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篇 德育天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之我见 王春林 (武威第六中学,甘肃摘武威) 要:“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道出了在教育工作中,“传道”和“授业”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之所以把“传道”放在首 位,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应以“传道”为根本。《大学》也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说的就是教育要弘扬光明 正大的品德,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品德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道德情操 一、利用教材进行德育渗透,语文得天独厚 生活视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三、重视学习地方文学作品,进行德育渗透 众所周知,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途径,立德树人,教育必须 以“德”为先,教师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引导学生树 甘肃武威,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来人文荟萃。清代许荪荃 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德育的途径有很多,政治品德课、周会 在《武威绝句》写道:“武威莫道是边城,文物前贤起后生。不见古 课、团队活动、社会实践劳动及课外活动等,都可以渗透德育。但 来盛名下,先于李益有阴铿。”除了李益和阴铿,王之涣、孟浩然、 是,在所有学科中,我认为,语文在德育方面发挥着得天独厚的作 王健、岑参、元稹等人都留下了咏叹武威凉州的诗句,形成了独具 用。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对学生思想和道德情操的塑造都会起到 特色的“咏凉诗”。 积极作用,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弘扬 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素质起到推动作用。 唐代诗人李益的《送常曾侍御使西蕃寄题西川》这首诗,洋溢 着驰骋疆场、驱除敌虏、安邦复国的英雄气概,充满着强烈的故国 “文以载道”,高中语文课本中的许多文章都特别注重中华优 之思和旺盛的战斗豪气,读之给人以鼓舞和激励。将这类具有独 秀传统文化和思想品德教育,因此,可以通过此类文章的各环节 特风姿的凉州诗词引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既是对现行国家课程 教学设计进行德育渗透,有针对性地抓住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 的适当补充,也是进一步提高学生古诗词阅读鉴赏能力的有效途 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我在教学《苏武传》时,我的导语环节是这样 径,更重要的是在引导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的基础上, 设计的:“两千年前,在北海边上,有一位杖节牧羊的老人,他坚守 能进一步陶冶情操,激发学生对家乡历史文化的探究兴趣,有利 着热爱祖国、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在饥寒交迫中艰难地维持着 于促进高中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生命。为了国家的重托,他风餐露宿、不辱使命,用十九年的时光, 坚守住了自己的信念。一直以来,这种英勇义举激励着千秋万代 四、通过观看时事新闻和评论性写作。渗透德育 我特别注重将时事新闻引入课堂。但这不是随便看电视,而 的华夏儿女奋然前行!”通过这样的导语,学生受到了感染,在学 是教师将近期的时事热点新闻提前准备好,周五早上集中播放, 习文章时就更加用心。在教学的总结拓展环节,我这样设计了问 要求大家看的时候必须动手随时记录关键词,看完之后结合所学 题:“苏武精神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高中学 生很容易联想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敬业”等话题进行 论述。实践证明,这样的教育是和风细雨、潜移默化的,它较之空 洞的说教更具形象性,更有说服力,更能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思 想品德以及观念认识上的实际问题。 二、通过课外阅读的引入,进行德育渗透 的知识分析讨论,再用一周的时间写出总结来,可以单独写,也可 以几个人甚至一个组集体写,这对学生来说是很好的锻炼。《对当 今西北地区农村天价婚姻的思考》《英国脱欧的风险及对中国的 影响》《论2l世纪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兼论中国的大国影响 力》等文章题目,可以看出,学生视野开阔,能很好地反映出当代 语文的学习,课外阅读资料的引用尤其重要,在课外阅读资 料的解读时,也可以进行德育渗透。阅读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后,我与学生一起探讨:田润叶深深地爱着孙少安,在丈夫李向前 高中生具有的时代风貌。语文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将德育深 化,达到德育高效。 事实证明,德育过程是长期的、艰辛的,这种塑造心灵的工程 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浅人深、由感性到理性、润物细无声地把 出事故后,她为什么回到李向前身边?不少同学提到了“负责担 当”“人性善良”等话题;在“南京大”国家公忌13的语文课堂 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唤醒意 最终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上,我和学生一起学习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和诗经体钟鼎铭 识,文,阅读《中国青年报》的社论。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一次又 一参考文献: 次地回首中华民族那段血与火的历史,感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 [I]王宏平.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j.中学教学参考, [2]孙海燕.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J].杂文月-1=0(教育世界), O). 之不易。我认为,语文教师担负的不仅仅是教书的表层任务,更重 2015(1要的是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未来。 面一定要有课外延伸拓展,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拓宽学生的 —除了课堂渗透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外,特别是巩固加深方 2014(12). ·编辑谢尾合 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