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 病
郁病是由于七情过极,导致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脑神不利而引起的,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哭善怒、或自觉咽中如有异物梗阻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疾病早期多以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郁遏,脑神受扰为主;久则由气及血,变生多端,脏腑虚损,脑神失养,引起多种复杂的症状。亦有素体肾精不足者,发病早期即脑髓不充,脑神失养,而脑神机能低下致诸症纷现。本病相当于西医的癔症、焦虑性神经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抑郁状态,以及神经官能症等疾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1.1 诊断要点
1.1.1 以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或者易哭善怒,情绪多变,或者咽中如有物阻为主
要临床症状。
1.1.2多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愤怒等情志内伤史,且病情的反复常与各种因素导致的情绪
变化相关。
1.1.3各系统检查和理化检查正常,可以除外器质性疾病。
1.2鉴别诊断
1.2.1癫证:郁病者可见神志恍惚、悲忧善哭、喜怒无常等表现,应与癫证相鉴别。癫者多发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没有显著性差别,病程较长,病证难以自愈,较少自行缓解;郁病为女性多见,受精神刺激可间歇性发作,停则如常人。
1.2.2 阴虚喉痹:都病中有梅核气症状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以情志抑郁而起病,自觉咽中有异物梗阻,但无咽喉疼痛及吞咽困难,咽中异物感随情绪变化而增减,心情抑郁时异物梗阻感加重。而阴虚喉痹以中青年男性发病为多,与感冒、长期的嗜食辛辣及嗜好烟酒相关,自觉咽中有异物感,但与情绪变化无关,感受外邪或劳累为加重的原因,常伴有咽于、咽痒,或有咯吐黏稠白痰等症状。
1.2.3噎膈:郁病中有咽中异物感等梅核气症状者,需与噎膈鉴别。梅核气有咽部异物感,但进食无阻塞,不影响吞咽;噎膈则以吞咽困难为主,其梗阻感与进食相关,多位于胸骨后而不在咽部,且吞咽困难程度日益加重,重者可水米不进,高发于中老年男性,行食管的相关检查可以作出诊断。
1.2.4痴呆:年高患郁病者,应注意与痴呆鉴别。痴呆患者具有渐进的认知功能减退病史;而郁病患者的病前认知功能可能相对正常,即使有认知功能减退,也是与郁病发作相关,且具有突发性。郁病患者虽有思维迟缓、联想困难,但非思维贫乏,如予以足够反应时间,患者会给出正确答案;痴呆为智能的全面减退,患者或反应较快但其答案错误;或者反应迟钝而给予足够时间也无法正确作答。
一般郁病患者人格不会发生变化,且具有一定的自知力;丽痴呆患者早期人格与自知力相对完整,病情进展时可见人格改变,如自私、固执、不修边幅、收集破烂,甚至不知羞耻当众手淫、随地大小便等。痴呆的患者有较明显的视空间障碍等症状,而郁病患者少见。
2辨证论治
治疗郁病的基本原则是理气开郁、攻补兼施、怡情养性。对于实证,首先要理气开郁,并根据是否有血瘀、化火、痰结、湿滞、食积等,分别采用活血、降火、化痰、祛湿、消食等法;同时应注意理气而不要耗气,活血而不能伤血,清热而不伤脾胃,祛痰而不伤正。虚证需要根据所损及的脏腑及气血阴阳亏虚的不同而补之,可采用养心安神、补肾益脑、调理脾胃、滋养肝肾等方法,对于出现脑神失养,脑神机能低下者,必须注重补气养血、益精填髓。虚实兼杂者,需视虚实的偏重而虚实兼顾。此外,心理疏导亦很重要。
2.1 肝气郁结证
