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析休谟“同情原则”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浅析休谟“同情原则”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来源:锐游网
南方论刊・2010年第12期 学术之窗 浅析休谟“同情原则”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卢屏 (1.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系广东广州510631;2.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休谟认为同情是人性中强有力的原则,把同情作为道德基础。其形式上是自然的,但实际内容却是人为的。 同情是道德产生的来源、道德评价的标准、美德养成的基础。休谟撇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经济关系,在人自身的心理 感受中寻找道德的根源,实际上是行不通的。 【关键词】休谟;同情;道德基础 休谟是18世纪英国伟大的情感伦 理学家,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代表。 在他的道德理论中,赋予同情原则以 重要地位。同情作为人性中强有力的 的能动性不起作用。休谟把利益作为 引起同情的自然原因。他的同情是从 原则,是进行道德区别和道德判断的 基础和源泉。 1.“同情”的内涵 什么是同情?孟子认为同情之 心就是恻隐之心,是仁之端也。同情 开始是指由他人困境而引起的情感, 例如看到他人的不幸遭遇而自然产生 怜悯、体恤等。休谟拓展了同情的范 围,把同情引申为同感,主体与对象 情感之间的共鸣。 “一切人的心灵在 其感觉和作用方面都是类似的。凡能激 动一个人的任何感情,也总是别人在某 种程度内所能感受到的。正像若干条弦 线均匀地拉紧在一处以后,一条弦线的 利己之心通往利他之心的桥梁。人 性是自私的,要想激发人们的利他行 为,必须使道德原则与人们的切身利 益联系起来,即如何从利己的本性出 发,产生利他的行为。通过同情,可 以克服自私的天性,走出狭隘的自我 利益的小圈子,遵守为了社会长远利 益而约束自身当下行为的人为正义规 则,赞许使他人愉悦或对他人有用的 品质,关心社会与他人,形成互助友 来愉悦的倾向时,我们就对它加以赞 爱的社会。真正的同情不是怜悯式的 许。因为它呈现出一个快乐的观念, 而是理解式的。只有真正理解了他人 这个观念通过同情来影响我们,从而 的痛苦或快乐才有可能对他人产生真 判断这种品质为德性。只要能唤起人 正的同情。 们快乐体验的品质和行为,就是善 的,应给予赞扬;反之,如果给人们 2.如何理解“把同情作为道德 以痛苦的感觉,就是恶的,应给予谴 原则的基础上,从旁观者的角度,对 行为和品质所产生的苦乐感作为标准 进行道德评价,把所有德性归结为四 类:对他人有用的品质、对自身有用 的品质、令他人愉快的品质和令自身 愉快的品质。对象的德或恶,并不是 因为它符合理性的道德规则,而是因 为它在旁观者心中引起了赞许或谴责 的情感。对某种道德品质的赞许或厌 恶构成了道德判断的源泉。当任何性 格和品质有促进社会福利或给人们带 的基础” 责。 运动就传到另一个人,而在每个人心 休谟伦理学建立在近代自然主义 中产生相应的活动。”【 】(P618)同情 人性论基础上,在道德产生、道德判 是一种情感的传导,一种有意识的反 断、道德评价的依据等方面,休谟都 生中寻找其相应的发生机制。 思过程。是个人因他人境遇的变化而 从人}产生的心理认同,设身处地地想象相 2.1“同情”是道德产生的来源 同境况下自我的感受。联想到自身也 休谟认为道德不可能来自人的 可能受到此类遭遇,从而实现自己与 理性,而只可能来自情感,来自于人 他人感受相连,与他人形成同样的情 的知觉,同情是道德感的基础。引发 感。不仅是痛苦或悲伤能唤起共鸣, 人们行动的是人们的情绪和激情、欲 任何情感都能令旁观者产生与之类似 求和需要而不是理性或推理。理性判 的感觉。既包括对别人不幸所产生的 断激不起人的情感,产生不了主观能 怜悯之情,也包括由别人的成功引起 动性,不能积极地产生或制止行为。 的喜悦之情。休谟以旁观者的情感反 理性只能获悉观念的联系和事实的知 应作为美德的依据,自然地赞许有用 识,为道德判断提供事实真相。情感 的或带来快乐的行为或品质,谴责无 才是直接动力,刺激行为,形成善恶 用的或带来痛苦的行为或品质。休谟 判断。只有同情才能使人类灵魂达到 将整个道德体系奠基于同情。 密切的地步。理性必须通过情感这一 休谟把同情作为人性的自然倾 中介才能发挥作用。 向。是人类仁慈心理所表现出来的一 2.2“同情”是道德评价的标准 种天然情感,是在习惯与本能的动力 在道德评价上,休谟以有甩性和 下分享他人隋感。