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国人物画 是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以笔墨线条为造型手段,表现环境和人物动态,力求传神。 中国 人物画 1、顾恺之(348年— 409年) 东晋 江苏人。顾恺之有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 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所画人物衣纹,线条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人称“春蚕吐丝描”。 他提出“迁想妙得” “以形写神”的艺术主张,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代表作品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 2、顾闳中 五代十国时期南唐人物画家,擅描摹人物神情意态,唯一传世作品《韩熙载夜宴图》。 3、梁楷 南宋 中国写意人物画的鼻祖,也是名满中日的大书法家。 人称是“梁风(疯)子”,是一位有个性、敢于创新的画家。 作品有《六祖伐竹图》《李白行吟图》《泼墨仙人图》等。 4、陈洪绶(1599~1652),明代著名书画家、诗人,号老莲,浙江诸暨人。 工人物画,所画人物形象夸张,甚至有些怪诞。与崔子忠齐名,号称“南陈北崔”。 作品有《高贤读书图轴》,及《西厢记》插图、《水浒叶子》(《水浒》插图)等。 (1)《洛神赋图》(卷) 顾恺之 东晋 是早期人物画的杰作 顾恺之根据三国时期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所作。描绘了曹植偶遇美丽的洛水女神的情景。 这幅长卷的构图采用连环画的形式,展现各种情景。画中的奇异神兽具有神话气氛和浪漫主义色彩。 (2)《韩熙载夜宴图》(卷)工笔人物画 顾闳中 五代(南唐) 南唐皇帝李煜为了监视大臣,派顾闳中到韩熙载家探察,因此才有此画。 这幅长卷以连环画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大臣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分为五段:悉听琵琶、击鼓观舞、休憩、清吹合奏、曲终人散。 (3)《泼墨仙人图》(轴) 梁楷(南宋)现存最早的写意人物画 以泼洒般的笔墨,寥寥数笔,将人物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诙谐。 (4)《开国大典》 中国油画 董希文 作品表现了新中国成立这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 作品运用了西方油画严谨的写实手法,并借鉴了中国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 画中大红、碧蓝、金黄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这使作品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5、《簪花仕女图》(卷) 工笔人物(重彩) 周昉(唐代) 现实主义风格 描绘了唐代中期宫廷贵族妇女于春夏之交在庭园嬉游的情景。画中描绘簪花仕女五人,执扇女侍一人。构图采取平铺列绘的方式,仕女们的纱衣长裙和花髻是当时的盛装(重大节日或典礼的装束)。 1 / 4
苏州市艺术会考复习讲义(初一美术下册)
(二) 一、人体比例 绘画中人体的比例是以头的长度为单位的。 素描基础 亚洲成人的身体通常是七个半头的高度。 (肖像) 2、身体各部位与头的比例: 1、头和身体的比例随年龄增加而减小: 人体比例 上庭,从发际线至眉毛;中庭,从眉毛至鼻底;下庭,从三庭五眼 鼻底至下颏。它们各占脸长的1/3。 1岁:4个头高 3岁:5个头高 5岁:6个头高 10岁:7个头高 15岁:7个半成人头高 站七、坐五、蹲三半; 头一、肩二、身三头。 臂三、腿四、足一头。 画手一头三分之二; 大腿、小腿各两头。 3、五官比例: 三庭 指脸的长度比例,从发际线到下巴把脸长分三等分。 五眼 指脸的宽度比例,以眼眼长度为单位,标准的脸宽大致等于五只眼睛的长度。两只眼睛之间有一只眼睛的间距,两眼外侧至侧发际各为一只眼睛的间距,各占比例的1/5。 眼睛的位置:两只眼睛处在整个脑袋高度的中线上。 嘴 的位置:靠“口裂线(两片嘴唇闭合时的分界线)”和“口唇沟”来确定。嘴的宽度一般大于鼻宽。 ① 口裂线:位于下庭(鼻底至下颏)的1/3处; ② 口唇沟:位于下庭(鼻底至下颏)的1/2处; 耳朵的位置:处在中庭,耳朵的长(高)稍小于中庭高度。 (三) 色彩三原色:红、黄、蓝 他们是美术色彩中三种最基本的颜色,其他的所有颜色都可以通过这三种颜色调和而来。比如: 色彩知识 三原色 红+黄=橙 黄+蓝=绿 红+蓝=紫 红+蓝+黄=黑 (以上都是在所加颜料等量的情况下) 三要素 色彩三要素:是指色彩的色相、明度和纯度。 色相是指色彩的相貌,是颜色最基本的特征,也就是色彩的名字(如红、橙、黄、绿……)。 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颜色的明暗、深浅。