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锐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一般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

一般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

来源:锐游网


一般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报告

刘春杉 保山曙光学校

摘要:付某,女,16岁,高中二年级学生。因无与周围同学发生冲突,担心别人对自己的议论而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可排除重性精神病;根据引发症状的冲突为常形冲突,可排除神经症。根据求助者的内心痛苦程度、病程大于1个月但不到3个月、社会功能无明显损坏,可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经协商,决定采用贝克-雷米认知疗法,逐步缓解求助者的抑郁与焦虑情绪,最终实现咨询目标,促进求助者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

关键词:一般心理问题;合理情绪疗法;贝克-雷米认知疗法;

一、一般资料

求助者,女性,16岁,汉族,高中二年级,在校学生。

二、主诉及个人自述

与室友无法和谐相处,受到同学排挤,内心很痛苦。爸爸不理解自己,总让我找自身原因。

我的手机被我认为最好的朋友给偷走了,在我已经发现是她偷的情况下,她还是不承认,还让我找监控。(学校不给用手机)我发现手机不见了之后借她的手机给我妈妈打电话,不小心看到了她和她妈妈的短信,上面有她跟她妈妈承认偷我手机不知道该怎么办,很担心。但她妈妈教她不用担心,不管,如果我追究起来,交给她妈妈的话。看到之后感觉自己的世界全部都是假话,这个世界太虚伪。自己不想再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要求转学。因为马上就要期中考试,不能立即办理转学手续,就继续在班里上了一个多星期的课。不曾想做错事的人拒不认错还联合班里的同学来孤立我,不和我讲话,不理我。这段时间过得很不舒服,委屈的很。还有觉得很多同学针对她,妈妈买了一个玉镯给我,成色看着比较好,就有同学说学校不给戴这些贵重

物品,让我不要搞特殊。别人也戴玉佩、手镯,怎么不去说他们,就来说我。

三、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及他人反应 1、咨询师观察到的情况

求助者,个字高挑,身材较为纤瘦,衣着合体,但是情绪不高,走进咨询室时步态稳重,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就座以后可以自然略显紧张的看着咨询师,主动讲述自己的情况,情绪偶尔激动,表现出自卑和求治的愿望。未见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 2、咨询师了解到的情况

(1)既往史:既往身体健康,无重大的器质性病史,无手术史,无传染病史,无输血过敏史,无高热抽搐及外伤昏迷史,并未发现躯体疾病。

(2)个人史:和父母生活在一起,高一开始寄宿制生活,能适应学校生活,这个学期刚分班换宿舍,与现在的舍友有矛盾。性格较内向、敏感,朋友不多。父母做生意,知识水平不高,与女儿的沟通也不是很良好,平时对女儿比较溺爱。 3、他人反应

班主任叙说:付某是一个比较聪明的女孩,自身条件也不错,刚入学的时候在班上与同学相处的比较和谐。有几次她主动找我谈话,我发现她其实是一个情感细腻,较为敏感的孩子。从这个学期开始,我发现她的情绪变得低落,也不是那么的合群,并且更加频繁的找我谈心。

同学反映付某本身的条件很好,而且小时候学过一些特长,还准备报考艺术类院校,舞蹈专业的学习也是很有帮助的,学习上应该比较轻松。刚入学的时候大家相处的不错,后来慢慢的发觉她不是很愿意与我们靠近,做事非常的谨慎,而且有时过于的敏感,总是认为别人在背后议论她,与同寝室的同学发生过几次冲突,虽然双方都有过错,但是大家都觉得她有点过于敏感了。

四、心理测验结果

1、心理测验分:EPQ: E: 36; N :62 ;P :33; L :26,人格内

向不稳定,温和。SCL-90:总分148 分,强迫症状2.0 抑郁2.4 焦虑2.5 人际关系2.3 其余各因子分均小于2。以抑郁和焦虑症状为主。SDS 标准分:59分,有轻度抑郁。SAS 标准分:56分,有轻度度的焦虑。

