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美国外交政策复习讲义

美国外交政策复习讲义

来源:锐游网
第一章 绪论

一.美国外交政策的决策机构

1.总统: 2.国务院: 3.国防部:4.中情局:5.国家安全委员会: 二.美国外交史的分期

对于美国外交政策的分期和发展演变过程,国内外学者大致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看法:

(一)美国历史学家S F比米斯在《美国外交史》中把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分为三个时期:即开创时期——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到1823年“门罗主义”的出炉;扩张时期——从1823年到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二十世纪的外交——从1899年“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至今。这种划分方法的时间跨度很大,从1492年开始,实际上不仅仅是美国而是整个美洲的外交史。

(二)布鲁斯·詹特尔金和托马斯·帕特森主编的《美国对外关系》四卷本(纽约剑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把美国对外政策分为8个时期:①1776-1815年,独立和巩固独立时期;②1815-19世纪40年代,确定北美大陆版图,提出“门罗主义”和“天定命运论”时期;③19世纪40年代-1865年,内战时期;④1865-1900年,在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建立霸权,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并向太平洋扩张时期;⑤1900-1914年,帝国主义大国时期;⑥1914-1945年,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后,成为超级大国时期;⑦1945-20世纪80年代,冷战和全球扩张时期;⑧20世纪90年代至今,后冷战时期。 (三)杨生茂主编的《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以“扩张”为主线全面考察了从独立战争到1989年布什出任美国总统为止的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将美国的对外政策大致分为大陆扩张、海外扩张和全球称霸三个时期。

李庆余编著的《美国外交——从孤立主义到全球主义》(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认为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应包括两大阶段, 1776-1945年以前的美国对外政策是孤立主义时期,1945年至今是全球主义时期。也有学者如国际关系学院林宏宇认为1776-1941年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地区主义时期,(这一时期以1898年美西战争为界又可分为北美时期和亚拉时期)1941年至今是全球主义时期,(这一时期以冷战为界可分为冷战前时期、冷战时期和冷战后时期。) (四)北京大学历史系王立新

1.1776---1815 谋求、维护独立,维护国家主权。防御性外交。美国外交原则在这一时期奠定。

2.1815---1860s 大陆扩张时期。外交重点由欧洲转移到美洲大陆。西部扩张打破了南北平衡,导致内战爆发。

3.1860s---1898 国内任务是工业化,开始关注海外,逐渐向太平洋渗透势力。(主要是个人行为,而不是政府行为)。

4.1898---1914 政府开始海外扩张。西半球,远东。 5.1914---1945 开始作为大国卷入全球政治。

6.1945---1991 冷战时代。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扩张。

7.1991---2001 后冷战时代。 解决冷战遗留下来的若干遗产。 8.2001.9.11---9.11时代。反恐。

三.核心目标

美国外交政策中的五个核心目标分别是: ①国家的生存与独立; ②领土完整与扩张;

③军事安全;1815年后,美国长期享有free security, 在19世纪末才开始考虑军事安全,考虑建立强大的海军。马汉 sea power.

④经济安全;保障美国获得国外的原料,市场,特别是能源。防止金融体系的解体。在一些时期,保护国内工业免遭国外竞争。

⑤促进美国的价值观与理想。 美国例外论

四.美国对外关系史研究的主要取向

1.现实主义取向 注重美国政策形成的内容。政府对政府的关系。把国家看作单一行为体。90年代开始日

1

益受到美国学者的批评。研究主要依赖档案的解密,缺乏理论,概念和方法的创新。

2.进步主义传统 研究路径:关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关注美国外交政策形成过程中国内政治所产生的影响。强调公众舆论的作用。外政策不仅仅是决策精英、领袖的选择结果。William Williams 更加关注外交政策的国内根源。与现实主义取向相反,把目标由国外转向国内。由决策精英转向各利益群体。“新左派”

3.文化取向 入江昭 (哈佛大学)。最初曲高和寡,现在越来越为人接受。有三足鼎立之势。 《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第三卷《美国的全球化进程》(1913-1945)。 如:在对民族国家的理解上,上述三学派是有区别的: (1).国家是一个权力体,追求保持权力的过程。国家间关系简化为国际政治关系。 (2).国家是一个经济体,追求利益。(economic system)

(3). 国家更是一个文化体,在追求权力和财富的同时,有自己的梦想、意识形态、种种成见等。这也会影响国家之间的关系。国家不但由地缘政治来界定,也由文化来界定。

最典型的:中日之间对战争的不同历史记忆,是一种情感问题。记忆、情感、意识形态、学术、其他集体符号的制造和传播、生活方式、艺术作品、文化产品等都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外交选择。 资中筠《日本认罪为什么这么难?》

4.社会史取向(最新) 借鉴社会史的概念、理论、方法。前三者都研究社会精英,而社会史取向则研究普通人的生活,由下向上看。强调非国家角色、弱势群体在外交中的作用。如冷战时期的妇女史,美国大兵与韩国娼妓研究,在华女传教士研究等。

五.主要分析模式

1.均势模式 balance of power 经济、军事(传统)制度、文化等

(1)权力分布状态:主要国家拥有大体均衡的力量对比,但更多类似于维持现状(status quo),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状态,没有剧烈的动荡。

(2)均势政策: 有的国家阻止其他国家成为主导,要求与弱者结盟,以平衡其他国家的力量。 (3)国际体系:均势体系。维也纳体系之后的欧洲。门户开放保持远东均势。

2.世界体系模式 (world system)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模式被运用于外交史研究。认为存在一个国际体系(international syetem)或国家间体系 (system of among states). 他认为1500年以来存在一个殖民体系,主体不是国家,而是跨国商业组织,在全球范围内追求最大利润,寻求资本、人员在全世界的流动,导致全球扩张。它是以牺牲不发达国家为代价的。从而形成核心—半边缘—边缘国家。不同国家扮演角色不同。用世界体系来解释霸权及其衰落:某一强国在经济领域同时拥有比他国金融、贸易的最大优势,这与现实主义政治霸权不同。霸权国在世界体系中扮演双重角色,全球银行家,全球警察。Power state 要求他国放弃经济保护主义、民族主义,实行自由贸易,以获取最大利益。还用军事力量来维护世界秩序的稳定,免遭外部敌视,内部反叛。灌输门户开放,自由贸易。这必然导致霸权国家衰落。因为它无法兼顾二者功能,所以必须同时依赖经济军事优势,这两者难以兼顾,所以必将衰落。(英、美)

用世界体系模式来解释美国外交:美国由边缘、半边缘国家(建国之初)发展到核心国家(二战后)。美国能否摆脱霸权国的命运?

3.合作理论 coorperation/ corporatist synthesis

代表Michnel Hogan 迈克尔·霍根 Melvyn Lefflev 梅尔文·莱弗勒

试图建立一个综合结构,同时考虑国内外因素。一战以来美国外交的特点:工业、商业、农业、劳工以及其他团体和美国政府配合,共同推进美国对外关系,是合作的方向。合作主义强调政府为企业服务,进步主义强调政府是大企业的傀儡。 合作理论扩大了与政府合作的范围,关注内容也在扩大。新左派是经济决定论。

对美国对外关系的解释:侧重一战到二战之间对欧外交。两战之间美国并不是孤立主义,试图在经济上基于门户开放原则建立一种国际秩序。文化上传播美国的价值观念。

4.心理学方法 研究决策者的心理、个性。利用认知心理学的概念、方法来研究决策者的认知过程以及错误认知的生成机制。《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 perception and misperception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罗伯特·杰维斯 Robert Jervis.1976年问世,2003.8世界知识出版社。阐述国际政治心理学理论体

2

系,认知心理学派的代表作。

5.舆论的影响 对舆论作用的不同看法:现实主义:负面。外交政策应该由精英掌控,民众只能起负面影响。外交事务具有秘密性,灵活性。

进步主义:舆论是制定正确外交政策的必要条件,可以约束军事冒险。

第二章 美国建国初期的外交:孤立与扩张(1776——1815)

一.美国外交政策的渊源 二.孤立主义外交原则的确立 三.《杰伊条约》

四.汉——杰之争与美国的外交传统 一.美国外交政策的渊源

美国外交的总根源是在殖民地的土壤上萌生并发展的商业资本。由于商业资本的发展而带来的商业精神、扩张意识和孤立思想,直接制约并影响了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外交活动的开展。根植于商业资本的商业精神、扩张意识和孤立思想,组成一整套思想体系,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 1. 殖民地的商业资本和商业精神 2. 殖民地的扩张意识 3 .孤立思想的形成

二.孤立主义外交原则的确立 1.《1776年条约计划》

2.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外交 3.中立准则的确立 4.对孤立主义的认识

第一.政治和外交上的孤立不等于在经济上同外界不发生联系,它不是一种隐遁政策。 第二.在政治上与外交方面也不是绝对地同外界隔绝。

第三.孤立主义主要是美国针对欧洲的外交方针,而对于美洲以及亚洲则是积极进行干涉和扩张。 第四.美国早期孤立主义不只是消极的战略防御政策,也是一种积极的战略进攻。它的目标不只是限制自己的行动,也是为了根据自己的利益,“自由”地实行扩张,不受大国的牵制。 第五.美国孤立主义具有多方面的内容,与一系列口号相联系,如“不结盟”、“中立”、“不卷入”、“不干涉”、“不纠缠”、“反对在美洲殖民”、“海上自由”等,并且这些口号具有极大的实用主义性质,在不同地点,不同时期,不同事件中可以随意舍取。 三.《杰伊条约》

四.汉密尔顿——杰弗逊之争与美国的外交传统 1.争论的具体内容

2.二人如何看待美国对外关系中的基本问题?

3.二人的争论对后来的美国外交产生了哪些影响?如何理解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

一.美国外交政策的渊源

1. 殖民地的商业资本和商业精神

美国外交的某些思想和原则,可以从漫长的殖民地时期找到渊源。具体地说,美国外交的总根源是在殖民地的土壤上萌生并发展的商业资本。由于商业资本的发展而带来的商业精神、扩张意识和孤立思想,直接制约并影响了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外交活动的开展。北美殖民地的商业资本的发展是欧洲尤其是英国的重商主义政策的结果。重商主义是一种经济思想,也是一种政策体系,它的内容是运用强大的国家力量,以商业为杠杆,发展顺差贸易,实行关税和垄断专营制度,同时建立和掠夺殖民地来增长国家财富,完成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由于封建因素薄弱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美利坚民族比世界其他民族更富有商业精神。赢利赚钱被视为实现自身价值和道德理想的最高尺度,从商业精神延伸出来的个人主义、冒险精神和开拓欲望等等,已逐渐成为美利坚民族的性格特征。而这种商业精神的支柱就是所谓的“清教主义”。清教主义称颂工作勤奋与生

3

活节俭,认为经商致富可以成为上帝的选民。它反映了殖民地中等阶层,尤其是商业资产阶级聚敛财富的要求,表达了他们的经济观念,对商业精神的形成和普及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商业资本及根植其上的商业精神直接影响和决定了美国的早期外交,使之以维护商业资本的独立发展为最终目标,以争取海上自由、发展中立贸易为主要内容,体现了商业和外交的这种关系。 2. 殖民地的扩张意识

美利坚人的扩张思想师承英国。英国思想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根据其“自然权利”学说,断言国内的繁荣和社会的安定需要积极的帝国扩张。这一理论被本杰明·富兰克林为代表的殖民地思想家所接受。1751年,他曾预言殖民地人口每20年会翻一番,在下一个世纪内将挤满大西洋沿岸地区,这就“需要不断获取新的土地来开辟生存空间”。富兰克林的思想影响了殖民地整整一代政治思想家。

七年战争(1756---1763)之前,殖民地人的扩张活动也是从属于英帝国的整个扩张体系的。就殖民地而言,这一体系有两方面内容,即商业扩张和地域扩张。他们向东发展大西洋和加勒比海的商业,向西和向南夺占新的土地。殖民地的商业扩张主要是追随英国争夺海上优势,以促进运输业和贸易的发展,殖民地也卷入英国的历次商业战争,从英国的胜利中分享杯羹。殖民地的地域扩张主要是服从于英国扩张的需要,从北美大陆排斥法国势力。商业扩张和地域扩张存在着互相联系、互为补充的关系,共同成为资本积累的手段。

北美殖民地的扩张意识是同清教主义的“宿命论”相联系的。宿命论是英国殖民者从欧洲带到新大陆的。他们认为血统高贵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具有传播基督文明、征服落后民族和落后文明的使命,这种使命是上帝赋予的。他们自信,这种使命感同洪荒莽原中披荆斩棘的拓荒精神和刻苦节俭的清教主义结合起来,将使英殖民帝国的扩张所向披靡。这种宿命观被美国早期政治思想家们所接受,并为扩张行径披上了神圣的外衣。

3.孤立思想的形成

新、旧两大陆空间上的遥远是孤立思想产生的重要原因。而英国的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使殖民地的孤立思想更加强烈。到18世界中期,英属北美殖民地经济价值的提高丝毫没有改善其政治地位以及外交上从属于英国的状况,殖民地仍然是英国同其他欧洲列强进行交易的外交筹码。于是殖民地出现了“联合自救”的思想,反映出一种孤立情绪。七年战争后,殖民地对英国殖者由失望转变为愤慨,孤立情绪发展为摆脱英国的独立要求。

孤立与扩张有着共同的经济背景,它们同属商业资本体系,并为之服务。孤立不是闭关锁国,不等于与外界中断商业联系,也不意味着停止向大陆内部开拓奋进。孤立与扩张实际上是不可分割的。对欧洲的孤立,是用来保障自己在美洲扩张的行动自由。孤立本身就包含有防御和扩张两重含义,这在以后的美国外交史上将重复出现。

根植于商业资本的商业精神、扩张意识和孤立思想,组成一整套思想体系,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

二.孤立主义外交原则的确立 The foreign policy of a state or nation necessarily pre-supposes its existence as a political body. Historians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have, therefore , generally begun their story with the appointment of a Committee of Secret Correspondence by the second continental congress and the sending of Silas Deane abroad as the agent of the colonies on the eve of American independence. (Major problems i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p45)

美国革命爆发前25年,没有哪个显要人物梦想过独立,很少有人想到任何政治意义上的美利坚特性。直到第一次大陆会议召开之时,没有人要求与帝国一刀两断。它所寻求的仍不过是帝国的内部改革而不是帝国的分崩离析。即使在第二次大陆会议批准杰弗逊起草的《关于拿起武器的原因和必要性的公告》,代表们表达了“与其作为奴隶生,毋宁死为自由人”的决心时,他们仍未怀有同母国决裂建立帝国的野心。直到1775.11.29战争打响7个月后,大陆会议才设立秘密通讯委员会(Committee of Secret Correspondence)。但言辞谨慎。还在强调帝国内部的解决方式。说明知道此时国家意识是“微弱不强”的。在13个殖民地的相互交往中,政治民族主义在逐渐形成,产生了“美国人”自我意识。七年战争结束后,英国政府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他们的自由权利受到了威胁。在此基础上,民族主义形成了。仍与地方主义纠缠不清。(剑桥) 1.《1776年条约计划》 1776年条约范本。旨在确立起一种对外关系模式。

4

(1)背景:当时摆在殖民地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是要不要以及如何发展海外贸易。同英国的冲突使殖民地的孤立情绪不断增长。切断同英帝国的联系,进而疏远欧洲,是当时殖民地人的普遍愿望。但是,殖民地不可能保持绝对的孤立。这一方面是因为独立事业需要外援,而更重要的是,美利坚的真正利益并非仅仅是避开欧洲,而在于扩大对外贸易,促进商业资本的发展。美利坚需要的是在强调“孤立”的同时,积极开展对外贸易。为此,大陆会议于1776年4月6日决定开放殖民地港口两年。不久又成立了一个委员会,委托亚当斯为殖民地同外国(主要是法国)谈判缔约草拟一个“条约范本”,也称为《1776年条约计划》。

(2)内容:《1776年条约计划》的指导思想就是亚当斯坚持的孤立主义加商业主义。美国力求在政治上承担最小的义务,商业上获取最大的利益。计划的要点包括:第一,不建立任何政治联系,不屈从于法国的一切统治,不接受它派出的任何总督或官员。第二,不建立任何军事联系„„第三,只建立商业联系„„《计划》最重要的内容是确立了海上自由和中立权利的原则。《计划》还要求法国承认美国对前英国在北美领土的“唯一的、绝对的、不可分割的和永久的所有权”。 (3)意义及影响:《1776年条约计划》体现了商业扩张和政治孤立的思想,反映了美国资产阶级发展商业资本的要求。《计划》提出了海上中立权的基本原则,是美国外交政策史上的重要文件之一。

体现出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矛盾结合。贸易互惠、宽大对待战时中立国贸易。长期目标是建立一个能够减少国际冲突的贸易体系。

2.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外交(法国)

1778.2.6美法签约。美国外交政策的内在矛盾再次暴露。 商业条约大致遵循1776年范本的精神,体现了美国对自由主义、孤立主义以及和平的诉求。同盟条约则使美国卷入了国际政治。不单独媾和。把美国的命运同法国在欧洲、加勒比和印度的野心捆在一起。条约体现了早期美国外交的主题——既渴求孤立,同时又接受政治现实。

法国对美国的军事援助虽然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财政资助,物资(美军使用的大约9/10的弹药),为海盗提供庇护港口,虚张声势集结军队洋装要进攻英国本土等。但在总体上,就欧洲参战国而言,北美的战争几乎是微不足道的。对所有欧洲大国来说,由法国决定援助北美反叛者而打响的战争,变成了一场重新安排旧大陆秩序以及事实上是世界秩序的争夺。

3.中立准则的确立 (美国外交机构变迁—— 秘密通讯委员会1775、1781外交部、国务院1787)

1.邦联时期的外交 1781年3月,由大陆会议草拟的《邦联条约》正式生效,规定由邦联国会下设的外交部主持外交事务。外交部由一位部长和四名工作人员组成。外交部受国会严格控制。外交体制存在缺陷。国家得不到外国的尊重。各州权力巨大。邦联仍坚持原有的外交目标:扩充领土和发展贸易。并且重申了《1776年条约计划》中立与海上自由的原则。1784年,邦联国会成立由富兰克林、杰斐逊和亚当斯组成的委员会,负责同外国缔结贸易和友好条约。国会为委员会规定的缔约原则与《1776年条约计划》基本吻合。新生的美国积极同外国建立商业关系,反映了刚刚执掌国家政权的商业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权力,扩大对外贸易的迫切欲望,说明维护和发展商业资本是其对外政策的根本目标。

邦联时期,美国的商业有所发展,其贸易对象主要是欧洲,但是也开始同东方建立商业关系。1784年8月25日,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由纽约驶抵中国广州,标志着美国独立地同远东太平洋地区建立了联系。 虽然对外贸易不断发展,但邦联美国的实力仍然很小。人口不到300万,没有常备军和海军,经济上负债累累,政治上四分五裂,邦联国会及所属各部的权力及其薄弱。这就造成了美国在外交上软弱无力,陷于困境。1783年和约签订后,英美关系十分紧张。随后又因英国割让佛罗里达给西班牙而引起的美西之间的边界争端使得美西关系也是困难重重。与此同时,美国与法国的关系也趋向恶化。事实证明,美国在软弱无力的邦联政府的统治下是无法摆脱外交困境的,建立更加有力的政府势在必行。

2.联邦宪法与外交 1787年5月25日,旨在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联邦制国家的美国制宪会议在费城召开。美国政治家们在制宪时,外交是他们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他们认为,只有建立中央集权的宪政政府,才能使美国更有效的运用外交手段维护本国利益。因此,宪法规定:外交权归联邦所有,各州不得与外国缔约、结盟、宣战或媾和,亦不得制定对外贸易法。对外条约成为国家法律后,各州必须遵守。总统经参议院多数通过后有权与外国缔约。此外,总统还有权任命外交官员和驻外使节。同年,美国正是设置国务院,代替原来的外交部负责对外事务。杰斐逊被任命为美国历史上首任国务卿。宪法的制定和联邦政府的成立,加强了美国的外交实力,使美国可能利用国际上的有利形势,进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活动。

5

3.中立主义政策 1789年7月14日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后不久,普、奥、英组成反法联盟,对法国进行军事干涉,从而导致了经年不熄的欧洲战争。由于欧洲列强忙于厮杀,使美国外交有了回旋的余地,为美国在外交上实现独立自主创造了机会。

但是,法国根据法美盟约,要求美国给与军事援助。于是讨论美国在美法盟约中应承担的义务提上日程。经过激烈的争论,1793年4月22日,华盛顿代表美国发布《中立宣言》,声称美国不介入战争的任何一方,规定美国公民不得参加交战任何一方的军事行动,禁止同交战双方进行走私贸易。6月5日,国会批准了《宣言》。这样,中立主义就作为早期美国的一项基本政策被确定下来。

军事力量的弱小,是美国实行中立的根本原因,远离欧洲战场为中立创造了条件。但是美国把中立主义政策确定为重要的外交原则,有其更深刻地考虑。美国政府为维护商业资产阶级利益,亦在利用欧洲战争的机会促进中立贸易。因此,维护和推进商业资本的发展,是中立主义政策的目的和实质。

4.孤立主义准则的确立 《中立宣言》发表之后,美法关系陷入僵局,1796年11月法国宣布中止法美外交关系,并积极鼓动美国选民阻止华盛顿连任总统。但因华盛顿宣布不参加竞选,法国的企图遂告落空。1796年9月17日,华盛顿发表了致全国人民的《告别词》,提出了孤立主义准则。(《告别词》是汉密尔顿根据华盛顿的提纲起草的。在这之前,华盛顿也征求并吸取了麦迪逊的意见。)《告别词》虽然是针对法国对美国内政的干涉而发的,但是它总结了独立战争以来的外交经验,提出了孤立主义的一般性理论。《告别词》虽然没有出现“孤立主义”的字样,但它阐述了孤立主义的基本原则,把传统的孤立思想上升为方针政策,成为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文献。美国外交政策第一次确定下来。

孤立主义具有多方面的内容,美国的孤立从来不是,也不可能是对外界的绝对隔绝。孤立主义在美国历史上具有相对的含义。

第一.政治和外交上的孤立不等于在经济上同外界不发生联系,它不是一种隐遁政策。美国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从欧洲到北美的第一条船就带去了资本主义。这就使它面向世界,尤其是面向欧洲,在国外寻找广阔的商品市场,与外界进行大规模的贸易活动。因此,美国的孤立根本上不同于封建的闭关锁国,它不要求在经济上画地为牢,而是具有资本主义的外向性。

第二.在政治上与外交方面也不是绝对地同外界隔绝。美国要孤立于欧洲,就避免不了同欧洲周旋。美国虽然力求不介入欧洲的政治,但在个别时期并不反对与别国结成暂时性同盟。这种方针是出于两种考虑的:首先,当时美国力量弱小,无法搞实力外交,只能通过利用欧洲列强的矛盾,以均衡外交的手段来发展国家利益。另外,美国虽然羽毛未丰,但雄心勃勃的资产阶级从一开始就怀有扩张野心。他们利用地理上的孤立状态,与欧洲保持一种不即不离的关系,以在同欧洲列强争夺殖民地和市场的竞争中,保持行动自由。 第三.孤立主义主要是美国针对欧洲的外交方针,而对于美洲以及亚洲则是积极进行干涉和扩张,其中,美洲是美国同欧洲争夺的主要战场。因此,孤立主义后来又经常涉及到美洲,成为从美洲排斥英、法等国势力的工具。

第四.美国早期孤立主义不只是消极的战略防御政策,也是一种积极的战略进攻。它的目标不只是限制自己的行动,也是为了根据自己的利益,“自由”的实行扩张,不受大国的牵制。 第五.美国孤立主义具有多方面的内容,与一系列口号相联系,如“不结盟”、“中立”、“不卷入”、“不干涉”、“不纠缠”、“反对在美洲殖民”、“海上自由”等,并且这些口号具有极大的实用主义性质,在不同地点,不同时期,不同事件中可以随意舍取。 三.《杰伊条约》 1794年John Jay与英国签定的条约 1.此人。 John Jay(1745—1826),律师,外交家,政治家,思想家。出生纽约富家。1783年美国订立独立条约的签订人,1793年中立宣言的起草人。新政府成立,曾任临时国务卿,后任第一任最高法院法官,纽约州州长等职。

1794年11月19日,伦敦,《友好商业航行条约》。国内分歧很大。联邦党认为这可能是在当时的条件下所能够争取到的最好的条约,在一个危急的时候拯救了美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民主共和党抗议。是在对英妥协和让步的基础上签定的,屈辱性和约。在一系列问题的解决上都不利于美国。 杰伊最终与总统职位无缘,与条约产生的负面影响有关。

2.条约背景: (1)美英关系: 1783年巴黎和约英国虽承认美国独立。但在西北部还有七八个军事据点。答应从速撤离,但直到1794年条约签定前仍据守。目的:和印第安人进行皮货贸易;利用印第安

6

人和美国抗衡;煽动美国内的离心分子的分裂活动。急需解决。(2)同西印度群岛的贸易问题:独立前,十三个殖民地同西印度群岛的贸易就很频繁。独立后,两国没有正式的商业条约,贸易完全受各自政府的法令控制。英国颁布一系列议会命令进行严格限制。 把美国海运业(新英格兰)扼杀在诞生之初。(3)英法战争,两命令。1793年6月8日,11月6日。法属西印度群岛向美国人开放。美国商人极大的商机。议会命令,截获驶往法属港口的中立国船只,切断食品供应。食品由英国强行购买。授权海军制止并扣留与法属殖民地进行贸易的船只。直接针对 中立国美国。到1794年3月1日,250-300艘船只被扣。海上运输陷于瘫痪。(4)一讲话。1794年2月10日,英加拿大总督对印第安人发表煽动性讲话,年内要对美国进行战争,印第安人将恢复他们所有的东西。战争煽动。修建据点,深入美国境内。(5)美国人民要求备战,扩充后备军以备不测。断绝同英国的一切商业往来。美英处在战争边缘。

但是美国能否经得住政战争磨难? 美国经济较独立前更加严重依赖英国。出口46%到英国,进口英国商品占90%。国家税收主要靠进出口关税。断绝同英国的贸易后果不堪设想。 英美商业对不列颠的繁荣必不可少,对美国的民族生存则极端必需。

3.条约内容:1794年6月15日——1794年11月19日。

共 28条.英国从美国占领据点撤退。对有争议的东北、西北地区进行重新勘察后双方划定。互相赔偿在英法战争中造成的损失。商业贸易具体规定。东印度贸易和英本土贸易的合法权益。西印度群岛的贸易作了让步。运载吨位、一些商品转口贸易的限制。装在美国船上的法国货物英国有权没收。 4、评价:平等身份和地位;独立性,提高国际地位;边境安全;和平的赢得;美西关系改善; 5.为什么在会遭致强烈的批评?“自由船只运载货物自由”(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下半旗、焚烧杰伊模拟像、烧条约等。“大叛徒”。“诅咒John Jay!诅咒每一个不诅咒John Jay的人!诅咒每一个不通宵达旦秉烛窗前诅咒John Jay的人!”——一户人家的篱笆上。 原因:亲法反英情绪;党派之争;过高估计美国的实力。 四.汉密尔顿——杰斐逊之争与美国的外交传统

Alexander Hamilton (1757—1804),出生于英属西印度群岛一个并不富裕的苏格兰家庭,是私生子。一向寄希望于军功,独立战争显露其军事行政天赋。妻子出身纽约商人寡头集团门第。执业律师,作为纽约代表出席制宪会议。

Thomas Jefferson (1743—1826),出生在弗吉尼亚西部,父亲是土地测量员,从事土地投机而发达成为贵族,‘暴发户’‘新富’。中等烟草种植园。后杰斐逊进入政治圈,成为弗吉尼亚下院议员。长于草拟文件报告。独立宣言的起草者。弗吉尼亚州长。1784—1789任美国驻巴黎公使。同情法国大革命。1790出任华盛顿政府的国务卿。1800当选总统,两任。是第一位在新国都华盛顿就职的总统。―这里埋葬着托马斯*杰斐逊。美国独立宣言暨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的作者及弗吉尼亚大学之父.‖ ——墓志铭

他不但是一位总统,而且还是一位律师、农场主、建筑师、音乐家和发明家。希腊文、拉丁文和法文,数学、修辞学、哲学、文学,法律。渊博的学识为杰斐逊以后的从政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联邦党代表东北部工商业和金融资产阶级的利益。重商主义,主张扩大对外贸易。民主共和党代表中部和南部农业集团利益。重农主义,主张制定土地政策,发展农业资本主义。 1.争论的具体内容 美法同盟 杰伊条约 美法准军事状态 2.二人如何看待美国对外关系中的基本问题?

