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北农业产业链现状与特征
1.1农产品链种类丰富多样
湖北是农业大省,其优越的地理资源和气候条件,使得湖北省农产品品种繁多,除海水养殖和少数其他省份特有物种外,湖北在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淡水养殖业等领域均有多种多样的农产品产出,而且基本上与全国性的大宗农产品构成相近,许多农产品产量名列全国前茅。在通常年景下,湖北粮食居全国第9位,棉花居第3位,油料居第4位,生猪和茶叶居第5位。近几年湖北在资源优势基础上确立和形成优质稻、棉花、蔬菜、名特水产品、优质三元猪、专用小麦、双低油菜、柑橘等8种优势农产品,魔芋、奶牛、家禽、食用菌、蚕桑、蜂产品、板栗、茶叶、中药材等9种特色农产品。与这些农产品相对应,构成了诸如粮食产业链、棉花产业链、油料产业链等众多的农产品链。
1.2农业产业链正在延伸
湖北省农业产前产业已有较大发展,化肥产量已达273万吨(2003年),居全国第2位,农药产量5.10万吨(2001年),居全国第5位,配合饲料306万吨(2001年),种子、苗木等品种较为齐全,农资供应体系不断完善;农业产后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农产品加工业。到2001年,湖北省仅国有及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达到911.96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15.5倍,占轻工业产值的比重为76.3%,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0.78∶1,均比1978年有所上升。
1.3产业链的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近些年来,湖北农产品加工企业逐步向专业化、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市场竞争力不断加强。截至2002年,全省县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240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5家,省级龙头企业68家。这些企业加工了数量巨大的农产品,网络了一大批农民,规模和效益突出。以纺织业为例,2003年,湖北省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764户,实现总产值378.62亿元,出口创汇9.22亿元,实现利税17.94亿元。
1.4农业产业链运行环境条件逐步加强近些年湖北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化服务、涉农制度与管理等方面均有所加强,使农业产业链的软硬环境大为改善。。在科技支持上湖北具有相对有利的条件,湖北也是高教大省,有普通高校75所,有两所农业高校,2001年湖北高校有科技人员5.4万人,研究与开发人员1.9万人,位居全国第2位,从事农业科技活动的人员1218人,其中高级职称492人,中级职称381人。除高校外,湖北还有几十家农业科研单位,为农业产业链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巨大支持。
2湖北省农业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2.1下游产业发展滞后
下游产业包括农产品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其中对农业产业链影响最大的是农产品加工业。虽然湖北农产品加工业相比改革开放之初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与当前全省农业农村经济现实发展要求和农业产业链竞争力提升需要相比,仍显滞后,与发达省份存在较大差距。据测算,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2.2~3.7∶1(美国3.7∶1,日本2.2∶1),而我国在2001年只有0.9∶1,湖北为0.78∶1,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产值是农业产值的1.5~2倍,而目前我国不到1/3,湖北为16%。
2.2产业链衔接机制不完善
(1)人为割断产业链。一方面是行政性区域市场分割,在我国不仅省级之间,而且省内地市之间乃至县级之间,以行政边界和行政分权为基础,以超经济垄断为条件,以地方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使得市场被划分为众多的相对独立的子市场。在农产品跨区运营中经常遇到路卡和路霸,“索、拿、卡、要”在有些地方时有发生,农产品进城也常有各种税费或摊派。另一方面,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和进出口贸易分别由供销、粮食、农业、外贸等不同的部门分割。。
(2)信息流通滞缓,交易费用较高。湖北省目前信息化建设虽有了长足发展,但在涉农领域仍很薄弱。主要由于农业的小规模分散性特征较为突出,湖北省单个农户平均生产规模不足0.5hm2,农户和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获取信息能力差,信息传递效率有限,信息流的滞缓、偏差、断线阻碍了产业链联结。。同时,受小规模分散性特征的作用,使得在生产组织、质量监控、价格协商等方面难度较大,加之诚信问题和机会主义,增加了产业链各环节的交易费用。
(3)技术一致性难以保证。产业链的技术一致性是指产品从起端经过若干中间环节直到终端的过程中,技术联结稳定,产品性能相容,整链衔接协调。目前,湖北省由于科技和投入等多方原因,在农业产业链中的技术一致性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农产品对下游生产的满足程度有所降低。例如棉花产业链中,随着服装衣着品向中高档、多元化和多用途演进,棉纺工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随之加快,对原棉品质-强力、成熟度和整齐度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总体上,我省“高等级”原棉和专用优质棉缺乏,还不能满足纺织工业不断发展的要求。
2.3产业链组织化程度低
(1)分散性和小规模特征突出。近年来,湖北省在加工原料基地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得部分原料基地的规模和集中度有所提高,但因农户数量多,规模小、兼业多,生产分散,大多数原料基地的规模仍然有限,产业化集中程度低,专业化进程缓慢。加工企业也存在类似问题,产业集群不够。
(2)农民并未成为产业链的主体。。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业进入产前、产后环节的状况有所改善,但迄今为止,农用生产资料(化肥、种子)与农民的需求脱节,农产品流通不畅等问题仍然存在,农产品市场和农业要素市场处在农业、林业、经贸、外贸、劳动以及水利等不同部门的分割之中,产加销各环节多为买断关系,农民经营的仍然仅仅是初级农产品,并不是农民充分参与的一体化经营的农业产业链。