2、对该求助者的资料进行整理,得出该求助者产生问题的原因是: (1)生理原因:女性,16岁 (2)社会原因:

① 存在负性生活事件,贵重财物被偷,有过错的人不承认,反而被爸爸责怪。

② 朋友少,缺乏社会支持系统帮助。 (3)心理原因

① 存在认知错误:认为周围人的谈笑及一些行为都是指向自己。 ② 缺乏有效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在有矛盾时无法有效沟通和控制情绪。

③ 性格敏感、自卑。 五、评估与诊断

1、综合临床资料,对求助者的初步诊断是:一般心理问题。 2、诊断依据如下:

(1)根据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原则,该求助者的主客观世界统一,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能主动求医,无逻辑混乱、幻觉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问题。

(2)该求助者的主导症状是焦虑和轻微的抑郁。其程度与其个人经历和处境相符合,内心冲突为常形,可排除神经症性问题。 (3)该求助者的焦虑情绪尚未泛化,对学习与人际交往有一定影响,症状有应激性,3个月以内。 3、鉴别诊断如下:

(1)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该求助者是以焦虑为主导症状,但内心冲突为常形,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2)与抑郁性神经症相鉴别:抑郁症神经症在症状上主要是抑郁,病程在2年以上,而该求助者抑郁状态是伴发症状,且持续不到1年,

因此可以排除抑郁性神经症。

六、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经过与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的咨询目标:

1、近期目标:

(1)在良好的咨询关系基础上,引导求助者改变不适应的认识方式。 (2)降低求助者的焦虑情绪及缓解抑郁情结。

2、远期目标:在达到上述具体的目标的基础上,最终达到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目标。

七、咨询方案的制定

1、针对本案例,计划采用的咨询方法及咨询原理如下:

(1)咨询方法:采用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进行治疗,具体有七个步骤:

① 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咨询师扮演诊断者和教育者双重身份,以求对求助者进行诊断并引导其主动再学习。

② 确定咨询目标:发现并纠正错误观念及其赖以形成的认知过程。

③ 确定问题,接触求助者的认知过程及认知观念,发现求助者行为问题背后的不正确的认知观念。

A. 提问:由咨询师提出某些特定问题,把求助者的注意力导向与她的情绪和行为密切相关的方面。

B. 自我审查:鼓励求助者说出她对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的这些看法进行体验和反省。

④ 检验表层错误观念:建议、演示和模仿

表层错误观念就是指求助者对自己的不适应行为的一种直接、具体的解释。

A. 建议:进行一项与她对自己问题的解释有关的活动,用以检验自己原来的解释是否正确。

B. 演示:鼓励求助者进入一种现实的或者想象的情境,使她能

够对其错误观念的作用方式及过程进行观察。

C .模仿:让求助者先观察一个模特完成某种活动,然后要求求助者通过想象或模仿来完成同样的活动。 ⑤ 纠正核心错误概念:语义分析技术 ⑥ 进一步改变认知:行为矫正技术 ⑦ 巩固新观念:认知复习

(2)咨询原理:认知疗法是由贝克与雷米提出的,这种方法认为导致不适应行为和情绪的根本原因是错误的认知过程和观念。治疗的目标包括缓解症状,帮助求助者解决他们最紧迫的问题,以及教给求助者防止复发的方法。咨询师在治疗过程中扮演诊断者和教育者的双重身份,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分析,一层层的深入剖析,然后引导求助者意识到自己认知中的错误,从而慢慢的纠正不适应的行为和情绪,以达到康复。

2、向该求助者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如下:

(1) 求助者的责任: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材料;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2) 求助者的权利: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有权利选择或者更换合适的咨询师;有权利提出转介或终止咨询;对咨询方案和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3) 求助者的义务:遵循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4) 咨询师的责任: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严格地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5) 咨询师的权利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本着对求助者负责任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者终止咨询。

