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水价经济杠杆作用
促进灌区节水农业发展
太白醉仙 甘肃农业大学
摘要
我国农业用水占用水总量的62%,是第一用水大户,但农业用水目前面临着水资源短缺、被其他行业挤占、水资源质量不高以及用水效率低下等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资源环境问题。大力发展节水高效生态农业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战略抉择,农业要实现有效的节水, 政府不但要增加资金投入, 加强灌区工程配套改造建设, 减少输水损失, 而且必须同时调动供用水双方的节水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充分发挥水价的经济杠杆作用,推进农业水价改革, 才能更好地促进灌区节约用水,稳步推进节水农业更好更快发展。
关键词:水资源 水价 灌区 节水农业
我国的气候、地理条件决定了水资源在保障粮食安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 人口多、耕地少的现实决定了我国农业必须走灌溉农业的发展道路; 另一方面, 我国的水资源短缺, 解决农业用水问题, 必须大力推广节水灌溉, 把节水灌溉作为革命性措施来抓。我国已确定了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农业的节水目标: 农业用水总量不再增加, 保障粮食安全用水需求主要通过农业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来实现。促进节约用水, 要综合采取经济措施、行政措施、工程措施和科技措施, 而经济措施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设节水型农业, 应十分注意经济手段的运用, 最重要的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水价政策, 充分发挥价格对促进节约用水的杠杆作用。
一、发展节水农业迫在眉睫
我国的节水任务繁重, 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需要节约用水, 而节水的重点在农业。目前, 我国灌溉面积5 600 万hm2 ,占耕地面积的45 %, 农业用水占全国总用水量的2/ 3, 约3 400亿m3 , 其中90%以上用于灌溉。而一些发达国家农业用水比例多在50 %以下, 如北美农业用水占49 %, 一些欧洲国家仅占到38 %。由于我国人口增长的压力, 要求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要求扩大灌溉面积, 增加农业用水量。同时, 日益增长的工业和城市用水需求也要求粮食生产让出用水空间。然而, 农业用水效率却很低, 灌溉水利用系数不足0.5, 而发达国家可达0 .7~ 0 .8 。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水资源不足的局面已经凸现。据有关部门测算, 当今中国淡水资源的总量为2 .8 万亿m3 , 居世界第6 位。但由于现在已有13 亿多人口, 人均占有量仅为2 240 m3 , 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 4。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 人均低于3 000 m3 为轻度缺水;低于2 000 m3 为中度缺水;低于1 000 m3 为重度缺水;低于500 m3 为极度缺水。这样算来,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中度缺水国家的行列。在我国用水不断紧张的情况下, 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节约用水成为解决水资源危机的一个重要方面。农业水价的合理制定, 对鼓励节水型农业的建立, 推广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形成水利工程的良性循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农业水价改革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二、当前灌区水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价太低, 观念上节水意识淡薄
我国的农业水价偏低, 主要是水价政策定价原则极不合理, 水费标准背离经济规律。主要表现在农业按供水成本收费, 其成本不包括农民投劳折资形成的固定资产折旧, 使得现
行水费标准不到供水成本的一半, 造成水费偏低。2004 年全国水利工程的农业供水平均价格仅为0.035 元/ m3 。此外, 值得一提的是, 水资源本身的价值被抛弃。水资源本身具有价值, 此价值的产生是由水资源所有权所确定的, 在水价确定时, 完全没有考虑其存在, 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国家所有权的丧失, 这些问题的存在, 导致市场调节机制失灵, 人们的节水意识低下。由于水商品观念的淡化, 农民在用水上没有节约与效益的观念, 采用传统的、粗放式的大水漫灌方式, 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
2. 水价不合理, 难以发挥市场配置水资源的基础作用
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市场机制的核心是价格机制, 通过价格与供求的相互作用,引导资源流动, 按照市场需求进行配置。由于水价不合理, 不能正常发挥机制作用, 影响财力、物力、人力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由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水利工程本应放在基础设施的首位, 但水价不合理, 难以从经济利益机制上促进资金大量流入, 导致其增长速度既低于其他基础设施的增长速度, 也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3.水价计价方式单一
大部分水管单位仍然执行单一的水价标准, 两部制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和丰枯季节水价等科学的计价方式没有得到推广。
4.末级渠系水价混乱
许多地区末级渠系水价未纳入政府管理范围, 造成水费计价中乱收费和截留, 挪用现象严重。出现供水经营者亏本运行, 而相当一部分地区农民实际负担水费却高居不下的现
象, 从而导致末级渠系得不到正常的维护管理。好的供水服务, 努力提高广大用水户的满意度, 切实解决农业水费收取难的问题
三、灌区节水, 要充分发挥水价的杠杆调节作用
节水型社会建设要求充分发挥水价对水资源配置的杠杆调节作用。与传统的主要依靠行政措施推动节水的做法不同, 节水型社会的本质特征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充分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 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 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机制和价格杠杆在水资源配置、水需求调节和水污染防治等方面的作用, 通过建立起一套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水价制度, 用价格这一重要的经济杠杆促进用户建立起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 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建设节水型社会, 需要充分利用水价机制调动用水户节约用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抑制用水需求的不合理增长。
