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来源:锐游网


16、海上日出

教学要求

1.会认“扩、刹”等3个字,读准多音字“荷”,会写“扩、范”等9个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清静、扩大”等词语。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读课文,说出日出时的景象。

3.读句子,抓住词语,通过图文结合、想象的方法,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4.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观察的方法,训练学生凭借文字展开想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

1.通过阅读,感悟海上日出的动静相宜的描写方法,体会作者观察角度的变化和对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2.抓住关键词句,感受日出的壮丽景观,体会日出的变化过程,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观察的方法。

3.感悟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扩、刹”等4个字,读准多音字“荷”,会写“扩、范”等9个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清静、扩大”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弄清文章结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谁看过海上日出,是什么样子的?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2.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到海边欣赏海上日出吧!(出示海上日出的图片)

教师:看了海上日出的景象,谁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1:我觉得海上日出的景象太美了。

学生2:我真想亲眼看看海上日出的全过程。

教师:是呀,这景象实在是太美了!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海上日出》,一起去看看这美丽的景象。(板书:海上日出)

3.简介作者。(出示多媒体)

巴金(1904—2005),中国文学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黑浪、王文慧、余一等。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作品风格热烈而浪漫,感情充沛,具有激进的批判现实的意义。有《巴金全集》行世。

二 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学生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画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教师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出示多媒体)

扩大 范围 努力 一刹那 灿烂

替代 镶嵌 紫色 不仅 重荷

(1)读准字音。

①自由读,指名读。

②注意读准平舌音“紫”,翘舌音“刹”。

③读准多音字“荷”,它还有另一个读音hé,组词:荷花。

(2)理解词义。

①一刹那:在课文中找出“一刹那”的近义词,(转眼间、一会儿)联系近义词,不用查词典,我们也可以理解词义。

②镶:教师画云,学生“镶”边。

(3)书写指导。(重点指导“镶、紫”的书写)

“镶”:左窄右宽,笔画较多,注意穿插避让。

“紫”:上下结构。注意上部“此”要写得扁一些。

三 再读感知,弄清结构

1.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读课文题目,有时根据题目就可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海上日出的过程。

(2)请同学们默读第2~5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生动地写出了海上日出这一景象?(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

(3)课文哪句话热情赞美了海上日出这一自然景象?找出来,读一读。

(4)谈谈对“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这句话的理解。

“奇观”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这”指日出的景象。这句话的意思是海上日出是雄伟壮丽的景象。

四 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巴金爷爷一起欣赏了海上日出的美丽风景,我想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有一种冲动,就是想马上到海边去看一看,去呼吸清新的空气,去欣赏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

下节课,就让我们随着巴金爷爷优美的文字去细细欣赏海上的日出吧!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读课文,说出日出时的景象。

2.读句子,抓住词语,通过图文结合、想象的方法,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观察的方法,训练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的能力。

教学准备

范读音频,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学习生字词的情况。教师展示学生书写情况,相机评价,学生齐读生字词。

2.(播放范读音频)学生思考: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3.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海上日出》,看看作者是怎样按照一定顺序把海上日出的过程写出来的。

二 随文入境,品词析句

1.学习第1自然段。

(1)学生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指名回答问题)

(2)教师相机出示写作背景。(出示多媒体)

1927年1月,巴金从上海乘船赴巴黎留学,在途中写下了这篇杂记。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抓住景物的特点勾画出了一幅朝阳初升、瞬息万变的奇妙景象。

(3)指导朗读。

2.学习第2自然段。

(1)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张海上日出的图片,(出示海上日出的图片)思考:天空的颜色有什么变化?用“ ”在文中画出来。

(2)作者这时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指导学生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出示多媒体)

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①“不转眼”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采用查字典或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词语。

②从“不转眼”一词,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非常渴望看到海上日出)

③谁来读一读这个句子?试着把这种感情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3.小组合作学习第3自然段。

(1)过渡:日出时,海上又是怎样的景象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第3自然段。

(2)“果然”一词说明了什么?作者看见了什么?后来的变化又是怎样的?(分组讨论,指名回答)

学生1:“果然”一词说明太阳要从天边升起的想法是正确的,“我”终于看见了海上日出的真实情景。

学生2:接下来海边露出了太阳红而无光的小半边脸。

学生3:最后,太阳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

(3)比较着读一读下面的句子,你认为哪一句写得更好?为什么?(出示多媒体)

太阳努力上升。

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努力上升。

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慢慢地努力上升。

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

最后一句写得更好,因为在这一句中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了太阳上升时的动态美。

(4)出示日出动态变化的情景。(出示多媒体)

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

①上面片段中加点的部分写出了什么?

加点的部分把太阳上升的过程按照一定顺序写了出来。(板书:日出时——上升、冲破、跳出)

②朗读时,你只要想象着太阳上升时吃力的样子,就一定能读好!