(3)社会中间组织发育不够。农业产业链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基础上的,需要专业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来进行协调,优化资源,降低运行成本。湖北省目前各类专业经济组织或行业协会不仅数量少,且大多没有按市场机制规范运作,尚未真正发挥专业组织在社会化服务方面的作用。
2.4产业链发展不平衡
湖北省内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程度的高低影响和制约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部门,从而使得各地区农业产业链发展速度有较大区别。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例,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较来看,2001年全省17个市州中比值高于1的有5个,其余12个市州的比值低于1,最高的武汉市为1.875∶1,除神农架林区外(其比值为0.087∶1),最低的十堰为0.179∶1,武汉是十堰的10倍。
3提升湖北农业产业链竞争力的对策思路
3.1全方位拓展农业产业链
一是延伸产业链的长度。从纵向角度使产业链向前向后延伸,并主要在农产品加工业上做文章,尽可能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实现价值增殖;二是增加产业链宽度。从横向角度对每一环节进行拓宽,使得各个产业环节和产品功能得以扩充。大多数农产品的功能不是单一的,应尽可能提高综合利用程度。农业生产不仅是获得农产品的过程,其间,利用现代化农业的生产性、观光性、娱乐性、参与性、文化性、市场性,可以开发旅游观光农业,还可以作为农业教育基地、农业科研基地等;三是扩大产业链的厚度。即壮大农业产业链的规模,只有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链,才能产生出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3.2培植壮大龙头企业
要在充分发挥湖北农产品资源优势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培植、支持发展一批起点较高、各具特色、较强较大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以带动千家万户农民增收。当前,湖北省各级政府要支持和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鼓励龙头企业与有实力的科研院所和高校“联姻”,组建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针对核心技术进行攻关,创立湖北名牌产品。同时,要在避免重复建设原则下,与农村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创建具有扩散带动效应的“增长极”。
3.3推动农民进入产业链
对农户放开产业链的其他环节,让农民(不仅仅是农产品)进入产业链的各环节,才能使农民从农产品深加工和贸易(甚至涉外贸易)中分得利益。初级农产品被加工流通企业一次性买断的做法,不利于农民增收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要不断进行组织创新,实施产业化经营,让农民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使农民不仅仅经营自产初级产品,而且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农产品深加工和大流通要求真正进入市场。这就需要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要通过科学技术知识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使其具备参与产业链的能力。
3.4依靠技术创新壮大产业链
在产前环节,要围绕“种、药、肥、料”四个重点进行科技创新,强化“优质、安全”的提升,特别要注重高产、优质、专用性强的新品种的培育,为下游创立发展基础;在农业生产环节,既要注意引进、开发高产技术,提高单产,降低成本,形成规模,也要注重优质高效的技术。既要强化湖北的优势农产品的技术进步,也要提高在特色农产品方面的技术进步;在农业产后领域,不仅要在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进行技术创新,也要在保鲜、贮运以及营销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提高。另外,在各个环节技术创新基础上,要特别注意产业链的技术一致性和稳定性,要根据下游产业或者最终市场要求,力求上下环节之间技术衔接合理,产品性能协调,使整链在现代技术基础上高效运作。
。省委书记白克明对大名县加强龙头企业建设、打造产业化集群的做法给予肯定,并作了重要批示。。
目前,大名县初步形成了面粉、花生、香油三大龙型经济,占GDP的比重51.3%,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含粮棉油重点企业)9家、县级龙头企业28家,国家级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1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基地1个。2005年的工作实现了“四个突破”。
1、龙头项目建设突破。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建设发展势头强劲,截止目前,全县投资500万元以上农业项目30个,(其中投资在5000万元—1亿元的2个,亿元以上的2个),预算总投资8.9亿元,累计完成投资4.1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16个,预算总投资57032万元,完成投资17813万元;续建项目14个,预算总投资32710万元,累计完成投资22505万元;完工项目9个,总投资17650万元。五得利面粉集团被认定为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后,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每年新增一个日处理能力1000的新企业,力争2008年以前,集团日处理小麦能力达到1万吨,成为世界面粉业龙头,被评为全国优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投资2.3亿元的得利城项目已开工建设。