(黄色较亮,紫色较暗) 原色黄色明度最高、黄比橙亮、橙比红亮、红比紫亮、紫比黑亮; 同一种颜色,加白色明度就会提高,加黑明度就降低,但无论加白还是黑它们的纯度都会降低。 色调 纯度是指色彩的饱和度,也称鲜艳程度。 色调是指一幅作品色彩外观的基本倾向,是颜色的重要的特征。 色调在冷暖方面分为暖色调与冷色调。 冷色调的亮度越高,整体感红色、橙色、黄色为暖色,象征着:太阳、火焰。 觉越偏暖,暖色调的亮度越绿色、兰色、黑色为冷色,象征着:森林、大海、蓝天。 高,其整体感觉越偏冷。 灰色、紫色、白色、金色、银色为中间色。 (四) 重复构成 是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之一 平面构成 一个单独的形(平面的或立体的)即“单形”,将这个单形按某种方法重复排列即是重复构成。 重复构成 它具有秩序美,整齐美,节奏美,视觉冲击力强。常见的重复构成有: 单形的重复、对称的重复(镜相重复、折纸滴墨的重复)、渐变的重复、分解的重复 ①渐变重复:单形在重复过程中按一定的规律将形的大小、宽窄或色彩逐渐变化。 ②分解重复:把一个简单的几何形看作“母体”,然后找到一种分解的方法对这个母体进行分解,分解下来的形要求与母体的形一致,然后再分解,不断重复,最后将他们组合成图形,即分解重复。 2 / 4
苏州市艺术会考复习讲义(初一美术下册)
(五) 肖像画:是描绘具体人物形象的绘画,包括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 外国 毕加索,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立体主义)绘画的代表。 肖像画 他于1907年创作的《亚威农少女》是第一张被认为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它不仅标志着他个人艺术历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性突破,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 毕加索代表的立体主义,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形成分离的画面——以许多组合的碎片型态为艺术家们所要展现的目标。以许多的角度来描写对象,以此来表达对象最为完整的形象。 毕加索是整个20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毕加索的作品对现代西方艺术流派影响很大。 (现代派美术,是指西方国家从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现代美术中某些流派:包括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表现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波普艺术的统称。) 伦勃朗 (1606-1669)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 荷兰 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 伦勃朗对光的使用令人印象深刻,他擅长运用明暗法处理复杂画面,用光线强化画中的主要部分,也让暗部去弱化和消融次要因素。他这种明暗处理使画面形成了舞台灯光般的效果。也形成了他绘画的特色。有画家就称他为“夜光虫”。又有人说他以黑暗来绘成光明。 伦勃朗擅长画肖像、风景、风俗、宗教、历史等。他的自画像的数量在所有油画家中是最多的。 莫迪里阿尼(1884-1920),意大利杰出的绘画大师、享誉世界的艺术天才。 他所画肖像画,大多不细致刻画眼睛,即使画了双眼,人物的眼神也茫然空洞,似乎没有焦点,更像是对外部世界视而不见。肖像的背景,也只是几何形的抽象化了的家俱。在油画《戴帽的芙劳》中,他把人物的脸形和颈部都拉长并简化为几何形,使人物形象夸张变形,显得更加忧愁。 1、《蒙娜丽莎》 油画(半身像) 达·芬奇(意大利) 蒙娜丽莎是佛罗伦萨一位银行家的妻子。达·芬奇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着力表现人物的感情。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画肖像时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且画至腹部。着重刻画了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面部和手。图中,蒙娜丽莎的右手轻轻搭在左手上,姿态优雅,流露出她平和沉稳的心境。虽然脸带微笑,但暗淡的眼神却透露出几分忧伤。 2、《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油画(风俗画) 扬·凡·艾克(尼德兰) 英国伦敦国家美术馆 是早期尼德兰画派最伟大画家,尼德兰文艺复兴美术的奠基者,油画形成时期的关键性人物,因其对油画艺术技巧的纵深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被誉为“油画之父”。 描绘了尼德兰富裕市民的新婚家庭,他用极其细腻的笔调,逼真地刻画了年轻夫妇俩的肖像。 