(5)填空,整体导读。(出示多媒体)

这段话是按 顺序一步一步地写出了日出时海上景象的变化。作者不仅抓住日出时太阳的 变化,还抓住太阳 和 的变化来写。

(6)学生用彩色笔在纸上画出想象到的画面,并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图画的意思。

①学生互相评画、修改,派代表交流、展示。

②学生看图,口述日出时的情景,再次感受日出时颜色美、光线多、变化快的壮观景象。

(7)说说当时作者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心情怎样。

4.自学第4、5自然段。

(1)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天晴时海上日出的景象,通过抓文中重点词句体会的方式学习了课文。那么,当太阳走进云堆中,海上又是怎样的景象呢?继续往下看。请同学们默读第4、5自然段,抓住重点词句把这两段话的内容说出来。

(2)交流学习内容。

①出示重点句子。

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为什么分辨不出水和天?(相机出示图片,指导朗读)(板书:日出后 薄云——直射水面)

②品读句子,与课文比较,说说哪段话写得更好。(出示多媒体)

a.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b.太阳在黑云里发出的光芒,穿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画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走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涂成了紫色或红色。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板书:厚云——镶上金边)

③学生思考,讨论。

a.当作者看到太阳被黑云挡住时,心情是怎样的?(很担心太阳,怕太阳不能冲出黑云的包围)

b.太阳冲出重围时,云和周围的景物有了怎样的变化?(黑云被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也成了光亮的了)作者的心情又是怎样的?(非常高兴)

④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光明的情感。(相机出示图片,指导朗读)

⑤师生一起看图,口述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海上的情景,加深对海上日出的印象。

三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谈话总结,学习写法。

今天我们通过品读课文、想象作画的方法,充分感受了海上日出的壮观美景。虽然我们没有看过真正的海上日出,但读了巴金爷爷的这篇文章,就如同亲眼看见了这一伟大奇观。作者为什么能把日出的景象描绘得如此逼真形象呢?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细心观察,用心感受,用词准确,抓住特点,发挥想象……

2.布置作业。

(1)你注意过日落、刮风、下雨、叶落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吗?可以用课文第3自然段的写法来写一段话,描述一种自然现象的变化。

(2)课外搜集有关描写日出景色的古诗或短文,读一读,并与课文相比较,看其写法上有何不同之处。

板书设计

16 海 上 日 出

日出前 浅蓝—红色—越来越亮

日出时 上升 冲破 跳出

日出后 薄云 直射水面

厚云 镶上金边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教学反思:

17、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要求

1.会认“浙、簇”等6个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杜鹃、气势”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3.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4.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重点难点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2.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浙、簇”等6个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杜鹃、气势”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弄清文章脉络。

3.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地球上,不仅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风光,还有很多奇妙的景观。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出示溶洞、石钟乳、石笋的图片)今天,我们就和叶圣陶先生一起,走进金华,走进那瑰丽的双龙洞。(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2.简介作者。(出示多媒体)

叶圣陶(1894—1988),中国作家、教育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名绍钧,江苏苏州人。曾发表童话集《稻草人》和小说集《隔膜》《火灾》等。1928年创作长篇小说《倪焕之》。后主编《小说月报》和《中学生》杂志。有《叶圣陶集》和《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等。

二 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识记生字。(出示多媒体)

浙江 一簇 臀部 漆黑 蜿蜒 罗店

杜鹃 宽窄 森郁 肩背 移动 额角

登陆 石钟乳 石笋 变化多端 上源

(1)自由读,指名读。

(2)注意读准平舌音“簇、笋”,翘舌音“浙、窄、乳”。

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臀、窄”的书写)

“臀”:上下结构。笔画较多,注意穿插避让,字要写得扁一些。下部“月”第一笔是竖。

“窄”:上窄下宽,下部是“乍”,不要写错。

3.学习新词。

(1)画出课文中的新词,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意思。

(2)教师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出示多媒体)

拥挤:地方相对地小而人或车船等相对地多。

孔隙:窟窿眼儿;孔洞。

稍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

蜿蜒:(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

石钟乳:钟乳石。溶洞中悬在洞顶上的像冰锥的物体,与石笋上下相对,由碳酸钙逐渐从水溶液中析出积聚而成。

石笋:溶洞中直立的像笋的物体,常与钟乳石上下相对,是由洞顶滴下的水滴中所含的碳酸钙沉淀堆积而成的。

依据:表示以某种事物作为论断的前提或言行的基础。

名目:事物的名称。

(3)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三 再读感知,弄清结构

1.自由朗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3.默读全文,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的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完成)