在此过程中,主体 愉悦感作为德性判断的标准。在同情 在同情的作用下,人们走出狭 隘的自我利益,分享他人的观点、情 感,因而即使对自身没有利害关系的 社会利益和他人利益,同情也会使我 们产生愉快或不快的情感。 “和我们 自己没有利害关系的社会的福利或朋 友的福利……只是借助同情的作用才 能使我们愉快。”I1】(P619)凭借这 种情感体验,我们就能给予正确的评 价。同情使道德感具有普遍性。借助 它的作用,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扩展到 其他人,甚至整个社会,成为社会共 同的情感,从而使社会形成共同的观 点,关注共同的利益。同时,同情者 通过理性的思考,对自身盲目的情感 冲动予以控制,对自发的有限的同情 进行矫正,克服道德感的个体性,包 含了对他人境况的反思,使同情获得 普遍性和共同性,从而确立社会共同 的道德标准。 2.3“同情”是美德养成的基础 休谟认为,同情是美德养成的基 础。 “当任何对象具有使它的所有者 发生快乐的倾向时,它总是被认为是 美的。在这里,被称为美的那个对象 只是借其产生某种效果的倾向,使我 们感到愉快。’’【 】(P635)所有者之 所以快乐,是因为美的对象能给自己 带来利益。在同情原则的基础上,旁 观者感受到与所有者相等同的情感, 此推移。凡是能激动一个人的任何情 以理性的原则或肉体的感受性来区别 感,别人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这种情感 德与恶的主张,将道德判别的根源建 的影响。“人们的心灵是互相反映的镜 立在情感的基础上,有一定的积极作 子,这不但是因为 C 灵互相反映他 1的 用。休谟把心理学中的“同情”引入 情绪,而且因为情感、心情和意见的那 到伦理学中,同情产生的情感为道德 些光线,可以互相反射,并可以不知不 觉地?肖失。”【 】(P402) 产生对美德的赞许之情。 休谟把美德分为人为之德与自 然之德。人为之德来源于人类有意识 3.2接近关系 同情是一种同感,其强度因人而 使人们站在别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感 异,与个人的境遇相一致。个人亲身 受他人的情感并产生共鸣,从而控制 经历的事情越多,越容易对他人与自 人们的自私情感,跳出“自我”的小 己相似的境遇产生同情感。同情的转 圈子,转向利他。所以,建立在个人 区别和道德判断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休谟认为尽管人性中自利的冲动经常 支配人们的行动,但人们的同情心能 的设计,是基于道德主体对社会规则 的遵守而产生的德性。休谟的人为之 德体现出人为性、互利性和演进性的 特征。人们赞许人为之德(正义), 就在于同情。休谟认为,人们最初遵 守正义是由于利益的需要。在人数众 多、关系淡漠的现代社会,人们虽然 无法切身感受正义所带来的利益,但 在同情的作用下,我们对有利于社会 公共利益的行为和品质仍感到快乐, 给予赞许,即使这种社会义利与我们 无关。 自然之德是不经人为设计而自然 引起旁观者赞许的品质。是由人性中 的同情原则和人道情感自然生发出来 的。其表现出泛德性化和德性多元化 的倾向。自然之德主要是指仁慈,仁 慈表现为对他人.嚎慨的善意和无私的 关怀行动。在同情的作用下,自然之 德具有对他人有用的倾向,激起他人 的愉快之情,所以会获得人们的尊重 和赞许。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他 人的利益与需要,促使我们产生仁爱 之心。 一切人为之德或自然之德都是 能给别人或社会带来福利的,这些和 自己无关的福利通过同情的作用也能 使自己感到愉快。休谟道德理论的目 的不是为人类制定道德规范,而是对 道德现象进行描述和解释。虽然也要 求人们遵守规则,但并不是将道德归 结为对规则的遵守,而是培养适宜的 道德品质,同时使人成为他人的好 伙伴。休谟把德性的标准归于判断主 体,强调每一个人作为道德评价者都 要培养自身的德陛。 3.“同情”产生的原因 3.1相似性 由于人的身体和组织结构存在很 大的相似眭,人的心灵在感觉和作用方 面是类似的,想象很容易在心灵之间彼 化程度还取决于对象与我们自己的关 情感基础上的行为或判断虽然受个人 系。通过接近关系,情绪才能完全传 主体的以往经验和心理特质的影响, 达给周围的人。对象与自我的关系越 但是同情产生的情感仍具有普遍性。 紧密,则情感就越容易由此及彼地进 5.2局限性 行推移,从而顺利地形成同感。如果 人们的道德情感受到一定的时 距离很远,对客体情绪的影响就会减 代背景和阶级观念的制约。善与恶有 少。所以,素昧平生的人通过近距离 着客观的社会内容,决不仅是个人主 的频繁交流,可以变成心心相印的朋 观的情感体验。道德品行是各种社会 友。而好朋友之间如果疏于沟通与交 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现实中的个人 流,也会逐渐行同路人。 