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作文现状与对策
语文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又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换言之,作文教学是“老大难”的“老大难”。那么应如何去引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这是语文教学工作者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下面我就中学生作文目前存在的问题,对中学作文教学做些探讨。
一、中学生作文目前的现状。
1、写作兴趣缺乏。现在多数学生认为:教师布置的作文是一种应试作文,单调乏味,我不喜欢。教师一提到作文,学生就愁眉紧锁,视为大难临头,把作文看成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中学生流传着一句口头禅:“作文难,作文难,提起作文心就烦。”
2、内容空洞、干瘪。现在,中学生“重理轻文”的现象还比较严重。许多学生专门钻研数理化,对语文教材研读和教师布置的作业花费时间较少,至于认真阅读一些名著和其他课外书,那就更不用说了。平时对周围的事物不注意留心观察,用心体验;对生动、有趣的语言不注意积累。能自觉练笔写好日记、周记的为数更少。为此,教师一布置作文,学生就觉得材料缺乏,大脑空空然。但师命难违,此时,只好硬着头皮,胡乱编写,凑足字数,完成任务,高呼万岁。殊不知,内容平白如话,情节平铺直叙,细节未能具体展开。
3、抄袭现象严重。现在中学生手上都有一大摞的写作范文。教师一布置作文,学生就在拥有的资料中忙乱翻阅,寻找救星似的。想方设法,对号入座,根本不考虑再构思、创作。
4、假话、套话连篇。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中明确规定“主题明确,内容充实,有真情实感”等要求。为了追求作文立意高,思想性强,以便得到阅卷者的认同,获得高分,很多学生因而不得不违心地说些假话、套话。高唱社会的赞歌,不敢揭露社会的黑暗面。甚至为了博得阅卷者的同情,获取高分,便胡乱编造催人泪下,甚至惊心动魄的故事。其实这样的文章缺乏真我,如行尸走肉,违背了中学生的作文要求。
5、只看分数、忽视评改。不少学生对教师发下来的作文,第一个关心的就是作文得多少分,至于教师在作文上所写的评批,却很少用心去思考、发问,更为甚者把作文束之高阁。
二、中学生作文教学的对策。
1、培养兴趣、激发写作欲望。孔子说: “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事物力量的源泉。在作文评讲课上,我经常有意识地找一些有情感真挚、富有个性的习作,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这样,学生的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有时,下课铃响了,学生还余兴未尽,处于忘我的状态。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对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很有帮助。
2、读写结合、正确引导。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基础,写作是对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创新。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读多,记住了,文章中优美的词句和各种文体特点就会在学生的脑子“生根”、“开花”、“结果”了。
3、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社会是一本无形的教科书,生活是知识的活水源头。平时留意周围事物,有意识地观察、体验,感悟事物,并注意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随时记下来,再阶段性对知识进行归类整理,这就是学生写作的好素材。如把这些长期积累的原始材料,
再加以提炼,然后写进文章,那就会克服学生胡乱编造,讲假话、套话的不良习惯。这样,文章一定是感人的,有生命力的。
有一次,我要求学生写一篇《家乡行》的文章,意在歌颂家乡的巨大变化。因多数学生缺少观察,足不出户,起初写出来的作文内容空泛、枯燥,缺乏细节的描述。后来,学校放假几天,我抓住这一契机,要求学生借此机会回家乡走一走,并留意观察家乡的人情冷暖,住房建设,公路变化等,然后,要求学生再一次写《家乡行》,这次作文的效果不同了,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对家乡的风土人情、山水风光,改革前后乡容面貌的变化等诸方面,描述得很具体、细腻,内容生动、感人。
4、刹住抄袭、提倡创新。首先,命题应注意文题具有普遍性,让学生人人都有东西可写。同时,又应注意文题具有新颖性。让学生人人都没有东西可抄。其次,对抄袭的作文应采取一票否决的方式,杀无赦,绝不手软。这样,让学生心灵震动,终身难忘。再次,教师对学生应做好正确引导,平时辅导,发现学生抄袭,应及时指出批评并责令重做。
5、堂上练和课外练相结合。目前多数中学作文训练的主渠道是课堂训练,作业量一般大作文每学期8次,小作文不定。这样,课堂作文训练的次数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应想方设法开辟多种渠道的课外训练。
(1)指导学生写好日记、周记。形式不拘,字数不限,质量可放宽要求。
(2)文章的泉源是现实生活,生活处处是文章。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多写一些应用文。如申请书、请假条、公约、学习心得、计划、总结等。
(3)提倡专项片断训练。提出要求,规定字数、专题强化。如描写人物心理、语言、
动作、外貌;描写春、夏、秋、冬的景物;记叙文的六要素;议论文的三要素;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记叙文中的几种表达方式等。
课外练是堂上练的必要补充,它为堂上练提供了更为扎实的写作基础。教师都注意督促、检查。
三、批改方法的思考
作文提倡学生互评互改,自评自改。目前,中学语文教师一般教两个班,每一个班的人数均为60—70人,按每两周一次大作文计算,每两周批阅的作文就有120—140篇,这对语文教师来说,是极其沉重的负担。教师不厌其烦地批改,可当作文本发下去,学生看完分数就束之高阁。为此 ,我认为作文的评批可从以下考虑:
(1)教师评批。这可分为“全批全改、部分批改、精批细改”三种形式。这三种形式可交叉运用,但不管那种形式,教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可取优点,解决的对策”,都要做好总结,以便课堂上讲评。对于优秀范文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对精评细改的作文可张贴出去。
(2)学生互评互改。具体做法可分三步:第一步,教师在课堂上示范批改作文,让学生认识修改符号和初步掌握修改方法。教师先从学生作文中选出一篇中等程度的习作,通过多媒体教学仪器投影放出,先让学生思考、议论,然后,教师选出代表发言,谈修改意见,最后教师总结,选择比较适当的改法。第二步,学生仿评仿改,批改前,发一份先印好的“代表”习作,每个同学可在上面进行批注、修改,批改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然后由一名代表发言,教师给予评定。第三步,学生互批互改。改前,可把全班作文按好、中、差三类进行搭配,让其互批互改,然后交换意见,若意见不一致,则由教师指导评改。
(3)学生自评自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多次互改训练,基本上已具备了评改的能力,这样,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评自改了。教师应注意督促、落实。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为此,我认为培养学生的的互批互改,自评自改的能力,就可以打破过去作文评讲课仅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就可以改变学生过去只计较分数,而忽视批改的错误态度。这样,就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作文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双边活动就会得以充分体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ryyc.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