2、基地建设规模突破。努力实现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小麦常年种植面积82万亩,其中优质专用小麦58万亩,全年总产量30万吨,形成了以漳卫河三角区为重点的5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示范区,小麦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25万亩;花生种植面积50万亩,总产15万吨,建设了2万亩优质花生良种繁育田、20万亩优质花生展示田;形成了肉牛、瘦肉型猪、蛋鸡三个养殖带。
3、企业品牌建设突破。目前,我县有16家面粉公司、6家花生企业通过了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标准,比去年增加12个。。今年,河北美佳食品有限公司同时通过了有机食品和HACCP食品安全国际管理体系认证;冀特花生通过了HACCP食品安全国际管理体系认证;凯发面粉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并获国家免检产品企业称号。
4、争取扶持资金突破。按照省、市的要求,我办认真组织,积极申报,多方争取,今年为我县五得利面粉集团争取农业部(国家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优质专用小麦良种推广及技术培训项目资金60万元,为得利城项目建设争得省级财政贴息资金100万元。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加强领导,为推动农业产业化晋档升级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2005年,各级把实施农业产业化晋档升级、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作为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灵魂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来抓。县委、县政府重新调整组建了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对产业化工作的组织保证。。7月13日组织召开了全县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观摩暨县级重点龙头七月命名大会,有28家企业被县政府命名为大名县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县委、县政府还组建了面粉、花生、香油三大产业推进指挥部,推行“五个一”管理体系,即一套班子,一套政策,一笔经费,一项实施办法,进一步加强行政领导、技术指导政策引导,使产业化的管理日趋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2、实施项目带动,促进龙头、基地、市场建设上档升级。农业产业化的基地、龙头、市场、中介组织建设等,最终都要落实在具体的项目上。一是强化行政推动。县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农业项目建设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施意见》,建立了领导包重点项目制度和项目月报督导调度制度。二是积极谋划项目。坚持建设一批、开工一批、谋划一批的项目建设思路,不断充实、完善、更新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库。三是优化项目建设环境。县委、县政府从项目占地、用地审批、鼓励农技人员领办项目以及财政支持等方面,制定了促进项目建设的优惠政策。如畜牧用地视为农业用地、新建扩建龙头企业用地可以按租用对待、从财政预算内拿出资金支持龙头企业等。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提供资金保证。运用市场机制,以利益为纽带,培育多元化的农业产业化建设投资主体,建立有效的投入机制。在基地建设上,以受益主体—农户的自我投入为主;在龙头建设上,以引进国外、域外大企业、大公司和个体、私营资金为主。今年,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先后引进域外资金3.2亿元,其中外资560万美元。在吸引国际跨国公司投资、国内大企业集团和个体私营资金方面,先后引进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际资金和技术、人才,兴建了澳洲美佳烤馍、意大利班顿服饰、美国骆驼西裤、正大饲料、名福植物油等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外向度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
4、加大科技长入,促其上水平,上档次。从产业链的源头到终端产品,全方位加大科技长入,促进整体上水平、上档次。一是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重点建设了215省道高效农业经济长廊、金滩镇万亩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扶贫科技园等一批档次较高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作为县市农业科技展示的窗口和科技创新、科技示范的龙头。二是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无公害化生产。制定了《大名县农业主栽作物生产技术标准》、《大名县农产品无公害生产三年规划》和《大名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等地方标准,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和产品检验检测体系。三是加快优种和适用农业技术推广。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优良品种,加速种养品种更新换代;推广适用农业技术,把农产品储藏、保鲜、包装、加工等产后技术作为重点加以普及。四是提高农民和业务人员素质。全县每年培训农民万人次,技术入户率达到95%以上。9月23—25日,举办有各乡镇主管领导及龙头企业负责人参加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与管理培训班,提高了业务人员的政策水平与项目谋划能力。