4.同桌交流,讨论。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说清图意,同桌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5.教师小结。(出示多媒体)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6.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四 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叶圣陶先生一起欣赏了美丽的溶洞景色,我想同学们可能都有一种冲动,就是想马上到溶洞里面去看看那里到底有多神奇。下节课我们就一起去那里看看!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2.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3.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复习检查,指名朗读课文。

2.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领略了溶洞的美丽风光。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叶圣陶先生走进溶洞,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二 初入溶洞,感受“美丽”

1.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都见到了哪些景物?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通过色彩写出了山景“一片明艳”,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春色。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1)这句话中的两对反义词,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溪水的声音。

(2)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

①“时而……时而……”说明了溪流蜿蜒曲折。因为溪流的宽窄不一,所以流水速度的缓

急不同。

②作者巧妙地运用“宽—窄”“缓—急”两对反义词,准确地表达了溪流的形和声。由于溪流缓急不一,听到的流水声也就各不相同。(板书:宽—窄 缓—急)

③这句话烘托出作者当时的游兴很浓,所以才对涓涓溪流发出如此赞叹。

2.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三 精读感悟,感受“狭窄”

研读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方法。

1.找出课文中概括特点的词语或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洞口等处的特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出示多媒体)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高大。

孔隙:窄小。

内洞:昏暗,比外洞大,景色奇。

2.从文中找出作者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方法。

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着重感悟下列句子。(出示多媒体)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这句话写出作者通过孔隙时的真实感受,“稍微”“一点儿”告诉我们只有一动不动地平躺在小船上,才能通过孔隙,以此说明孔隙窄小的特点,非常逼真。运用“要是……准……”的假设句式,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当时受“挤压”的感觉。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着重理解“即使”的强调作用。这句话的意思是石钟乳和石笋是非常值得观赏的,原因是其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用“即使”这个关联词强调,说明它本身已经够吸引人了,无须再比作什么了。

四 复述课文,写话训练

1.任选双龙洞中的一个景点进行复述,可采用导游介绍的形式进行。

2.用“时而……时而……”的句式写句子。(出示多媒体)

飞机在高空表演,时而盘旋上升,时而俯冲下降,真让人提心吊胆。

五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启发学生谈谈学了课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从内容和写法两方面谈自己的收获。

2.教师总结。

文章开门见山,先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再以简洁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景物,用“眼前一片明艳”概括了山区生机盎然的春色;最后以具体、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双龙洞的特点。

3.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溶洞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板书设计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宽—窄;缓—急)—洞口(宽大)—外洞(高大)—孔隙(窄小)—内洞(昏暗)—出洞

教学反思:

习作

教学要求

1.按一定的顺序把游览的过程写下来。

2.把印象深的景物写具体,注意各部分的衔接。

3.能与同伴交换习作,交流评改,并提出修改意见。

重点难点

1.按一定的顺序把游览的景物写下来。

2.把印象深的景物写具体,注意各部分的衔接。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谈话交流,导入题目

(出示祖国风光图)祖国的河山无限美,山有山的博大,海有海的深广。这节课就请同学们拿起笔,写下最让你们心动的一处,述说一段你们的旅游经历吧!(板书:游 )

你游览过哪些地方?哪个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

怎样把游览过的景点生动、形象地写下来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二 弄清条理,找准顺序

1.按游览的顺序写。

写文章要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此次习作中,“游”字可以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教师在“游”字下画着重号)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七月的天山》的游览顺序是什么?(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

2.你准备按什么顺序写呢?(小组合作交流)

①“先……然后……再……”这叫作游踪。

②《七月的天山》是抓住天山的“雪峰、雪水、溪流、原始森林、野花”等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的,突出了天山的美。我们也可以抓住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3.小结:我们刚才探索的是文章的大框架,称为“言之有序”。一篇文章真正的内涵在文章中间,需要我们用笔墨细致地刻画。你游览过的地方的哪一处给你的印象最深刻?它有什么特点呢?这是我们接下来要探索的重点问题。

三 研究重点,具体描写

1.赏析《七月的天山》。

小组讨论:作者是怎样把景物描写得具体、生动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作者写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出示多媒体)

所见: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所闻: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的声音,使密林显得更加幽静。

所感: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你还有什么好的方法吗?说给同桌听听。

2.写重点部分。

现在就请你拿起笔,写下你眼中的景物吧!

