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教馆“十一五”教育技术研究专项课题
《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研究》
工 作 报 告
江苏省沭阳县北丁集中学
1
中央电教馆“十一五”教育技术研究专项课题
《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研究》
工 作 报 告
我校的《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研究》课题,于2007年被中央电化教育馆立为“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专项课题立项号为: 号。经过三年多的实验研究,现将该课题研究组织实施的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组织和步骤
(一)组建课题核心组,优化管理机制,规范开展研究
首先严格组织领导,规范研究程序。成立了电教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将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明确职责。我们确立了由校长室总负责,教科室、各学科负责人为组织者,以各年级各学科组长及教学骨干为主线,辐射每一位教师的课题研究网络;信息技术部提供技术支持,课题核心组起核心带动作用,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为课题研究工作的推行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同时,学校还从实际出发,合理进行教科研成本预算,争取教育主管部门的经费支持,为工作的开展给予了充分的保证。我们还将课题研究工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中,以激励作保障,选拔在研究工作中表现优秀的教师担任课题研究小组组长,课题组成员优先外出参加各级教学研讨和观摩活动。 课题组构成:
组长: 吴士春(原为姜亚明,后由于姜亚明调出,变更为吴士春) 副组长:李开科 张兰洋
核心组成员:潘 全 徐卫星 朱 林 范艳艳 周立成 陈燕玲 周立波 高明利 史卫波 马建飞 严创业 朱建军 尚有中
(二)明确研究阶段,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有序研究 1、准备阶段(2007年2月—2007年5月)
做好课题的选题、申报及立项、论证等工作。 做好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和评选工作。组织课题开题,举办课题研究人员培训班,结合课题内容与本校课程改革的实际,对学校教师举办如新课程培训、科研培训、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培训,进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竞赛、成果评比,召开科研课题专题报告会等,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水平。 2、实施阶段(2007年6月—2009年12月)
按课题研究方案组织研究,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对项目实验研究进行阶段性评估,开展阶段性研究成果评选活动。采取自评和他评结合的方式,对实验工作进行评定,适当调整人员和工作布局。对实验项目进展情况进行技术层面和教育层面的定性和定量的测评。评选一批优秀课件及教学案例。
3、 总结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6月)
2
进行阶段性成果总结,召开课题研究经验交流研讨会。进行项目验收结题,提交项目实验报告。课题组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课题组提交能反映完整的实验过程的人员工作量表、工作报告、课题实验报告及实验资料分析等文本和电子文档。课题组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工作。并请领导对项目质量进行终结性测评。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和方法 1、广泛宣传发动,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
2、深入开展进入课题网,正确的发布信息;如何进行课件制作,截图,插入录音;教材配套资源搜集及加工培训等。通过开展培训,不断利用和提升现有校园网络设备,推行教师电子备课、网上办公,实现校内资源共享,加强各学科教研组之间的信息化合作交流,提高了教师的现代教育意识和整体素质。
3、 培训,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意识和整体素质
我们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仅 07年针对老师的培训我们做了近20次,内容包括办公协同系统的应用和教师课件制作培训;Flash制作培训和FrontPage网页制作培训;Blog工具培训;如何)重视过程管理,完善制度建设,确保研究按计划开展。
我们加大课题研究过程管理的力度,进一步完善课题管理制度,注重激发老师们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使研究按照实验研究方案进行,确保其一步步落实到位。具体有以下操作: 1)、签订课题研究组长责任书和核心成员的同心协作书、课题组成员同心协作书 2)、建立课题研究工作例会制度; 3)、实验工作学期汇报制度 4)、教科研奖励制度
4、开展行动研究,以课堂为研究的主阵地,将课题研究落到实处。 5、开展网络教科研,张显课题研究的特色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 1、学生方面
信息技术实现了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开成了双向交流教学方式,为学生改变被动的学习地位,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等提供了所必须的教学环境与学习资源。在教学教程中,实验教师充分尊重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创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想象力和积极的个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的综合素质、心理素质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通过我校对实验班与对照班所作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问卷调查表明,实验班在学习态度、学习兴趣都比对照班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并且在各类测试中成绩有较明显的提高。 2、教师方面
通过进行整合的研究,参加实验的教师每学期最少设计两个以上的课件,并经常使用其他课件进行上课,并经常进行校级信息技术培训,促使老师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有很大的提高。同时,在整合过程中,我们一直渗透新课程的新教学理念,并根据课题成员大部分是备课组长和骨干教师的特点,经常对我校的非课题组成员教师进行辅导,使教师的教学技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3、 形成一定的整合模式
3
现代教学强调学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学要从身边的生活问题出发、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Internet提供的丰富资源又为此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其步聚包括七个环节: (1)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2)分析问题,明确方向 (3)小组学习,查找信息
(4)交流协作,解难释疑 (5)计算数据,问题解决 (6)成果汇报,讨论评价
(7)反思 要求学生回忆探索、协作的过程,反思如何从问题中提取化学知识、怎样才能找到需要的信息、如何选择有用信息、解决该问题用了哪些学科知识、与小组成员协作是否愉快、学习伙伴有哪些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打算以后怎么用这些学科知识和学习方法等等。 四、主要研究成果目录
1、形成课题研究报告一份 2、形成课题论文、课件若干 3、课题开展以来教师获奖情况汇报
2007年张兰洋老师在县物理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2008年张兰洋老师在市实验创新大赛中获二等奖; 2008年朱林老师在县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获二等奖; 2009学年度张兰洋老师获县教科研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010年张兰洋老师撰写的课题论文《信息技术与物理探究性学习整合研究》在《中国教育》举办的论文大赛中获一等奖;
2008年范艳艳老师在县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获二等奖; 陈燕玲、高明利、史卫波等老师多次荣获县优秀工作者荣誉称号。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