画中新郎阿尔诺芬尼举起右手,象征矢志不渝的爱情;新娘则伸出右手,放在新郎的左手上,宣誓要永远做丈夫的忠实伴侣。所穿服饰是尼德兰市民阶层中一种富有者的装束。室内的所有细节,如蜡烛、刷子、扫帚、苹果、念珠以及小狗,都带有一定的象征性,它们预示着幸福的婚姻。在背景墙壁上的有块凸镜,从镜里不仅能看见这对新婚者的背影,还能看见站在他们对面的画家本人。小镜框四周的画像及吊灯,都有细致入微的刻画。而用镜子来丰富画面空间,正是这幅画的特色。 3、《朵拉• 玛尔的肖像》 油画(立体主义) 毕加索(西班牙)“人类艺术史上罕见的天才”。 毕加索,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立体画派创始人。他的作品近37000件,包括油画、素描、版画、平版画。被称为“人类艺术史上罕见的天才”。 此画采用立体主义的手法来表现,画家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解和重新组合,将脸部的侧面和正面合成在一起,目的是多视点地表现出人物不同的面及多变的情感。 3 / 4
苏州市艺术会考复习讲义(初一美术下册)
4、《马拉之死》 油画( 新古典主义) 达维特(法)创作于1793年 布鲁塞尔比利时皇家美术馆 画家用写实的手法描绘了法国家马拉被刺死在浴缸里的历史事件。画家有意将他设计在一个情节和场景之中,目的是丰富画像的内容,增强画面的感染力。表达了作者震惊和愤慨及莫大的悲痛。 画中纪念碑式的木台正面,两行法文“献给马拉——达维特”表达了达维特对马拉的无比敬重。 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征是选择古代历史和现实的重大事件作题材,艺术形式上强调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现;在构图上强调完整性;造型上重视素描和轮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而对色彩不够重视。 (六) 静物画:即以相对静止的物体为主要描绘题材的绘画。17世纪,风景画和静物画才成为体裁。 静物画大多选取日常用具、花卉、水果以及猎物等。再将这些物体根据创作的需要,精心外国 静物画 选择和摆放,在形象和色调上达到高度和谐,表现出一定的内在关系。画家以物写情,通过 对静物的描绘反映生活和时代特点。类似静物画的作品最早出现于罗马的庞贝时期,而静物画作为画种开始于17世纪的荷兰画派。在此之前,静物画是宗教画或肖像画的点缀。 静物画有较强的装饰功能,并且带有很强的寓意性和象征意义。 夏尔丹(1699~1779)18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画家,也是西洋美术史上的静物画巨匠之一。 夏尔丹的作品代表了静物画发展的第二个高峰。 罗丹说:“所谓的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夏尔丹正是这样的大师,他把以往不被不们注意的形象——朴实、简单的厨房用具和食物,把极普通的对象变成了完美的艺术品。 代表作品有《铜壶》《带烟斗的静物》《小孩和陀螺》《午餐前的祈祷》等。 莫兰迪(10-19)意大利 擅长静物画和风景画 所画静物“平中见奇,以小见大。” 他的静物画不拘泥于传统的色彩、构图,而追求彰显个性的表现手法。他喜欢选择极其简单的生活用具(如杯子、盘子、瓶子、盒子、罐子等)入画,通过物品随意的摆置能够让人全身心地安静下来。莫迪兰从来不用鲜亮的颜色,只是用些看似灰暗的中间色调来表现物象,一切看似平谈无奇,静静地释放着最朴实的震撼力和直达内心的优雅。这很像中国的文人画家的追求。 代表作品有《静物》 1、《果篮》油画 卡拉瓦乔(意大利) 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 他的艺术生涯是在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诸大师相继逝世后(即16世纪下半叶)开始的。 《水果篮》是卡拉瓦乔早期的代表作,据史料考证,这是美术史上的第一幅静物画。这明晰而结实的轮廓;这单纯而质朴的光线;这鲜明而实在的苹果、葡萄、柠檬、无花果、竹篮、叶子、干枯的叶子,以及这如实刻画的苹果上的虫子眼。 2、《铜壶》油画 夏尔丹(法国) 现实主义 表现了水桶表面油漆剥落的块块疤痕,他以朴实的色调、忠实的造型描绘了普通人所用的水罐。 3、《向日葵》静物画 凡·高(荷兰) 后印象主义画派 《向日葵》是梵高在法国南部画的同一题材的系列作品,共11幅。他所画《向日葵》,色彩对比强烈,笔触厚重有力,黄色搭配了红颜色构成的暖色调,进一步烘托出向日葵蓬勃的生命力。 向日葵那金黄色的花瓣,给人以温暖的感觉;花蕊画得火红火红;就像一团炽热的火球;黄色的花瓣就像太阳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一般;厚重的笔触使画面带有雕塑感; 耀眼的黄颜色充斥整个画面, 引起人们精神上的极大振奋。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梵高作画时那份火一样的激情。 4 /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ryyc.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