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承担着特 定的社会角色和义务的人。撇开特 4.形成“同情”的三个阶段 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经济关系,直 休谟利用心理学中的联想主义的 接以人的情感心理因素来解释道德 方法,阐释了同情产生的过程。他认 行为的做法,实际上是行不通的。 为同情即印象与观念的联结。“当任 休谟夸大了情感在道德中的作用, 何情感借着同情注入心中时,那种情 脱离了社会存在和社会联系,只在 感最初只是借助其结果,并借脸色和 入自身的心理感受中寻找道德的根 谈话中传来的这种感情观念的那些外 源。 在标志,而被人认知的。这种观念立 其次,情感在各主体间具有较大 刻转变成一个印象,得到那样大的程 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确实存在相互理 度的强力和活泼性,以致变为那个情 解与心灵感应,但这并不代表这种感 感自身,并和任何原始的情感一样产 情对于每个主体具有完全相同的感受 生同等的情绪。”【 J L ” 性。人是有理性的存在物,人们有能 这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首 力进行独立思考,对自身盲目的情感 先是观察他人的外在表情,得到一个 冲动予以控制。每个主体都会因为自 单纯的感觉印象;然后,这个印象引 身特殊的经验、个人心理背景和事物 起关于自身心灵状态的反省,在心中 与自身关系的密切程度来决定同感的 产生欲望和希望或者厌恶和恐惧;最 强度。情感的共鸣是有限的,且具有 后,通过记忆和想象的复现,在我们 较强的主观性和易变性。所以,同情 心中增强为观念,产生与对象同样的 感又是人为的,渗入了人的能动性因 情感。同情产生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人 素。建立在个体同情基础上的情感作 们情感和情绪传导的过程。通过同 为普遍的道德区分和道德评价的标准 情,当事人的情感迅速传递给另一个 不会改变其主观性质,在评价时必然 人,在他人心中唤起相应的情感反 流于主观主义。 映。印象是一种情感,而观念是理性 判断的对象,休谟认为,道德的判断 6.“同情原则”在大学生道德 源于我们的情绪和情感,而不是我们 教育中的作用 理性的推断。 休谟的同情理论在道德评价、 调节利己和利他、构建社会秩序等方 5.对休谟“同情原则”的评价 面所做的努力,对于我们今天的大学 5.1积极作用 生道德教育工作仍具有很大的借鉴价 休谟的道德情感论,反对当时 值。(下转第60页) 德、日、俄等常用语种人才不够,稀 的国家。 有语种翻译人才也异常缺乏。目前翻 的文化,不仅精通其语言,还熟悉其 译人才严重匮乏和队伍的“断层”, 4.结论 政治、经济、历史、风俗习惯、感情 成为翻译中,尤其是中国文化对外传 二十一世纪将是世界各国文化 生活、哲学思想、科技成就,等等。 播的瓶颈。要尽快加强翻译人才的培 交流大发展的时代,因而翻译也将发 也就是说,译者的文化知识结构,应 养,尤其是中译外人才的培养,加快 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随着 该是越博越好;与此同时,译者还要 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中译外队伍,并 各国文化的不断交流和沟通,可以想 了解本民族的文化,通过两相对比, 确立系统的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否 象,翻译必然在传播文化、融通差 做出真正对等的传译。所谓真正的对 则将严重影响中译外事业的繁荣和发 异、和谐发展方面起到重大的作用, 等,是指在各自文化里的含义、分 寸、轻重、范围、色彩等都相当。这 展,给我国对外交流和对外宣传事业 这也是一个总的趋势,也可能是一 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个缓慢的过程。尽管译者面临诸多窘 翻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译者本 境,但是在翻译时,译者一定要具有 身就是文化人。杰出的翻译大师,就 强烈的文化意识,并不断努力提高自 本身,而是传递语言中所承载的文化 信息。译者要尽可能多了解源语民族 当中,确有不少陷阱,稍有不慎,就 可能陷进去。 反观目前中国的译界,译者可以 感觉到颇有微词。其中最突出地表现 为译界的浮躁。译界的浮躁,源于文 化的缺失。翻译水准的滑坡,源于文 化修养的短缺。译者要熟悉甚至是精 通中外文化,要具有综合文化素质。 目前只要懂点外语的,便可以承揽翻 译活。称别人为“愚兄”的,称自己 为“贵姓”的,分不清“家父”是谁 该讲的诸如此类大有人在。