5、发挥能人的带动作用。能人具有与项目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相适应的投入能力、运用科技成果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规避生产与市场风险的能力。实践证明,凡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高、特色主导产业突出的乡村,大都是靠能人的率先实践和效益吸引。为此,我们把能人带动作为发展特色主导产业的一项突出措施来抓。一是营造激励典型能人的社会氛围。2005年从农业、林业、牧业、水利和中小民营企业中评选表彰了50名劳动模范,总结推广各类能人典型36个。二是培育与引进相结合。一方面,注重对本地能人和土专家的鼓励、扶持和培育,发挥他们直观的引导带动作用。另一方面,注重对外地能人的引进。。三是创造宽松的兴业环境。明确规定,能人除享受各级制定的对个体私营经济的扶持政策外,凡在农村兴办种养业的能人,用地视为农业占地;能人在办理经营执照、土地审批、信息、申办产品注册商标等手续方面,有关部门积极搞好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增长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向现代的集约型转变,使农业的增长由依靠土地、资本、劳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主,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以促进全部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为主,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质的飞跃。
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核心是知识和技术的集约,关键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只有培养大量的科技与管理人才,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并研究、引进、开发和应用先进的生产与管理知识,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益,才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正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农村从业人员的素质状况要实现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必须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没有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就不可能得到推广应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就无法普及,农业劳动生产率就难以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目前,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低,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只有39%,每年2000多项能应用的科技成果推广不到1/3,其根本原因是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差,大部分劳动力不能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仍然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方法从事生产,加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足,致使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难以推广。另外,我国建国以来培养的104万农业科技人才,目前只有50万左右尚留在农业战线,平均每万农业人口中科技人员仅6.6人。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农业劳动者素质极为低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严重不足,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实现。因此,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普遍提高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培养大量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人才的需求农业产业化以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促使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为基本特征,它注重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因而,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广泛,归纳起来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1.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操作技能,能运用新型农业机械从事农业生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农业生产者。
实现农业产业化,需要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效率,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来满足社会需要。它有赖于农业生产新技术和新型农机具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而这些应用离不开新型农业生产者。
2.能研究、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新技术,能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环节的技术指导与推广者。
我国农业生产基本上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规模较小,缺乏对新技术的研究、引进、开发和应用能力,而农业产业化注重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非常需要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产前、产中环节提供有效的服务,这就离不开大量的农业技术指导与推广人才。
3.具有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市场意识强,有开拓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农业产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
