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荷塘月色》中的“一诗一赋”
作者:贾峰
来源:《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2016年第06期
《荷塘月色》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课文,而经典课文往往也会产生一些经典问题,令人疑义相析、争讼不已。如何看待《荷塘月色》的第七、八、九段,尤其是这部分选引的《采莲赋》和《西洲曲》,就是这样的一个经典问题。蒋永济《〈荷塘月色〉意境构成与作品完满性质疑》从主题构成、表达方式以及格调上的不一致,论证“该作品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和不完美”,“由于‘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描写时间上的背离、情感表达上的错位,使我们感觉到《荷塘月色》写了两件事,前者与主题相关,后者写“采莲”与主题无关。加上,这两节又在主要表达方式上不一致和格调上的反差,使得《荷塘月色》意境的内在的、深层次的构造上前后脱节,并不圆融完满”。[1]然而,更多的研究者还是认为,由一诗一赋构成的“江南采莲图”是全文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观点大致有如下三种:一是以刘泰隆为代表的“情感线索论”,二是以钱理群为代表的“思想矛盾体现论”,三是孙绍振提出的“伦理自由说”。以上三种观点,都认为“江南采莲图”在作品主题思想的表达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而这“一诗一赋”自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论这三种观点将文本内部矛盾引向社会学、伦理学等文学外围来解决的方法是否有过度阐释之嫌,仅从思想主题层面来解释“一诗一赋”在文中的作用也是不够的,至少是不全面的。本文拟换个角度,抛开众说纷纭的思想主题,从文章写景特色方面来作一种指向文学本体层面的探讨。
《荷塘月色》中“一诗一赋”的引用,可用“借景”的概念来解释。借景是汉族园林建筑中常用的构景手段之一,主要指“借取园外之景,以陪衬、扩大、丰富园内景致,使园内园外景色联成一体的一种造园手法”[2]。“夫借景,园林之最要者。”(计成《园冶》)借景对于园林之所以极为重要,主要就是因为其能够突破空间的限制,添设景致,增创意境,从而达到收无限于有限的艺术目的。
《荷塘月色》中“一诗一赋”的引用,也可理解为一种“借景”。课文的第四、五、六段先从神态、形状、色彩、气味等角度详细描写了月色之下的荷花;接着,又运用了拟人、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集中摹绘了荷塘之上的月色。这些描摹文字精雕细琢,极尽铺排藻饰之能事,不可谓不用心,然而却缺少一种韵味——至少,在中国传统文人画中,是很少会满足于甚或用力于景物客观形态描摹的!在传统文人画的认知里,这种贴着景物细笔精雕,往往是虽工亦拙,匠气太重,算不得艺术。
《荷塘月色》如若仅是满足于对荷花与月的物质形态的描写,那么即使描写得再精彩、再传神,也终不免匠气满幅——作为学生的作文习作,无疑是优秀的;但与一个成熟散文家的创作,还是有段距离的。所以,《荷塘月色》绝不仅只是写了荷花与月色,也不应只是把荷花与月色写得传神、精彩,必须还要有一些带有超越性的东西加入,如此方能写出味来,也惟如此方能不落言筌成其为艺术散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古代山水画常于苍烟远树、碧波清淼间点染一二人物。此类人物,往往面容模糊,衣饰线条疏落,只有些大意罢了。人之于画,亦属一景,画面有了人物,不惟凸显了大小比例的尺寸感,更使整个画境变得活泼玲珑,多了一种萧散灵韵。人常是使景活起来的点睛之笔。《荷塘月色》若想作出韵味来,画面中也不可缺少采莲人纤秀柔婉的袂影,如此方能使整篇文章呈现出一种风华清靡、气韵活泼之美。
月下清华园荷塘不会有采莲人,所以作者要“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想起采莲,看似“忽然”,实则也是写景的必然。第四、五、六段已将荷塘与月色以工笔手法写尽,再往下自然就会以简笔来勾勒采莲人的意态。因此,这里的“忽然”只是情感变化上的一种跳转,却是写景思路中的一种必然。借写采莲人其实也可以采用两种手法:一是工笔实写,二是简笔写意。鉴于第四、五、六段已精雕细琢写得太过用力,所以下面对采莲人的描写就应选择简笔来写了,而引用诗赋则是一种最为经济、最为简省的方法了。
《采莲赋》是梁元帝萧绎的一篇宫体小赋。赋中占据画面主体的是清涟碧荷间的采莲女形象,虽然作者对女性声容体态方面的描写还有明显的癖爱,但整个采莲的画面还是轻快活泼,秾丽中不失清雅气韵;而且,语言上的六朝绮靡亵慢之气,也已纯化了许多。所以,“婉丽多情,清美自然”,是对这篇小赋较为恰切的评价。妖童媛女,荡舟采莲,“人”(采莲女)的借入使纯客观自然景物的“荷塘月色”活了起来,摇曳多姿,灵动生情,从而使得自然景观的荷塘月色多了一层诗的意境。“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赋中这一传神细节由于被引用,读者阅至此处脑中就很自然地会把这一画面移借到清华园内的月下荷塘上——月色幽素,荷香清缈,腰束纤素的华衣少女,以手褰裳,嬉闹着荡舟碧波间……行文至此,方才可叫“文中有画,画中有诗”[3]。第四、五、六段工笔细摹,即使描得再像,在中国诗文里也很难成其为“画”。“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采莲赋》最后的“歌”,文中虽没有直接引入,但提到这篇赋,人们更容易联想到的便是最后这段歌诗。因此,此段文字近似于“留白”,给文本潜藏了一种情韵。