两人对国家目标的思考:汉 / 英国的进口贸易,关税(政府收入,进口税占美国年收入1/4,进口90%来自英国。)强调秩序,安全,荣耀。强大帝国。建立强大的海军控制加勒比海。

杰、/ 捍卫自由,强调外交对国内政治的保护。权利自由,美国成为世界民主的发祥地和避难所。把商业作为制衡欧洲的武器。美国对世界的影响不在于军事,而在于商业,文化。追求一种革命理想。 国内自由高于外交。

美国在世界上应扮演什么角色:汉 / 普通 ordinary; 杰 / 榜样 独一无二unique

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汉 / 国家是权力体 ; 杰 / 打破对英依赖,害怕英国君主制传到美国。 3. 二人的争论对后来的美国外交产生了哪些影响?如何理解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

汉 / 现实 主义:现实的就是合理的。 / 欧洲的就是合理的。符合欧洲的准则,赢得欧洲的尊重。接受既有秩序。

杰 / 理想主义: 现实的不一定是合理的,依据自然法和理性处理国际关系。设计一种模式然后改变现有

7

世界。

五.第二次对英战争时期的外交 1.第二次对英战争的背景: 杰斐逊执政时期(1801-1809),美国继续围绕着中立权问题与英法进行斗争。杰斐逊鼓励和支持美国商人利用欧战的良机发展中立贸易,使美国成为欧战的受益者。但这种贸易严重地损害了交战国的利益。随着战争的进展,交战国拦截中立船只的行动也在加强,甚至发展为封锁美国港口的行动。詹姆斯·麦迪逊就任总统后(1809-1817),试图通过谈判的方式解决此问题,但因英国的强硬态度以及英美海军的冲突遂告失败,于是美国于1812年6月18日对英宣战。

导致第二次对英战争的直接因素是贸易问题,但是,它的真正导因还应当从边疆扩张中去寻找。美国西北和西部地区一直把拥有丰饶土地、森林、皮毛资源以及出海通道的加拿大视为猎获物,但加拿大同时又被视为英国支持骚扰美国边疆的印第安人的大本营。美国人认为只有占领加拿大,才能征服印第安人,打开向西拓进的门户。而佛罗里达则是美国西部和南部产品运往墨西哥湾的出口。美国购买路易斯安那后,佛罗里达的战略位置变得越发重要。此时英国成为美国吞并佛罗里达的主要障碍。为此,美英之间进行了1812年战争。

1812年对英战争是美国反抗英国的霸权、维护中立贸易权利的斗争,具有防御的性质。但这次战争的另一重要原因则是内陆边疆问题,从这一角度上,我们可以嗅到强烈的扩张主义气息。

2、1812年对英战争对美国外交的影响 第二次美英战争给美国社会打上了很深的烙印,使美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第一,美国的独立得到了巩固。英国虽然在原则问题上没有做出让步,但是自1783年以来美国同英国外交上的紧张关系大致告一段落,与英国和平相处的格局基本形成,这种和平局面为此后几十年美国的大陆扩张创造了条件。第二,西部和南部边疆势力的崛起,联邦党的衰落,标志着重商主义时代行将结束。欧洲和美洲的普遍和平以及美国重商主义时期的结束,改变了美国外交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海上中立权力不再是美国的主要问题,美国进一步加强了大陆扩张。

第三章 大陆扩张时期的外交(1815——1860)

一.美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二.大陆扩张狂澜的来临 三、从门罗咨文到门罗主义 四.大陆扩张的完成 五、内战外交

1812-1814年战争后,美国迈进了一个新的时代,其政治经济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外交政策也随之开始调整。美国外交的重心逐渐从大西洋转向美洲大陆,外交目标逐渐从争夺和维护海上贸易自由权转变为争取和维护大陆扩张的“自由”权,新的外交思想、原则和口号破土而出。1823年门罗总统在国情咨文中向欧洲宣布了美国对拉丁美洲问题的立场。

19世纪40-50年代,美国的资本主义工业深入发展。与此同时,南部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也在以惊人的速度恶性膨胀,奴隶主阶级随之登上政治舞台的主导地位。他们出于扩大奴隶制的需要,导演了40年代中叶开始的大陆扩张。

民主党人波尔克入主白宫,标志着美国外交进入大陆扩张的狂飙时期。从1845年到1853年,美国用移民、“购买”、武装侵略等手段,攫取了3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基本实现了称雄北美大陆的图谋。在这一过程中,门罗主义作为美国外交基本原则的历史地位已经确立。“天定命运”的口号作为门罗主义的灵魂,也是这一时期提出的。

美国南北的分裂打断了对外扩张的进程。内战时期,外交作为扩大美国国外利益的工具变为南北双方适应战争需要、夺取战争胜利的手段,因此,外交进攻态势大为收缩。但另一方面,内战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加强了联邦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看,内战又为19世纪末的海外扩张开辟了道路。 一.美国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

1.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巩固:工业的发展/地区经济集团的形成/国内市场的统一和民族意识的高涨

8

(1)工业的发展 1812-1814年战争刺激了美国工业的发展。在商业主义时代原始积累的基础上,美国北部出现了近代工厂的雏型。美国的棉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开始同英国竞争,机器制造业萌生。交通运输的发展推动了工业生产,并促使殖民地时期的沿海经济交流转变为国内三大经济区域之间的交流,从而加速了国内市场的建立。1816年第二个合众国银行成立,同年,国会通过了关税保护法。这些表明了美国脱离英国贸易体系、发展本国民族工业的决心。美国的商业资本开始向工业资本转化,对外贸易也由转口贸易逐渐转变为本国产品的出口,美洲市场对美国经济发展日趋重要。这种趋势影响了美国的对外政策。 (2)地区经济集团的形成 随着植棉业向西南部和极南部的纵深发展,南部奴隶主种植园经济开始膨胀。西部开发的步伐也加快速度。南部奴隶主和西部农业集团与北部工商业集团已成鼎足之势,它们之间的实力消长和制衡均势也作用于美国外交政策。

(3)国内市场的统一和民族意识的高涨 随着国内市场的统一并深入内地,殖民地时代各地分离的痕迹正在消除,民族意识空前高涨。 一个经济不断发展、政治不断巩固的资本主义民族国家正在成熟,这是美国对外政策发生转变的基本原因。 2.国际形势的变化:欧洲重建正统秩序/拉丁美洲革命

拿破仑帝国的崩溃改变了欧洲的面貌。1814年10月,维也纳会议召开,建立了由俄、奥、普缔结的神圣同盟,恢复了欧洲的封建正统秩序,承认了以君主制为核心的欧洲均势体系。英国出于自身的利益没有参加神圣同盟,并在某些问题上甚至采取与之对立的立场。

正当欧洲重建正统秩序之时,西半球也经历着一场巨变,1810年拉丁美洲爆发了反对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先后建立了阿根廷、智利和哥伦比亚三个独立的共和国。拉丁美洲革命动摇了庞大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帝国,也改变了国际均势的格局。西半球开始形成一个与君主制的欧洲截然不同的以共和制为主体的美洲体系。欧洲列强对此进行剿杀与干涉,这表明当时国际斗争的焦点已由欧洲内部的纷争逐渐转向欧美两大陆之间的对峙。

3.美国外交总方针的改变:政策目标/政策重心/政策性质

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美国政府开始调整对外政策。这种调整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政策目标:由于民族工业的兴起提高了内陆市场的重要性,转口贸易不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海上权利的问题不再突出,而工业市场扩大问题以及种植园和农业的发展带来的土地扩张问题日趋重要。 第二,政策重心:由针对欧洲转变为针对美洲(主要是针对北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这一方面是由于美国对美洲的贸易日渐重要,另一方面是由于欧洲国家尤其是英国加强了对拉丁美洲的渗透,直接危害了美国的利益。

第三,政策性质:逐渐改变建国以来以孤立主义为核心,以不卷入、中立为内容的防御性外交,开始了以大陆扩张为中心的外交进攻。这是国家实力较前强大的结果,也由于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尤其是英国与神圣同盟之间的分歧,使美国有余地在美洲发展自己的势力。

二.大陆扩张狂澜的来临 大陆扩张的国内背景 (1)经济结构的变化

19世纪40-50年代是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这首先表现为东北部工业革命继续深入,工业化进程已经开始。工厂制在更大的范围内排挤了家庭手工业,在东北部地区已占据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交通运输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工业革命的基础上,西部的资本主义农业发展迅速。南部种植园经济到40-50年代也有质的变化,棉花的种植成为南部的主导经济。 (2)政治格局的重新配置

经济结构的变化引起政治格局的重新配置。北部资本主义与南部奴隶制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大为加强,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西部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力量崛起,使国内斗争趋于复杂化。两种经济制度都需要争夺广阔的市场,直至南北之间的矛盾发展为不可调和。这种态势决定了美国外交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出现大陆扩张高潮。这次扩张以北美大陆为主要目标,来势猛,进展快,并且表现为对弱小国家赤裸裸的侵略和掠夺。第二,各利益集团有各自不同的扩张目标。第三,奴隶主阶级与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日益分道扬镳,所以国内斗争对外交的牵制作用更为突出。第四,门罗主义在大扩张中进一步发展,成为指导美国外交的基本国策之一。

9

大陆扩张的国际气候

(1)1848年欧洲革命的影响:席卷欧洲的1848年革命扫荡了欧洲各国的封建制度,使得欧洲列强已无力干涉美洲事务。

(2)欧洲列强外交注意力的转移:自1822年希腊独立以来,巴尔干成为欧洲的一个敏感问题。因此,俄、英、法等国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争夺黑海和巴尔干地区的控制权的斗争上,无暇西顾美洲;美国最主要的对手英国此时也因经济重心从美洲转向东方和殖民政策重心逐步改变而对美洲开始实行战略退却。美国就在这种有利的条件下,掀起了大陆扩张的狂澜。

三.从门罗咨文到门罗主义(大陆扩张狂潮的理论准备)

1.门罗咨文发表的背景:欧美紧张局势的加剧/古巴问题和“熟果政策”/英国的外交攻势/俄国的挑战 欧美紧张局势的加剧

1820年,西班牙和意大利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次年希腊也爆发了民族解放运动,严重震撼了欧洲的正统秩序,引起了反动势力的恐慌。神圣同盟镇压了这些革命。西班牙革命给拉美独立运动创造了有利条件。拉美殖民地国家乘机宣布脱离西班牙,建立新兴独立国家。欧美局势的动荡引起国际舆论的不安,人们纷纷传言神圣同盟在镇压西班牙革命之后,下一个目标将是拉丁美洲。由于俄、法两国忙于其他事物,暂时退出了在美洲的角逐,因此美英两国在拉丁美洲的矛盾更加突出。英国外相坎宁主张均势体系原则,对拉丁美洲革命做出“欢迎”的姿态,目的是把拉丁美洲独立国家纳入英国的保护圈,取代西班牙成为拉美的主人。这一政策与美国的孤立主义体系发生了冲突。美国抢先采取外交行动,宣布承认拉美国家的独立。为了抵消美国在外交上的胜利,英国千方百计对美国的行动进行遏制和约束,斗争的焦点集中在加勒比海地区的古巴。 古巴问题和(“熟果政策”ripe fruit?)

古巴是美国对南美贸易的跳板,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美国一直试图“合并”古巴,1823年4月28日,亚当斯提出了著名的“熟果政策”,表达了美国对古巴蓄谋已久的欲望。英国也非常重视同古巴的贸易,想从西班牙手中接管古巴,并密切注视着美国的举动。美英在古巴问题上处于僵局。在这种背景下,为了约束美国,英国外相坎宁抛出了英美“合作”的建议。 英国的外交攻势

1823年8月16日,英国外相坎宁george canning接见美国公使理查德·拉什,建议英美两国在拉美问题上实行合作。表面看来,坎宁是为了争取美国的支持,但实际上其用意是为了抬高英国在拉美的声望和影响,抵消美国已经取得的优势,还为了以“合作”为诱饵,约束美国在拉美的行动。美国政治家们经过激烈的争论,决定抵制英国在拉美的扩张企图,不坠入英国布下的陷阱,保持美国的行动自由。 俄国的挑战

完成了对希腊和土耳其的战争的干涉的俄国政府将注意力转向了拉美。1823年10月16日,俄国政府表示不打算承认拉美各国的独立,并要求美国继续保持中立。27日,亚当斯代表美国政府驳斥了俄国的立场,提出欧美两大陆体系有别和互不干涉等项原则。接着,门罗总统于12月2日代表内阁向国会发表国情咨文,其对外政策部分,加上亚当斯的致俄照会和发给拉什用来答复坎宁的信函,全面阐述了美国对拉美的政策。即所谓的“门罗咨文”。 2.原则及实质:“美洲体系原则”/“互不干涉原则”/“不准殖民原则”。 “门罗咨文”主要包含三项基本原则:“美洲体系原则”、“互不干涉原则”和“不准殖民原则”。这三项原则概括了美国对拉美的政策体系,也体现了美国同欧洲列强之间的分歧和斗争焦点。 “美洲体系原则”,门罗咨文宣称:“(神圣)同盟各国的政治制度„„与美洲根本不同,这种不同产生于它们各不相同的政体”。美国的开国元老们早就提出过美国隔绝于欧洲的思想,并把这作为孤立主义原则的基础。门罗和亚当斯等人又加入了新的内容,使美洲体系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除继续鼓吹美欧两洲的“天然隔绝”外,更多的强调它们之间在政治制度方面的本质区别;第二,不仅强调美国一国对欧洲的孤立,还追求整个美洲的“集体孤立”,在美洲和欧洲之间筑起一道藩篱;第三,不再只力求不介入欧洲事务,还要从美洲这个“集体孤立圈”中排斥欧洲势力。因此,门罗宣布的原则实际上是扩大了的孤立主义。该原则表明了美国一国的扩张利益。在这个原则中,美洲被视为美国控制的对象。美洲体系实质上是美国殖民体系。

10

“互不干涉原则”,门罗咨文宣称:欧洲国家“如果企图把它的制度扩张到西半球任何地区,则会危及我们的和平与安全。我们不曾干涉过任何欧洲国家的现存殖民地或属地,而且将来也不会干涉。但是对于那些已经宣布独立并维持独立的,而且我们基于伟大动机和公正原则承认其独立的国家,任何欧洲国家为了压迫它们或以任何方式控制它们命运而进行的任何干涉,我们只能视为对美国不友好的表现”。亚当斯在1823年11月30日给拉什的指令中的一段话 “对美洲事务,不论是北美或南美,从今以后美国都不能置之不理,有关它们的一切政策问题都对美国的切身权利和利益有直接关系,不能听任纯粹遵循欧洲原则和欧洲利益的欧洲列强们来加以安排。” 这段话要求欧洲不干涉美洲,这一点有利于拉美民族独立。 但是美国并没有明确承担保卫拉美免遭侵略的责任,也没有做出不向拉美扩张的保证。 “不准殖民原则”,门罗咨文是针对英俄两国在美洲的殖民活动提出的,它要求:“今后欧洲任何国家不得把美洲大陆上已经独立自由的国家当作将来殖民的对象”,并把这作为“与美国的权力有关”的问题提出来。

美国对拉美政策的这三项原则互相关联,相辅相成,构成后来称为“门罗主义”的政策体系。它们的核心是同欧洲的外交体系相对抗,在当时有防卫性的一面,但排斥欧洲是为了由美国来取代欧洲列强在美洲的地位,从而为美国称雄美洲奠定“理论”基础和战略方针。 3、影响:

在国际上,门罗咨文的发表并没有在欧洲引起很大的反响。俄、法等国采取置若罔闻的态度,不屑作任何评论。他们认为,美国人的宣言不过是借助英国的实力作掩护,它本身在改变世界局势方面并没有产生重大影响。英国则极力贬低和抨击咨文阐述的原则。在国内,门罗咨文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新闻媒介报道不多,政府方面也没有将其付诸外交实践,不把它作为指导美国外交的原则,而只是为一种应急措施。 门罗咨文发表后,美国政府把注意力集中在国内的改进上,因而延缓了美国对外扩张的进程。国内各政治力量矛盾的加深和党派的对立,也大大牵制了外交决策,阻滞了美国扩张的步伐。在国际环境方面,欧洲还没有出现可供美国扩张主义者加以利用的局势。总之,由于国内外环境的制约,在20、30年代,美国外交活动处于相对的低潮阶段。 4.“天定命运”口号的提出

1844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詹姆斯·波尔克以“重新合并得克萨斯”和“重新占领俄勒冈”的口号赢得大选。波尔克内阁是由扩张分子组成的班底,美国的大陆扩张主要是在这一届政府的领导下完成的。1845年3月1日,前总统泰勒在他卸任前三天签署了兼并得克萨斯的两院联合决议。7月,《联邦杂志和民主评论》发表一篇题为《兼并》的文章中首先提出“天定命运”的概念,即“拓展到上帝为我们逐年增殖的几百万人口的自由发展而指定的整个大陆”。从此,“天定命运”被美国扩张分子作为鼓吹扩张的口号。 “天定命运”渊源于殖民地时期的清教“宿命论”,但它具有比“宿命论”更为成熟的形式和丰富的含义。首先,信奉“天定命运”的扩张主义者宣称,美利坚人是最优秀的民族,他们“有征服劣等民族的权利”;同时,美国人也具有扶植落后民族复兴的能力和“使命”。第二,扩张主义者声称美国人是在向世界传播民主制度。第三,地缘政治学说是“天定命运”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扩张分子强调地理上的毗邻关系产生的“政治引力”,以此作为扩张的“自然法则”。第四,扩张分子断言,只有美国人才能根据上帝的旨意更有效地开拓并利用土地,因此对这些土地拥有优先占有权。第五,扩张分子杜撰所谓“机体发育理论”,认为美国人口的增殖民繁衍和迁徙拓殖,必然使它不断地为自己开辟新的发育空间。

“天定命运”的鼓吹者从各个角度解释美国的扩张,使之合理化和合法化。它作为一种口号正式出现,表明美国开始进入大陆扩张的高潮。 5.“门罗主义”的正式出台

1845年11月10日,波尔克就任伊始,国务院发布了推进得克萨斯边界和“购买”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地区的指令,将沉睡了22年的门罗原则重新举起。其矛头主要针对英国。12月2日,波尔克向国会宣读了他的第一个年度咨文,咨文重申门罗提出的对美洲政策原则,在此基础上,为了适应扩张的需要,又作了一些重要的补充和新的解释。

波尔克宣称:美国“对于欧洲加于北美洲的任何干涉不能默许,一有此种干涉,决不畏艰危,立即抵制”。他声言,美国的这一态度乃是由于欧洲列强“遏制我们的进展”,这种“进展”包括“拓殖迄今尚未占用的土地”、“新州加入联邦”、“自由原则的扩张”等等。显然,波尔克引用“互不干涉原则”是为美国扩张利益服务的。

11

波尔克还引用了门罗咨文中的“不准殖民原则”,强调此原则主要适用于反对“任何欧洲国家在北美洲建立任何新殖民地的企图”。这反映了美国同以英国为主的欧洲国家在美洲势力范围争夺战的大致态势。 波尔克对门罗原则的重申,大大提高了这些原则在美国外交政策体系中的地位。虽然直到1853年这些原则才正式冠以“门罗主义”的名称,但从门罗咨文到门罗主义的演进过程在40年代中期已大体上完成。

四.大陆扩张的完成 (大陆扩张狂潮的实践) 1.俄勒冈的瓜分

1846年英美由于各自情况,开始采取灵活妥协的立场来解决俄勒冈问题。美国恰逢其时的解决了俄勒冈争端,获得了7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美国的版图正式到达太平洋沿岸。 2。吞并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美墨战争)

美国同英国在俄勒冈问题上的矛盾趋于缓和之后,于1845年5月13日发动了对墨西哥的战争。美国对墨西哥领土的野心不仅仅是得克萨斯,它的主要目标是加利福尼亚及太平洋贸易的三个“窗口”——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蒙特立和圣迭戈。在美国海陆军队的强大攻势和加利福尼亚美国移民发动暴乱的配合下,墨西哥战败。1848年2月2日,战败的墨西哥同美国签订合约,墨西哥把上加利福尼亚和新墨西哥割给美国,同时确认了美国对以格兰德河为界的得克萨斯的所有权。美国付给墨西哥1500万美元。后来,美国又以1000万美元买得希拉河流域的三角地带。自此,美国成功吞并了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 3、对中美洲和加勒比海的扩张

1)对古巴的“非法入侵”和《奥斯坦德宣言》

4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同古巴的贸易持续发展。因此在大陆扩张基本结束后,古巴在美国外交中的地位日趋重要。为此美国抛出了购买古巴的提议,但遭到了西班牙的拒绝。而且对古巴的合并所引起的奴隶制的存废问题和南北利益集团的斗争问题也使得兼并古巴的步伐减慢。因此,代表南方势力的共和党对古巴采取了“非法入侵”的方式。美国对古巴的“非法入侵”引起了英法的不安,英法向美国政府提出建议通过三边协定来解决此问题。但由于中美地峡交通对美国日益重要,古巴的战略位置使其在中美交通中的意义变得十分重大,于是美国对此问题持强硬态度,三边协定遭到破产。

1852年大选中,扩张思潮再度泛起。这次扩张思潮有别于1844年,不再局限于大陆,而是把视野扩大到海外世界,主调是所谓“青年美国”。他们主张打破传统的孤立主义,对国外事务以更多的关注和参与,以在世界范围内实现美国的“使命”,推广美国式的政治制度和民主理想。他们认为,年轻的美国是旧世界的对立物,“青年美国”是新一代美国人的口号,美国应承担改造世界的义务。在这种力量的推动下,美国很快又一次把兼并古巴作为其政策的重点。1854年2月美国以客船“黑战士号”在哈瓦那港被扣留为借口,向西班牙施压,企图迫使其出让古巴。8月美国国务卿马西指示美国公使与英法公使商讨解决此问题,三位公使在比利时的奥斯坦德发表宣言。《奥斯坦德宣言》主张美国政府应刻不容缓的从西班牙手中购买古巴,如不成功,就用武力夺取。《奥斯坦德宣言》是一篇扩张宣言,这一文件集中反映了美国扩张主义集团对古巴垂涎的心情。《奥斯坦德宣言》的发表使世界感到震惊,在国内也由于宣言对奴隶制的鼓吹而遇到强大的反对力量。事实证明,只要奴隶制与自由制的矛盾存在,对古巴的兼并就不可能实现。古巴这颗尚未成熟的果子,只能留待内战后再行摘取了。 2).中美地峡的争夺和妥协

