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迁移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
学习迁移概念:
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迁移是一种普遍现象,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与态度的学习中,例如,“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
二、学习迁移的种类
学习迁移的种类
(1)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
正迁移:又称“助长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又称:“抑制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阻碍作用。
零迁移:两种学习也可能不发生迁移
(2)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
顺向迁移: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
逆向迁移: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
(3)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不同
水平迁移:又称“横向迁移”,指处于同一种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4、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
一般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原理、原则和态度的具体应用。
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习得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二、学习迁移理论
(一)早期的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是最早的迁移理论,代表人物是沃尔夫
该理论的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认为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得以发展、
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发的。
该理论缺乏科学依据,因此,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反对。
2、相同要素说
代表人物——桑代克
桑代克认为,迁移是非常具体的、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有相同要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会改变另一个机能的习得。两种情境中的刺激相似反应也相似时,迁移才会发生。两种情境中的相同要素越多,迁移的量也就越大。
3、概括化理论
又称经验类化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贾德提出,
其主要观念是,一个人只要对自己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景到另一个情景的迁移。他认为先前的学习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来的学习中,是因为在先前的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地运用于后继的学习中。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种情景到另一种情景的迁移。对原理了解概括得越好,迁移效果也越好。贾德在1908年所做的“水下击靶”实验,是概括化理论的经典实验。
“水下击靶”实验
贾德把十一二岁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分成A,B两组练习水中打靶。对A组被事先教以光在水中的折射原理而后进行练习,B组则只进行练习、尝试,而不教原理。当他们达到
相同的训练成绩以后,增加水中目标增加水中续打靶时,学过原理的一组的练习成绩明显优于未学过原理的一组。
贾德认为这是因为学过原理的一组已经把折射原理概括化,从而对不同深度的靶子都能很快作出调整和适应,把原理运用到不同深度的特殊情境中去。
4.关系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关系转换说,认为迁移是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校经验之间关系的结果,是对情境中各种关系的理解和顿悟,而非由于具有共同成分或原理自动产生。
学习迁移的重点不在于掌握原理,而在于觉察到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学生“顿悟”情境中原理、原则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手段-目的之间的关系,是实现迁移的根本条件。苛勒所做的“小鸡觅食”实验是支持关系转换说的经典实验。
小鸡啄米实验
他让小鸡在深、浅不同的两种灰色的纸下面寻找食物。通过条件反射学习,小鸡学会了只有从深灰色纸下才能获得食物奖赏。然后,变换实验情境,保留原来的深灰色纸,用黑色纸取代浅灰色纸。
问题是:如果小鸡仍然到深灰色纸下面寻找食物,那就证明迁移是由于相同要素的作用; 如果小鸡是到两张纸中颜色更深的那张(即黑色纸)下面寻找食物,那就证明迁移是对关系作出的反应。
实验表明:小鸡对新刺激(黑色纸)的反应为70%,对原来的刺激(深灰色纸)的反应是
30%;而幼儿在做同样的实验时始终对黑色纸的刺激作出反应。
苛勒认为这结果证明是情景中的关系对迁移起了作用,而不是其中的相同要素,被试选择的不是刺激的绝对性质而是比较其相对关系(把在前一种情景中学会的关系即\"食物总是在颜色较深的纸下面\"迁移到后一种情景中,从而做出了正确的反应)。
苛勒通过实验证明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
即迁移的产生依赖于两个条件:一是两种学习之间存在有一定的关系;二是学习者对这一关系的理解和顿悟。
其中后者比前者重要。习得的经验能否迁移,并不取决于是否存在某些共同的要素,也不取决于对原理的孤立的掌握,而是取决于个体能否理解各个要素之间形成的整体关系,能否理解原理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即对情境中一切关系的理解和顿悟是获得一般迁移的最根本要素和真正手段。苛勒认为,人们越能发现事物之间关系,则越能加以概括、推广,迁移越普遍。
三、迁移与教学
(一)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特点
2、原有的认知结构
3、对学习情境的理解
4、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
5、学习策略的水平
6、智力与能力
7、教师的指导
(二)促进学生有效的迁移
1、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
2、合理编排教学方式,促进迁移
3、教授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迁移意识
4、改进去学生的评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