就语言来说,这篇小赋“婉丽多情,清美自然”的风格,与朱自清散文“自然清丽,玲珑飘逸的美学风格”[4]也是脉脉相融的。钟敬文称朱自清散文有种“真挚清幽的神态”[5],《荷塘月色》的清幽余韵便是由下文《西洲曲》中的四句诗来续接的。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此四句诗出自《西洲曲》。《西洲曲》是一首南朝乐府民歌,历代论者对其作者、成诗年代以及叙述口气等问题多费索解,但也终无定论;不过,就其内容而言,“确是民歌,必非‘忠君爱国,美人香草’之作如《离骚》然。有人刻意求深,强谓有其他含意,恐怕是不能成立的”[6],因此大体也就可以说不脱民歌情爱相思的范畴。古人引诗有“断章取义”之说,但《荷塘月色》摘引的四句却并不在意,即言朱自清引这四句诗入文并不是要表达原诗男女相思之意;反过来说,作者在文中摘引这四句诗只是为了截取采莲的那个最美画面,因此可称之为“断章取画”或“断章取境”。《荷塘月色》引《西洲曲》与引用《采莲赋》一样,并没有思想主题方面的幽微隐意,只是想借用诗中塑造的采莲女形象来丰富、来激活月下荷塘的画面。这只是一种技术层面的“借景”。明乎此,才不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会像有些研究者那样对这篇课文的意境构成与作品的完满性进行质疑,也才不会认为“荷塘月色图”与“江南采莲图”两部分在主题构成、表达方式和格调上存在不一致了。[7]
《荷塘月色》对“一诗一赋”的引用只是一种“断章取画”,并无多少主题方面的关涉。从“一诗一赋”中截取的画面都是少年女子采莲的场景,这种采莲场景的加入,一方面丰富了荷塘之景,另一方面也使得课文前半部分对月下荷塘纯物态的摹绘多了一种灵动清逸之气。正如前文所说,中国古代山水画常于苍烟远树、碧波清淼间点染一二人物,人乃山水之睛。于课文而言,采莲女便是这幅“荷塘月色图”的睛;而作者在点睛之时,巧妙地采用了中国园林艺术中的“借景”手法,从而不着痕迹地对整篇文章的意境作出了完美收结。
其实,这种“借景”手法,也可从“虚实”的角度来理解。“虚”和“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实”指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国画讲究“计白当黑”,文学创作也注重虚实结合。具体就景物描写而言,“实”主绘形,“虚”则有味,能摇曳情韵;虚实结合,方能神形兼备,余味悠长。
第四、五、六段实写荷叶、荷花、月色、树影等景色,七、八、九段以简笔忆写采莲情韵,这种借自江南的采莲场景,对于清华园内的荷塘来说,自是一种虚写。《荷塘月色》如果仅是写了荷叶、荷花、月色等实景,那么就是虽工亦拙,过多实景堆积,伤于整饬,缺少一丝灵动生气;妖童媛女荡舟采莲的借入,就使纯粹自然景观的“荷塘月色”染上了一缕诗歌情韵,显得意境悠远。
而在具体运用虚实结合时,又恰到好处地借鉴了绘画领域的“工笔”与“写意”。工笔,原是中国绘画领域的一个术语,借用到文学创作中,主要指通过铺陈、渲染的笔触对事物进行各个侧面详细描写的一种创作手法;具有精雕细刻、摹绘细腻、浓墨重彩等特点。《荷塘月色》第四段从神态、形状、色彩、香味等各个侧面描写了荷花荷叶,第五段又以拟人、比喻、通感等各种修辞手段来摹绘塘上月色,同时又从动静、远近、视听等各个层面来反复渲染,精雕细刻,细致入微,所以余光中才会说“朱自清的写景文,常是一幅工笔画”[8]。
写意,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苛求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是一种形简而意丰的表现手法。妖童媛女,移棹荡舟,唱着歌去采莲。莲花初绽,莲叶翠嫩,敛裾浅笑,低头弄着清如碧水的莲子。此段采莲描写,主要是靠引用的手法来实现的;而《采莲赋》和《西洲曲》,只是写出了采莲时的那种意态,简笔白描,勾绘出一种清丽欢快的情韵。 钟嵘评颜延之诗,称其“尚巧似。体裁绮密,情喻渊深,动无虚散……如错彩镂金”[9]。颜延之对此评语是“终身病之”。《荷塘月色》主体部分的第四、五、六段用“尚巧似”“错彩镂金”等语来概括也不致太过失当,如若没有“一诗一赋”的点染,整篇文章太过质实,虽雕缋满眼、才思富捷,在情韵上终乏超逸之气,难臻风华清靡、清丽幽婉的境界。 参考文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蒋永济.《荷塘月色》意境构成与作品完满性质疑[J].名作欣赏,2004(12). [2]夏征农,陈至立主编.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1117. [3]方大卫.朱自清创作思想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84.
[4]吴周文.诗教理想与人格理想的互融——论朱自清散文的美学风格[J].文学评论,1993(3).
[5]钟敬文.钟敬文文集(第3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559. [6]吴小如.《西洲曲》臆解[J].名作欣赏,1985(4).
[7]蒋永济.《荷塘月色》意境构成与作品完满性质疑[J].名作欣赏,2004(12). [8]余光中.余光中集(第5卷)[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565. [9](梁)钟嵘.诗品,历代诗话(卷上)[M].北京:中华书局,2004:13-14. (作者单位:无锡市第一中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