兼并加利福尼亚以及此后不久掀起的“淘金热”,使中美地峡对美国的重要性大为增强。而美国在中美地峡的实力和影响落后于英国。1846年哥伦比亚为防止英国势力沿地峡南侵,同美国缔结条约。规定由美国保证哥伦比亚队地峡的主权和中立,哥伦比亚取消对美国的歧视性关税,并同意美国人在巴拿马地峡自由通行。美哥条约为美国向中美渗透打开了门户。因此美英两国的冲突变得更为激烈。美国惧于英国的实力,不想在中美扩大事端,而且当时美国政府在中美的目的是追逐商业利益,而不是直接占领。在力量不足的情况下,他的着眼点只是尽可能的限制英国,而不是实现美国对中美的控制。所以美国表示愿意就中美问题与英国安排一个外交解决方法。[1]英国为保持美国的棉花来源,也不愿在中美问题上同美国交恶,遂与美国进行谈判,双方于1850年4月19日缔结了《克莱顿——布尔沃条约》。条约规定,美英两方都不谋求或保有在未来运河区的任何排他性控制权,也不在上述地区设防、殖民或占有土地。该条约确认了地峡运河区的中立。

《克莱顿——布尔沃条约》标榜运河区的中立,实际上是美英两国对运河区的共管局面,标志着两国在双

12

方势力范围的中间地带暂时取得妥协和相持。美国的扩张势力到达中美已是强弩之末,无力越过这道防线问鼎南美。尽管如此,英国毕竟承认了美国对北美的独占,并允许美国介入中美事务,因此从战略上看,英国实际上是做了让步。但是条约的签订和英国的让步并不意味着中美局势的稳定。美国继续向英国发起猛烈的外交攻势,只是由于美国内战迫在眉睫,致使美国独霸中美地区的战略目标推迟到内战结束后才逐步实现。

4.向太平洋迈进 1).“海洋边疆”拓荒理论(理论准备)

西部的迅速开发,西进运动的汹涌奋进,加利福尼亚的兼并和黄金矿藏的发现,中美地区的角逐,这一切在40年代末和50年代掀起了一股向太平洋拓进的浪潮。这股浪潮同大陆扩张是并行不悖的。可以说,海洋主义是大陆主义的结果,美国的大陆扩张同海洋扩张是互为关联的两个环节。随着大陆边疆的推进,又出现了一批“海洋边疆”的拓荒理论,其中的代表人物是威廉·西沃德。他们着眼于太平洋和远东贸易,主张建立以太平洋为中心的世界性商业帝国。在这些理论的指引下,美国修建了作为大陆扩张和海洋扩张的纽带的太平洋铁路,建设了国际电报通讯网并提议成立以纽约为中心的世界统一的金融货币体系。“海洋边疆”拓荒理论的兴起反映着美国的外交政策权在40年代末到50年代已由大陆种植业集团逐渐转移到工商业和农业集团。在以领土兼并为内容的大陆扩张落潮之后,继之而起的是“商业兼并”。也就是说,美国的外交政策实现了两个转变:在扩张内容方面从大陆的领土兼并转变为海洋的商业扩张,在扩张方向上从大西洋转向太平洋。 打开日本门户(外交实践)

日本在美国设想的太平洋帝国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可作为对华贸易的中继站,太平洋航运中的加煤站,北太平洋捕鲸业的据点,以及遇难船只和船员的救援基地。因此美国加强对太平洋的扩张之后,首先将矛头对准了日本。在美国舰队的武力威逼之下,1854年2月日本政府与美国签订了不平等的《神奈川条约》。日本向美国开放港口,并同意对美方失事船只和船员提供保护,允许美国建立领事馆,并享有最惠国待遇。1857年美国又与日本签订新的条约,规定美国享有治外法权、贸易权和领事权。这些条约结束了日本的锁国状态,从此日本开始面临外国列强侵入的民族危机,同时也使日本得以接触和引进西方文明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了国内的资本主义萌生。 夏威夷问题的政策分歧(外交实践)

夏威夷的重要性因俄勒冈和加利福尼亚的获得而变得愈加突出。除美国之外,英、法等国也谋求这个太平洋上的贸易中途站,因此夏威夷的局势较前更为复杂。当时执政的辉格党一方面担心武力占领会遭到英国的反对,一方面认为商业扩张比领土占领更重要,因此仍然实行传统的等待成熟的政策。但到了1853年民主党上台后,改变了前届政府的政策,急于兼并夏威夷的领土。但因英法的反对、夏威夷居民的反美情绪高涨、夏威夷新国王对合并的反对、对补偿金未达成协议以及国内对兼并后在此新州实行何种制度存在争议等问题而未能被国会批准。 4).对华外交(外交实践)

1844年《望厦条约》的签订为美国发展对华贸易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同时,美国商业受1837年危机的打击尚未复苏,工商业资产阶级希望借助发展对华贸易使美国商业恢复繁荣。因此美国利用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活动来扩大中美贸易。1851年,中国发生太平天国起义。美国乘机两次以修改《望厦条约》为名,企图攫取更多的特权。但都因中国政府的强硬态度遂告失败。1856年10月,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美国名为“中立”,但实际上将中英交战视为修约的时机,所以积极介入了围绕战争进行的外交活动。1858年6月18日,美国乘英法进攻天津之际,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美天津条约》,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嗣后无论何时,倘中华大皇帝情愿于别国,或立约,或为别故,允准与众友国钦差前往京师,到彼居住,或久或暂,即毋庸再行计议特许,应准大合众国钦差一律照办,同沾此典”。(在北京设立美国使馆、允许美国人永久居住等)第二,准许美国商人在广州、潮州、厦门、福州、台湾、宁波、上海及各港口自由居住和贸易。第三,美国享有最惠关税待遇。第四,清政府给与其他各国的各项特权,美国一体均沾。第五,重新确定领事裁判权。第六,保护传教士自由传教。

6月27日、28日,法、英又分别同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其中规定的特权,如使节驻京、开放内地、内河航运、关税优惠等,美国根据最惠国待遇也一并享有。

1859年6月,美国乘英法联军再次进攻白河口逼迫清政府签订的《北京条约》之际,又获得了开天津为商

13

埠、准许华工出口等特权。 对华关系特点

纵观这一时期美国的对华外交,有如下特点:第一,标榜“中立”。究其原因,一是国内战争迫近,统治集团在决策上矛盾重重,主战派略居下风;二是以中立的面目出现,更便于争取外交主动,同时有利益均沾原则作后盾,可以不费一枪一弹获取与其他列强的同等利益。第二,奉行“合伙”主义,即同英法等国搞外交合作,追随英法炮舰后面助纣为虐。这样,在军事实力弱小的情况下,在扩大在华利益方面不至落后于其他列强。第三,以商业扩张为主要目的和表现形式,因此在具体政策上和行为上与英法略有不同,甚至在发生过较为激烈的争吵之后也未诉诸武力。但实质上仍然是侵犯中国的主权,纯属侵略行为。

美国在19世纪中期对太平洋地区的扩张仅是海外扩张的序幕。由于内战的爆发,这种海外扩张暂告停止,太平洋帝国梦也暂时被打断。直到内战后美国工业资本集团的统治稳固后,美国才掀起大规模海外扩张的高潮。

五.内战外交

1860年11月,共和党人亚伯拉罕·林肯以反对奴隶制扩张的竞选基调当选为总统。次年(1861年)4月12日,南部蓄奴州同盟军队炮击联邦军驻守的萨姆特堡,内战开始。内战爆发之际,美国联邦外交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英法等国有迹象干预美国内战,法国与西班牙正着手入侵墨西哥和多米尼加,门罗主义面临挑战。而组建刚六年的共和党对外交还没有成熟的设想。但因南部依仗棉花的外交策略失去优势,而北部的所谓“谷物外交”势力的崛起使得北部赢得了外交的主动。为此,美国联邦政府主要进行了反对外国干涉的外交斗争。至于与欧洲列强的争夺和对之进行反攻则只能等待内战结束之后。

第四章 从大陆扩张走向海外扩张(1860年代——1898)

内战打断了美国对外扩张的过程,但同时又是美国外交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内战后30年,夺取了政权的工业资产阶级逐渐走出大陆,开始酝酿大规模的海外扩张。

一.镀金时代

“镀金时代”The gilded age 1873 Mark Twain 内战后美国内政、经济、社会等因素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主要特点是经济的繁荣和政治上的腐败,称为“镀金时代”。内战以后,工业家和金融家从种植园主手中夺得了联邦政权。美国处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垄断资本日益同联邦政权结合起来,对内政、外交产生重大影响。

内战后美国经济进入迅猛发展时期。在19世纪70年代,美国工业品产值比60年代增加了82%,80年代又比前10年增加了112%,农产品的产值在同期也翻了一番多。美国的工业革命在80年代完成。奴隶制的消除使国内出现了统一的资本主义市场。内战后修建的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完成,电报、电话等一系列新技术的应用,把从西海岸到东海岸的美国国内市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国外市场显得日趋重要。特别是美国的农产品出口的比例急剧增长。工业方面,对海外市场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因此,美国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大大加深。

内战后美国经济巨大发展,没有避免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必然导致社会危机,工人农民的社会运动规模空前。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了扩大海外市场,同时也为了解决社会矛盾,竭力推行海外扩张政策。但由于当时美国海军实力不够强大,这一阶段美国的扩张方式主要是诉诸经济渗透。

二.海外扩张思潮的泛滥 :“新天定命运论”:种族主义论、社会达尔文主义、特纳边疆学说、马汉海上实力论

1. 社会达尔文主义是由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演绎而来的。

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地球上的生物,随着环境的变迁,有一个由低级生命形态向高级生命形态逐渐进化的必然趋势。生物若不能随着环境的变迁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则必然遭到灭绝。在达尔文的进化论问世之后,斯宾塞提出了“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社会可以和生物有机体相比拟,社会与其成员的关系有如生物个体与其细胞的关系。他把生存竞争作为社会发展的规律,完全混淆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差异。

14

与斯宾塞同时代的赫胥黎,在其《天演论》中,根据自然界“食物链”的现象,提出了“弱肉强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并以此解释社会现象。社会达尔文主义者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则为美国垄断资本及其扩张主义政策张目。社会达尔文主义是同种族主义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种族主义者宣扬盎格鲁-撒克逊种族是“优秀种族”,具有先进文明,肩负使世界“基督教化”的使命。因此他们认为美国应抓住19世纪末起这一时机“向墨西哥、中美洲和南美洲扩张,向海上群岛扩张,向非洲和非洲以外的地区扩张。”他们还认为世界上所有的民族中只有日耳曼人和盎格鲁-撒克逊人具有可以统治世界的民族性格。因此,这些民族注定应该向全世界发展,传播“政治文明”。

社会达尔文主义将自然界的生存竞争规律生搬硬套到社会学的研究中来,甚至公开主张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弱肉强食,优胜劣汰”,公然将以强凌弱的强权主义宣称为“社会伦理”,是完全错误的。

斯宾塞(1820~1903)Spencer,Herbert

英国社会学家,哲学家。社会进化论和社会有机体论的代表人物。1820年4月27日出生于英国德比郡的教师家庭,1903年12月8日卒于苏塞克斯郡。幼时体弱辍学,由父亲施教,未受正规学校教育。1837~1848 年担任铁路工程师。1848年任伦敦《经济学家》杂志助理编辑。1850年发表第一部著作《社会静力学》。1852年发表论文《进化的假说》,首次提出社会进化论思想。1853年他的教父去世给斯宾塞留下大笔遗产,从此潜心著书立说。

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的突出特点是将社会与生物有机体进行类比,他的社会进化论和社会有机体论都是从这种类比出发和展开的。他在C.R.达尔文《物种起源》(1859)发表前7年就提出了社会进化思想,认为进化是一个普遍规律,但仍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并将生存竞争、自然选择的原则移植到社会理论中。认为社会的进化过程同生物进化过程一样,也是优胜劣败,适者生存。进而认为进化是一种自然过程,应遵循其自身的规律,而不应人为地干涉,反对社会福利和国家计划,也反对社会改良和社会革命。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集中反映在他的《社会学原理》第一卷中,他将社会与生物有机体进行了6项类比,得出了3个结论:①社会是一个体系,一个由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构成的紧密整体。②这个体系只能从其结构运转的意义上去理解。③体系要存在下去,它的需求就必须得到满足。这些观点开启了结构功能理论的先河。斯宾塞的思想对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著有《心理学原理》、《第一原理》、《生物学原理》、《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伦理学原理》。

2. “边疆学说” “学者型”扩张主义理论家。Frederick Jackson Turner'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Frontier in American History, published in 1893. /《美国历史上的边疆》(Frederick Jackson Turner, The Frontier in American History)这些人都从不同的“学术”角度,论证美国向外扩张的合理性。其中以“边疆学说”的创立者特纳的影响最为深远。他指出,“只要自由土地存在”,美国就有应付经济危机和社会问题的“安全阀”,这样,“经济力量能保护政治力量”。他认为,国内边疆既然已不复存在,从而宣告“美国历史上的第一阶段已经结束”。美国历史上新的一页应该是向海外扩张,寻求海外边疆,这是美国西进运动的必然结果。移动的边疆

3. 海上实力论 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 1840-1914 美国著名的海军战略家和历史学家,“海权论”的创立者。主要著作:海权论三部曲《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海权对法国大革命和帝国的影响(1793-1812)》《海权的影响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海军战略》

他第一次提出了以争夺制海权、控制海洋、消灭敌人舰队为首要任务的海权理论。 马汉的“海权论”,不仅对美国的海外扩张和战列舰的建造,而且对英、德、日、法、俄等国海军建设,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马汉“海权论”思想的要旨是:要拥有并运用优势的海军和其他海上力量去控制海洋,以实现己方的战略目的。“海权论”思想对美国以及其它海军强国的海洋战略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国总统罗斯福称赞他是“美国生活中最伟大、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制海权(command of the sea),是指交战双方依靠海上优势,在一定时间内对一定海洋区域所取得的控制权。

三.西沃德与太平洋帝国william henry seward

(1) (Alaska purchase 1876.3 seward’s folly俄国这样做可收一箭三雕之效:一是甩掉当时看来无用的包袱。二可得到一笔金钱,以弥补匮空的财库。三可取悦美国,为自己多拉一个战时的盟友。?)

15

西沃德扩张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向亚太扩张,建立太平洋帝国。西沃德这一构思发端于40年代,成熟于50年代。其主要观点是,美国在完成大陆扩张后应转向亚太地区扩张。扩张的方式是从领土扩张转为商业扩张,但不排除获得某些重要的贸易据点。用贸易代替武力。不认为战争是扩张的最好手段.西沃德的最大野心是使美国获得世界商业霸权,认为商业是美国“伟大任务之一”,是“美国促进文明进步和拓展〔美国〕帝国的主要使者。”而美国要控制世界贸易,就必须控制太平洋,因为只有“太平洋上的贸易才是世界性贸易”。控制亚洲、太平洋是美国商业帝国的终极目标。所以,美国“必须建立海洋帝国”,“只有海洋帝国才是真正的帝国”。太平洋是这海洋帝国的中心舞台。美国的伟大端赖于它应该将其力量扩张到太平洋并“掌握东方的贸易”。

(2)对华政策 和英法等列强联合侵略中国的“合伙政策”。以达到“幸分一杯羹”的目的。美国学者大卫·安德森所称“我也有一份”(me, too)的政策。西沃德这一政策的执行者便是美国第一任驻北京公使蒲安臣。所谓合伙政策,大致不外包含几层含义:一是美国要和欧洲等列强在侵略中国时相互勾结、彼此合伙,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中国人民和清政府,以求得到更大的让步。二是“合伙”并非意味着列强之间的利益完全一致。美国和列强之间仍存在着巨大的矛盾,只不过因为实力不够才迫使它唯英法等列强马首是瞻。三,“合伙”不是结盟。奉行不结盟政策是美国外交的一大传统。美国的对华政策也不例外。美国不愿束缚自己的手脚。西沃德曾经明确指示美国驻华公使要避免任何和英法在中国问题上订立盟约。四,合伙政策只是美国的权宜之计,一旦条件许可,它就会另辟蹊径。

西沃德亚太扩张政策的结局及影响:西沃德并未实现自己建立太平洋帝国的梦想。他的计划没有得到完全实现。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在西沃德时代,美国尚未具备实现上述目标应有的实力。要建立太平洋商业帝国,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海军。然而,美国海军在内战中封锁南方叛乱各州港口尚力不从心,更遑论从事太平洋扩张事业了。

第二,严重的内部矛盾也妨碍了西沃德的亚太扩张政策的实行。当时,由于约翰逊总统同国会的矛盾(其以一票之差未被弹劾即为明证),使得自己的国务卿亦处处受到重重限制。如1868年美国同夏威夷的贸易条约便未得到国会批准。

第三,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了西沃德不可能实现其亚太扩张计划。其上任甫就,美国便经历了四年血与火的洗礼。内战使西沃德不可能考虑其他计划。联邦的存在高于一切。内战之后,美国面临着重建和国内经济建设两大任务。美国人根本无暇顾及西沃德的亚太扩张。而且,虽然西沃德的亚太扩张主要是立足于商业扩张之上,但要建立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优势,美国仍须获得太平洋上某些重要的立足点。既然西沃德不赞成用武力来夺取这些立足点,这就意味着美国像购买阿拉斯加一样出钱买入。然而在当时,一方面一般美国人认为“我们最不需要的是增加领土”。另一方面,美国财政困难也妨碍了西沃德这一计划的实行。 尽管如此,西沃德的亚太扩张构思在美国外交史上仍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西沃德的扩张构思表明他是19世纪末美国扩张思潮的先驱。马汉、特纳、布鲁克斯·亚当斯乃至西奥多·罗斯福等人的扩张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西沃德50年代扩张思想的翻版。他们要求的海外扩张、经济扩张和门户开放政策与西沃德的思想并无二致。从这一角度来看美国外交史学家贝米斯认为美西战争、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外交史上的“大失常”,是没有什么道理的。

其次,西沃德走在了时代前列。他代表着美国当时先进的北部工商业资本家利益。内战后,美国主要致力于国内经济建设和边疆的开发,对海外扩张的呼声不算太高。尽管如此,西沃德还是感觉到了美国新帝国扩张的脉搏,大声疾呼美国应该向海外扩张、向亚洲太平洋扩张。要求从领土扩张过渡到商业扩张。20世纪之交的美国学者亨利·亚当斯写道,“西沃德先生的政策是建立在向外扩张的坚定不移的思想之上的。然而,对公众来说,他积极引导的扩张政策走得有点太远和太快了。”的确,这位晚年寓居纽约州的家乡并被誉为“奥本的圣哲”的人,实在是走得“太快太远”了,其亚太扩张构思的巨大意义在此,而这一构思在当时不可避免地面临失败的原因也在此。

四.内战结束后美国海外扩张的外交实践

对英国的外交攻势 “亚巴拉马赔偿要求‖Alabama claims

内战结束后,美国对英国的外交攻势主要是围绕着“亚巴拉马赔偿要求”展开的。所谓“亚巴拉马赔偿要求”,一方面是指美国要求英国赔偿其在内战期间的不友好行为给美国造成的巨大损失,另一方面,就是美国以亚巴拉马要求为契机,和英国争夺美洲优势地位。在美国咄咄逼人的外交反攻下,美英双方于1871

16

年5月8日签订《华盛顿条约》,同意将争端交由美、英、意、瑞士、巴西五国代表组成的调停委员会裁决。1872年9月14日,仲裁委员会做出了裁决:英国在美国内战期间没有很好地履行自己的中立义务,应对“亚巴拉马号”等舰只的逃脱负责,并向美国赔偿直接损失1550万美元。亚巴拉马要求基本上以美国的胜利告一段落。从此开始了英国从美洲的战略退却,至此美国在美洲的优势地位正式奠定。 2.对法国的外交攻势

内战后美国对法国和西班牙的外交攻势主要是针对维护门罗主义而进行的。内战期间,法国干预墨西哥内政,门罗主义的地位受到威胁。内战结束后,美国对法态度日益强硬,要求法国从墨西哥撤兵。法国在国库空虚、国内反对入侵墨西哥以及普法战争迫在眉睫的压力下,不得不宣布从墨西哥撤军。1881年美国宣布对墨西哥不再有任何领土要求。从此,美国把墨西哥视为美国输出资本的场所。美国在19世纪的最后20年中,在墨西哥的投资和贸易额为其他国家的总和。 3.对西班牙的外交攻势 战后,美国虽埋首于内战后的重建和经济发展,外交暂时处于次要地位,但其对拉丁美洲的控制却未减轻,在古巴问题上尤其如此。1868-1878年间,古巴人民反西班牙的斗争接连发生,并得到了美国的鼓励。1869年格兰特总统通过国务卿菲什向西班牙提出调停解决它与古巴争端的建议,要求西班牙同意古巴独立,美国则保证古巴付给西班牙一笔赔偿。但因西班牙视古巴为它在美洲的最后立足点,拒绝了美国的建议。格兰特一怒之下甚至想承认古巴交战国的地位。只是由于向海外扩张的条件尚未成熟,美国在1868-1878年古巴起义中才未同西班牙交战。但美国在此期间的所作所为已表明美西战争的最终爆发已为期不远。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西利(John Robert Seeley, 1834—1895) 。在1883年,即当时欧洲正处于扩张的顶峰时,西利爵士就预见到了欧洲的衰落。他指出,美国和俄国由于其辽阔的疆域,一旦它们的潜力因―蒸汽机和电力‖以及铁路网而得到充分的发挥,将使―法国和德国这样的欧洲国家相形见绌,并迫使其沦为二流国家‖。就是登上霸权顶峰的英国,如果不能把殖民帝国转变为―更大的不列颠‖,也注定会沦为―不安全、不重要、第二流‖行列的国家。参见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导论》,第94页。

1895---1900,the Elbows of a world power /imperialist leap 1900----1914 ,managing,policing ,and extending the empire

第五章 海外扩张时期(1898——1914)

一.美—菲---西战争与美国外交

二.门户开放政策 三.大棒政策与金元政策

麦金莱(William McKinley),(1843年1月29日-1901年9月14日),美国政治家,第25任总统,共和党人,他发动了美国与西班牙的战争,侵占了古巴和菲律宾,镇压了菲律宾当地的民族起义运动,对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加入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他残酷镇压中国的义和团运动。在他的带领下,美国开始了内战後的大规模对外扩张,进入了帝国主义时期。在经济方面,他实行金本位制度,使美国经济大大繁荣,被称为 \"繁荣总统\"。1901年,他被无政府主义者刺杀身亡。

1900 the day before being assassinated,Mckinley delivered a speech on america‘s new world role :Isolationism is no longer possible or desirable.

