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归纳: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概况

归纳: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概况

来源:锐游网


特别归纳: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世界市场、工业革命相关知识理解背诵版

1资本主义兴起时期14-17

经济:手工作坊兴起,新航路开辟。

政治:教会权力控制社会,民族国家形成

文化: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工场手工业时期17\\18

经济:手工工场得到发展,商品经济发展,西欧殖民扩张

政治: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欧洲教会权力较大

文化:启蒙运动

3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1760s--1840s蒸汽时代

经济: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政治:美国 法国、德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确立,代议制逐步完善,工人运动兴起,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

4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870s--1945电气时代

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政治:资本主义制度完善,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一战,凡华体系,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二战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945--今

经济:通过国家政权该干预和调节经济,完善社会保障,重视科教,第三次科技革命

政治:两极格局形成

评价世界近代经济事件、现象、政策的标准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基本定型的时期。评价此时期重要的经济事

件、现象、政策要始终遵循生产力标准,即是否符合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如圈地运动,要认识到它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消灭了自耕农,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资本、市场,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而不能仅看到圈地运动使农民丧失土地,到处流浪,处境悲惨。类似情况还有很多,如法国大革命土地政策、美国历史上的“西进运动”。法国大革命中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对于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具有积极意义,但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角度看,不利于法国经济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备要素可以归纳为“三个前提和四个条件”。

①三个前提:一是社会稳定,战乱和政局动荡都会破坏经济发展;二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三是资本主义生产系的调整和适应,例如垄断的出现及从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的发展。②“四个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a.科技条件b.市场条件

c.资本条件d.自由劳动力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解决土地问题的方式

①英国:14世纪开始的圈地运动,一方面使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发展成为新贵族;另一方面,农民失去土地,成为自由劳动力。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采用拍卖王室土地等方法,形成并巩固了大土地所有制。

②法国:法国大革命中,君主立宪派颁布法令,对法国进行初步改造,动摇了封建土地所有制。雅各宾派专政时期把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从而形成了小地产制。

③美国:美国内战期间,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促进西部的开发。

④俄国:1861年改革中,农奴以高于地价数倍的价格,出钱赎买份地。

⑤日本:明治政府颁布法令,废除买卖土地的禁令,同意征收地税,使土地所有权得到承认。

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主要经济思想

1.重商主义

(1)盛行于16~18世纪的欧洲。

(2)代表人物:法国的柯尔柏。

(3)主要内容:第一,一个国家的财富必不可少的是贵金属如金银等。如果没有或无法获得贵金属矿场就得通过贸易来取得。第二,对外贸易必须保持顺差等,即出口必须超过进口。重商主义为早期资本主义发展准备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2.自由主义工业革命时期

(1)19世纪以后在欧洲的主要社会思潮。

(2)代表人物是:被誉为“经济学之父”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

(3)主要思想:集中体现在《国富论》中,其中心思想是经济自由,亦即资本主义经济自由发展,其主张为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

4.凯恩斯主义

(1)当代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凯恩斯1936年提出。

(2)核心是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借此刺激有效需求,即刺激消费和投资。这种思想符合了占统治地位的垄断资本集团日益同国家结合的要求。二战以来,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大力推行凯恩斯主义,成为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基本指导思想,它对缓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实现经济增长起了一定积极作用。

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认识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大混乱,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过剩。其根源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首先经济危机的发生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其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发生,充分证明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再次,经济危机影响到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演变

(1)确立。英国最早开始并完成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号称“日不落”帝国。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在世界工业生产中居垄断地位。

(2)丧失。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资本家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美德经济迅速发展。19世纪末,英国丧失了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

2.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1)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战争中力量削弱。

(2)一战后,美国逐渐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二战后,美国操纵国际金融,建立了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标志着美国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

3.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在欧共体和日本崛起的情况下,193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

溃,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历史进步性:物质基础——机器大工业;剥削目的——对m无止境的追求;与劳动的关系和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劳动力的政治权利、自由,企业形式

局限性:社会化程度提高VS.私有制

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之间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的领域。它包括由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商品和劳务交换的总和。 可见,世界市场这一概念是由其外延和内涵两方面构成的。世界市场的外延指的是它的地理范围。世界市场的内涵指的是与交换过程有关的全部条件和交换的结果,包括商品、技术转让、货币、运输、保险等业务,其中商品是主体,

其他业务是为商品和劳务交换服务的。

原因 过程 影响

1新航路开辟 葡萄牙 西班牙

2西欧殖民扩张 英法荷葡西

3第一次工业革命 英国

4第二次工业革命 美德

首先,促进了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

其次,进一步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客观上促使东方国家新的社会经济结构发展壮大。再次,加强了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导致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中外历史联系与比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中国经济发展。

1新航路开辟以后,早期殖民时代的明清中国并不落后,在中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中国出口的丝绸、瓷器、茶叶,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2殖民扩张时期,中国的君主专制统治加强,以世界中心自居,无视正在聚齐的西方,传统的小农思想指导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落后与世界发展的潮流

3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国内经济受冲击,列强通过多种方式逐渐控制中国经济,中国被迫开放,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4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成为获取利益的主要方式,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实行门户开放政策,共同宰割中国。

工业革命

1.前提和条件

(1)第一次工业革命:①政治上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②具备了资本、技术、市场等条件。

(2)第二次科技革命:①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统治;②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③国内市场和世界市场的形成。

(3)第三次科技革命:①二战后资本主义相对稳定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②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③科学技术的发展;④社会要求迫切。

2.进程

(1)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英国向各国扩展。从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80年代,从发明使用机器开始,主要由有实践经验的工人技师进行。

(2)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表现为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创制、使用和电讯事业的发展。

(3)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至今仍方兴未艾。

3.主要发明

(1)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发明和制造棉纺织机器、蒸汽动力机器和交通运输机器。

(2)第二次科技革命,主要有电动机、内燃机、柴油机、汽车、飞机、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等。

(3)第三次科技革命,主要有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及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

4.主要特点

(1)第一次工业革命:①主要在资本主义国家开展。②由一国向多国扩展。③将资本主义发展推进到蒸汽时代。

(2)第二次科技革命:①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开展。②有坚实的科技基础,规模广泛。③在一些国家中是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3)第三次科技革命:①科技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作用日益重要。②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条件加快。③科技密切结合,各个领域间相互渗透。

5.影响和后果

(1)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

(2)导致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巨变:①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两大对立阶级产生,使工业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②第二次科技革命导致垄断的产生,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使现代资产阶级统治模式成型。③第三次科技革命,进一步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对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4)对亚非拉地区的民族民主运动影响巨大,促进了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