农业产业化强调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而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现状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生产和经营,不利于农产品的销售,也影响生产效益与生产者的积极性,因此,需要大量的经营管理人才去做好产后服务、开拓市场、促进销售,从而带动农业生产。
4.能不断开发和应用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与包装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农产品加工者。
实施农业产业化,要使农业产业由目前的低效益、弱质产业向着高效益产业转变,需要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以适应市场需求,这就需要进一步对农业初级产品进行保鲜、贮藏、加工和包装,而这些都需要农业职业教育为其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去完成。
搞好农业职业教育,适应农业产业化需要我国目前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较低、文化水平和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低,与现代农业相配套的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市场信息闭塞,农业生产管理落后,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广大农民,普遍缺乏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大量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有限的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农业职业教育应充分发挥本身优势,为发展农业产业化培养出大量的农业技术人才和经营人才,为提高农民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
1.明确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设置。
农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要适应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农业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应用型、创业型人才和新型农民。转贴于
。
2.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
农业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应以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打破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逐步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观念,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有选择性地开设课程,注重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在传授给学生以先进的知识和实用的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自主选择能力,以提高其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本领。
3.加强实践教育,注重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动手能力的主要手段。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承担实习基地的生产、经营任务,产教结合,教师既传授知识,又作为师傅传授技能,实地指导生产与经营;学生既学习知识,又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增加感性认识,掌握生产技能,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既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又培养和提高了生产经营能力。因此,农业职业教育应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实验实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去培养和训练实践技能,并加强考核,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4.推动教师深造,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农业职业教育目标,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根本保证。;努力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学历和职业技能。
城也变得寂静,我的心也变得平静了起来。一切都是幽远神秘的样子,房间里只有我一个人。只有电脑屏幕的光和联网器、主机、鼠标、键盘的微小光点。孤寂得很,好象世界苍白了起来,好象只剩下这么一个存在的人。落地窗户开了一扇,用镂空防蚊网子代替玻璃的那一扇让风侵略了房间。隐约我可以感受到不知何时从何初悄悄入主房屋的夏虫的煽动翅膀的声音。嗡嗡的,嘈杂的,听起来闹哄哄的。
窗外对面人家的窗户有的关着,有的敞开,有的没有掌灯,有的灯火通明,有的洒出一小点清幽的光来。时间一分一分的过着,一只夏虫在电脑屏幕前转着、飞着。楼下的街道又热闹了起来,寂静不复存在。有汽车、摩托车,不时还有自行车、电动车的铃声。汽车也按响了喇叭!摩托车也是!大大小小或尖细或圆润的夜市小贩吆喝声绕上了楼房,直冲空中。
我于是开了窗,置身于阳台之中月光所不及的地方。你远远望来只看见我一双在黑暗中闪烁的眼。我看见楼下街道车水马龙,夜市不知什么时候热闹起来了,一条道路上满是小摊子,长长的、密密的,一直延伸到夜市街的深处——我所触视不到的地方。
对面酒楼里传出了喝酒划拳的声音,有喝醉了的男人发出了醉语,有清醒着的女人对自己男人喝多的责骂声。有长舌的夫人尖酸的饶舌,有阿谀奉承的人便立刻复合……
鸟儿都没了踪影和声音,想来要等带清晨才可以再听见它们美妙的喉咙。漆黑的夜空中因今天难得的好天气有了一闪一闪或稀疏或密集的星星。
楼下的街道又安静起来了,却又响起了城管的声音——嘶哑的、磨人极了。小贩们没了先前的活力,非法的摩托司机也吓破了胆。都利索得很——伶俐的将自己的货品一拎——跑了!
城管骂骂咧咧,又没抓到什么好打打牙祭,走了。不知如何隐藏身形的小贩们又窜了出来,不复刚才狼狈的模样,抖擞的精神,活力又回来了!