美西战争和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是美国外交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对西班牙的战争中,美国用炮舰宣布了它已由大陆扩张走向海外扩张,要参与重新瓜分世界的角逐。门户开放照会的出笼则用外交方式表明美国开始投入帝国主义的竞技场。除美洲之外,亚太地区成为美国的又一个扩张中心。资本输出成为美国进入帝国主义时期外交的新特点。

美国同西班牙的战争危机

古巴起义和美国的卷入(国内因素)

19世纪后半期,西班牙在古巴的殖民统治面临危机。1894年美国通过的对蔗糖征以高额进口税的《威尔逊关税法》使古巴陷入严重的经济困境,而西班牙殖民当局对古巴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也有增无减。古巴人民反对西班牙统治的大规模的起义不断发生。美国扩张主义者则力图利用这一机会,进一步染指古巴。

17

扩张主义者利用古巴问题大肆渲染,鼓吹扩张主义言论,要求美国向西班牙开战。 美西战争的国际背景

1895年在美国外交史上乃至国际关系史上都是极其重要的年份。在这一年,日本打败中国,从而掀起了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委内瑞拉危机的解决确立了美国在美洲的霸主地位。古巴又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这些事件为美国投入海外扩张提供了条件和借口,同时,使美国对海外扩张的要求更加迫切。美国极其关注发展在亚太的势力,尤其对于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中国垂涎欲滴。这就使美国更急于想利用古巴问题投入帝国主义的逐鹿场。打败西班牙不仅可以把最后一个欧洲国家赶出美洲,而且还可使美国获得在亚太地区的新立足点。

19世纪后叶以来,英国从美洲实行战略撤退,退保亚非殖民地。英美亲善是英国外交的一大目标。因此,如果美西战争爆发,英国不会采取对美国不利的立场。沙俄自美国内战以来,一直与美国保持较友好的外交关系。法国是西班牙的主要债权国,它希望西班牙将古巴出卖给美国,以稳定西班牙的有价证券的行市。因此,一旦美西战争爆发,俄、法不会公开与美国为敌。当时美国主要的威胁来自德国。但英德矛盾尖锐使德国不敢贸然行事。欧洲列强之间矛盾重重使得没有一国敢于带头采取敌视美国的立场。 迪皮伊·德洛姆信件和“缅因号”爆炸事件(导火线)

国际形势既然有利,美西战争的舆论既已造成,剩下的便是寻找战争借口了。西班牙驻美公使迪皮伊·德洛姆在1897年底给朋友的一封私信便成为借口之一。在这封信中,德洛姆对麦金莱总统作了非常尖刻和不友好的评论。扩张主义者、报业巨头、《纽约日报》老板威廉·赫斯特用“美国历史上蒙受的奇耻大辱”为题将信发表。西班牙政府被迫向美国道歉。当德洛姆信件所引起的喧闹尚未平息时,又发生了“缅因号”爆炸事件。未经西班牙当局同意而驶入哈瓦那港的美国战舰“缅因号”在一个月后突然爆炸。这一事件在美国掀起一片战争叫嚣。之后,麦金莱向国会宣布,调查结果表明爆炸因触水雷所致,这对于已经炽热的战争气氛不啻火上浇油,美西战争的引信终于点燃。 二.“小而辉煌”的美西战争 1.美国宣战

战争的条件一经成熟,麦金莱便采取步骤引导美国走向战争。1898年3月26日和27日,麦金莱向西班牙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西班牙在10月1日以前停火,同意古巴充分自治,并立即撤销集中营法。不然美国总统将担任西班牙和古巴起义者之间的最后仲裁者。这实际上要求西班牙放弃古巴。在美国的步步紧逼和列强隔岸观火的态度下,西班牙不得不接受了美国提出的一切条件。至此,美国失去了任何干涉的借口。但此时的麦金莱已决心同西班牙兵戎相见了。4月25日美国向西班牙宣战。 2.美国占领马尼拉

美西战争早期的“真正战场”是菲律宾,这是为了在太平洋上获得更多的据点和踏脚石,进而插足中国,扩大美国同亚太地区的贸易,这也是美国利用古巴问题,向衰弱的西班牙开刀的原因。美国亚洲舰队司令乔治·杜威于5月1日拂晓在马尼拉湾一举摧毁仓促应战的西班牙舰队,取得了美西战争第一次战役的胜利。8月13日,美国陆军在海军的配合下,占领马尼拉。古巴本土战争开始于美军6月14日登陆。美海军于7月3日全歼西班牙在圣地亚哥的军队。17日,圣地亚哥西班牙守军向美国投降,古巴本土的战斗基本结束。美国不仅在加勒比海从衰老的西班牙手中夺取了古巴这个“熟果”,而且在亚太地区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了菲律宾这一块远洋殖民地。美国海外扩张的矛头直插远东。

3.美西《巴黎和约》的签订

战争爆发后不到三个月,美国摧枯拉朽,一举击败对手。美西经过讨价还价以及法国的出面调停,于1898年12月10日在《巴黎和约》上正式签字。其主要内容是:(1)西班牙放弃古巴。(2)西班牙将菲律宾、波多黎各、关岛割让给美国,美国为此付给西班牙2000万美元。接着在1899年1月,美国又占领了太平洋上的威克群岛。 4.美菲战争

在美西战争期间,美国为了利用菲律宾起义军,共同打击西班牙军队,曾许诺承认和保证菲律宾独立。但战争一结束,美国便抛弃承认菲律宾主权和独立的诺言。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立即遭到菲律宾人民的坚决反对。美菲战争随之爆发。美菲战争是一场典型的殖民战争。尽管菲律宾人民浴血奋战,然而新生的菲律宾共和国毕竟不是美国的对手,加上菲律宾领导人经不住美国的军事压力和分化瓦解,菲律宾共和国被断

18

送了。1902年7月1日美国国会通过了《菲律宾政府法案》,赤裸裸地宣布菲律宾对美国的附庸地位。菲律宾的行政、立法、司法大全均由美国掌握。菲律宾完全处于美国总督的直接控制之下,事实上已经成为美国的殖民地。 5.普拉特修正案 美西战争后,古巴这只美国建国以来就一直图谋据为己有的果子,最终落到了美国手中。根据《巴黎和约》,美国对古巴实行军事占领,但对古巴未来地位未作明确规定。1900年11月5日,美国驻古巴军事长官伦纳德·伍德将军在哈瓦那召开古巴制宪会议。并按照陆军部长的指示将下列内容列入古巴宪法:(1)古巴不得同外国缔结侵犯其独立的条约;(2)不得举借超过其通常收入的债款;(3)美国对古巴事务有干涉之权,美国有权在古巴设立海军基地等。后来,奥维尔·普拉特参议员将上述条文改头换面并获得通过,成为著名的《普拉特修正案》。美国单方面强行把该修正案附在古巴宪法之后,成为束缚古巴的巨大绳索。修正案要求古巴不能实行独立的外交政策,美国控制古巴的财政、金融权力,美国得以干涉古巴的内政事务。此修正案还允许美国在古巴建立军事基地,从而使古巴的“防务权”也落入美国之手。这样,古巴的政治、军事、外交和财政均由美国控制,成为美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及投资场所。古巴沦为美国“统而不并”的殖民地。1900年4月12日,美国国会通过《福拉克法》,正式在波多黎各建立了美国的殖民统治。

美西战争使美国扩张的必然结果。美西战争是重新瓜分殖民地的帝国主义战争。这场战争完成了美国吞并夏威夷和与德国瓜分萨摩亚的进程。夏威夷、萨摩亚、菲律宾等像一级级踏脚石一样,把美国引向亚洲太平洋扩张的新时代。美西战争后,在列强瓜分中国的角逐中,美国如何扮演它的角色,便正式纳入美国外交的议事日程。

三.美国门户开放政策Open door policy的提出 1.背景

美西战争结束后,美国加入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宴席”势在必然。这种必然性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从19世纪40年代到1898年,由于力量所限,美国在中国主要奉行所谓的“合伙”外交。美国主要是跟在英国等列强后面,作为他们侵略中国的帮凶,已达到“分一杯羹”的目的。19世纪末,美国的实力大大增强。面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美国意识到如果容忍这种势头的蔓延,它们“就会失去„„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因此,1898年麦金莱总统在其国情咨文中表示要“采取与我国政府的一贯政策相适宜的一切手段,维护我们在那一地区的巨大利益”。麦金莱所谓的“适宜”政策就是门户开放政策。

美国此时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原因有:第一,当时美国虽有10万人的正规军,但大部分由于镇压菲律宾的起义。而在中国参加角逐的主要列强的军事力量都远比美国强大。第二,19世纪末,美国已执世界经济之牛耳,资本雄厚,商品经济发达,它完全可以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力量,以竞争的方式来实现其扩张利益,而没有必要诉诸武力。第三,当时列强在华势力大致相当,互相之间矛盾重重,各不相让。列强在中国的实力均衡和力图维持这种实力均衡的需要,特别是美英关系的接近并在对华政策中的表面一致,为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国际条件。第四,腐朽的清政府企图凭借美国的力量来创造有利于中国的列强在华均势,达到“远交近攻”的目的。衰弱的清政府这种以自己的国土为诱饵以牵制列强的做法,无疑为美国单方面宣布门户开放政策提供了可乘之机。

2.内容:※ John hay :Mckinley‘ s secretary of state. (1)“门户开放照会”的第一次发表

1899. sought to enlist European support for the traditional 19th century American policy of free competition for trade with China.(unilateral)_------an open door policy with China.

英国曾经在1898年3月要求美国同英国共同倡导在中国实行贸易机会均等。但美国因忙于美西战争的准备而拒绝了这一提议。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对门户开放政策的拒绝。俄国侵占旅顺和大连后,在全世界面前充分暴露了自己独占满洲的野心,引起了列强的强烈不满。为了拉拢美国,俄国还假惺惺的希望美国和它一起采取步骤,保护中国的独立。沙皇敕令给美国发表门户开放政策照会提供了很好的借口。1899年8月,美国国务卿约翰·海下令有关人员起草一份关于在中国保持门户开放的照会。9月6日,约翰·海将草案稍加修改后,先后通告美国驻英、德、俄、日、意、法大使,要他们分别向各驻在国提出内容一致的照会。

19

照会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各国对其在中国的所谓“利益范围”或租借地内的任何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干涉。第二,对于进入上述‘利益范围’内除自由港外的一切口岸的一切货物,无论属于何国,均通用中国现行的约定税率。其税款概由中国政府征收。第三,在此种“范围”内之任何口岸、铁路,对进出港之他国船舶、火车,不得课以较本国船舶为高的港口税和货物运输费用。这就是第一次门户开放照会的基本内容。照会明显带有均势外交的性质。在第一条里,美国政府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并要求其他列强“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干涉”,根本无所谓美国要阻止瓜分中国的意图。第二、三条则旨在保护美国在华的利益。美国之所以承认列强在华均势,目的在于以其雄厚资本同列强竞争,以扩大美国在华经济扩张的地盘。

对于美国的门户开放照会,除俄国外,其他列强基本上都是赞成的。 (2)“门户开放照会”的第二次发表1900 second ‗open-door notes‘. The U.S. would not tolerate the division of China into ‗spheres of influence‘,insisting its territorial integrity be respected.

正当美国陶醉于外交胜利时,1900年,中国爆发了义和团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势力。美国一方面参加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人民的镇压,另一方面,又害怕列强利用这一机会打破在华均势,排斥美国的经济利益。因此,约翰·海于7月3日又一次向列强送出照会,重申“门户开放”的原则。 第二次照会与第一次照会相比较,有下面几点补充:第一,这次照会声称保持中国的“领土与行政实体”;第二,要求中国遵守不平等条约的各种规定。照会所说的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实体”并不等于一般所谓的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完整”。美国的出发点只是在于保持美国在华的利益。至于要求中国遵守不平等条约,则是对中国领土与行政主权的赤裸裸的粗暴干涉和侵犯。 3.门户开放政策的评价

对于门户开放政策,美国史学家有各种各样的评论:美国历史上“伟大基石之一”;“过时”的政策,对美国经济扩张无补;是“反殖民主义和经济帝国主义的有趣混合”,“帝国主义的反殖民主义”等等。至于门户开放政策对中国有利的说法在美国史学界更为流行。 中国史学家的传统认识:

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海外扩张的产物,其目的是为了更有力地向中国扩张其政治和经济势力,根本不是为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门户开放政策从来没有也不可能阻止中国被瓜分。中国最终未被瓜分主要原因是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斗争,此外还有与列强之间的势均力敌,互相牵制。

门户开放政策是一把多刃剑。它既可用来模糊一部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对美国帝国主义扩张本质的认识,更可用来作为侵略扩张得心应手的工具。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和美国实力的不断加强,美国不断对门户开放政策增加新的内容,作出新的解释,企图逐步把中国变为附庸。

门户开放政策的发表标志着美国由长期以来跟在英国的炮舰后面“分取杯羹”的传统政策,转变为积极扩张在华侵略权益的独立政策。美国成为列强在亚洲地区竞技场上角逐的主角之一。这是美西战争后美国新的国际地位所决定的。

三.大棒政策与金元外交 Big Stick Dollar diplomacy ※Theodore Roosevelt (1858---- 1919 ) 大棒政策的实施

夺取运河区canal zone(中美洲)美国历史学家评价scandal disgraceful dishonorable (2)罗斯福推论 Roosevelt corollary proper policing

美国霸占巴拿马运河区只是独霸美洲这个“大政策”下的一个小政策。罗斯福推论正是这一“大政策”的立“论”依据。1902年,英、德武力向委内瑞拉索取债务, 罗斯福害怕欧洲国家武力索债的行动可能导致欧洲势力重新进入美洲,有损门罗主义,于是产生由美国充当美洲警察的想法。1904年12月6日,罗斯福正式发表了所谓“罗斯福推论”,声称“西半球国家的恶行,可能要求某个文明国家出面干涉”,在西半球,美国出于门罗主义的需要,不得不“行使国际警察权利”。罗斯福推论是对门罗主义的一次重要延伸。它不仅包括欧洲无权干涉美洲的内容,而且还意味着美国可以依照自己的逻辑任意干涉美洲各国事务。罗斯福推论给门罗主义安上了“军事力爪”,这时的门罗主义实际上变成了“罗斯福主义”。

20

老罗斯福是政治现实主义者。推行均势外交。 与以往的美国总统一样,对美国应造福世界的观念深信不疑。与前人不同的是,美国有真正的外交政策利益存在。 他的前提是,美国跟其他强国没有两样,她不是独一无二的道德化身。若美国的利益与他国相抵触,她有义务凭借本身的实力取得优势。国家若不能靠本身的力量保护自己,也不可能由国际社会加以护卫。

在亚洲调停日俄战争,借日本抗衡俄国。 罗斯福把日本视为“俄国在远东的一个巨大的平衡体”. 在欧洲,支持英法,对抗德国。 与英亲善和 2. Dollar diplomacy 1900---1913

William Taft : substituting dollars for bullets 金元外交的提出(背景)

金元外交的提出者是1909年接任总统的威廉·霍华德·塔夫脱。此时正值美国1907年经济危机之后的恢复时期,工农业生产开始回升。美国的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剩余资本大量出现,垄断资本家迫切希望将剩余资本投放国外,以获得更大的利润。塔夫脱的对外政策竭力适应当时这种经济形势的需要。

金元外交的主要应用地区是拉丁美洲,其目的是利用经济手段对拉美国家进行控制,进一步杜绝欧洲国家对拉美事务进行干预。但在玩弄金元外交的同时,美国并没有忘记随时携带大棒。金元外交和大棒政策交替使用,是美国当时对拉美外交的主要特点。为了很好地在拉美推行金元外交,1909年国务院设立了拉丁美洲事务司。

金元外交与中美关系 背景

塔夫脱上台后,不仅在美洲大力推行金元外交,而且把金元矛头直指中国,以补救日俄战争后美国在中国经济扩张的颓势。他决心以“金元代替枪弹”,同日本在东三省展开大规模周旋。

从国际局势来看,塔夫脱也认为在中国推行金元外交是最好的选择。当时英、法、日、俄形成的联合战线比罗斯福时期更加稳固。它们在中国问题上相互声援,使塔夫脱很难利用列强的内部矛盾来达到经济扩张的目的。美国唯一的优势是它的金融资本比以前更加强大。

清政府为塔夫脱在中国推行金元外交也提供了便利条件。当时日俄对中国东北铁路修筑权的争夺使清政府深感忧虑。为了借美国之力牵制日俄,清政府计划利用美国资本,修建一条与南满铁路、中东铁路基本平行的锦瑗铁路。这正是塔夫脱求之不得的事。他在就任不久便在中国展开了金元外交攻势。 实施

湖广铁路借款合同

塔夫脱政府在华实行金元外交的第一个重大步骤便是强行加入湖广铁路借款。这一借款原是由英、法、德三国银行家筹划的。但塔夫脱一心要让美国银行家参加进去。在遭到三国的强烈反对后,塔夫脱致电清政府,威胁如果美国的加入受到阻挠,中国政府应承担全部责任。他强迫中国在美国加入之前不得在借款合同上签字,否则美国将停止退还庚子赔款。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下,清政府一时未敢立即批准向英、法、德借款的合同。而且由于英、法、德三国本身存在着很深的矛盾,对于美国提出的要求有不便明确反对,最终只好同意美国参加借款。1911年5月20日,清政府邮传部在《湖广铁路借款合同》上签字。 《湖广铁路借款合同》的主要内容是:“五厘利息金镑借款”,“数目系600万镑”,期限40年。借款以铁路产业本身及其收入为担保,并以两湖百货厘金等作为抵押。湖广铁路借款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和列强互相勾结的结果,是列强在中国图谋掠夺势力范围和控制中国的工具,严重的侵犯了中国的主权。[2]这自然会遭到中国人民的强烈抵制。出乎列强和清政府意料的是,该借款竟成为清政权覆灭的直接导火线。 诺克斯“满洲铁路中立化”计划

塔夫脱政府在华推行金元外交的第二个重大步骤是力图实现“满洲铁路中立化”,即诺克斯计划。计划共分两步:第一,以“满洲铁路中立化计划”,即用国际共管“满洲”铁路的办法,迫使日本放弃南满铁路、俄国放弃中东路。第二,若日本执意不放弃南满铁路,中立化计划无法实现时,美国则着手建筑与南满铁路基本平行的锦瑗铁路,以此对抗日本。 诺克斯计划一开始就遭到日、俄坚决反对,英、法拒绝支持和德国态度的模棱两可。美国不但没有实现“挤走日本人”的目的,反而恶化了美国同英法的矛盾,并且进一步促使日俄在中国问题上相互勾结。

1910年7月4日,日俄签订了第二次日俄协约。双方进一步承认和明确划分了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并

21

同意在“特殊利益”受到威胁时,采取共同行动。第二次日俄协约是对诺斯科计划的强硬答复。塔夫脱的金元在日俄合伙对抗面前丧失了威力。但清政府仍把东三省制衡日俄的希望寄托在美国身上,并于1910年10月请美国单独给予清政府所谓货币改革及振兴满洲实业的贷款。英、法、德获悉这一消息后,要求同美国共同提供贷款。1912年当袁世凯要求四国银行团提供善后大借款时,日、俄也参加进去。这一事实表明,美国金元外交并未能有效的冲破日、俄为首的日、俄、英、法在中国结成的强大的均势之网。

20年代的美国外交(1921——1933)

一、独立的国际主义(independent internationalism)

1921——1933共和党执政,其间三位总统:沃伦·哈定、卡尔文·柯立芝、赫伯特·胡佛。 1、背景:

1)战后美国经济实力大增,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石油产量占世界70%、煤产量40%,工业制造品产量46%,超过英德法苏意日产量的总和。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与最大贸易国。 2)强烈的谋求超级大国地位的愿望 威尔逊:“金融领导地位是我们的,工业首位是我们的,贸易优势是我们的,世界其他国家期望我们的领导与指引”。

3)美国人民的反战情绪与和平运动

一战与巴黎和会在美国引起强烈反应。一战造成1000多万死亡。其中美国死亡50600人。 上述因素结合在一起,直接影响美国20年代的外交政策。 历史学家将这一时期的外交称为:独立的国际主义。(independent internationalism) Active on an international scale , but independent in action .

2、 内容:

在国际联盟之外,按照自己的利益与要求,灵活自如地参与国际事务,建立美国式的集体安全体系。这一体系存在的根本是“受法律制约”。其主要特征包括裁军、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经济扩张、合作精神。 美国政府认为,他们可以帮助正从战争中恢复的欧洲,但不能为欧洲的稳定与繁荣承担条约义务。美国的政策应该是独立的。

(美国对国联的态度:哈丁上台之初,国务院拒绝签收国联秘书处的公文函件。华盛顿会议后,美国外交官开始与国联人士正式通信,非正式地讨论国际政治问题。 美国派出“非官方观察员”,以后变为“官方观察员”代表列席几乎每一次有关军备、经济和社会问题的会议。 寻求与国际社会的合作)

二、具体实施

20年代三任总统,三个国务卿

总统 国务卿

沃伦·哈定(1921——1923) 查尔斯·休斯(1921——1925) 卡尔文·柯立芝(1923——1929) 弗兰克·凯洛格(1925——1929) 赫伯特·胡佛(1929——1933) 亨利·史汀生(1929——1933)

1、20年代美国外交政策制定体现三大特征:

1)总统弱势 2)议会——行政竞争激烈

3)外交部门日益职业化:总统对外交事务关注极少,而由国务卿负责。外交官员开始进行苏联事务的专家训练。乔治凯南即是先例。

(原因:一战时期的高负荷工作暴露了外交服务部门的缺点;1921——1924年的移民法需要更加有效率的顾问人员;中国革命爆发,美国需要能够正确解释这场动乱的观察员;经济扩张依靠对外国市场情况的准

22

确报告。 ——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 VOL2 P117)

2、20年代共和党第一位总统,虽然才智平庸,但是在外交政策方面对后来的美国人深有启发。

哈定明确两个事实:1)尽管这个国家想回到常态,但是1914年以前的旧秩序决不能重建,也将不会被重建,因为战争是旧秩序造成的。

2)哈丁意识到自己的弱点,因此笼络出类拔萃的内阁成员负责新的外交政策。 3、大力推行“门户开放政策 ”,实行经济扩张

战后,美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发生实质性变化,由债务国一跃而成为债权国,英法等国在全球的经济实力不断收缩。美国通过一系列法律鼓励私人企业向海外扩张,同时成立商务参赞制度,为美国经济扩张提供服务,确定可以推销产品的市场。

在经济扩张的过程中,美国与英国之间的经济竞争加剧。 美英商业竞争和摩擦成为这一时期国际经济关系的重要内容。美国一方面抬高关税保护国内市场,另一方面要求门户开放获取海外原料。(马尼拉橡胶,中东石油等)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形成了贷款——赔款——战债循环。美国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欧洲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反过来欧洲国家的经济复兴在更大程度上依赖美国以海外采购和投资的形式向国际市场提供美元。 由此形成的国际金融关系是极其脆弱的。

4、 华盛顿会议Washington Conference (1921、11——1922、2) 《五强海军条约》 Five—Power Treaty

《四国协定》 Four—Power Treaty

《九国公约》 Nine—Power Treaty(即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英

意葡法荷比日中美) 5、《 洛迦诺公约》 1925.10.5 英荷德意比波捷 Locarno Pact 6、《凯洛格—白里安非战公约》(摈弃战争普遍公约) 1928.8.27 15国 ,后有62国签字。 Kellogg-Briand Pact

国务卿:查尔斯·休斯( 1862年4月11日-1948年8月27日),美国政治家,曾任纽约州州长、美国国务卿和美国首席大法官。 休斯是一个神童。出任过 纽约州州长、最高法院大法官 。 从1921年至1925年他在沃伦·盖玛利尔·哈定和卡尔文·柯立芝手下任美国国务卿。1921年他组织了华盛顿会议来调谐列强的海军力量 。1930年赫伯特·胡佛任命休斯为美国首席大法官,休斯出任此职至1941年。

一个保守主义者,坚定地民族主义和扩张主义者。寻求一个稳定的,非革命的世界秩序。 国际法和条约的神圣是国际秩序的首要指导。 提出改善同拉美国家的关系。

弗兰克·凯洛格(1925——1929) 1856年12月22日生于纽约州的波士顿。因为其长相(一只瞎眼睛,一只发抖的手one blind eye and a trembling hand ) ,被称为“Nervous Nellie”。驻英大使。 由于他在倡议缔结九国非战公约的贡献,一九二九年他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金。

由于国家过分强调扩张经济边疆,商务部的权限在扩大。这时出现了商务部与国务院的权限之争。

亨利·刘易斯·史汀生(Henry Lewis Stimson),1867年9月21日-1950年10月20日 (1929——1933) 美国政治家,战略家。纽约人。1911~1913年任陆军部长。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作为一名炮兵军官赴法参战。1928~1929年任驻菲律宾总督。1929~1933年任国务卿。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占领中国东北后,宣布美国不承认远东由武力引起的损害中国独立与行政完整的变化,史称―不承认主义‖。日、德成为战争策源地后,呼吁美国放弃孤立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主张支援反法西斯国家。1940~ 1945年任陆军部长,动员美国工业转入战时轨道,主张尽早开辟第二战场,负责监督原子弹研制,建议对日实施核突击。1945年9月退休。著有自传《在和平与战争中服役》等。

三、美日矛盾的发展与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23

1、 美日与东亚秩序

1)《鲁特—高平协定》Root-Takahira Agreement

1908年11月30日,美国国务卿与日本驻美大使订立协定。

日俄战争之后,日本在中国东北极力排斥和抵制美国的经济扩张,美日矛盾上升。 日本与俄国、法国相继签订协约( 1907,俄日协约,日法密约),美国在侵略中国的竞技场上日益显得孤立。罗斯福在东亚地区的均势外交失败。为此,罗斯福总统改变外交策略,一方面在1907年底派出“白色舰队”向日本炫耀武力,另一方面在外交上做出让步。

美国默许日本在中国东北自由行动,承认中国东北是日本的特殊势力范围。日本承诺不侵犯菲律宾,实行门户开放。这是日本的重大外交胜利。《鲁特—高平协定》的签订标志着美、日在中国东北争夺的第一回合暂告结束。 2)《兰辛——石井协定》Lansing-Ihii Agreement

1917年11月2日,日本前外相石井菊次郎同美国国务卿兰辛在华盛顿签订的协定。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被日本视为它在东亚大规模扩张的大好时机。日本一方面向德国宣战,以占领德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另一方面,抛出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二十一条”的主要内容是:(1)要求中国承认日本和德国将来对转让山东权益所作出的任何协议;(2)要求中国承认日本在南满和内蒙古东部的优越地位,延长旅顺、大连租借期;(3)要求中日合办汉冶萍公司;(4)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与或转让它国;(5)要求在满蒙、山东之外,日本的以福建为基地,通过修筑铁路,把势力扩及浙江、广东、江西、湖北,建立第三个日本势力范围。尽可能全面地控制中国政府,排斥其他帝国主义的势力。

对于日本的“二十一条”要求,美国一方面宣布不能承认;另一方面,美国国务院要求其驻华公使“劝告中日两国政府忍耐和相互宽容。”之后,美国对日本关于山东、南满和东部蒙古的要求没有提出异议,并宣称,“美国坦率的承认领土相邻构成日本与这些地区的特殊关系。”美国在全球外交的棋局中,不愿为了中国的利益同日本决绝。美国的这种妥协态度直接导致了《兰辛-石井协定》的签订。

美国在“二十一条”问题上对日本采取妥协表明,日美双方在对华经济侵略以及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问题上虽有矛盾,但双方都不愿看到两国关系公开破裂。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在1917年5月主动要求日本派出特使同美国就中国问题进行谈判。日本立即接受。

1917年9月8日,日本前外相石井菊次郎同美国国务卿兰辛在华盛顿开始正式会谈。谈判中,兰辛要求日本重申宣布赞成“门户开放”政策,赞成取消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但日本坚决拒绝讨论取消势力范围问题。至于重申门户开放政策的立场,日本要求以美国承认日本在中国的特殊地位作为交换条件。双方为此进行了激烈的讨价还价,并在协定措词上绞尽脑汁。最后双方同意用“特殊利益”这一含糊不清的字眼。11月2日,美国正式签订协定文本,即《兰辛-石井协定》。 《兰辛-石井协定》的主要内容是:(1)美国政府承认日本在中国、特别是在中国与日本接壤的部分,有特殊利益;(2)两国政府同意不侵犯中国的独立及领土完整,恪守门户开放和在华工商业机会均等的原则。 《兰辛-石井协定》是美国对日本所作的一次重大让步。美国以中国主权和独立作交易,来换取日本承认所谓“门户开放”和“工商业机会均等”。美国的让步使日本进一步控制了中国。

3) 美国的太平洋秩序(华盛顿会议)。

美国利用自身优势构建了以削弱和限制日本在远东、太平洋的发展为前提,以“门户开放”政策为基础的华盛顿体系,由此埋下了美日矛盾的隐患。

2、日本向一个新的太平洋秩序进军

1)日本的东亚秩序构想

24

一个自给自足的国家就像一棵大树一样必须有自己的根,拉丁美洲是美国的根,中国东北(南满)是日本的根,是日本独占的势力范围。

像欧洲国家那样,用武力扩张的方式实现自己对东北的控制。

2)日本开始构建新太平洋秩序

随着日本人口的激增,资源、原料等愈显匮乏,日本急于改变自身的处境。经济危机的爆发加剧了国内矛盾。

1931年9月18日夜晚,日本制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上最严重的侵略事件。事变爆发后,中国政府即向国联和《非战公约》签字国呼吁正义。美国因在东北没有多少利益不愿插手;而英国只想绥靖日本,根本不愿因制裁日本而恶化英日关系;再加上中国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使得日军气焰嚣张,不断扩大事端,于1932年1月3日占领了东北最后一座重镇锦州,锋芒直指华北。

日本占领锦州打破了美国希望日本政府约束军方行动的最后幻想。但在国内和平主义盛行的时候,美国舆论虽然强烈谴责日本侵略,但更坚决地反对政府采取可能导致战争的任何措施。 1932年1月7日,史汀生照会中日两国,提出著名的“史汀生不承认原则”。主要内容是:“凡是以损害美国的条约权利及其在华公民,损害中国的主权和独立或领土和行政的完整,或损害通称为‘门户开放’政策的对华政策的任何新情况,美国不能也不拟予以承认。”

1932年5月,日本在国联通过《李顿报告书》后宣布退出国联。一战后建立起来的华盛顿体制的丧钟已经敲响。

(在外交政策方面,胡佛坚持美国人行动的完全自由,以便使这个国家能利用它的最大最新的势力在它认为什么时候做和怎样做最好的情况下自由行动。 在世界事务上这并不意味着遵循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相反,胡佛更倾向于“独立的国际主义”,即:不从国际事务上撤退(因为那是不可能的),让美国尽可能地自由行动,建立一个世界秩序中,让美国繁荣。

20年代美国的外交

共和党政府执政

Warren Harding 沃伦·哈定(1921——1923)

Calvin Coolidge 卡尔文·柯立芝(1923——1929) Herbert Hoover 赫伯特·胡佛 (1929——1933)

两个循环:美欧:贷款----赔款-----战债 美亚:美国----日本-----中国

理念:informal empire

繁荣与战争是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面。 经济繁荣能够带来和平。 二|、措施:(1)安全方面:裁军。

东亚地区:1921——1922华盛顿会议 构建了华盛顿体系。(公开外交) 欧洲:洛迦诺体系

拉丁美洲:泛美团结与合作。(1928克拉克备忘录,胡佛强调睦邻概念。 1928 ,《凯洛格---白里安公约》.the Kellogg—Briand Pact 非战公约,宣布战争为非法。

(2)20年代是一个经济时代。经济时代能否保证凡尔赛的和平更为持久,取决于两个因素:一美国经济实力的持续发展;二美国注意其他国家愿望和需要的意愿。

经济方面:贸易保护主义。

经济民族主义------服务于一国利益。(门户开放、保护关税,限制性移民政策) 经济国际主义-----服务于世界群体的利益。(19世纪英国的经济政策)

25

(3) 文化交流。

和平成为国际社会的主导思想。

国际关系学科成立。不同国家之间知识分子的交流增加。 三、思考

1、 20年代共和党政府决策者的外交思想和国际秩序观?合理性与缺陷?