(6) 咨询师的义务:向求助者说明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遵守和执行商

定好的咨询方案个方面的内容;尊重来访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3、咨询时间:每周一次,每次60分钟左右。 4、咨询收费:每次80元人民币。

5、测量收费:EPQ为30元,SCL-90为50元,SAS为20元,SDS为20元。

八、咨询过程

1、咨询阶段大致分为: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2)心理帮助阶段。 (3)结束与巩固阶段。

2、具体的咨询过程:

(1)第一阶段: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第1-2次) ① 目的:

A. 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 B. 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C. 确定主要的问题,做心理测验。 D. 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 ② 方法:会谈、心理测验。 ③ 过程:

A. 填写咨询登记表,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B. 对求助者进行EPQ、SCL-90、SAS、SDA 测量,向求助者了解其成长过程及生活现状。

C. 反馈测验结果。

D. 通过与求助者交谈,收集信息,准备实施认知疗法。 (2)第二阶段:心理帮助阶段(第3-8次)

① 目的:

A. 进一步加强咨询关系。 B. 使用认知疗法,实施治疗。

② 过程: A. 确定问题

a.提出问题,引导求助者注意那些具体问题和可观察到的但是容易被忽略的事实。

b.自我审查,说出对自己的看法,并对这些看法进行细致的体验和反省。

B. 建议表层错误观念:

a. 建议求助者进行一项活动,这个活动是与求助者自己的问题相关的。

b. 角色扮演,让求助者扮演不同的角色,使他对这些角色直接观察体验。

c. 观察其他人模仿的活动,然后让求助者想象或者模仿这一活动。

C. 咨询师通过严密的逻辑分析与求助者探讨自己的问题,步步深入,让求助者认识到他对事物不良后果的可能性估计过高或者其他逻辑上的错误。

D. 通过设计特殊的行为模式或情境,帮助求助中体验一些通常被他忽视的情绪体验,通过这种体验让求助者认知观念发生改变,从而改变外显行为。

(3)第三阶段:结束与巩固阶段(第9-10次)

在第二阶段中,咨询师从表层错误观念开始,运用建议、演示及模仿等技术对这些观念加以检验和纠正,并通过语义分析技术进一步揭示出求助者深层的错误观念,逐步使求助者认识到自己错误的观念和认知过程,用新的思维方式来代替、评估旧的思维观念,用新的行为方式代替旧的不适应的行为方式。但是并不是说这个阶段就结束了全部的任务,我们还需要认知复习来巩固新观念。

① 目的: A. 巩固咨询效果。 B. 结束咨询。

② 方法:家庭作业、会谈。 ③ 过程:

A. 反馈家庭作业,并讨论。

B. 鼓励求助者在实际情境中继续应用演示或者模仿的方法来检验并纠正错误观念。

C. 教会求助者语义分析技术,让他在咨询之后继续对自己的深层错误观念进行分析,巩固新观念。

D. 结束咨询

九、咨询效果的评估

1. 求助者自己的评估:通过咨询,焦虑和抑郁情绪有了很大的改善;现在面对之前有过矛盾的同学能够平静和平的共处,对咨询效果满意。

2. 求助者适应社会的情况:情绪稳定,能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3. 求助者周围的老师和同学的评估:通过咨询,开始能与他们主动交往,表现的较为开朗和积极。

4. 咨询师的评估:求助者经过10次咨询后,情绪明显比刚来时好,能理智的运用认知技巧分析事件等,随后的电话回访了解到能和同学和平的相处,能够较好的控制情绪,生活与学习质量明显提高。 5. 心理测量结果与咨询前相比,趋于正常。

参考文献

1. 许又新,吕秋云主编.现代心理治疗手册.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合出版社,1997

2. 樊富珉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 徐俊冕、季羡林.认知心理治疗. 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9 4. 张亚林.行为疗法.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9

5. 钱铭怡编著.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6. 钟友赋.中国心理分析---认识领悟疗法.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7. 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心理咨询师(三级)》、《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ryyc.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