1913修订)(教育心理学诞生) 1912年,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42年,复出,接任詹姆士在哈佛的讲座。
1 首创用实验法(而不是以往的自然观察法)研究动物心理
最著名的是关于猫逃出迷笼的实验(设计不同装置的15种迷笼,13只猫轮流关入,猫偶尔触动开门装置得以逃出),结果发现,无效动作逐渐减少,成功动作得以保留。
2 创建联结主义心理学
刺激—反应 (观念—观念)
桑代克用“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取代早期联想主义的观念联结。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意识的作用。因而也被人们看作是行为主义的先驱。
他还提出学习律(三条 一条)
准备律 学习受预备之势影响,共分三种状态:有准备、给予传导、则愉快;有准备、不予传导、则烦恼;无准备、给予传导、则烦恼。
练习律 包括应用律与失用律,即用进废退。
效果律 某情境中的某一动作引起满意之感,则联结加强;反之,则减弱。 之后,进行修正,强调效果律,将准备律与练习律当作效果律的副律。(!效果律后来被斯金纳演绎为“强化”)
3创建教育心理学
桑代克据此认为,学习是一种试误过程。其中的一种动作被选择出来,与情境形成稳固的联结。“学习即联结,心理即人的联结系统”。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将某些联结加以永久地保留,将某些联结加以清除,将另一些加以改变或利导。
教育心理学的三个部分: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 此外,桑代克还提出关于迁移的“共同因素说”。 4 促进心理测量发展
三 武德沃斯
武德沃斯(1869-1962)
先后师从詹姆士、卡特尔、谢灵顿(英国生理学家)
1903年,回哥伦比亚大学任教, 1915年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17年,接替卡特尔
1整合:将心理活动与行为纳入同一个系统 他先提出S-O-R,
之后扩充为W-S-OW-R-W,W代表周围世界、OW代表机体对环境的调整与定势。这对新行为主义产生了影响。
2引入动力心理学,强调理解人的意识和行为的因果机制(既反铁钦纳,也反华生) 3认为生理与心理是同一过程的两种不同描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