(1)一战后美国人反思战争爆发原因,如何避免战争和仇杀,维护世界和平?认为 国家之间恶性的无序竞争导致战争。所以他们厌倦权力政治,厌恶战争,厌倦军事力量扮演的作用,因此进行了裁军。 强调经济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的角色。20年代是一个经济时代。经济时代就要强调开放市场和自由贸易。工业国家获得原料,不发达国家获得产品。这样就是一个有序的经济合作模式。

具体到美国,政府更多关怀的是大企业和商人的利益。强调国家与企业、社团之间的合作。合作自由主义。

(2)无序竞争导致战争。于是强调国际法。

与民主党单纯地强调道义因素的功能所不同,共和党政府更加强调法律途径。legalistic approach-----international order

17、18世纪国际法学家倡导国际秩序有序化,法制化。战后,国际法得到很大发展。强调多边条约对协调国际关系的作用。国际舆论也强调国际法的作用。1928年非战公约即是在压力下签订的。 总之,共和党政府的指导思想:

开放的国际经济秩序 + 国际法体系 + 舆论监督==== 世界和平

缺陷:自由贸易原则到底有利于谁? free markets 是否等于 fair markets

同样的问题: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经济秩序应该如何构建,如何缓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如何理解发达国家工人的反对。 (3)、为什么他们相信这套秩序能够生效?

出发点:对国际秩序的感性认识和自由主义的乐观,认为如果战争必定会摧毁人类。这是国际社会的共识。

而地缘政治思想在30年代以后美国人才有,因此考虑问题更多时从感性层面出发的。 (4)、如果这套秩序遭到反对,怎么办? 这正是秩序的缺陷,即缺失违法者惩罚体系。

2、外交成功与否?评价这一时期美国外交政策。

外交是否成功涉及到一个评判标准问题。这是我们平时思考问题时要注意的。是否维护了美国利益,世界和平?

评价这一时期美国的外交政策。涉及到评价者所选择的视角。 历史主义还是现在主义。

历史主义:还原时代背景。20年代外交使得经济繁荣,文化传入欧洲。不能苛求历史人物。

现在主义:站在历史学家所处时代,反思历史人物,他应该怎样做。对历史进行思考。得到经验和教训。

3、美国政府得出的教训

(1) 必须全面干预国际政治。 不能满足于informal empire ,要进行全球干涉,承担领导者角色。在全球范围结盟,建立军事基地。

(2) 不能过于理想主义,强调实力的作用。谋求权力,保持权力,扩大权力。 这一思路指导了战后对苏联的遏制战略。

罗斯福时期美国的外交(1933——1941)

由中立、绥靖走向战争 罗斯福上台执政的背景

贸易保护、政治孤立、和平主义情绪。

26

大危机强化了美国的孤立主义情绪。(大危机爆发的原因:一战后英国无力担当领导者,美国不愿担当领导者。)

国内存在国际主义和孤立主义的对垒。国际主义者在30年代中期几乎没有赢得胜利。从1935年到1937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系列中立法,阻止美国卷入欧洲的战争。(实际上还有立法权与行政权之争) 1937年5月1日,国会通过新中立法,提出现款自运。(cash and carry) 1941年又通过租借法案。(lend – lease act )lend—lease was the death—knell of isolationism.

二、地缘政治思想的出现

1937,记者出身的利文斯顿·哈特利出版名为《美国害怕吗?》(Is America Afraid )一书。作者认为,德国或苏联下的欧洲和日本或中国控制下的亚洲会使美国像三明治一样被夹在两个大陆国家之间。当德日联手时对美国安全构成的危险更大。美国应该和英国结盟对付专制国家。这种思想在美国得到有力传播,直接影响着罗斯福政府的外交决策。罗斯福政府的外交政策是将威尔逊主义传统与地缘政治考虑相结合的结果。

1941——1945

太平洋战争与战后世界新秩序的构建

二.太平洋战争爆发

日本突袭珍珠港使得美国不再能保持政治上的孤立。

1) Isolationism never meant total islation from the world,only political detachment. 2) Technological change destroyed the rationale of isolationism.

3) When Japan attacked Pearl Harbor on Dec.7,1941, No longer could America‘s geographic isolation from the world support its political isolation.

问题:

1、为什么日本会发动一场针对美国的战争?为什么要孤注一掷 ? 带给美国的教训是什么? 从日本的角度分析

1)微观层面:即外交决策(心理):必有一战,何不早战。

2)从长远角度看,决策者的认知落伍。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国家发展战略是失败的。一战后国际形势变化,指导国际关系得原则是威尔逊所提倡的民族自决,集体安全,国际合作等。这是时代精神。日本仍然效法近代欧洲的殖民扩张。

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后发大国如何看待欧洲的崛起?时代精神?如何制定国家发展战略?选择什么样的国家发展道路?

从美国的角度看,是威慑理论的失败。

东京政府早就预期到反对美国的战争将是一场holocaust,东京可能被完全毁灭,被美国炸弹覆盖三到四遍。美国具有这样的能力。(美国所具备的威慑条件)。但是日本仍然铤而走险。

日本领导者尽管对于战争胜利的希望极其悲观,战争会使日本付出的代价是难以承受的(unacceptable),但是不发动战争的代价可能会更高。(the intense American pressure --- oil embargo) 日本领导者面对两个选择:accepting a desperate peace fighting a desperate war

日本可以放弃向南推进,但坚持在中国的回报,即扶植一个傀儡政权。 美国坚持日本完全撤退。结果导致战争。(威慑失败)

2、如何分析太平洋战争的起因? 长时段:不同国际体系的冲突。(入江昭:美国的全球化进程1913--- 1945)华盛顿体系与东亚新秩序 短时段:具体利益的冲突,国家外交风格的差异等等。

27

3、如何看待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力量。 决定力量?附属于政治经济力量?

4、借鉴:中国崛起的道路。中国的崛起与美国的关系。 中美之间存在的问题:传统问题:台湾问题; 非传统问题,如人权、知识产权、能源、环境等。 如何能够避免战争?

中国的传统文化到底能给我们提供一种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有利于我们的崛起。能够发掘哪些资源?

三、FDR对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

1、FDR的政治逻辑:强权是国际关系中的基本现实。

强权应当以一种负责任的方式进行实施。

维持秩序与安全要靠国际合作的原则而非过时的均势。

30年代的邪恶是一种失常状态。而部分体现了威尔逊原则的20年代才基本上是正常的。 为防止历史再次重演,必须坚持两点: 美国对国际政治的积极参与。 防止过分经济民族主义的组织。(Bretton Woods 、 IMF 、 WB)

2、对战后世界新秩序的设计: 1)四大自由

第一是在全世界任何地方发表言论和表达意见的自由。

第二是在全世界任何地方,人人有以自己的方式来崇拜上帝的自由。

第三是不虞匮乏的自由——这种自由,就世界范围来讲,就是一种经济上的融洽关系,它将保证全世界每一个国家的居民都过健全的、和平时期的生活。

第四是免除恐惧的自由——这种自由,就世界范围来讲,就是世界性的裁减军备,要以一种彻底的方法把它裁减到这样的程度:务使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有能力向全世界任何地区的任何邻国进行武力侵略。 2)、美国国内舆论的变化。到1941年夏天的时候,一些主要的领导人相信美国事实上已经参与了战争,尽管没有正式宣战。是到该确定美国将为何而战的时候了。Life、Time、Fortune 杂志的出版商 Henry Luce 认为,只有美国才能effectively state 这场战争的目的。当时围绕这一主题出版了一系列社论。后来整理成一本书《美国世纪》,The American Century. 这些目的包括在美国的领导下创建一个重要的国际经济和道德秩序。‘a vital international economy’and ‘an international moral order‘。 Luce spoke for a growing U.S. consensus. FDR seemed to agree with Luce. 3)、大西洋宪章 The Atlantic Charter

1941.8.8, FDR秘密飞到纽芬兰 Newfoundland与Churchill 举行了战时第一次会晤。 两人发表了关于战争目的的联合声明。 达成的成果远超过Hull 、Luce和自己的理想。 The war was to be fought to protect : 1) self-government by all. 2) freedom of the seas ;

3) a postwar ‗general security‘ system ; 4) freedom from fear and want ;

5) a fair economic system.(guaranteed equal access to wprld wealth to all states,great or small ,victor vanquished.) 4)、战时会议 5)、布雷顿森林体系 6)、联合国

28

四、罗斯福战时外交研究

1、战时会议 2、 第二战场外交 3、 战时对华政策 4、战时对拉美政策 5、 战时中东政策 6、筹划战后世界秩序

FDR战时外交在两个方面受到批评

FDR was too idealistic. (U.S.---SURR relations )

FDR 没有利用美国的力量和影响去实现他的理想。

I dream dreams , but am , at the same time ,an intensely practical person.. -----FDR (practical idealist)

罗斯福时期的外交

“新政”时期的外交(1933-1941)

由中立、绥靖走向战争

1933年3月,民主党人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1882/1933—1945)。

一、罗斯福上台的国内情况和国际形势 1)严重的经济危机、贸易保护主义。 2)和平主义情绪和孤立主义盛行

3)世界局势日趋紧张(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

二、摆脱经济危机的“新政”外交举措 罗斯福在第一任期间(1933-1937),致力于推行“新政”,外交活动围绕复苏美国经济这一目标运行。

(1)伦敦世界经济会议

美国这一时期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相当紧张。1930年美国率先提高关税率后,各国竞相效仿。英国于1932年8月宣布只在英联邦内实行优惠税率的“帝国特惠制”。这使美国遭受巨大损失。与此同时,法国、德国也开始组织以自己的货币为核心的封闭性区域市场。美国则力图利用欧洲各国在一战时所欠战债,向欧洲国家施加压力,要求它们满足美国提出的经济条件。高关税、通货膨胀和战债交织在一起,又进一步加深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为了讨论和解决通货和关税问题,协调各国的反危机政策,国际联盟计划召开一次世界经济会议。但罗斯福认为国内经济问题的解决才是最迫切和最根本的。因此,他一方面抛出各种救急性法案,实施“新政”;另一方面邀请英法等国首脑访美,以相互达成谅解,为即将召开的世界经济会议创造有利的国际舆论。1933年6月12日世界经济会议在伦敦开幕。会议在打破关税壁垒、稳定通货、债务等主要问题上均未达成实质性协议。伦敦世界经济会议以失败而告结束。

(2)《互惠贸易协定法》与进出口银行

“新政”把美国经济从大危机的低谷拉出来后,美元也因此开始稳定。这就为稳步发展对外贸易创造了条件。1934年6月国会通过《互惠贸易协定法》。授权总统在3年内可以同外国政府直接进行关税协定谈判,并根据互惠原则,决定关税增减。该法包括一项最惠国条款,这对美国对外经济扩张极为有利。互惠贸易并没有促使世界经济复兴,只是扩大了美国的出口,美国的贸易顺差增加近一倍。

1934年2月,罗斯福根据该法的国会授权,建立了进出口银行。它的最初任务只限于为美国农产品和重要工业设备出口提供短期和长期贷款,同时也帮助美国所需要的战略原料进口。但后来它发放贷款的能力和用途扩大到主要用于拉美国家的资源开发、经济稳定和发展市场等长远目标。贷款的先决条件是受贷方必须购买美国商品和劳务。随着世界形势紧张,决定发放贷款的政治因素增加了。进出口银行作为美国外交政策的工具,其重要性不断加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外援计划如“第四点计划”和“进步同盟计划”均源于此。

29

三、美苏建交 1、背景

a.经济利益考虑: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美国对海外市场的要求更加迫切,美国资本家日益感到苏联将成为投放资本、输出商品的重要市场。于是,美国工商业界力促政府与苏联建交,促进两国贸易发展。 b.战略利益考虑:美苏建交有助于遏制日本在东亚的扩张势头。 2实施

1933年10月8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马克西姆·李维诺夫访美,与罗斯福会谈并达成协议。协议规定,美国正式承认苏联;苏联政府保证停止在美国进行反美宣传,保证在苏联的美国人享有宗教自由和“公平审讯”。

对苏联的承认促进了美苏贸易的发展,美国在苏联进口贸易中的比重迅速增加,一举超过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贸易的总额。

四、睦邻政策Good Neighbor Policy 1、提出

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严重的恶化了美国与拉丁美洲之间的经济关系,也加深了拉美各国政局动荡和边界纠纷,威胁着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广泛利益。美国有关利益集团要求政府出面干涉,但拉美各国民族主义的兴起和反美情绪的滋长,迫使美国再也无法推行以武力干涉为特征的“大棒政策”。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提出,“在对外政策方面,我认为我国应该奉行睦邻政策”。他宣称,美国将维护和促进美洲国家间的平等与合作,尊重各国的独立,消除贸易障碍。 2、对“睦邻政策”的考验

A.古巴:对睦邻政策的考验不久就在古巴出现了。此时的古巴正陷于人民对亲美独裁政权反抗的动乱中,为此,罗斯福派人出使古巴,保护美国在古巴的广泛利益。在美国的全面支持和授意下,古巴建立了一个新的亲美军人政权。但古巴人民反对美国强加给他们的独裁者,奋起反抗,建立了资产阶级自由派政府。美国以“护侨”为名派出一支舰队,在古巴领海和港口耀武扬威,拒不承认新政府。罗斯福事实上完全剥夺了古巴人民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这无疑是对其“睦邻政策”的莫大嘲弄。在美国的暗中唆使和间接干涉下,1934年1月古巴军阀富尔亨西奥·巴蒂斯塔篡夺了政权,美国立即予以承认。4月美国向新政府提供了400万美元的援助,同时废除了《普拉特修正案》,但仍保留了在关塔那摩湾的美国海军基地,从而扶植和巩固了这个亲美政权。

B.墨西哥:墨西哥是考验“睦邻政策”的另一场所。由于墨西哥宣布石油国有化,使美国石油公司的利益蒙受巨大损失。美国国务院担心这种国有化运动还会影响在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的美国石油公司,因而要求财政部停止按月购买墨西哥白银的计划,从金融上压制墨西哥。罗斯福认识到为石油集团利益而牺牲“睦邻政策”,并把墨西哥推到德、意、日经济体系中,是极不明智的,因而反对并制止了国务院的制裁措施。1941年11月美墨双方达成协议,墨西哥同意在以后14年中,赔偿4000万美元。美国同意增加购买墨西哥白银的数量,并由进出口银行贷款3000万美元用于建造墨西哥境内的泛美公路。罗斯福在这次美墨纠纷中所采取的缓和手法,为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赢得了一个宝贵的盟国。 3、结果与影响

在努力改善双边关系的同时,美国还积极利用“泛美会议”这个讲坛来宣传“睦邻政策”,平息反美情绪,并通过了促进美洲贸易的原则性议案。在欧洲局势日趋紧张,德、意法西斯积极向拉美渗透的背景下,美国通过了《互惠贸易法》、复兴金融公司和进出口银行,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开始了大规模的外援计划。“外援活动”不仅加强了美国在拉美的政治霸权,同时也帮助了私人资本在那里的扩张,把美国的竞争对手从拉美排挤出去。

“睦邻政策”在经济上给美国带来巨大的好处。虽然在拉美各国的压力下,美国第一次在理论上放弃了干涉拉美国家内政的权利,但从本质上讲,“睦邻政策”并未改变美国向外经济扩张的实质,也没有改变美国与拉美事实上的不平等关系。美国利用经济援助、政治监督、仲裁条约、泛美会议、进出口银行和训练一些国家的国民警卫队等形式,来确保在拉美的霸主地位。

30

五、孤立主义与中立法(Neutrality Act) 1、孤立主义思潮

一战后,美国盛行的和平主义思潮为传统的孤立主义政策提供了土壤。贸易上的保护主义、政治上的孤立主义和普遍的和平主义情绪结合在一起,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随着美国经济的复兴,罗斯福希望美国在世界事务中有所表现。他要求参议院批准美国加入国际法庭。但国内的一些人把国际法庭和国际联盟联系起来,认为美国加入进去就会卷入另一次欧洲战争。因此,他们坚决反对与欧洲有任何形式的结盟,反对参与国联的活动。

1934年一本名为《死亡商人》Merchants of Death的书在美国极为畅销.此书主要揭露军火商人从战争中谋利。 1934年,国会中的孤立派促使参议院成立了以吉拉尔德·奈为首的特别调查委员会,调查美国介入一战的原因与真相。在1934—1936两年里,委员会举行了多次听证会,发表调查报告,表明美国的军火商人与银行家在促使美国从中立转向介入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他们渴望牟取暴利。这一结果令美国人民感到震惊。美国民众认为美国参与一战是一个“灾难性的大错”。所以参加下一次战争无异于自杀。因此要用严格的中立法防止美国卷入欧战。

2、1935年中立法 Neutrality Act of 1935

1935年8月24日国会通过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基·皮特曼的提案,是为二战前美国宣布的第一个《中立法》,规定:

(1)对一切交战国 ( belligerent) 实施“武器、弹药和军需品”的强制性禁运,授权总统来确定军需品的种类和实施禁运的时间;(2)禁止美国船只向交战国运送军火。有效期6个月。(arms embargo against all belligerent)

3、1936年中立法 Neutrality Act of 1936

1936年2月美国国会又通过了《中立法》的修正案,将《中立法》的有效期延至1937年5月。内容上增加了两条:1)禁止向交战国贷款,2)武器禁运条款不适用于拉丁美洲。 (ban loans to belligerent)

4、 1937年中立法 Neutrality Act of 1937

1937年4月,国会通过新的永久中立法来代替限期生效的中立法。这个法令是针对西班牙内战而通过的,把一个国家的内战列入同国际战争一样的禁运之列。

同美国进行贸易的交战国,在美国购买非军事物资时,必须“现金购货,运输自理 ”。require belligerents wishing to trade with the U.S. to carry away U.S. goods in their own ships(cash and carry)

5。评价

The Neutrality Acts erred in providing for no discrimination among the belligerents, no punishment of the aggressor. They denied the United States any forceful word in the cascading events in Europe. They amounted to an abdication( 退位,辞职) of power . 中立法是美国式的绥靖。

它不能惩罚侵略者,真正维护欧洲和平。具体表现:

1)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5年10月) 1935年《中立法》通过后仅一个月,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不宣而战。美国随后宣布对交战双方实施中立法。但美国对意大利仅宣布“道义禁运”,这根本无法制止美国资本家对高额利润的追逐。美国对意大利的出口军用物资反而大大增加,美国战略物资源源不断地流入意大利。 2) 西班牙内战

1936年7月,西班牙发生内战。英、法等国宣布“不干涉”政策,下令禁止向西班牙政府输出任何武器和战略物资。美国继英、法之后宣布“不干涉”政策,要求所有美国人都用中立法的精神来对待这次内战。

31

在德、意派军队直接干涉西班牙内战后,美国国内要求撤销对西班牙武器禁运的呼声

越来越高。但对于罗斯福和赫尔来说,最重要的是避免卷入欧洲战争。他们宣称,撤销对西班牙的武器禁运会改变美国严守中立的政策,增加卷入战争的可能性,而且他们也不想损失美国在法西斯国家的巨大经济利益。 德、意法西斯利用干涉西班牙内战的机会,进一步走到一起,结成了以反共为名、实为争夺欧洲霸权的“柏林—罗马轴心”。随后,德国又和日本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世界法西斯势力开始联合起来。 3). 捷克危机

1938年9月29日英、德、法、意四强在慕尼黑召开会议,制造了“慕尼黑阴谋”。

德国在慕尼黑的成功标志着它在中欧东欧霸权的确立,法国在这一地区的原有同盟体系因此瓦解。英、法在欧洲的政治信誉一落千丈。苏联争取集体安全的努力一再受挫,转而寻求自保。美国相对安全的战略地位受到震撼,开始感到纳粹德国的潜在威胁。

严峻的现实迫使罗斯福重新考虑美国中立的问题。罗斯福一方面向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呼吁,要他们作出不侵略的保证,建议举行有关国际会议来讨论德国、意大利的政治经济要求。另一方面,罗斯福下令对享有补贴的德国商品重征抵销关税,宣布承认捷克流亡政府,要求国会增加国防预算。同时他还敦促国会,开始讨论修改中立法,取消武器禁运条款,实行“现款自运”原则。但国会内的孤立派阻止了法案的通过。

6、1939年中立法

在1939年1月国情咨文中,罗斯福警告国会,暴力哲学正在世界盛行,它威胁着美国生活方式赖以存在的“诚实与人道的信念”。今天地球上不论何处发生侵略,没有一个国家会安然无恙。美国不用军事干涉来制止国外的侵略行动是正确的。但是,除战争以外,有许多比光讲空话更有力与有效的方式可以对付侵略者。 我们的中立法实际上帮助了侵略者而不给牺牲者援助。罗斯福建议修改中立法。 国会中的孤立势力非常强大,罗斯福的提议遭到了攻击。

二战开始后,美国的外交政策从中立向介入转变。

1939年9月3日,罗斯福宣称:我国仍然是中立国,但不能要求每一个美国人在思想上也是中立的。 This nation will remain a neutral nation , but I cannot ask that every American remain neutral in thought as well.

1939年11月,国会修改中立法,以现购自运代替武器禁运条款。(这一修改有利于英国) 中立法的修改是美国站在英法一边往参战的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

6、租借法案 Lend-Lease Act

1940年6月巴黎陷落。英国陷于孤立,急需美国提供进一步的援助。9月,美国绕开国会,以行政协定的形式与英国达成了驱逐舰交换基地协议。美国把50艘旧驱逐舰转让给英国,英国把分布于纽芬兰岛英属圭亚那的8个英国海军基地租借给美国99年。这一协议不仅对英国的生存至关重要,而且表明美国事实上已经结束了中立。

随着战争的旷日持久,英国的黄金外汇储备已近枯竭,无力“现购”。英国希望美国能改变“现款自运”政策,向英国提供军舰,并在大西洋海面扩大巡逻区,否则,英国“就可能中途失败,美国也会失去备战所需的时间”。英国需要大量的武器装备,但面临无力购买的困难。罗斯福从驱逐舰交易的经验中找出了以“租借”援英的办法。于是他强调用参战以外的一切方式全力援助英国的重要性,并向国会提出了《租借法案》(《进一步促进美国国防及其他目标的法律》)。它授权总统可以向他“认为其防务对美国国务至关重要的任何国家出售、转让、交换、租借或以其他方法处理„„任何国防物资”。总统有权决定接受“用实物或财产”,或以他认为满意的“任何其他直接或间接的利益”作出的偿付。1941年3月,租借法案经总统签署成为法律。

《租借法案》体现了“助他即自助”的思想。它解决了英国的“现购”困难,美国要成为“民主国家的大兵工厂”。(the great arsenal of democracy)

32

Lend—Lease Act was the death—knell of isolationism.