证候:情绪不宁,郁闷烦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脘闷暖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或急躁易怒,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病机:肝气郁结,疏泄功能失常,经脉气机不畅。
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火,理气畅中。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丹栀逍遥散化裁。
柴胡12g,香附12g,枳壳10g,陈皮12g,川芎15g,白芍12g,炙甘草6g,牡丹皮12g,栀子
12g,白术12g,茯苓10g,当归12g。
加减:胁肋胀满疼痛较重,加郁金12g,香橼12g,佛手12g以疏肝理气;暖气频作,胸脘不舒加旋覆花包煎9g,代赭石先煎9g,法半夏9g,紫苏梗6g以和胃降逆;纳呆、腹胀者,加焦三仙12g,砂仁后下6g以健运脾胃;胸胁刺痛,舌质有瘀点、瘀斑,可加丹参15g,红花12g以活血化瘀;口苦,大便秘结,加龙胆草9g,大黄后下6g以泻热通腑;胁肋疼痛,口苦,嘈杂吞酸,呕吐'加黄连6g,吴茱萸9g以清肝泻火,降逆止呕;头痛,目赤,耳鸣,加菊花10g,钩藤后下log,蒺藜12g以清热平肝;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去当归、白术、生姜,加生地黄15g,麦冬15g,山药20g以滋阴健脾;气郁化火,横逆犯胃,烦热胁痛,胃脘灼痛,泛酸嘈杂,口干口苦,可用化肝煎(白芍12g,石斛10g,青皮10g,陈皮12g,牡丹皮9g,栀子10g,泽泻12g,浙贝母10g)以理气柔肝,清热和胃。
2.2血行郁滞证
证候:精神抑郁,性情急躁,头痛,失眠健忘,或胸胁疼痛,或身体某部位有发冷或热感,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病机:情志不舒,气机不畅,气病及血,血行郁滞,瘀阻不通。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解郁。
方药:通窍活血汤合四逆散化裁。
桃仁10g,红花10g,生地黄12g,川芎10g,赤芍10g,老葱10g,生姜6g,大枣9g,麝香冲服0. 15g,柴胡12g,枳壳12g,甘草6g。
加减:胀痛明显,加香附12g,青皮9g,郁金12g以理气止痛;纳差脘胀,加焦三仙12g,陈皮10g以行气助运;兼有寒象,加乌药9g,木香12g以理气散寒;兼有热象,加牡丹皮10g,栀子12g以理气清热。
2.3 肝郁脾虚证
证候: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思虑过度,多疑善忧,善太息,食欲下降,消瘦,易疲劳,稍事活动便觉倦怠,脘痞暖气,月经不调,大便时溏时干;或咽中不适如有异物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舌苔薄白,脉弦细,或弦滑。
病机: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横逆犯脾,脾失健运。
治法:疏肝健脾,化痰敖结。
方药:逍遥散合半夏厚朴汤化裁。
柴胡12g,当归12g,白芍12g,白术12g,炙甘草6g,法半夏9g,厚朴12g,茯苓15g,生姜6g,紫苏叶6g。
加减:胀痛明显者,加香附12g,青皮9g,郁金12g以理气止痛;纳差脘胀者,加焦三仙12g,陈皮10g以理气清热;如有寒象,加乌药9g,木香12g以理气散寒;兼有热象者,加牡丹皮10g,栀子12g以理气清热。若痰郁化热,而兼有烦躁、呕恶、口苦、苔黄而腻,用温胆汤(半夏9g,枳实 9g,竹茹6g,陈皮12g,甘草6g,茯苓12g)加浙贝母10g,黄芩9g,瓜蒌12g以化痰清热。
2.4肝胆湿热证
证候:情绪抑郁或急躁易怒,郁闷不舒,失眠多梦,胁肋满闷,口苦纳呆,呕恶腹胀’大便不调,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病机:肝郁日久化火,肝火与水湿搏结,化为湿热,蕴结肝胆。 治法:清肝利胆,宁心安神。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5g,黄芩10g,栀子10g,川木通6g,泽泻9g,当归20g,生地黄15g,柴胡10g,甘草6g,车前子包煎10g,珍珠母先煎15g,龙齿先煎15g。