我国农业水价改革的成功经验证明了水价杠杆能够有效地促进节约用水。为了促进节约用水, 国家有效地开展了农业水价改革工作, 农业供水经历了从无偿到有偿, 再到现在的品供水、经营性收费的发展过程。农业水价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按成本定价, 计量收费。经过多年努力, 水价政策体系初步建立, 水价水平逐步提高, 计量收费正在逐步推广。农业灌溉价的逐步提高和计量收费制度的实施, 既增加了灌区管理单位的水费收入, 为灌区工程的良性运行创造了经济条件, 又有效地遏止了农业用水户浪费水资源的现象, 促进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节约用水
农业要实现有效的节水, 政府不但要增加资金投入, 加强灌区工程配套改造建设, 减少输水损失, 而且必须同时调动供用水双方的节水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供用水双方自身的
节水积极性必须依靠经济手段———水价杠杆来激发, 只有用水量的多少与供用水双方的经济利益密切挂钩, 才能有效地激发节水积极性。供用水双方因节水有利可图, 他们才会愿意投
入资金建设改造工程和设施, 积极应用节水新技术, 加强工程维护管理,注重日常工作中节水问题。因此,水价政策对灌区节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发挥水价对水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 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目前我国农业水价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不利于促进节约用水。
四、稳步推进农业水价改革
努力促进灌区节约用水推进水价改革, 促进节约用水,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农业水价改革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 事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价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 因此要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与稳定、近期利益与长远目标的关系, 全面推进水价改革。当前要重视和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 积极推行计量收费。计量收费是促进节约用水的重要措施。各级价格、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把明确计量点作为水费计收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来抓, 要逐步向下延伸计量点, 创造条件实行计量收费。计量收费离不开必要的工程条件, 要积极改革农田水利投资体制, 建立以国家投入为主, 用水户等相关利益者共同投入的多渠道的新型农田水利投资体制, 逐步改变灌区水利工程特别是末级渠系工程老化失修、计量设施不完善的状况, 为实施计量收费,推进水价改革创造物质基础。
2. 加强水费计收工作, 努力提高水费收取率。计收水费是维持灌区工程正常运转, 促进节约用水的重要经济手段, 必须切实抓好水费计收工作。
3. 逐步调整农业供水价格。过低的水价既不利于节约用水,也不利于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因此, 要在兼顾农民承受能力的情况下, 逐步将农业供水价格调整到保本水平。有条件的地方要推行两部制水价、丰枯季节水价和超定额累进加价等科学的水价制度, 有效地促进维护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利用, 为灌区农业节约用水创造条件。
4. 加强末级渠系水价管理。要将末级渠系水价纳入政府价格管理范畴, 依据末级渠系的运行管理成本核定末级渠系水价, 积极推行“一价到户、一票收费”的终端水价制度, 坚决扼制乱加价、乱收费现象, 切实解决农民水费负担不合理的问题。同时, 要按照“水管单位延伸供水服务, 群管组织创新管理体制”的思路推进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因地制宜推进末级渠系承包责任制和产权制度改革, 积极组织或引导建立农民用水者协会, 规范农民用水者协会的运作。通过改革, 规范末级渠系供水行为, 弥补末级渠系管理组织的缺位,消除影响水价改革的体制性障碍, 为农业水价提供良好的改革氛围。总之, 要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供水价格形成机制及水费计收使用管理体制, 以维持灌区工程的正常运行, 促进节约用水, 保证我国粮食生产的安全。
五、政策建议
实践证明, 合理的水价不仅是发展节水灌溉的动力, 也是水资源实现良性循环的关键。农用水价调整虽是一个敏感的问题, 但又是一个刺激提高用水效率、克服浪费用水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之一。通过提高农业用水价格来达到调控农业用水量, 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 应用价格机制调控农业用水高效使用将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调高水价的过程中, 将用户作为主体参与水价的改革;水价应实行多层次多元化价格;政府在供水的补贴的同时要搞好水价管理;建立利益补偿机制。
参考文献
[1] 朱杰敏;张玲;;农业灌区水价政策及其对节水的影响[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年11期
[2]于素花;农村社区水价变化对农业节水技术推广的影响[J];农业技术经济;2001年06期
[3]李宝萍;赵慧珍;陈海涛;周振民;;农业水价改革与农民承受能力研究[J];人民黄河;2007年02期
[4] 薛国英. 农业水价改革是促进节水农业发展的动力[J].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09(02)
[5]阮本清;张春玲;;水利工程农业供水水价管理现状分析[A];中国水利学会2003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李含琳. 改革农业水价政策是促进节水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J]. 社科纵横. 2012(07)
[7] 黄海艳,孙金华,姚俊琪;经济杠杆在农业节水中的作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2年05期
[8] 徐广生;;浅议我国农业水价改革[A];中国水利学会2010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9] 毛春梅;农业水价改革与节水效果的关系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5年04期
[10]田圃德,张春玲;我国农业用水水价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11] 赵作枢;;灌区农业灌溉水价改革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11年07期
[12] 段永红,杨名远;农田灌溉节水激励机制与效应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3年04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