租借法案适用于苏联。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然进攻苏联。美国迅速作出反应。罗斯福宣布尽一切可能援助苏联,同时派特使哈里·霍普金斯出使莫斯科,讨论援苏问题。他向斯大林建议,迅速召开美、苏、英三国会议,讨论决定援助苏联的数量。随后,他向罗斯福和丘吉尔详细地汇报了莫斯科之行,强调援苏在击败德国中的重要性。霍普金斯之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美、苏之间原有的隔阂,建立了较为相互信任的关系,成为战时美、苏关系的转折。之后,罗斯福宣布苏联为《租借法》受援国,向苏联提供十亿美元无息贷款。美国成为“反法西斯国家的大兵工厂”。

六、罗斯福的东亚政策 避免卷入中日冲突

罗斯福的东亚政策几乎是全盘继承了“史汀生不承认原则”。1935年5月中国方面请求美国调处中日冲突。美国则认为这项任务应由在华利益较多的英、法来承担。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对此,美国国务院宣称“不想评判争端是非”,只是“呼吁各方不要诉诸战争”。美国还表示希望世界各国利用舆论力量来促使中日两国停战。 9月日本宣布对华实行封锁,罗斯福认可了这一行动,下令禁止美国官方船只向中日两国运送军火,其他船只自担风险。

此时的罗斯福也已开始考虑一些限制日本侵华的措施。 2、防疫演说quarantine speech

随着国内经济的基本复苏和世界局势的恶化,他开始注意到国际环境的紧张对美国未来的繁荣构成的威胁。同时,他也想借机使美国更多地参与国际事务,并通过参战来加强美国在世界政治中的领导地位。罗斯福开始考虑一些限制日本侵华的措施。

1937年10月5日罗斯福在孤立主义思潮的大本营芝加哥,发表了一次经过深思熟虑的演讲,声称,“爱好和平的国家必须一致努力,反对造成国际无政府主义和不稳定局势的那些国家。仅仅依靠孤立或中立是无法逃避国际无政府主义和不稳定状态的”。他建议参考医学上的“检疫隔离”的方法,来阻止“世界性无法无天瘟疫的蔓延”。美国不会在一个失控的世界安然无恙,暗示美国应该采取行动。这一演说的主旨是限制侵略者而不是制止它。尽管如此,还是遭到了孤立主义者的强烈反对,指责“隔离演说”是“正在号召美国管理一个愿意追随疯子领袖的世界”。限制日本是不必要的,会激怒日本,引起美日冲突。1837年的民意测验表明,70%以上的美国人拥护孤立主义。 “帕奈号”Panay事件与对日经济绥靖

1937年12月12日,日本炸沉停泊在长江上的美国炮舰“帕奈号”和两艘美孚石油公司的油船。美国政府提出抗议,日本赔礼道歉了事。此后,罗斯福一度想从经济上制裁日本,但国内与日本有经济联系的利益集团和孤立主义派议员却主张从中国撤回美国船只,宁愿牺牲在华利益,也要维护与日本贸易。美国企业界这种姑息和绥靖日本侵略的情绪和倾向,一直持续到1941年中期,成为决定和制约美国东亚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

美国的对日贸易远多于对华贸易。1937年美国对日输出额为28858.8万美元,对华仅为4970.3万美元。1938年美国对日输出额为23957.5万美元,对华只有3477.2万美元。在对日出口的货物中,平均62%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所需要的军需品。石油、废钢铁出口占的比重飞速增长。

美国驻日大使、对日绥靖派代表约瑟夫格鲁声称,我们的切身利益在于,日本应在和平、公正、稳定和安全条件下,保持一个强大、繁荣和富有生命力的国家。我们之间的相互贸易和其它关系在未来应该象过去那样蒸蒸日上。

从道义禁运到桐油贷款

罗斯福政府不愿违背资本家赚钱的欲望,作出对日军事物资的出口的限制。这一时期美国对日最强硬的表示是宣布对日本实行 “道义禁运”moral embargo,并以法律禁运相威胁。

1938年7月1日,美国国务院军品管制司司长格林向148家飞机制造商和出口商发出劝告信,表示―美国政府强烈反对向任何从事那种轰炸的世界上任何地区的国家出售飞机或航空设备。因此,国务院将极不乐

33

意签发任何授权直接或间接地向那些正使用军队攻击平民百姓国家出口任何飞机、航空武器、飞机引擎、飞机部件、航空设备附件或飞机炸弹的许可证。‖美国国务院还要求与外商签约而难以终止契约的厂商,无论其是否有许可证或是正准备申请许可证,都要向国务院通报其合同的内容,美国的这一举动被称为―道义禁运‖。这是美国政府从道义上而不是根据法律采取的制裁措施,因此缺乏法律效力,只具有“劝告性”色彩。

桐油贷款 美国一些和平主义团体和人民为日本侵华的暴行所震惊,他们要求政府对日本实行全面的战略物资禁运,抗议政府绥靖日本侵略中国。一些外交政策决策人从战略利益考虑,也开始强调援华的需要。财政部长小亨利摩根索指出,美国在东亚的贸易只有通过援助中国才能得以保护并发展,拒绝援华将会使美国失去在亚洲的立足之地。

1938年11月3日,日本宣布在中国建立“东亚新秩序”, 东亚不再受《九国公约》及有关文件的约束。这是对美国在东亚的地位和“门户开放政策”的直接挑战。日本的行动加强了罗斯福以有限援华抵制日本扩张的决心。美国一方面向日本提出抗议,一方面宣布向中国政府贷款2500万美元。这笔贷款将在三年内由中国向美国输出属于战略物资的桐油来偿还,故称“桐油贷款”。作为中国抗战以来美国的第一笔对华贷款(政治性贷款),它标志着美国的东亚政策有了微妙的转变。(从单纯限制日本侵华到有限援华抵制日本扩张)

废止《美日商约》

1939年春,日本占领了中国南沙群岛,锋芒直逼菲律宾。它还力图在与德、意两国订立的《反共产国际协定》的基础上形成全面的政治军事同盟。日本的这些动向促使美国开始采取行动,试图从经济上遏制日本扩张。

1939年7月26日,美国通知日本《美日商约》将按规定在半年后终止,为进一步对日经济制裁消除障碍。这对日本震动很大。

但美国政府首先注意的还是欧洲的紧张局势。他们认为,对日采取强硬政策可能会加强日本内部主张结成“三国轴心”的强硬派,从而加速战争的到来。美国对日本的退让妥协,

决定了它在以后的美日交涉中处处被动,最终损害了美国自身的利益与世界和平。

至此,美国对华政策已前进了一大步。但是,由于日本队太平洋均势与稳定的威胁还没有成为现实,援华还只是象征性的,目的不是要中国打败日本,而是防止蒋介石政府投降日本,变中国为一个“大满洲”。 美日商约废除后,美国继续向日本供应石油。 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是以缓慢与谨慎为特征的。

实质性的援华和对日制裁在整个太平洋局势和国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后才会出现。

5、 有限禁运

1939年9月二战爆发后,日本加紧排挤欧美在中国的势力。 英、法无力东顾,美国首当其冲。

中国政府要求美国对日本采取强硬的经济制裁措施,但英、法两国却希望美国不要激怒日本,免得它进一步南进夺取它们的殖民地。罗斯福决定在不制裁日本的同时,又要使日本认识到美国实行制裁的可能性。他幻想这一政策有助于日本同美国关系的改善,削弱日本为弥补贸易损失而夺取欧美殖民地的欲望。 欧洲战争刺激了日本夺取欧美在南太平洋上殖民地的欲望。1940年6月29日,日本发表了把“东亚新秩序”扩大到南洋地区的声明。随后,日本逼迫法、英两国先后关闭印度支那和缅甸与中国的边界。中国抗战的形势大为恶化。

摩根索等人建议对日本禁运石油,制服日本。但罗斯福却认为,石油禁运会导致美日冲突,影响全力援英抗德,并危及他的第三次竞选总统。因此他只同意实施有限禁运,即对航空汽油和高级废钢实行出口限制。

日本并不理睬美国的有限禁运,并于1940年7月末提出了《基本国策纲要》,明确了南进作为主要侵略方向,决心尽快结束侵华战争,加紧与德、意联盟寻找良机,作好与美英开战的准备,吞并欧美的殖民地。 同时,日本发表了“大东亚共荣圈”(Greater East Asia Co-Prosperity Sphere)的声明,把西方的殖民地纳入 “圈”内。

1940年9月23日,日本军队开进印度支那北部,迈出了用武力夺取欧美殖民地的第一步。

34

等日本完成对印支北部的占领以后,美国才宣布对日禁运所有废钢铁,并再次向中国提供2500万美元贷款。但这些措施并不足以阻止日本同柏林和罗马缔结《军事同盟条约》,形成法西斯三国轴心。条约规定:任何一方受到目前未参加欧洲战争或中日冲突的一国攻击时,三国以一切政治、经济及军事手段相互援助。条约的矛头直接指向美国。

7、实质性援华与有效制裁日本(全面禁运)

为了达到既要避免直接对抗又要遏制日本的目的,美国决定加强对中国的援助,用中国来拖住日本。 1940年11月30日,美国宣布向中国提供1亿美元的贷款和50架新式战斗机,允许美国人到中国充当志愿飞行员。(陈纳德筹建了飞虎队)

1941年4月13日,日苏中立条约签订。日本南下南洋的政策已非常清晰。

苏德战争爆发,给东亚国际关系带来新的变化。日本政府做出占领印度支那,不惜与英美一战的决定。 7月24日,日本开始侵入印度支那南部,罗斯福下令冻结日本在美国的1.3亿美元资产,意味着停止同日本的全部贸易,包括停止向日本输出它最需要的石油。这一制裁对日本的打击极为沉重。 8月1日,美国宣布对日本实行除大米和棉花以外的全面禁运。 同时加强非律宾防务 。

英国也一再敦促美国对日本采取较为强硬的立场。

8、外交谈判失败,太平洋战争爆发

罗斯福 坚持“先欧后亚”的战略思想,强调在大西洋采取主动,全力援英,在太平洋上仅限于防卫行动,并确定了避战求和的策略原则。

美国试图用外交遏制日本,以避免或推迟战争。日本希望美国缓和制裁。美日进行了谈判。焦点是关于中国。日本坚持占领中国,美国坚持日本必须从中国和印度支那撤军,日美立场不可调和,最终成为通向战争之路。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了珍珠港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大本营。美国飞机与兵舰损失惨重,2323名陆海军官兵牺牲。次日,国会两院一致通过罗斯福的对日宣战咨文。12月11日德国、意大利对美国宣战,同一天美国向德国宣战。

9、30年代的教训—— the American Age P385—386 1)国际政治:美中日关系 The lessons of the 1930s:

The U.S. admitted in the end that its decades-long hope that Japan could be depended on to protect the open door in Asia had been a pipe dream.

(U.S. ---Japan ---China triangle before 1941: Japan was …… the actor , China the acted upon , and the U.S. was the self—appointed referee who judged by subjective rules and called fouls without penalties , until before the end of the contest . This provoked the actor into a suicidal attempt to kill the referee.)

2)国内政治:总统权力扩大(滥用权力abuse of power)

The constitution‘s provisions that outlined how Americans were to go to war in an open , accountable process had broken down .

Historian Robert Dallek notes how ironic it was that in his determination“to save democracy from Nazism ,Roosevelt contributed to the rise of some undemocratic practices in the U.S.‖ However, the isolationists‘ failure to understand the Nazi menace might have pushed FDR into abuses of power that later presidents would repeat for less exalted reasons .

罗斯福时期的外交(二)(1941-1945)

一、争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35

二、对战后世界秩序的筹划

争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成立反法西斯同盟

1942年1月1日,以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为首的26个反法西斯国家在华盛顿白宫签署了一份《联合国家宣言》,宣布各国政府将“保证使用其全部军事和经济的资源”,打败法西斯主义,“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和和约”。这一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最后形成。在维持反法西斯同盟团结、打败轴心国的斗争中,美国的外交活动发挥了很大作用。战时美国外交的首要目标就是动用一切力量,尽快战胜敌人。同时,美国也注意利用自己在反法西斯同盟中的主导地位,扩大影响,寻求一个最有利于美国发展的战后世界环境。

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美、英、苏三国的合作与互助是整个同盟的核心和基础,是主要的。分歧从一开始就存在,随着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越发尖锐,最终导致同盟瓦解,并埋下战后美苏冷战的隐患。

在欧洲战场上,英美苏三国在共同反对希特勒的斗争中,形成了复杂的同盟关系。 2、 欧洲战场:第二战场的开辟问题 1)第二战场的提出与美英分歧:

1942-1944年间,美国在欧洲的主要外交努力放在开辟第二战场,援助苏联和英国抵抗纳粹德国。

第二战场问题是苏德战争爆发后不久提出来的。1942年初苏联向盟国提出两个要求:(1) 承认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获得的领土,包括波罗的海沿岸与芬兰、波兰和罗马尼亚的部分领土;(2)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减轻苏联的压力。

对此,邱吉尔同意斯大林的领土要求,对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缺乏诚意;罗斯福则反对苏联的领土要求,赞成及早开辟第二战场。

(苏美矛盾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扩张概念:苏联要求领土,美国谋求经济扩张。苏联的领土要求与美国建立一个开放世界的目标是不相容的。)

在第二战场问题上,美英存在分歧:

罗斯福认为,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符合先欧后亚的战略,能减轻国内要求把重兵放在太平洋方向的压力。同时,只有尽快帮助苏联打败德国,才有可能在以后打败日本的战争中得到苏联的协助;这一计划也可以作为促使苏联放弃其边界要求的交换条件,按照美国的概念来确定同盟关系。

丘吉尔为了维护英帝国在地中海和中近东的利益,热衷于侧面迂回进攻德国的战略。他认为盟军进攻北非远比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更为适宜。

苏联为了维护反法西斯同盟团结和争取英美开辟第二战场,暂时放弃了边界要求。1942年5月26日苏联和英国签订了《互助合作同盟条约》。6月初美苏、英苏分别发表联合声明,声称双方就1942年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任务达成“全面的谅解”。但美英以条件不具备为由,拒不履行原有承诺,斯大林对此非常不满。

2)北非战役与卡萨布兰卡会议(无条件投降原则)

1942年11月8日美英联军在美国将领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将军的统一指挥下,分三路在法属北非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登陆,迅速击溃维希政府的军队,11日艾森豪威尔与维希政府武装部队总司令让·达尔朗海军上将达成停战协议,史称《达尔朗协议》。美国承认达尔朗对北非的行政管理权。作为交换,达尔朗下令所有法军停止对盟军的抵抗,并由美国支持的另一位法国将军亨利·吉罗指挥北非所有的法军。这就排斥了英国支持的夏尔·戴高乐将军领导的“自由法国”在北非参政的可能性。达尔朗是亲纳粹分子,因此,达尔朗协议立即引起英国和戴高乐的不满和反对。

36

在盟军登陆北非西部之前,英军已于10月23日在埃及境内向德意军队发动了阿拉曼战役,并在1943年1月占领了利比亚,德、意军队从北非肃清的日子已近。在这种新形势下,美英领导人希望与斯大林会晤,讨论年内的战争安排。后因斯大林格勒战役处在关键时刻,斯大林不能参加。罗斯福和丘吉尔遂决定在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会晤。

卡萨布兰卡会议从1943年1月14日开始,历时10天。会上,英方再次强调英美两国目前所拥有的机动兵力和运输舰队无法确保1943年大规模渡海作战,因此最佳的战略则是利用北非战场的胜利,扩大地中海战场,进攻西西里岛,集中力量打击意大利,使之退出战争,并迫使德国分散在苏的前线的兵力。尽管美国军方人士倾向于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但罗斯福却为英国强有力的论据所动。为了清除《达尔朗协议》带来的猜疑和缓和苏联对推迟开辟第二战场的不满,罗斯福宣布了“无条件投降”原则。 这一原则的宣布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无条件投降”原则既表明了美国彻底打败法西斯实力的决心,也向苏联暗示不必再担心德国的复活,因而也就无需再提苏联西部边界安全的要求。

卡萨布兰卡会议后,罗斯福下令加快对苏联的“租借”供应,补偿因拖延开辟第二战场而给苏联带来的损害。

1943年2月初,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终于以苏联的胜利而告终。这一战役成为欧洲反法西斯战场的转折点。这时第二战场的作用已不再是帮助苏联解脱困境,而是如何加快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苏联在欧洲军事地位的改善以及他对西方的不信任程度的加深,增强了美国决策者对第二战场的政治考虑。他们认为苏联目前的这种军事地位和对西方的态度,不仅有可能促使它与德国单方面媾和,而且更有可能使苏联有足够的势力控制整个欧洲。防止上述情况出现的唯一办法,就是尽快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加强西方与苏联讨价还价的地位,防止苏联控制欧洲大陆。

1943年5月和8月两次美英首脑会议上,罗斯福最终说服丘吉尔接受1944年5月在欧洲大陆开辟第二战场的“霸王”计划。此外还有一个应急方案:一旦德国在“霸王”计划实施前崩溃,美军就迅速在欧洲登陆,抢占地盘。这一方案对苏联秘而不宣。

3)莫斯科外长会议(1943年10月19日到30日)和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

“霸王计划”具体日期确定后,斯大林表示愿意就联合作战问题与美英领导人会晤。为此,三国外长先后在莫斯科进行了10天外长会议。会上,苏联最关心的是第二战场的开辟,英国则注意欧洲战时和战后政治问题。美国对战后国际组织最有兴趣。会议发表了《普遍安全宣言》,“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会议还决定在伦敦成立欧洲咨询委员会,研究战后欧洲合作问题。

战时第一次三国首脑会议:1)第二战场问题 罗斯福、斯大林和邱吉尔在德黑兰召开,集中讨论并制定了对德联合作战方针。会上,罗斯福和斯大林一起,排除了丘吉尔巴尔干战略的干扰,最终确定第二年5月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苏联也再次向美国保证,在战胜德国三个月后,对日宣战。罗斯福对苏联的保证非常满意,因为这不仅会减轻美国在太平洋所受的压力,而且意味着削弱苏联在欧洲的兵力部署,从而相对加强美国在欧洲的实力。

2)会议也讨论了战后政治问题。美英表示同意接受苏德战争爆发时苏联西部边界,波兰的西部边界则相应地西移。罗斯福和斯大林认为有必要分割德国,丘吉尔则主张重点严惩普鲁士。罗斯福还提出了战后世界组织的设想。德黑兰会议的成功表明反法西斯同盟的巩固和加强。 4)、第二战场的开辟

美国在欧洲战场上依从英国的局面大概在1944年初结束。美国已经充分动员,在盟军的人力、财力方面已经具有压倒性优势。美国取得了盟军的指挥权。罗斯福几次抵制了丘吉尔推迟开辟第二战场的图谋。1944

37

年6月16 日,盟军在法国北部诺曼底登陆,8月,盟军在法国南部登陆,配合“霸王”行动。8月25日,盟军解放巴黎,法国重新获得同盟国的地位。

第二战场外交既涉及军事战略的选择,又事关欧洲政治前途的筹划。英美的拖延,增加了苏联抗击德国势力的负担,造成了苏联对西方国家战略意图的怀疑,损害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之间的信任和团结,成为以后冷战的潜因。

2、亚洲战场:(战时美中关系)

美国在亚洲的军事方针是打外围战,避免与日本发生正面交锋。 1)维持中国战场

在亚洲,美国的外交重点则是设法维持中国战场,拖住日本陆军主力,争取中国作为反攻日本的基地。(1942——1943)

1942年初美国倡议成立盟国中国战区,由蒋介石任最高统帅,并派遣约瑟夫·史迪威中将作为中国战区参谋长。作为维持中国抗战士气的必要措施,美国国会于1942年2月批准向中国提供5亿美元无偿贷款。史迪威刚到中国就受命指挥5万中国军队入缅作战,保住中国唯一的对外陆上通道——滇缅公路。

在缅甸南部,中、美、英三国进行了二战中的一次盟军联合作战行动。但因英军的仓皇败退和战役指挥通讯系统的混乱而惨败。中国唯一的一支机械化部队几乎丧失殆尽。滇缅公路被切断后,美国开辟了从印度北部阿萨姆飞越喜马拉雅山到中国昆明的空中运输线,史称“驼峰空运”。有限的空运物资主要为在华美国空军服务,但多少也给蒋介石带来心理上的安慰。

为了显示盟国的团结,增强中国抗战的士气,弥补物资援助的不足,美国政府还作出一种姿态,废除了在华治外法权。但这一行动并不是西方“承认中国固有平等权利的结果”,而是维持蒋介石留在抗战阵营中的一种手段。美国鼓励中国政府抗战士气的另一行动是,废除了一系列排华法,给与中国移民与其他国家移民一样平等的入境限额。

2) 开罗会议与《开罗宣言》

1943年10月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通过了一项《普遍安全宣言》。为了加强美国在未来国际组织中的地位,赫尔不惜以减少“租借”援助为威胁,促使苏联同意中国也加入到宣言的签字国之列。

中美战时合作在1943年11月22日——26日的美、中、英三国开罗首脑会议上达到了顶峰。虽然罗斯福这时 比以往更清楚地认识到蒋介石军队的腐败与无能,并开始怀疑这支军队能够承担反攻日本的责任,但他的着眼点还是在战后国际政治格局中如何利用中国这张牌。会上,美国向中国保证,盟国必将彻底打败日本,直至其无条件投降;归还日本自甲午战争以来侵占中国的一切领土;支持中国作为四强之一参加战后国际组织。美国的这些保证集中体现在美中英三国《开罗宣言》。通过《宣言》,美国力图实现如下目的:(1)确保中国战场的存在;(2)利用中国抗衡战后苏联和英国在远东的影响,并对付日后可能东山再起的日本;(3)视中国作为美国在世界和亚洲国际舞台上的小伙伴和代言人。

3)缅北战役和史迪威事件

在1943年11月的开罗会议上,史迪威在陆军参谋长乔治·马歇尔的支持下,促使美英首脑批准1944年初南北夹攻缅甸的“海盗计划”。但丘吉尔在随后的德黑兰会议上,以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无法在南缅实施两栖作战为借口,迫使罗斯福取消了这个计划。但反攻心切的史迪威不顾蒋介石要求按兵不动的命令,在1944年初毅然率领由他亲自整训装备的驻印中国军队三个师,发动了缅北战役。同时他一再请求罗斯福向蒋介石施加压力,促使后者下令中国远征军从云南西部出兵,配合缅北攻势。马歇尔坚决支持史迪威的行动。在他的影响下,罗斯福接连四次向蒋介石呼吁,并以停止对华“租借”供给相威胁,迫使蒋介石在4月初下令由美国整训的远征军横渡怒江。美国军事上的这一高压政策为随后的“史迪威事件”埋下伏因。

38

缅北战役在军事上只有局部意义。从1943年底开始,美国军方已经改变了打败日本的战略,不再把中国作为反攻日本的主要基地,而打算利用B-29重型轰炸机 ,并采取跳岛战术,从太平洋直接进攻日本。1944年10月美军重新占领菲律宾,并以此为基础轰炸日本。美国军事战略的改变固然与跳岛战术的成功及进攻性武器系统改善有关,同时也是对国民党军事力量失去信心的结果。 同时,美国政府开始考虑利用中共抗日力量。

史迪威和一批驻华使馆中具有现实主义眼光的外交官,主张联合和利用中共的恶抗日力量。史迪威曾正式向蒋介石提出要武装中共的军队对日作战,要求美国政府同中共发生直接联系。对此,罗斯福态度积极。 1944年6月,罗斯福派副总统亨利·华莱士作为特使访华。华莱士的使命是:要求蒋介石停止反共,与共产党联合抗日。蒋介石被迫同意美军“观察组”进驻延安,但坚决反对美国与中共采取任何联合军事行动。

华莱士的中国之行加深了罗斯福政府对中国局势的理解。他向罗斯福指出,尽管美国政府现在只能支持蒋介石,但中国以后很可能出现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府。

1944年7月罗斯福向蒋介石连发了四封口气一次比一次强硬的电报,要求蒋介石任命史迪威为在华盟军总司令,指挥包括中共军队在内的中国所有地面部队。蒋介石对此软抗硬顶,先是推托需要一段时间,并要罗斯福派特使来华调处他与史迪威的关系。及至要求由他来控制“租借”物资分配权并把中共部队排除在史迪威指挥权之外,最后干脆以“难以共事”为由,要求调走史迪威。这一冲突在中国现代史上称“史迪威事件”。(实际上是借此来发泄对美国政府的不满,维护中国政府的权力)。

罗斯福急于让史迪威执掌中国军队统率权的行动,除军事需要外,还有一个秘不示人的政治考虑,即在中国建立由美国人控制的军事指挥体制,以左右中国政局,以及避免苏军进入中国东北可能带来的纠葛,最终实现美国掌握亚洲局势的目标。

在“史迪威事件”中,罗斯福过低估计了蒋介石不惜一切代价维护自己独裁统治的决心。蒋介石抓住美国担心失去中国战场的心理,并把罗斯福的特使帕特里克·赫尔利拉到了自己一边。10月初他们两人联名要求罗斯福召回史迪威。

这时正在争取第四次连任的罗斯福不愿承担“失去中国”的责任。因此,10月18日罗斯福下令召回史迪威,任命艾伯特·魏德迈中将接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和在华美军司令。对蒋介石而言,这是一个理想的人选。魏德迈在思想上是个顽固的反共产主义者。

4)赫尔利对蒋介石政府的支持(国共联合——支持蒋介石)

1944年11月在蒋介石的保举下,赫尔利由特使转任驻华大使,接替高思。在出任驻华大使前夕,赫尔利由重庆飞抵延安,向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提出实现国共统一的五点建议。这个建议是经过蒋介石和罗斯福认可的,其核心是要中共交出武装,听命于蒋介石。中共对此提出五点修正意见,强调首先成立民主的联合政府,然后再统一全国军队。赫尔利认为这一新建议是解决问题的实际可行的方案,以证人的身份与毛泽东一起在协议上签了字。

国民党政府拒绝五点建议,坚持一党专政,共产党交出军队。赫尔利转而支持蒋介石。他还同时密函准备参加雅尔塔会议的罗斯福,把谈判失败的责任推给中共和与中共有联系的美国外交及情报人员。他建议罗斯福在会上争取斯大林和丘吉尔对蒋介石政府的支持,以此来压迫中共“就范”。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罗斯福以出让中国东北权益为代价,争取到苏联对蒋介石统一中国的支持和参加对日作战。通过雅尔塔协定,罗斯福实际上把美国与蒋介石政权系在了一起。

召回史迪威标志着美国有条件军事援华政策的结束,雅尔塔协定则意味着美国无条件支持蒋介石政策的明朗化。在政治上无条件支持蒋介石的同时,美国还加快对中国的军事和财政帮助。至此,美国对华政策完全陷入援蒋反共的泥坑。

二、对战后世界秩序的筹划

1、FDR的政治逻辑:强权是国际关系中的基本现实。

强权应当以一种负责任的方式进行实施。

维持秩序与安全要靠国际合作的原则而非过时的均势。

39

30年代的邪恶是一种失常状态。而部分体现了威尔逊原则的20年代才基本上是正常的。 为防止历史再次重演,必须坚持两点: 美国对国际政治的积极参与。 防止过分经济民族主义的组织。(Bretton Woods 、 IMF 、 WB)

2、战后世界新秩序的基本精神: 1)、四大自由 Delivered on the 77th congree ,,Jan.6 ,1941.… 2)大国合作(四国警察)维持集体安全 美英联合—— 美苏联合——四国警察 大西洋宪章 The Atlantic Charter

1941.8.8, FDR秘密飞到纽芬兰 Newfoundland与Churchill 举行了战时第一次会晤。 两人发表了关于战争目的的联合声明。 The war was to be fought to protect : 1) self-government by all. 2) freedom of the seas ;

3) a postwar ‗general security‘ system ; 4) freedom from fear and want ;

5) a fair economic system.(guaranteed equal access to wprld wealth to all states,great or small ,victor vanquished.) 3、具体内容: 布雷顿森林体系 联合国

三、罗斯福战时外交研究

1、战时会议 2、 第二战场外交 3、 战时对华政策 4、战时对拉美政策 5、 战时中东政策 6、筹划战后世界秩序

FDR战时外交在两个方面受到批评

FDR was too idealistic. (U.S.---SURR relations )

FDR 没有利用美国的力量和影响去实现他的理想。

I dream dreams , but am , at the same time ,an intensely practical person.. -----FDR (practical idealist) 美国外交政策 必用资料介绍

《美国对外关系文件》(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简称FRUS)

Th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series is the official documentary historical record of major U.S. foreign policy decisions that have been declassified and edited for publication. The series is produced by the State Department's Office of the Historian and printed volumes are available from the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FRUS begins with the administration of Abraham Lincoln in 1861. There are two cumulative indexes covering 1861-1899 and 1900-1918. The organization of FRUS is generally chronological, but the dates of the volumes do not necessarily reflect the dates of documentary history. For example, the volumes for 1900-1918 do not include the records dealing with World War I or the Russian Revolution. Each volume has a subject and author index. There is also typically a table of sources and abbreviations at the beginning of each volume.