在这种水 平下,翻译时无法传递中国悠久的历 史文化,也不可能把国外的优秀文化 传递进来。文化传播与人才培养密切 相关,可以说翻译队伍的质量决定文 化传播的质量。当前我国与国外的交 流日益扩大,翻译中涉及的语言和所 需的人才也就更多,常用的英、法、 是杰出的文化人。译者应精通两种或 多种文化,由于语言是文化内部不可 分割的部分,译者也就必须相应地精 通两种或多种语言。更为重要的是, 中国翻译工作者肩上更有利用传播规 律来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翻译应 该发现优秀文化,追求优秀文化, 传播优秀文化。翻译这项历来被人 “鄙视”(见上文中对于译者历史 形象和地位的描述)的工作应该掌 握在有责任的人手中。当然译者的 成长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要允许其犯错误,发现错误不 能一棒子打死,要善意指出错误、 稳妥解决失误、并能给出合理的建 议。但是译者绝对不能对于翻译事 业没有责任,缺乏良知,危害自己 己的素养,应把输入异域文化、传播 中华文化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陈岚:中国文化在外国影片 中的传播与翻译策略研究Ⅲ.电影评 介,2008.(12). 【31魏耀川:中译外策略分析与文化 彰显U1.上海翻译,2008.(4). 【4】魏耀川:文化态势与影片翻译 卟电影评介,2008.(8). 【51许钧:翻译论p .武汉:湖北教育 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陈岚,上海电力学院 外语系副教授。 编辑,韩江校对,欢欢 (上接第65页)首先,休谟看到了人 会关系的客观要求。人们总是自觉不 【4】奚社新:《休谟和亚当・斯密 性的内在因素,人作为道德的主体, 外在的道德规范和道德教化只有经过 人们的认同和内化才能转变为道德主 体的内在需要。道德在人性中有其自 然的基础。道德教育要考虑人性的自 然倾向,必须以人性所能达到的境界 为基础,过分的拔高或贬低,都会产 生负面影响。其次,道德教育要求老 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把自己与 德的最终目的,达到社会与个人的和 自觉地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 的同情论对"3前德育的启示》U】-,《鲁 际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个 行经院学报》,2003年第3.til1. 体道德受社会道德的制约,社会道德 【51张维:《试论“同情”及其教 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社会制度的安排。 育价值》DI,《科教文汇》,2008年第8 因此,不仅要重视对个体进行道德教 期. 育,还要重视对道德规则自身的检 【6】王瑾:《休谟道德同情论浅 视,看其是否符合社会经济生活方式 析》Ⅱ],《文教资料》,2009年ilg3期. 的必然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道 f7】李朝运,秦碧霞:《体谟与斯密 同情理论之比较》Ⅱ】,《湖 ̄ng-i-@学院 谐发展。 学生放在同一平台上,设身处地为学 生考虑,运用学生可接受的方式传输 道德知识。最后,同情理论还启示我 们在进行道德教育时,要注重道德环 境的建设,营造健康的道德氛围,在 情感互动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 道德境界。在道德建设中,既要重视 社会的道德规则,又要注重个体的德 性境界。任何时代的道德都是当时社 学报》,2006年第4期. 【8】张钦:《休谟伦理思想研究》 f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5 年. 参考文献: …1【英】休谟著:关文运译,《人性 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2[21英】休谟著,曾晓平译,《道德 原则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年. 作者简介:卢屏,中山大学教育 学院2008g/ ̄-博士研究生,华南师范大 学旅游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大学 生思想政治教育。 【31张钦:《休谟的同情原则探 析》 《伦理学研究》,2004年第4期. 编辑,韩江校对,文琪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