(1)学生动笔写。

(2)学生汇报。师生评议,教师指导。

(3)同学修改习作。

(4)小组展示。

(5)派代表在全班展示。

3.小结:写游记或参观类作文,要安排好整体框架,选材要精,要选那些特色鲜明的景物,或令自己印象特别深刻、感受特别强烈的景物。注意详略得当,不要面面俱到。

四 明确方法,总结写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写游记的方法。(出示多媒体)

(1)按游览的先后顺序画一张游览路线图。

(2)从中选择两到三个有代表性的地点作为重点详细描写,其他略写。

(3)每个地点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4)抓住代表性景物的特点,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清楚。

(5)可以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其生动、形象。

(6)地点转换时,要用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2.总结:写作离不开观察,观察离不开想象,缺乏想象力的观察是呆板的、肤浅的、乏味的,在观察时进行合理的想象,才能使事物更具体、更形象、更鲜明、更深刻。

五 独立思考,认真写作

1.根据修改后的游览路线图写作文。

2.重点部分一定要写详细、写具体。

教学反思:

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

教学要求

1.总结、梳理按照游览顺序和景物变化的顺序写景的方法。

2.能按顺序说出游览路线;能按顺序介绍一处景物并写下来。

重点难点

1.学会“按照一定顺序写景物”的写法。

2.学会按游览的顺序或景物变化的顺序写景物。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交流平台

1.怎样才能把自己参观或看到的景物按照一定顺序写下来呢?看看下面三位同学是怎样讨论的吧。(出示多媒体)

学生1:写游览过的一个地方,可以按游览的顺序来写。如,《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按游双龙洞的顺序来写的,游览经过清楚明了。

学生2:可以把特别吸引你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如,《记金华的双龙洞》重点写了外洞和内洞之间的孔隙。

学生3:如果景物发生了变化,可以按照变化的顺序来写。如,《海上日出》的第2~3自然段就是按照早晨太阳变化的顺序来写的。

2.探究讨论。

谁能说说讨论中提到的几种描写景物的顺序?

描写景物,可以按照游览的顺序或者景物变化的顺序来写,还要抓住主要景物来写,做到详略得当。

3.学生结合本单元课文说说描写景物的顺序。

学生1:《海上日出》是按照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太阳变化顺序来写的。

学生2:《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按照游览的顺序来写的。

4.指导讲解。

(1)学生思考:按照一定顺序描写景物还需要注意什么?

(2)教师指导:要抓住主要景物写,写得详细、具体,才能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如《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抓住内洞的景物来详细描写的。

二 初试身手

1.星期天,你要带一位同学参观植物园。根据下面的示意图,画出参观路线,再按顺序说一说。(出示课本第69页插图)

(1)分组讨论。

①学生分组讨论。

②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教师把各组意见不一致的地方记下来,和全班同学一起交流。

(2)出示参观路线。

①南门—芍药园—天鹅湖—松林—纪念馆—望湖亭—郁金香园—东南门

②东南门—郁金香园—望湖亭—纪念馆—天鹅湖—松林—芍药园—南门

③北门—纪念馆—望湖亭—郁金香园—天鹅湖—松林—芍药园—南门

(3)用一段话,按顺序介绍参观路线。(出示多媒体)

从南门进入,先往西北方向走,到达芍药园;再往东走,看到天鹅湖;沿着湖往北走,路过松林;绕过北门,往东走,来到纪念馆;然后往南走,到望湖亭;继续往南走,到郁金香园;最后往东南方向走,从东南门出去。

2.观察附近的一处景物,和同学交流看到了什么,再试着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

(1)观察一处景物,想好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

(2)相互交流,提出建议。

(3)学生汇报,师生评价。

(4)教师总结,指导。(出示多媒体)

我的家乡在新余,它是一座新崛起的现代化工业城市,更是一个风景秀美的旅游胜地。这里,有一个景色秀丽、颇富神秘气息的天然湖泊——仙女湖。

仙女湖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总面积约298平方千米。其自然风光旖旎,人文气息浓厚。它的秀堪与庐山相比,它的美也不亚于千岛湖,你若不信,就随我去看看吧!

走进仙女湖,一路迎着春风,坐着小舟来到“蛇岛”。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块灰白的石头,上面刻着一条金灿灿的大蛇。怪不得叫蛇岛,可真吓人!那气势,乍一看,你一定会被吓破了胆。在岛内随处可见那些不知名的小蛇,纪念馆内陈列着各种名目的蛇标本,真不愧是“蛇岛”!

再往前走,我们就到达了“爱情岛”。沿着一条又窄又长的石子路向前走,就到达了“爱情林”,茂盛的树林绿得发光。微风吹过,树枝荡漾,给人无限的遐想。浓绿的树伴着绿得没

有一丝杂色的草以及那五颜六色的小花儿,给人一种清新爽朗的感觉,让人如入仙境。有时候,透过密密的树叶,太阳筛下一束束金光,照在湖面上,照在石子路上。那碎碎的阳光就像一块块金币,让人目眩神迷。

除此之外,这里还有美丽的桃花岛,奇妙的龙王岛,神奇的仙来岛……

碧水环绕着绿树,绿树陪衬着红花,这本就秀丽明艳的仙女湖被打扮得更加妖娆多姿,令人向往。

3.布置练笔。

以“美丽的 ”为题,写一篇作文。注意选材合理,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