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学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
摘要:小学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因此实验教学必须成为其关键。如何有效地开展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实践证明,在科学学科中进行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本文主要介绍如何做好科学学科探索性实验教学。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小学阶段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成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小学科学实验是一个相对活跃的学科,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科学的实验环境,帮助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更加牢固地掌握理论知识,将科学研究融入日常教学中。科学实验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可以反映学生的综合科学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小学的科学课堂中,如何激励学生让学生乐于学习?情境教学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方式。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创造各种教学情境,使学生处于乐观情绪中,他们就能激发学生的动机和好奇心,调动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发现精神。例如,教学“气体的热胀冷缩”时,教师先演示一个“喷泉”实验,把一个带有玻璃管的瓶塞塞到装有少量冷水的烧瓶口上,玻璃管插入瓶底,用一杯热水浇烧瓶,烧瓶内的冷水便会立即从玻璃管口喷出一米多高。学生被这一新奇的现象吸引住了,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了创造思维,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倡导小组合作的实验方法
在科学探究之前建立一个协作小组。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习惯、心理和能力的差异,学生应该得到适当的匹配,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和性格的学生应该被分配到同一个小组来形成4人或6人小组敦促合作研究小组形成“群体内部相互合作,群体间竞争”的氛围。具有较强实验能力的学生将取得更大的进步,同时,实验能力较弱的学生将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帮助,并获得锻炼和改善。促进实验小组合作性的形成,合理组合实验小组并定期交流,充分发挥实验小组对实验教学的作用。这有助于集体主义、科学精神和情感等的培养,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交往和信息交流。例如在研究放大镜下的昆虫实验时,把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组研究的对象不同,研究完以后,把研究的结果写出来,然后在每组交换对象进行研究,最后大家一起把各组研究出来的结果说出来,这样可以把每组的研究成果和大家一起分享,当然在研究的过程中每个小组的成员都分工合作,安排得井然有序。学生开展小组比赛,激发了学生协调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三、教师转变观念,进一步认识探究性学习在科学中的作用
教师应具备探索教学风格和建立榜样的能力。没有探索精神的教师不能培养具有探究精神的学生。首先要体现教师的探究精神,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独特的教学风格。根据学生的情况和特点,教师创建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根据一些课程的难度和学生的掌握程度,深入学习教材,细化教学内容中的一些方法要素,渗透到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方法的运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积极学习和独立学习。小学科学探究性教学与实验研究是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改变了学生以往传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的,
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例如,观察浮沉现象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马铃薯、泡沫块、橡皮、回形针、小木块、小铁块等。先让学生对哪些物体会沉、哪些物体会浮进行猜测,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的猜测。这样学生可以在兴致盎然的实验过程中,加强对科学知识的了解。 四、指导验证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科学课程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能够体验科学学习的快乐,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科学认识的科学态度。像科学家一样探究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讨论,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他人解释他们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想法,对待批评以获得更好的理解,学会接受每一个欣赏、分享、互助等。动手操作活动包括各种实验操作、手工制作(操作)活动。在实施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动手:既要对学生进行具体细致的示范指导,又要做宏观的组织和调控。在实践中,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研究、归纳和创造,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例如,教三年级“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时,教师可先演示尺子振动实验,指导学生观察具体操作方法及尺子振动方式,然后才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此后,再逐步做皮筋、鼓、吉它的发声实验。教师可指导学生边实验边思考:它们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点?声音的产生与什么有关?一步步引导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出声音产生的原理。当学生明白声音产生的原理之后,教师再通过研究声音的高低变化,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如问:“研究声音的产生有什么意义?利用物体产生高低不同的声音我们可以做什么?”学生自然会想到利用某些发声原理而制造的各种乐器,也同样会明白为什么有的人会把嗓子喊哑……课后教师还可让学生自制乐器,如拿同样大小的玻璃瓶(如汽水瓶),分别加入高度不同的水即可。
五、利用多种渠道,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不高,主要是因为科学知识太少。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们必须教育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不断增强科学意识。小学科学涉及许多领域,如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只要掌握了教材,就可以加强对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与周围共同事物相关的科学知识。如为什么下雨时会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灯泡为什么会亮等等生活中问题,通过生活、多煤体、实验教学、教材相结合,把科学知识告诉学生,让他们不断对生活中的事物提出问题,这样才会去探究。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首先必须引导学生进一步去反思:是什么使他们对此问题感兴趣?问题的奥秘是什么?他们想怎样研究?……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清“问题”与“非问题”,在学生提出的问题当中,有些只是“陈述性”的,没有探究价值,它仅仅涉及“是什么”,没有涉及“为什么”或“怎么样”。而有些又离科学“遥不可及”,违背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课堂积极作用,使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仅具有启发性、开放性,还满足思维过程的复杂性,以及难易程度的适合性、实在性,构建一些有价值、能研究的好问题。 六、结束语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习惯于探索,在活动中发现,在应用中拓展,在探索中学习,并体验成功的快乐,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乐”起来。 参考文献
[1]韩晓丽.小学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的做法[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0(1):46-4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