Many volumes published since 1945 are available online on the State Department website that is maintained by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 A full description of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including a

40

listing of the online FRUS volumes, is available from the Office of the Historian website.

从1861—1960这一阶段的文件在威斯康星大学网站上(http: www.wisc.edu/)可以查到,1961—1976年的文件在美国国务院网站www.state.gov上。目前解密的外交文件到1976年。

全球扩张时期的对外政策

马汉在19世纪90年代写就的文章,1900年集成《亚洲问题》一书出版。《The Problem of Asia》

马汉预言:20世纪是文明冲突的世纪,是斯拉夫民族和盎格鲁撒克逊民族争夺世界的世纪;竞争的主要舞台在中国,因为中国数亿人口会使世界均势发生改变;这场竞争决定世界是专制还是自由,是解放还是奴役,盎格鲁撒克逊民族领导的世界会给世界带来自由和解放。——美国外交传统及其缔造者 第164页。

第一章 杜鲁门政府的外交政策: 第二章

美国称霸全球战略计划提出(1945-1953) 二战后的国际形势与美国对外政策大调整的酝酿 国际关系的巨大变化及其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对于整个国际关系史和美国外交史来说都是划时代的大事。它对战后世界的政治格局具有深远的影响,也成为美国走向全球扩张的起点。 1)西欧在国际事务中居于支配地位的时代成为过去

近300年来,特别是19世纪以来,欧洲曾经是世界政治的中心。维持以欧洲均势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成为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打破了这个传统的格局。德、意、日三国在战争中一败涂地,被迫退出了争霸行列。英法虽为战胜国,但他们都已筋疲力尽,遍体鳞伤,再不能保住战前的地位,同样退出了争霸行列。

2)美苏两极结构逐步形成

战后初期美国首先上升到称霸世界的峰巅。美国是交战国中唯一没有遭到战火破坏的大国,而且由于在战争期间供应苏英等国军火物资,成为“反法西斯国家兵工厂”,二战后初期实力已空前加强。当时,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的一半以上,出口贸易的将近三分之一和黄金储备的几乎四分之三,以及世界谷物收获量的三分之一。它还是世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和债权国。大战期间美国的军事力量也变得异常强大。到战争结束时,美国军队曾达到1200万人的高峰,分驻在世界50多个国家。它还一度垄断了原子弹。

The USSR rose, Britain declined, China floundered(挣扎、踌躇),and the U.S. galloped( 飞奔)…… By the end of the war ,in one historian‘s words,the United States had become the global workshop and banker,umpire(仲裁人)and policeman ,preacher(传道者)and teacher .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 . VOL.2 P215 正是这样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为其全球扩张创造了条件。美国的政治野心也与它的实力同步增长起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另一个重要结果是苏联的崛起。无论在政治还是军事上都正在变成一个可以与美国平起平坐的超级大国。

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说:“希特勒最大的犯罪就是他的失败使苏联得以对欧洲部分地区施加影响。”尽管美国在全世界保持着优势地位,但美国领导人仍有很大的顾虑。政治上怕斯大林,怕社会主义。经济上怕随着和平的来临,经济会重新转向衰退。战后初期,美国面临一个严重的从战时经济转向和平经济可能出现的经济衰退问题。大量军事订货的消失和大批军人复员立即造成大规模失业的威胁。

随着美国国力的增强,美国在世界经济形势面前反而变得脆弱起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是自给自足的,特别是在能源和钢的生产方面。但是由于日益增长的综合经济与战后年代廉价能源的发展,美国日益依靠外国资源。总之,由于种种原因,战后美国需要开放世界市场。这样,向全世界扩张,就成为美国维持其经济从而维持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需要。

41

但是,美国要实现霸权主义的野心却遇到了严重的障碍。在美国看来,第一个也是主要的障碍来自苏联。第二个障碍来自发展中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民主力量。第三个障碍来自觉醒了的亚非人民。美国把以上障碍最终归罪于共产主义和苏联。

正是出于全球霸权主义的需要和对战后形势的上述估计,美国外交政策决策人在总体上以苏联为对象,对战后美国对外政策进行了大规模调整。

2.对外政策大调整的酝酿与“遏制”政策的逐步形成 早在二战期间,美国已在考虑对付苏联的问题。“遏制”这一词汇和概念,事实上,从1941年起就充斥于华盛顿官员们的头脑。1945年就任总统的哈里·杜鲁门,在追求世界霸权的战略目标上与罗斯福完全一致。所不同的是:他加紧把罗斯福纸上的“蓝图”转变为全面展开的称霸活动;把罗斯福同苏联战时的“合作”转变为战后以苏联为主要敌手;把罗斯福主要通过国际组织建立世界霸权转变为主要运用直接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手段向外扩张。他为制定以苏联为敌手的“冷战”和“遏制”政策进行了紧张的准备。

(1)东欧问题 杜鲁门政府首先抓住东欧问题大作文章。他对于波兰成立的以波兰工人党领导的华沙临时政府为基础的全国统一政府极为不满,大造反苏舆论。在1945年9月的伦敦外长会议上,美国就开展对苏强硬外交。1946年1月初,杜鲁门攻击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拒绝承认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甚至以原子弹相威胁。

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应杜鲁门的邀请,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富尔敦发表了“铁幕演说”。丘吉尔在演说中攻击“共产主义威胁”,他说,“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亚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坐落着中欧和东欧所有古国的都城。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非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不仅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屈服于苏联的势力影响,而且受到莫斯科日益增长的高压控制”。这一演讲为反对苏联和一切自由民主力量定下了调子,把反共的迷雾散布到世界各地。

(2)伊朗、土耳其问题 美国利用苏联同伊朗、土耳其的争端,大力宣传反苏,败坏苏联的国际声誉,趁机扩大美国的势力范围。

在伊朗问题上: 二战期间,英、苏、美曾根据“战时需要”,分别驻军伊朗。美英军队在日本投降后开始陆续撤走,苏军没有撤出伊朗的意向,并于1945年12月16日在苏军占领区正式成立了“阿塞拜疆民族政府”。美国为夺取伊朗石油资源,控制这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国家,便利用这一事件扩大事态。在美国支持下,伊朗向联合国安理会对苏联提出控告。苏军于1946年5月全部撤出伊朗后,美国立即乘虚而入,通过所谓的经济、军事“援助”和“贷款”,大举渗入伊朗。不久之后,这个亚洲国家以(提供)军事基地和(接纳)军事顾问团而完成了变为美国卫星的过程。

在土耳其问题上: 1945年6月,苏联向土耳其提出归还卡尔斯和阿尔达汉两个边境地区,在达达尼尔海峡地区给予苏联以陆海军基地等要求,美国利用这一问题大肆渲染反苏情绪。1946年初,苏土关系日益恶化。2月下旬美国决定派遣一支特遣舰队,开往东地中海,支持土耳其抵抗苏联。在显示武力的同时,美国还进行了经济渗透。到1946年,美国已替代了德国,成为土耳其贸易上的最重要国家。美国在地峡地区的影响不断扩大。

(3)“遏制”(containment) 政策形成

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在莫斯科选区的选民大会上发表演说。指出,战争是“在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的必然产物”。只要资本主义存在,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声称共产主义同资本主义是互不相容的,另一场战争不可避免。他号召在新的五年计划期间增加生产,以“保证我们的国家能够应付任何不测事件”。根据这一计划,国防物资产量将增至目前的3 倍,斯大林还提出“消费品的生产须让位于改进军队装备”。

42

根据他的预测,与资本主义西方的对抗将于20 世纪50 年代爆发,那时美国将会处在另一场萧条的深渊之中。

斯大林的演说在美英等国的当权派中引起强烈反响。华盛顿被惊呆了。就连自由派的最高法院法官威廉·O·道格拉斯都称之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宣战书”。沃尔特·李普曼写道,自斯大林决定将军事实力列为其主要目标之日起,美国就只有如法炮制,别无选择。美国当局认为,苏联是其实现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必须组织对抗力量对苏联加以“遏制”。

此时,乔治·凯南向国务院发回的一份对战后苏联的“理论、意图、政策和做法”以及美国应采取的政策提出了分析和建议,为美国“已经采用的‘强硬’政策提供了一个逻辑依据。”1946年9月24日,总统特别顾问克拉克·克利福德提出《美国与苏联关系》的报告,比较完整地阐述了针对苏联的“遏制战略”。这就是“美国必须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强大到足以抑制苏联,使苏联的势力范围限于目前它的地区。”报告要求“遏制战略”的视线朝向“中间地带”,朝向全世界。

为了顺利贯彻其全球战略,杜鲁门撤换了罗斯福内阁的大部分成员,加强了军事及情报部门,建立了国防部,任命了国防部长,并新设作为政府独立机构并对总统负责的中央情报局。

1946和1947年间,美国为了称霸世界,已经决定结束战时的对苏合作政策。这时的苏联,主要致力于维护自己的胜利果实,确保自身的安全和它在东欧的利益。但在伊朗和土耳其,苏联的行动已经超出了这个范围,苏联的某些大国沙文主义错误恰恰被美国利用来进行反苏宣传。美国以对苏实行强硬方针来扩张它自己的势力。一个以遏制苏联为特征的全球战略已酝酿成熟。这个战略具体体现为1947年3月出现的杜鲁门主义。

称霸全球的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和“冷战”的开始 杜鲁门主义的产生

早在1945年9月召开伦敦外长会议时,杜鲁门就决定要宣布存在着一个分裂的世界,并表示美国决心要对其中的一个阵营进行圣战。但当时美国国内外人民钦佩苏联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的重大贡献,怀念和苏联人民并肩作战而结成的友谊,他们希望美国政府与苏联继续友好。因此,“杜鲁门主义”不得不被推迟发表。

即使到了宣布杜鲁门主义的前几个月,美国仍然难以制造出正当理由掀起反苏浪潮。但美国却面临着一个越来越难以驾驭的中间地带。欧洲共产党正扶摇直上,希腊民主军越战越强,印度和埃及的独立运动规模空前,一系列亚洲国家也在积极争取独立,尤其是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已经处在全面反攻的历史转折点。美国越来越感到,这是对它自身的巨大威胁。美国国务院认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对上述地区的控制,美国的剩余物资,只有用在新兴国家,对他们的物质建设起主导作用时,才能消除过去曾经毁坏了美国战前经济的‘繁荣和衰退相互交替’的周期病。

在“繁荣与衰退相互交替”的威胁之下,美国经济正在走下坡路。虽然当时靠重建欧洲维持出口,但欧洲人很快就缺少美元,付不起货款。美国面临着重新失去欧洲市场和欧洲动乱的前景。特别是当时美国正处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端。这场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新科技革命使世界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大大缩小。这就为美国向外扩张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对市场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技革命导致了一系列新的科学部门和产品的出现,这些部门要求有最高的出口定额,这些科学产品的大批生产只有在世界市场有保证的条件下才有可能。

1947年2月21日英国政府发给美国政府两份备忘录。英国表示,由于军事和战略上的原因,不应该允许希腊和土耳其落入苏联的控制之下,但由于英国国内经济困难,英国无法再给希腊和土耳其以经济和军事的援助,希望美国挑起这副担子。杜鲁门政府立刻意识到,英国此刻已将左右世界局势的这一任务移交给了美国。这是美国政府期待的天赐良机。

希腊和土耳其扼东地中海,地处国际交通要道的汇合点,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腊和土耳其一直是英帝国的势力范围。大战期间,希腊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在反法西斯占领者的战

43

火中发展壮大。美国把西欧和中欧共产党力量的发展统统说成是苏联渗透和颠覆的结果。认为美国必须采取措施去加强那些受到苏联侵略或共产党颠覆威胁的国家,这不是为英国人火中取栗,而是保卫美国的安全,是保卫自由本身。

杜鲁门主义和美国对苏“冷战”的全面展开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向国会两院联席会议宣布了“杜鲁门主义”。他说,希腊正遭到由共产党人领导的恐怖主义活动的威胁,一旦它作为独立国家“殒落”,不但将对其邻国土耳其产生直接严重的影响,还会危及整个中东地区,并且对全世界都具有灾难性。 他攻击说,“通过直接或间接侵犯而强加于各国自由人民的极权政体,削弱着国际和平的基础,因而也危害着美国的安全。”杜鲁门要求国会授权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经济援助,并派文职和军事人员前往希、土,监督美国援助的使用。杜鲁门自己解释这一政策时说:“这就是美国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他说,今后“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杜鲁门主义远不止是援助希、土的一项具体的政策声明,而是一个在反共意识形态掩盖下的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张美国势力的外交总战略,是对苏联发动全面“冷战”的宣战书。美国政府在反共的旗号下,实行全球干涉。 杜鲁门主义的产生标志着美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转变,表明美国已进入全球扩张的新阶段。 杜鲁门主义的反共思想,自从二战以来,已以压倒一切的优势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杜鲁门的全球战略,在马歇尔计划中得到了大规模推进。

对美国而言,欧洲对美国有着重大的战略利益。东欧已经丧失了,西欧就是美国的前沿阵地,美国失去了西欧,就要退而下海,面临固守美洲大陆的危局。而且,美国在西欧经济利益巨大。从全世界军事与工业潜力来看,西欧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地区之一。美国国内经济要维持繁荣也离不开西欧经济的复兴和繁荣。美国要“遏制”苏联,称霸世界,首先就要保证西欧这块资本主义阵地。如果西欧由于经济凋敝、政局动荡或发生革命而最终落入苏联的势力范围,对美国来说是不堪设想的。当时西欧经济和政治形势都十分严峻。

战后的西欧贫困、衰弱,一蹶不振。严重的经济状况引起社会动乱。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法、意共产党威信空前提高。这些不仅使西欧统治阶级惶惶不安,也使美国统治阶级看到复兴欧洲乃是关系美国称霸世界的全局问题。因此,为了稳住西欧各国资本主义制度,从经济上政治上进一步控制西欧,并由此对苏联进行“遏制”,同时也为了摆脱美国统治集团已预感到的即将来临的经济危机,在杜鲁门的授意下,马歇尔研究炮制了一个所谓“解决欧洲问题的建议”,即后来的“马歇尔计划”。

1947年6月5日,国务卿乔治·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说,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他一开始就强调欧洲的经济困难,说欧洲是一片废墟,补救办法在于美国的援助。他指出,“美国应该尽其所能,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这是合乎逻辑的。否则就不可能有稳定的政治与有保障的和平”。“我们的政策的目的是恢复世界上的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由于各种危机的发展,我们决不能把这种援助放在零星付给的基础上。美国政府将来给予的任何援助应该是根治疾病的药品,而不应该是暂时止痛的镇痛剂。任何愿意协助完成恢复工作的政府都将得到美国政府的充分合作。任何图谋阻挠别国复兴的政府,都不能指望得到我们的援助”。最后他讲到这是欧洲人的事,欧洲必须首先倡议,将欧洲作为一个整体,提出通盘复兴方案,然后美国尽力支持这个计划。 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控制西方同盟和对抗苏联的更为具体的方案。计划提出后立即得到西欧各国的响应。马歇尔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西欧经济渡过了困难时期,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秩序,防止了革命的爆发。对于美国经济来说,美国通过国家财政开支,用纳税人缴纳的前驱援助西欧,再由西欧向美国购买物资,这样做对美国的商品输出大有好处。而且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迫使欧洲国家及

44

其殖民地都要以对待本国居民的同等条件,向美国投资者开放。这样,美国似乎找到了一种途径,把“遏制”共产主义的计谋与制造商、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马歇尔计划的推行是美国尝到了“遏制”政策的甜头。

在马歇尔计划的执行过程中,美国始终把争取欧洲统一作为其对欧政策的核心,以使美国有一个“更具内聚力的势力范围”。掌管美国援助的分配和使用的经济合作署先后与一系列受援国签订多边和双边协定,逐步削减了西欧国家之间的关税壁垒,取消了一些贸易限额,并成立了西欧支付同盟,以促进西欧贸易和支付自由化。这些都有利于西欧经济一体化。

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加紧扶植西德

随着经济渗透而来的,是美国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对西欧各国的干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正是“马歇尔计划”追求的一个政治目的。在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同时,美国便着手策划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组织遏制苏联的军事政治集团。

《布鲁塞尔条约》 就西欧国家特别是英国、法国而言,它们也有组织军事政治集团的愿望。1948年3月,英、法、比、荷、卢五国代表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缔结《布鲁塞尔条约》,有效期50年。以军事同盟为核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的“合作和集体防御条约”。主要目标针对苏联。成员国希望得到美国的支持。

范登堡决议案 条约签字后第五天,美、英、加代表在五角大楼开会,商议建立大西洋军事体系问题。 美国的孤立主义传统是一个障碍。美国同欧洲结盟必须逾越这个障碍。1948年6月11日,参议员范登堡提出的决议案被国会通过,美国可以参加区域性和其他集体协议。这一决议被认为是美国孤立主义终结的标志。

《北大西洋公约》 1949年4月,12国(美、加、英、法、比、荷、卢、葡、意、丹、挪、冰)外长在华盛顿正式签订《北大西洋公约》。主要内容包括一个简短的序言和14项条款。它宣布,任一缔约国的领土完整、政治独立或安全遭受威胁时,各缔约国应共同协商。最重要的是公约第五条:“各缔约国认为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各缔约国承担“采取必要的行动”的义务,包括使用武力在内,以恢复并维护被大西洋区域的安全。8月24日,公约生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正式建立。1952年希腊、土耳其加入,1955年西德加入。

北约成立后,美国控制了北约的“一体化”军事机构,为北约制定了军事战略,实际上就是把美国的军事战略作为各成员国军事活动的基本原则。北约的建立,加强了美国对西欧国家的控制,并在欧洲大陆组成了一个遏制苏联、东欧的弧形包围圈。“欧洲已成为美国‘防御的最前线’”。

北约的中心目标之一是重新武装德国,使之在该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这关系到美国对欧战略的全局。 当时的实际情况是,1)参加北约的西欧各国正为经济复兴而忙碌,而且事实上并未感受到如美国宣传的那种来自苏联的巨大的压力。他们对北约事务还缺少美国希望的那种热情,也不能提供充足的兵源。2) 1949年底苏联拥有原子弹的消息和3)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更给了美国重新武装西德的借口。1949年9月20 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成立为美国把西德拉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创造了条件。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就更加卖力地重新武装德国。

5、NSC68号文件:美国国家安全的目的和纲领

1950年4月14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拟定。文件详细分析了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美苏两个权力中心形成),苏联外交政策的根本意图及其实现此种意图的能力、美国政策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应该采取的步骤与措施。 结论:为了发展我们的根本价值观念和我们的国家安全,要求我们必须采取冷战的战略。 正式把遏制作为一种国家战略。9月30日经杜鲁门批准,68号文件成为美国进行冷战的战略蓝图。

战后出现了美苏两大权力中心,苏联企图把它的绝对权力强加给世界的其他地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苏联往往会以暴力或非暴力的方式制造冲突。美国作为对立于苏联的另一权力中心和反对苏联扩张的堡垒,成了它的“主要敌人”。苏联为了实现其战略目标,必然想方设法暗中破坏或摧毁美国的 完整和活力。

45

美国的宗旨是确保自由社会的完整和活力。美苏对立是自由与奴隶制的较量。这种对立和较量是全方位的,也是综合实力的较量。对此,美国实施“遏制”政策,达到以下目标:1)限制苏联势力的进一步扩张;2)揭露苏联主张的欺骗性;3)促使克宫缩小其控制和影响;4)总的来说,在苏联制度内部培育破坏性的种子,使克宫至少也得改变行为,以符合公认的国际准则。

为此,美国对苏联要进行全方位、全面的遏制;加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抗,强调军事实力,提出核威慑;加强同盟国的关系。

6、向亚非拉不发达国家渗透扩张的“第四点计划”

1949年1月20日,杜鲁门在第二届就职演说中把美国的外交政策概括为四点:(1)支持联合国;(2)鼓励欧洲经济复兴;(3)建立大西洋军事和政治联盟;(4)向落后国家提供技术援助。这第四点就是以后针对亚非拉的所谓的“第四点计划”。杜鲁门宣称,这是反共的需要,并将给美国资本家带来好处。他认为,“第四点计划是我们对受共产主义统治威胁的国家援助的具体表现。第四点计划是和我们保证这些国家在衣、食、住等条件方面得到适当改善,从而防止共产主义在自由世界扩张的政策相辅相成的”。从这个角度看,第四点计划同马歇尔计划一样,也是遏制政策的一部分。美国正是利用这种“援助”,竭力排挤老殖民主义国家的势力,推行它的新殖民主义。根据计划向不发达国家派遣美国顾问,在很大程度上为美国垄断资本渗入这些国家打下有利的基础。美国同亚非拉许多国家缔结了“技术合作”协定,从而促进美国资本向国外输出。这是美国向落后国家实行“技术殖民主义”的一个标志。通过“援助”,美国在许多国家获得了矿产资源开采权,而受援国在技术上、经济上乃至政治上都形成了对美国的依赖关系。

7、独占日本和《日美安全条约》的签订

美国对日本实行单独占领。1945 年8月29 日,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发布《美国战后初期对日方针》,最终目的是保证日本不再成为美国与世界和平及安全的威胁,建立一个支持美国目标的政府。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与民主改革,重新制订日本宪法。1947年日本宪法制订。日本从一个专制主义的国家变成民主国家,天皇制的专制统治变为君主立宪制。宪法剥夺了日本进行战争与武装的权利。与此同时,对日本进行经济改革。废除地主制,实行土地改革,使日本自力更生。

1948年末美国对日本政策进行调整:1)以日本代替已经垮台的蒋介石政府,把日本作为美国在亚洲推行侵略政策的前哨基地和反共堡垒。2)美国通过战后改革实现了对日本的控制后,就积极着手把统治大权交给日本保守政权。为此,美国着手与日本进行媾和活动,结束军事占领。

美国政府公开宣告,美国现在的政策是,从改革转移到经济复兴上,把日本扶植为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重建经济优势,以便抑制在远东发生的极权主义势力的战争威胁、,使它成为反共基地。

旧金山体制:1951年9 月8 日,包括日本在内的49 个国家签订《旧金山和约》,该约规定,日本与盟国间的战争状态“自日本与该盟国间所缔结之本条约生效时起,即告终止”。日本放弃二战期间征服的领土,日本的主权限于本土范围内。 同一天,美日签订《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同意美国军队留驻日本,以防止日本受到所谓外来攻击与内部骚乱,美国人及其家属享有种种特权。以《旧金山和约》以及《日美安全保障条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战后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体制,一般称为“旧金山体制”。它是东西方冷战与热战加剧形势下的产物,是美国在亚洲实行遏制战略的工具,日本成为美国冷战中的盟国。

1951年8月30美国与菲律宾签订《美菲共同防御条约》,1951年9月1日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签订《美澳新安全条约》,1951年9月8日与日本签订《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日本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反共包围圈上的重要堡垒。这样,自阿留申群岛至日本、韩国、琉球群岛、台湾、菲律宾,甚至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军事防线彻底建立起来了。