**县辖*乡、*镇、*个农场,总人口*万,其中农业人口*万,耕地面积*余万亩,是一个典型的以农业为主,农林牧副业综合发展的农业大县。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县委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创造性地开展了各项工作,一些优质、高效农产品,尤其是棉花得到了迅猛发展,形成了规模优势,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稳步提高,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农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已明显暴露出来,主要表现为一是农产品阶段性和结构性过剩。二是农业结构单一,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不强。三是农民增收渠道狭窄,增收困难。四是产品质量不高,效益低下。
县委政府深入调查研究,面向市场,立足资源优势,结合实际,形成了“稳粮、增果、上蚕桑、优棉、强畜、壮龙头”的农业发展思路,以地区农业发展“三十字”方针为指导,围绕调优种植业、调大林果业、调强畜牧业、调快庭院经济和调壮农业龙头企业,下大力气抓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粮经比例进一步调整。在保障人均口粮不低于*公斤情况下,稳定粮食面积,增加经济作物面积。粮经比例由*年的1:1.25提高到**年的1:2.4。
——作物品种优化,单产提高,品质改善。淘汰次劣品种,推广优质高产品种,粮棉良种率达*,棉花由过去十来个品种减至目前一至二个品种,长绒棉为新海14号,细绒棉为中棉35号,**年单产分别为*公斤、*公斤,比**年分别增*公斤、*公斤。小麦以优质鲁麦23为主,单产达*公斤,比**年增*公斤。
——畜牧和林果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农业多元化发展格局形成。新植果园*万亩,种植牧草、青贮饲料***万亩,牲畜存栏*万头,出栏*万头,新增适龄母牛*头,养蚕*盒。
——小宗作物得到快速发展,特色产业初具雏形。水稻面积扩大到*万亩,蔬菜面积*亩,正播西甜瓜*万亩,复播西瓜*万亩,色素辣椒*亩,小茴香*亩。*瓜果系列、红提葡萄和*甜瓜市场影响日益扩大,产品供不应求。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新的突破。在扶持和发展原棉花龙头企业**,促进棉产业一体化经营的同时,**年以来,新组建了**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民,有效地促进了产业连动,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效益稳步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年,全县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元,较**年增*元,较**年增*元。预计**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元。
二、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
1、不忽视粮食生产。近几年,粮食连续喜获丰收。粮食库存和农民存粮有明显增加,粮食总量上呈现供过于求的局面。但是从长远看,随着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在人增地减趋势不可逆转的背景下,现有的粮食生产能力和巨大的需求潜力相比还是不够的。因此,我们在结构调整中不忽视粮食生产,保证粮食生产规模,保证总产,保证人均口粮,切实保护和稳步提高我县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
2、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改善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提高品牌意识,实现名牌战略,扩大经营规模,形成区域性特色经济,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3、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从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发展别具一格的县域特色经济。
4、坚持协调发展原则。调整农业结构,必经坚持农业各业之间,农业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满足社会全面需要。
5、在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畜牧业、林果业、庭院经济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