加减:肝胆实火较盛,烦躁不安,可去车前子,加黄连10g以清热泻火;湿盛热轻,去黄芩、生地黄,加滑石10g,薏苡仁15g以增利湿之功;湿热日久伤阴,低热、手足心热,加银柴胡10g,白薇10g以清虚热。
2.5 忧郁伤神证
证候: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善虑,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嚣喊叫;或伴有面部及肢体的痉挛、抽搐等多种症状;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病机:忧思郁虑,情志过极,肝气郁结,心气耗伤,营血不足,心神失养。
治法:甘润缓急,养心安神。
方药:甘麦大枣汤化裁。
甘草9g,浮小麦15g,磁石先煎15g,龙骨先煎15g,牡蛎先煎15g,天冬12g,大枣9g。
加减:心悸失眠,舌红少苔,加百合15g,柏子仁12g,炒酸枣仁12g,茯神12g,制何首乌12g以养心安神;手足蠕动或者抽搐,加当归12g,生地黄12g,珍珠母壳煎30g,钩藤后下9g以养血息风;大便于结,加黑芝麻15g,何首乌12g以润肠通便;喘促气逆,加用五磨饮子以开郁散结,理气降逆。
2.6 肾虚肝郁证
证候:情绪低落,郁闷烦躁,悲观失望,兴趣索然,疏懒退缩,意志减退,神思恍惚,反应迟钝,行为迟滞,胸胁胀痛,脘闷暖气,不思饮食,腰膝酸软。偏于阳虚者,面色咣白,手足不温,少气乏力,甚则阳痿遗精,带下清稀,舌淡苔白,脉沉细;偏于阴虚者,失眠,心烦易惊,颧红盗汗,手足心热,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病机:肾精亏虚,脑神失养。水不涵木,肝失所养,疏泄不及,气机不畅。
治法:益肾补虚,调气安神。
方药:滋水清肝饮化裁。
生地黄20g,牡丹皮10g,茯苓20g,泽泻10g,刺五加20g,五味子20g,郁金20g,合欢皮15g,柴胡12g,栀子I5g,白芍12g,甘草6g。
加减:偏阳虚,加附子先煎12g,山药12g,枸杞子12g,当归15g,杜仲9g,菟丝子12g以温养命门之火;偏阴虚,加生熟地黄各12g,山茱萸9g,鹿角胶烊化9g,
龟甲胶烊化9g以益肾添精,阳中求阴;失眠烦躁者,加磁石先煎15g以重镇安神。
3 其他治法
3.1 食疗
3.1.1 百合酸枣仁粥:百合50g,酸枣仁25g,粳米100g。煎汤取汁,加入适量粳米熬粥。有滋阴养血安神作用。用于忧郁伤神证。
3.1.2百合粥:百合50g,粳米100g,白糖50g。百合和粳米洗净同放入锅中,大火烧沸后,改小火煮至粥成。有补阴和中,养心安神作用。适用于忧郁伤神证。
3.1.3龙牡莲子羹:龙骨、牡蛎各20g,知母5g,莲子30g。取前3味先煎45分钟,去渣取汁,再加入莲子煎煮。至莲子酥软后,加入适量的白糖服用。功能镇心安神,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证。
3.1.4玫瑰菊花粥:玫瑰花10g,菊花10g,糯米50g,粳米100g。洗净,同放人锅中,大火譬烧沸后,改小火煮至粥成。理气解郁,舒肝健脾。适用于肝郁脾虚证。
3.2 针刺
主穴,神门、大陵、内关、期门、心俞、合谷、太冲。肝气郁结者,加行间、肝俞;肝郁脾虚者,加肝俞、脾俞、足三里;肝胆湿热者,加期门、日月、太溪、三阴交;忧郁伤神者,加百会、通里、日月;肾虚肝郁者,加肾俞、肝俞、太溪。实证针用泻法,虚证针用补法。
4调摄与预防
4.1郁病患者应有适当的户外运动,应以有氧运动为佳,如慢跑、登山等。户外运动可增加光照,呼吸新鲜空气,有利于情绪的稳定。郁病患者应增加社会接触,培养较广泛的爱好以寄托心思。通过与不同类型的人接触、交流,可以使患者从过度的内心关注中解脱出来,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4.2 医护人员在诊疗疾病过程中,要深入了解病史,详细检查,用诚恳、同情、关怀、耐心的态度对待病人,取得患者的充分信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