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开成石经的读音

开成石经的读音

来源:锐游网

开成石经的读音是:kāi chéng shí jīng。

开成石经的拼音是:kāi chéng shí jīng。 注音是:ㄎㄞㄔㄥˊㄕˊㄐ一ㄥ。 繁体是:開成石經。

关于开成石经的词语

开成石经  内经外经  开开心心  正正经经  开物成务  字经三写,乌焉成马  经济开发区  经经眼  开开关关  经风合开  

开成石经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

唐代的十二经刻石。又称唐石经。开成石经[kāichéngshíjīng]⒈始刊于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3年)。成于开成二年(837年),故名。经石立于长安务本坊国子监太学。有《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十二种。共二百二十七石。字体为正书,标题为隶书。大和时,经字已有改刻,以后更屡经修改、补刻和添注。也称唐石经。今在西安碑林。

二、引证解释

⒈始刊于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3年)。成于开成二年(837年),故名。经石立于长安务本坊国子监太学。有《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十二种。共二百二十七石。字体为正书,标题为隶书。大和时,经字已有改刻,以后更屡经修改、补刻和添注。也称唐石经。今在西安碑林。

三、网络解释

开成石经开成石经,唐代的十二经刻石。又称唐石经。始刻于文宗太和七年(833),开成二年(837)完成。原碑立于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内,宋时移至府学北墉,即今西安碑林。中国清代以前所刻石经很多,唯开成石经保存最为完好,是研究中国经书历史的重要资料。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综合释义:始刊于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3年)。成于开成二年(837年),故名。经石立于长安务本坊国子监太学。有《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十二种。共二百二十七石。字体为正书,标题为隶书。大和时,经字已有改刻,以后更屡经修改、补刻和添注。也称唐石经。今在西安碑林。开成石经[唐代的十二经刻石。又称唐石经。始刻于文宗太和七年@@@@@,开成二年@@@@@完成。原碑立于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内,宋时移至府学北墉,即今西安碑林。#####]唐代的十二经刻石。又称唐石经。始刻于文宗太和七年@@@@@,开成二年@@@@@完成。原碑立于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内,宋时移至府学北墉,即今西安碑林。汉语大词典:始刊于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3年)。成于开成二年(837年),故名。经石立于长安务本坊国子监太学。有《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十二种。共二百二十七石。字体为正书,标题为隶书。大和时,经字已有改刻,以后更屡经修改、补刻和添注。也称唐石经。今在西安碑林。其他释义:1.始刊于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3年)。成于开成二年(837年),故名。经石立于长安务本坊国子监太学。有《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十二种。共二百二十七石。字体为正书,标题为隶书。大和时,经字已有改刻,以后更屡经修改﹑补刻和添注。也称唐石经。今在西安碑林。

关于开成石经的造句

1、康熙初,顾炎武以唐开成石经校明北监本‘十三经‘,发现《仪礼》一脱误最多,他在《九经误字》中曾详加胪列。  

关于开成石经的成语

精诚所加,金石为开  成千成万  叱石成羊  金石可开  成双成对  开物成务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石人石马  学书不成,学剑不成  点石成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