三、农业结构调整的具体措施
。
1、稳粮。粮食生产坚持“平衡有余,优化品质,加工转化”的方针,稳定粮食面积,优化粮食结构,增加复播、套种指数,提高种粮效益。**年小麦种植*万亩,单产*公斤,总产达*万吨;正播玉米*万亩,套种黄豆*亩,复播玉米*万亩;正播水稻*亩,复播*亩;种植高梁、红薯等小杂粮*亩。
2、优棉。在棉花生产上,坚持棉花发展战略不动摇,继续调整优化内部结构。通过科技投入、精细管理,提高棉花的单产和品质。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了棉花品种结构,形成陆地棉、长绒棉、彩色棉共同发展格局。根据市场订单合理安排棉花品种布局和种植面积,以销定产。一是调减了长绒棉、彩棉面积,种植长绒棉*万亩,陆地棉*万亩,彩色棉*万亩,并严格按照合理规划、区域布局的原则进行种植。二是*万亩棉花全部与农民签订了合同,实行订单生产。三是在放开农民生产经营自的前提下,放抓并举,确保投入到位。四是大力推广高密度植棉技术,种植高密度*万亩。五是加强管理,力争细绒棉单产达*公斤,长绒棉单产达*公斤,彩棉单产达*公斤,努力提高棉花单产,改善品质,增加效益,促进棉花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产量型向效益型转变。
3、扩瓜菜和小宗作物。加大引种试种各类小宗经济作物力度,扩大种植面积,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一是种植双层拱棚瓜*万亩,正播西甜瓜*万亩。二是复播西瓜*万亩,其中无籽西瓜*亩。三是种植蔬菜*万亩,新建温室大棚*亩,无公害蔬菜示范*亩。四是根据订单种植色素辣椒*亩。五是种植小茴香*亩。
4、上蚕桑。以蚕桑基地建设为重点,以提高蚕茧单产和目的,大上蚕桑业。新栽桑树*亩,嫁接*亩,养蚕*盒,平均单产*公斤。
5、扩草强畜。加大畜牧业投入管理力度,加快畜牧业发展。一是紧紧围绕国家秸秆养畜示范县项目建设,大力开展“秸秆加工,暖圈改良,科学管理”四位一体示范养殖工程,提高秸秆利用率和科学养畜水平。二是进一步优化了畜群畜种结构。在畜种结构上坚持“牛羊并重,优先养牛”原则,巩固发展羊,加快发展牛,不断提高牛在牲畜总数的比例。牛以乳肉兼用的西门塔尔牛为主。绵羊以发展卡拉库尔羊为主,山羊以纯山羊改良为主。在畜群结构上把不断提高生产母畜比例作为加速畜群周转和扩大畜牧业生产的关键措施,注重良种畜的发展,提高养殖效益。完成黄牛冷配**头,劣质公牛去势**头,劣质公羊去势**万只,引进良种母牛**余头。三是大力抓好禽业的发展,鸡饲养量**万只,鸽饲养量**万只,特种养殖**只。四是大力发展种草业,种草**万亩,退耕还林套种苜蓿**万亩,种植青贮玉米**亩。五是制定了加快畜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多方筹集资金,增加畜牧业投入,扶持养殖大户。新规划养殖示范小区**处,新发展四位一体养殖示范户**户,养鸡大户**户,养鸽大户**户。六是加强对兽医服务质量的监督、牲畜的定点屠宰检疫和活畜产地检疫工作,家畜免疫防治达**万头(次)。
6、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果业,紧抓当前国家加大生态林建设力度,实施退耕还林的有利时机,加快了林果业发展。一是树立精品意识,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名、优、特、稀果品,重点发展香梨、石榴、葡萄、杏、薄皮核桃等名优品种。二是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之路,在定植新果园,改造、改良老果园,确定主栽品种上下功夫。三是加强了科技示范园建设,建成两个园艺高科技示范园。四是继续以农田林网建设为中心,加大防风固沙林带的建设,建立大型乔、灌、草、网相结合防护网带,改善生态环境。五是抓好五个基地续建工程(**万亩香梨基地,**万亩石榴基地,**万亩葡萄基地,**万亩反季节秋西瓜基地,**万亩蚕桑基地),完成新增**万亩香梨,**万亩石榴,**万亩其它林果计划。**年上半年,全县林果种植面积**万亩,退耕还林**万亩,修剪果园面积*万亩,改造低产果园**亩,新育果树苗**亩,嫁接**万亩。
7、调快庭院经济。一是做好庭院改造后续。二是引导好庭院蔬菜种植。三是做好葡萄长廊建设和管理工作。四是按一有七好标准发展庭院经济,加强庭院经济发展示范村、示范户的建设、指导和管理。
8、调壮龙头企业。把农民引向市场,促进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以市场为导向,抓好棉花主导产业,抓好棉花基地建设和科技推广,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完善经营机制。企业抓好订单农业,搞活农产品流通,采取“企业+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方式发展棉花生产、加工、销售龙头企业,逐步拉长棉花产业链,实现在当地加工增值。同时加快现有企业的改造力度,积极扶持培育新的龙头企业。扶优扶强**等农业龙头企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