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备课 王家安
一、考试说明再现
必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1、理解 B
⑴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⑵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⑶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高考论述类文章并不注重考查考生对科技知识的了解或掌握情况,而是从语文阅读理解的角度,考查考生对“高浓度信息”的快速阅读理解与把握的能力。
二、考试题型 1、对概念的理解 2、对句意的把握
3、对内容要点的提炼 4、根据内容合理推断 三、选文特点
1、选文时代感强。
⑴常关注最新的考古发现,最新出现的社会现象,文化现象,世界政治形势等。
⑵内容基本是人类关于生物、电子通讯、天文学等方面研究的新发现和发明创造,是人类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成果。
2、文章内容单一,结构相似。
论述类文本,一般是围绕一个概念展开,对这个概念从几个方面加以阐释。弄清:
①文章的概念
②分析概念(导因、困难、用途、功能) 3、文章思路明晰(说明“概念)
1
科技文:通过对一个新概念、新发现、新发明在纵向上的分析,进行几个方面的说明,如发现过程、目的、所遇困难、其它相关原因等,重在因果推理、现象介绍、功能说明等。
⑴分清文章出现的概念(主概念与次概念及其关系)。 ⑵注意文中的关联词,注意表程度表范围的副词。 四、常见的设题陷阱。
(1)偷换概念。选项中漏掉了关键的修饰或限制词语或更换了修饰、限制词语。
(2)无中生有。选项中的内容在文本中没有依据。
(3)以偏概全。把原文中对事物的判断推广到全体,标志性词语是凡、全、都、所有、一切等。
(4)张冠李戴。把发生在甲身上的事加在乙身上。 (5)或然与必然。必然出现和或然出现的混淆。 (6)未然与已然。尚未发现和已经发现。 (7)强加因果关系或因果颠倒。
(8)答非所问。可以在原文中找到,但不符合问题要求。 (9)主次颠倒。主要和次要原因颠倒。
(10)选择与兼备混淆。期中一个或具备多个(或,和)。 (11)说法过于绝对。
(12)充要与必要混淆。(只要………就 只有………才 ) 五、命题方式。
不符合 符合 正确 不正确 恰当 不恰当 六、解题方法探究 检索 对比 判断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解题方法很多,一般来说我们常用读、审、找、比、四步法来进行解题。
1、读——读原文。
快速阅读文章,同时将阅读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带有修饰限制性的词语用铅笔圈出来。
(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 、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语(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之一等表范围的词语) (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程度的词语)
(3)已然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
2
然必然(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
(4)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等) (5) 举例子(例如、如、人名) 2.审——审题干。
审清题干要求,明确题目要求是什么:正确还是不正确的项、属于还是不属于、能还是不能,找正确项,须用排除法;找错误项,运用重点突破法。如果要选的是原因或者依据也要搞清。
3.找——找原文。
把选择项在原文中所对应的内容找出来。
4.比——比文题。
把文章和题目进行比照,确认对还是错。 (1)形同意同 (信息吻合 直接判断) (2)形异意同 (有所转换 实质一致) (3)形似意异 (迷惑性大 格外留意) 七、说备考策略 1、学情分析
纵观高一高二的各次考试,我们的学生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①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较弱 ②归纳概括能力有待提高
③把握观点、理解分析能力较弱
④限时读懂(读懂内容、把握思路)的能力有待提高 2、提高学生应考能力的具体措施 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②精讲近三年高考题 ③专项限时训练
④训练反馈跟踪 专题演练 (见复习用
3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