46

8、美国对华政策

中国在战后美国全球战略计划中虽不及西欧重要,但也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为了把中国变为自己独占的附庸国,美国自二战后期起,逐步推行了一条扶蒋、限共、反共的反动政策。

但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武装是这项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障碍。靠美国直接出兵来消除这一障碍,既不可能又不划算。于是美国采用了两手策略:一手是促蒋介石举行和谈,诱骗中国共产党交枪入阁,统一于腐败的国民党政府;一手是出钱出枪,支持蒋介石准备内战,妄图以武力消灭中国共产党或逼供就范。

抗日战争胜利前后,美国为了帮助国民党政府,支持蒋介石“统一中国”,采取了两项重大措施:一是以盟军最高统帅名义,命令在华日军只许向蒋介石及其代表投降,而无理剥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接受日伪投降的权利。二是离间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争取苏联支持蒋介石政府,以便在国际上孤立中国共产党。

中国内战展开后,蒋介石进一步投靠美国。相继与美国签订出卖主权的条约,使美国获得了中国的领土权、领海权、领空权、内河航行权、商业特权、外交特权。但蒋介石政府的失败使美国的对华政策遭到同样的厄运。正在这时,苏联试制原子弹获得成功,打破了美国对核武器的垄断,美国的原子外交化为泡影。中国人民的胜利和苏联原子弹爆炸极大地震惊了美国朝野。虽然美国一些有识之士曾试图说服美国政府与中国建立一种正常的关系,但是,反共主义的顽固性和对于失去中国不肯善罢甘休的态度,终于使美国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日起就采取了一条遏制、孤立和反对中国的路线。

9、侵朝战争

在美国看来,朝鲜地处能够打击东亚任何地区的有利位置,因而把对朝鲜的控制看作是其反对中、苏和称霸世界的重要一环。早在二战后期,美国就想独占整个朝鲜。但由于苏联对日宣战与苏军迅速南下,使其独占方案难以实现。后确定以北纬38°为受降线,后来变成了美苏两个军事占领区的分界线。朝鲜被分割成了两个国家,并向着不同方向发展。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6月27日,美国政府宣布正式参战,并在联合国的旗帜下,纠集15国军队组成由麦克阿瑟担任总司令的“联合国军”向朝鲜进发。这是战后美国打着联合国的旗号进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侵略战争。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并肩战斗,把侵略军赶到三八线附近,取得重大胜利。 美国发动侵朝战争连遭挫折,使美国与西方盟国之间的矛盾扩大了。英法等国担心美国陷在朝鲜不能自拔,会削弱在欧洲对付苏联的力量。美国国内也对这场战争争吵不休。1951年7月,美国被迫接受朝鲜停战谈判的建议。

美国在中国和朝鲜的失败对美国统治当局的打击是巨大的。但是,这两场大败被美国用来煽起反共歇斯底里狂。其恶劣影响延续到整个五、六十年代,使得美国决策当局在急剧变化了的国际局势面前,仍旧死死抱住已过时的政策不放,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战后初期,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处于称霸世界的极盛期。 杜鲁门主义的出笼标志着美国向着全球扩张所实行的根本性转变。抛出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对苏“冷战”与“遏制”、推行“第四点计划”、扶蒋反共及进行侵朝战争等等,都是全球扩张计划的组成部分和环节。但是,美国企图称霸世界与其力量不足的矛盾从战后初期就表现出来。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给美国以沉重打击。朝鲜战争使美国在其侵略史上遭到了第一次失败。这又显示出美国极度扩张政策中的脆弱性。

关于乔治·凯南及其遏制战略

乔治·凯南(George Frost Kennan,1904年2月16日 - 2005年3月17日)是美国外交家和历史学家,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遏制政策(policy of containment)始创人。

47

1904年2月16日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的密尔沃基,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专修历史,1926 年进入外交界,成为职业外交官和“苏联通”。

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从昔日盟友转变为敌手。1946年2月22日,时为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的凯南向华盛顿发了一份长达8000字的电报(史称“八千字电报”或“长电报”),分析了苏联行为的动机并提出美国的对策。这份电报深受美国政府一些高层官员的欣赏,进而改变了凯南的命运,使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外交官变成一个在决策圈中“说话算数”的人物。

1947年,凯南出任美国国务院政策计划室首任主任,参与美国对外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美国政府战后初期所推行的复兴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对日政策、分裂苏联集团的“楔子战略”(wedge strategy) 等等,都同凯南及其领导的政策计划室分不开。

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外交政策: 全球扩张战略的继续(1953-1961)

1952年总统竞选中,共和党人决心把长期失去的总统宝座夺回来。他们编造出K1C2的公式攻击民主党人。(即朝鲜战争、共产主义和腐败。在英文里,“朝鲜”Korea的第一个字母为K,共产主义communism和腐败corruption的第一个字母均为C。)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利用朝鲜战争、麦卡锡主义造成的政治气候以及作为二战期间欧洲盟军统帅的个人威望,击败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艾德莱·史蒂文森。这是民主党人连续执政20年后,行政大权第一次转入到共和党人手中。1956年,艾森豪威尔重新连任。 在艾森豪威尔任总统的八年里,特别是他执政的后期,美国的战略地位发生了变化,由独霸世界而不得不改变为争霸世界,困难大大增加了,美国外交政策也不能不有所调整。但在战略上并没有采取守势,基本特征依然是“遏制”和“冷战”,进行全球扩张。

艾森豪威尔外交政策的主旨

艾森豪威尔政府外交政策的形成背景

(1)国内政治经济气候趋于保守,麦卡锡主义和反新政思潮盛行。

1949年中国革命的胜利和苏联原子弹试验成功被看作是杜鲁门“反共不利”。政客们大肆渲染“共产主义威胁”。当时在美国谁反共激烈,谁在政治上就占优势。麦卡锡主义便应运而生。约瑟夫·麦卡锡发表演说,指责国务院中“充斥着共产党人”,抨击罗斯福的“新政”和杜鲁门的“公平施政”,对罗斯福和杜鲁门的对外政策,特别是对华政策更是横加指责。国务院里弥漫着麦卡锡主义恐怖,外交官士气低落,制定外交政策的正常程序遭到破坏。麦卡锡后来把矛头又直接指向艾森豪威尔政府,攻击它屈从于共产主义,麦卡锡虽然在1954年遭到参议院谴责,但麦卡锡主义余毒长期存在。

经济上艾森豪威尔上台后顺应保守主义潮流,实行名为“现代共和党主义”或“进步共和党主义”的较为保守的国内经济政策,力求削减包括军费在内的联邦政府开支,减少对外经济援助,消灭财政赤字,平衡预算。这种经济政策促成了削减地面和海上常规武装力量的“新面貌”军事政策。 (2)国际格局发生变化,两极化国际政治结构向多极化结构演变。 50年代是由战后美国处于资本主义世界顶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社会阵营严重对峙的两极化国际政治结构向多极化结构演变的时期。 美国实力地位从朝鲜战争开始相对衰落;苏联经济、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向美国提出挑战;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逐渐扩大;西欧和日本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第三世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展开,出现奉行中立主义和不结盟运动,以及苏联向第三世界伸展势力,这些都是美国所始料未及的,加之美国国内连续发生经济危机,与杜鲁门政府初期相比,困难是大大增加了。

艾森豪威尔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这些变化,感到美国全球扩张和美国实力之间正在加大的差距,在外交政策上作了某些相应的调整,但在总体上因循杜鲁门政府的外交政策思想,远远没有适应迅速变化的世界,从而导致了50年代美国在外交政策上的混乱与挫折。 艾森豪威尔政府外交政策的特点 (1)强烈的反共意识形态

在1952年大选中,艾森豪威尔指责杜鲁门政府的外交政策的软弱,声称:“遏制是防御的、消极地、徒劳的和不道德的”,必须以积极、大胆的“解放”政策取而代之。艾森豪威尔表示:“我们决不能偃旗息鼓”,

48

要和共产主义作斗争。

国务卿杜勒斯也提出“解放政策”,鼓吹用“政治战、心理战和宣传”等手段来“解放”东欧人民,把共产主义“推回去”;通过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促进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和平演变”。

(2)强烈的军事冒险色彩

艾森豪威尔调整安全战略,提出 “新面貌”(New Look) 安全政策。从1953——1961八年执政期,“新面貌政策”一直是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指导方针,在这一政策指导下形成“大规模报复战略”(Massive Retaliation),既是“新面貌”政策的核心,也是美国军事战略的基本内容。

为此,美国一方面通过签订双边和多边防御条约,在亚太地区建立包围中国和苏联的军事同盟。(中央条约组织1955年11月、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1954年9月、美台共同防御条约1954年12月、美韩共同防御条约1953年8月)

另一方面,加强军事力量,提出大规模报复战略。声称,为对付苏联的威胁,美国将考虑像使用其他武器那样使用核武器,依靠一种巨大的报复能力,能够即刻以其所选择的方式和地点进行报复,获得对苏联的战略主动权。 基本要求:削减地面和海上的常规武装力量,大力发展核武器和投掷能力,把战略武装力量作为实现美国外交目标的主要工具;削减海外驻军,在国内建立一支中央预备队,随时增援驻外美军及盟国。

“新面貌”军事政策是一种核威胁的政策。美国将选择一种战争边缘政策。即:把威胁与讹诈结合起来,用大规模报复和实力地位政策,谋求美国单方面的利益。(到了战争边缘而又不卷入战争)。 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外交政策与杜鲁门政府的外交政策并没有实质性差别。“解放”只是一个用于党派政治的招牌;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外交在言词上大造声势,在行动上却较为谨慎和克制,基本上没有脱离杜鲁门主义的“遏制”轨道。 二、与苏联的对抗和对话 1、日内瓦首脑会议

艾森豪威尔政府仍然把苏联视为美国全球扩张中的主要对手,基本政策仍是遏制和冷战,反对中立势力。但是,由于美苏国内外一些条件的变化,艾森豪威尔上台后,美苏双方采取了一些开展对话的行动,以缓和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这期间,美、苏举行了第一次最高级对话——日内瓦首脑会议。 斯大林去世后,继任苏联最高领导职务的马林科夫表示:“目前,一切有争议的或尚未解决的问题都可以通过有关国家的共同协商和平地加以解决”。艾森豪威尔也想利用斯大林去世的机会缓和美、苏之间的紧张关系,并且推行“和平取胜战略”。不久,英国首相丘吉尔建议召开美、苏、英、法四国首脑会议。苏联欢迎这一建议,并为促成会议的召开对西方作出一些实质性的让步。

1955年7月18日,四国首脑会议在日内瓦召开。这是1945年波茨坦会议召开以来举行的第一次东西方最高级会议。会议讨论了有关德国统一、欧洲安全和裁军、东西方之间的交流等问题。但是,美国及其西方盟国和苏联几乎在所有的议题上都存在着深刻的分歧,特别是在德国统一问题上无法达成协议,在军备控制问题上互不相让。

日内瓦首脑会议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成果。但它所倡导的对话精神——“日内瓦精神”,对于缓和美、苏紧张关系以及整个国际紧张局势不无益处。虽然美苏冷战并没有结束,但在形式上发生了变化,即在进行对抗的同时开展了对话。 2.“导弹差距”

1957年8月,苏联发射了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尼克sputnik)。舆论认为苏联在战略武器方面超过了美国,美、苏之间出现了“导弹差距”。艾森豪威尔在得知苏联战略力量的实际水平后,知道不存在什么“导弹差距”,但又下令备战;在欧洲部署中程导弹,建立运载导弹的潜艇部队;加强美国的导弹和卫星研制;成立了美国航空与航天署,统一组织和管理导弹与卫星的研制;并签署“国防教育法”,增拨经费,加强美国的各级水平教育。 3.第二次柏林危机

50年代中期以后,赫鲁晓夫对外战略的基本目标就是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让美国承认苏联是一个与美国有同等权利地位的超级大国,共同主宰世界事务。

苏联利用远程导弹和卫星研制成功的有利气氛,在全球尤其是在欧洲向美国发起新的外交攻势。苏联在德

49

国与柏林问题上向美国施加压力,触发了一场新的柏林危机。

在日内瓦会议结束后不久,苏联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1958年11月10日,苏联宣布准备把东柏林管理权交给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要求美、英、法在六个月内撤出它们在西柏林的驻军,使柏林成为“自由城市”。否则,苏联将把进入西柏林通道的管理权交给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苏联此举的目的是在德国统一已不可能的情况下使德国分裂固定化,通过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控制东、西柏林,迫使美国及其西方盟国承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在苏联提出美、英、法从西柏林撤军的要求后,艾森豪威尔政府采取了强硬的立场。美、英、法拒绝苏联的要求,并宣称苏联如果封锁进入西柏林的通道,它们将不惜诉诸武力。苏联对于以上反应立即提出强烈抗议。战后第二次柏林危机发生。美、苏关系和国际局势突趋紧张。

苏联本来是企图趁有利形势逼迫美国在德国和柏林问题上做出让步。面对美国的强硬态度,苏联放低了调子。美国也不愿让柏林危机发展下去。在英国首相的建议下,美国提出如果苏联撤回六个月期限的最后通牒,并和西方国家首先举行外长会议,美国将同意召开新的四国首脑会议,讨论柏林问题。苏联接受了美国的建议,柏林危机暂时过去。 4.赫鲁晓夫访问美国

杜勒斯病逝后,艾森豪威尔经常直接过问外交事务,实施他的与苏联对话,进一步缓和美、苏紧张关系的设想。苏联也希望同美国进行新的高级领导人会晤。为此,美苏通过高层的互访的方式为首脑会谈铺路。 1959年9月15日至27日,赫鲁晓夫前往美国访问。所到之处,赫鲁晓夫表示苏联希望保持和平,避免战争。在访问后期,赫鲁晓夫与艾森豪威尔在戴维营举行会谈。双方就美苏关系、德国和柏林问题交换了意见,谁也不愿作出实质性让步。不过,两人都表示要进一步改善美、苏关系。于是,会谈产生了“戴维营精神”式的美苏缓和,并为举行新的四国首脑会议铺平了道路。 5.U-2飞机事件

在艾森豪威尔执政时期,美、苏关系紧张与缓和相间,极不稳定。1960年5月1日,一架美国U-2高空间谍飞机在苏联内地领空被苏联导弹击落。苏联就美国的间谍活动提出强烈抗议。在随后于1960年5月16日在巴黎召开的四国首脑会议上,赫鲁晓夫在会议一开始就在U-2飞机事件上猛烈谴责美国,要求艾森豪威尔公开道歉。艾森豪威尔加以拒绝。于是赫鲁晓夫退出会议,以示抗议。转瞬之间“戴维营精神”烟消云散,美、苏关系出现新的冷战僵局。

50年代,美、苏关系中主导的一面是深刻的互不信任和利益冲突。美、苏双边关系的变化受到国际、国内复杂因素的制约。艾森豪威尔政府对苏联政策虽有所松动,却从未放弃遏制和冷战的信条,所以美苏关系中发生一些戏剧性的变化就不足为奇了。

三、 “遏制”中国、阻挠中国解放台湾 1.“遏制”中国的政策

艾森豪威尔的对华政策从属于“遏制”共产主义,进行全球扩张的外交总战略。他几乎全盘继承杜鲁门政府的对华政策。艾森豪威尔政府认为:共产主义正在亚洲取得进展;中国牌子的共产主义比苏联牌子的共产主义威胁更大。显然,中国成为美国在亚洲扩张的主要障碍。这是美国对中国实行“遏制”的主因。 在上述思想的支配下,艾森豪威尔政府继续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阻挠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对中国实行贸易、文化封锁,企图以此孤立中国。为此,艾森豪威尔政府支持盘踞在台湾的蒋介石集团。在美国的怂恿下,台湾更加起劲地宣传“反攻大陆”,加紧对大陆沿海地区进行武装骚扰和破坏,从而导致了两次台湾海峡危机。

2.两次台湾海峡危机

1954年8月11日周恩来在一次政府会议上明确表示中国人民决心解放台湾。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不容他国干涉。

艾森豪威尔无视国际法,竭力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他声称要派遣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威胁说美国要动用海空军“保卫”台湾和澎湖列岛。这些威胁引起中国的强烈反响,人民解放军开始猛烈炮击金门和妈祖这两个被蒋介石集团盘踞的海岛。

艾森豪威尔政府决定先以条约形式加强对蒋介石集团的支持和控制,向中国政府施加压力。杜勒斯在马尼

50

拉签署旨在“遏制”中国的《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后,在台北与蒋介石会谈,策划签订美蒋《共同防御条约》。条约规定:美国将维持并发展蒋介石集团的军事力量,当“缔约国”遭到武装攻击时,双方应采取共同行动。条约把蒋介石集团的“领土”规定为台湾岛和澎湖列岛,但又可扩及经美、蒋双方“共同议决”的其他地区。这样,艾森豪威尔政府就以条约的形式明确表示决心以武力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几天之后,美、蒋又进行关于实施“条约”谅解的换文,规定美、蒋在使用武力时须经过“共同协议”。这实际上意味着美国加紧了对蒋介石集团的控制,蒋军在未得到美国的同意之前是不得自行侵犯大陆的。 美蒋《共同防御条约》一签订,就遭到中国政府的强烈谴责。为了反击美、蒋条约,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举解放大臣列岛的外围据点——江山岛。为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进一步行动,艾森豪威尔政府向国会提交关于台湾局势的特别咨文,要求国会授权他在认为必要的时候派遣美国军队“保卫福摩萨(台湾)和佩斯卡多尔列岛(澎湖列岛)以及密切相关地区”。一时间,战争乌云笼罩台湾海峡,引起全世界的不安。苏联声援中国,西方国家向美国表示它们的忧虑。

艾森豪威尔在进行战争恫吓的同时,迫使蒋介石集团同意从大陈列岛撤退,想以此防止事态扩大,阻挠中国解放台湾、澎湖列岛及金门和马祖。美国还建议联合国采取行动结束台湾海峡危机,实现停火。中国政府予以拒绝,但是也采取了克制态度,在解放大陈列岛后,没有在军事上扩大行动。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暂时过去了。

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后,美国又扩大了对蒋介石集团的支持。1957年美国在台湾部署了能携带核弹头的导弹。蒋介石集团在紧靠大陆福建的金门、马祖两个弹丸小岛部署10万兵力,企图把这两个但作为“反攻大陆”的跳板。他们继续对大陆进行骚扰、破坏,炮击福建省等大陆沿海地区。

中国人民解放军从1958年8月23日起,对金门岛进行猛烈炮击。艾森豪威尔政府再次横加干涉,以战争相威胁,组织中国的军事行动。8月24日,美国国防部命令第七舰队和美国在亚洲其他地区的海军部队在台湾海峡集结。从9月7日起,美国军舰为驶往金门的蒋军船队护航。美国军舰和飞机不断侵入中国领海、领空。将军空军出动飞机多次进入福建、浙江和广东三省上空进行挑衅,使用导弹进攻中国空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对金门的蒋军和受美国军舰保护的蒋军船只进行炮击。对美机、美舰侵入中国领空、领海,中国政府提出抗议和警告。这样就出现了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

艾森豪威尔在台湾海峡的干涉政策和战争威胁在美国国内和国际上引起强烈的批评。美国军方认为从军事角度考虑,美国不应卷入金门、马祖战斗。英国等西方盟国也表示不赞成美国的战争冒险行动。

中国政府再次重申解放台湾的决心,同时为了谋求缓和台湾海峡地区的紧张局势,表示准备恢复中美大使级会谈。进退两难的艾森豪威尔政府立即表示欢迎。中美大使级会议在日内瓦开始举行。会谈中双方分歧很大,美国单方面中断了会谈。

艾森豪威尔政府为避免危机升级,加紧控制蒋介石集团。迫使蒋介石宣布放弃对大陆“使用武力”,减少在金门的驻军。中国政府采取了相应的行动,决定在没有美国军舰护航的条件下,暂停对金门的炮击。随后,美国宣布从台湾海峡撤出部分海空军。海峡地区的紧张局势逐渐得到缓和。

两次台湾海峡危机是二战后中美关系上的两次危机。由于美国的干涉行动,中国人民在当时没有完成解放台湾的任务。艾森豪威尔政府的行为进一步恶化了中美关系,使之长期处于不正常状态。 四、美国在第三世界的扩张 1、更多地注视第三世界

进入50年代中期,美、苏在欧洲形成的对峙局面相对稳定化。艾森豪威尔政府在注意加强欧洲战略重点的同时,把注意力更多地转向民族运动日益高涨的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特别是印度支那、中东和中美地区,镇压民族解放运动和阻止苏联扩张势力,以及进一步排斥英、法的影响,由美国填补真空,这是美国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特点。

艾森豪威尔政府根据“遏制”共产主义,进行全球扩张的原则制定对第三世界的政策。对于有碍于美国扩张的民族主义运动和不结盟运动持敌视态度。在一些第三世界国家,艾森豪威尔政府使用经济、军事援助的手段,扶植和支持亲美独裁政权。对于民族解放运动,则以公开或秘密的方式加以阻挠和破坏。 2、东北亚:结束朝鲜战争

艾森豪威尔政府执政后的头号外交问题就是尽快结束不得人心的朝鲜战争。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被签署。历时三年的战后最大的地区性军事冲突至此结束。朝鲜战争对美国内政、外交产生重大而持久的影响。战争消耗掉美国巨大的财力,宣告美国在世界上的经济优势开始相对削弱。

51

3、东南亚:干涉印度支那

印度支那在19世纪沦为法国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又遭到日本军国主义入侵。印度支那人民长期进行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以胡志明为首的印度支那共产党领导人民在1945年取得八月革命的胜利,宣告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国。法国殖民者在战后卷土重来,于1946年底在越南发动全面军事进攻。杜鲁门政府从遏制和冷战的需要出发,背弃罗斯福在印度支那实现非殖民化的设想,支持法国的侵越战争。在中国革命胜利和朝鲜战争爆发后,更是加紧了这种支持。美国的目的在于组织法越间的和平谈判,并准备在印度支那取代法国。

为了给美国干涉印度支那寻找理由,艾森豪威尔提出“多米诺骨牌理论”。在艾森豪威尔看来,印度支那的丧失,会产生连锁反应,导致失去日本、台湾和菲律宾,进而危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不难看出,这种“多米诺骨牌理论”是对杜鲁门主义的延伸和补充。它不仅支配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印度支那政策,也影响美国在其他地区的政策。

1954年4月20日,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国际会议在日内瓦开幕。由于中国、苏联和越南的努力,也由于法国新内阁的现实主义立场和英国的合作态度,会议达成了停止印度支那军事行动的协议。协议规定:在印度支那立即停止敌对行动;以北纬17°线作为越南南北方临时军事分界线;停战后印支三国不得从境外运入外国军事人员和武器;三国分别实行自由选举;与会各国保持尊重三国的主权、独立、统一和完整。美国代表团拒绝在协议上签字。不到一年之后,美国在越南取代法国,扶植南越吴庭艳傀儡政权,直接插手干涉印度支那。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吴庭艳政权进行大量经济、军事援助。吴庭艳政府残酷迫害持不同政见者,镇压南越人民要求民主自由和统一祖国的爱国运动。从1957年起,南越人民被迫重新拿起武器,反抗吴庭艳的独裁反动统治。美国在插手越南的同时,干涉老挝和柬埔寨的内政,在这两个国家扶植右翼亲美势力。

为了在印度支那和整个东南亚的扩张,美国极力拼凑区域性军事联盟。1954年9月,美、英、法和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泰国、巴基斯坦在马尼拉签订《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建立“东南亚条约组织”。它是一个由美国控制、以西方国家为主的军事同盟,把南越、老挝和柬埔寨置于它的“保护”之下。 东南亚条约组织是战后美国军事条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朝鲜战争爆发后,杜鲁门政府和亚太地区国家签订了一系列军事协定,1953年和1954年,艾森豪威尔政府先后与南朝鲜李承晚集团和蒋介石集团缔结《共同防御条约》,拼凑起“东南亚防御联盟”。1955年,在美国的策划和支持下,英国、伊朗、伊拉克和巴基斯坦组成“巴格达条约组织”。这样,美国就建立起一个从大西洋经中东到西太平洋的军事条约网,以实现“遏制”共产主义的目标。 4、中东:

50年代中期,中东成为美国扩张的重要地区。中东是联结欧、亚、非三洲的交通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中东石油资源非常丰富,石油蕴藏量和开采量均居世界首位,是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石油供应基地。 (1)颠覆伊朗摩萨台政府

杜鲁门政府虽然在以色列宣布建国后立即予以承认,并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支持以色列,但由于陷入朝鲜战争等原因,在中东的活动并不十分积极。艾森豪威尔政府加强对这一地区的重视,干涉民族主义运动,扩大美国的影响。艾森豪威尔首先采取行动的目标是伊朗。

1951年,伊朗首相穆罕默德·摩萨台领导的民族主义政府削弱亲英、美的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的权利,把垄断伊朗石油生产的英伊石油公司收归国有。美国认为摩萨台是亲伊朗共产党(杜德党)的,伊朗正落入苏联的势力范围。于是,美国通过中央情报局的策反工作和对亲巴列维势力提供金钱和武器的援助,颠覆了摩萨台民族主义政府。

美国通过颠覆摩萨台政府,使美国的石油跨国公司在伊朗获得巨大的石油利益,五家大的石油跨国公司进入伊朗,美国取代了英国,成为支配伊朗的主要外来势力。伊朗逐渐成为美国在中东地区的一大支柱。之后,艾森豪威尔政府又于1955年11月策划建立由伊朗参加的“巴格达条约组织”,企图通过这一军事联盟维护和增加美国在中东的影响。 (2)苏伊士运河危机

在埃及,以纳赛尔为首的激进民族主义军官组成的“自由军官组织”于1952年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以英国为靠山的法鲁克王朝。1956年6月,根据1954年英埃协定,英国军队全部撤出埃及,埃及被英国军

52

事占领74年的历史至此结束。

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埃及这一最大的中东国家十分重视,对纳赛尔的民族主义倾向极其不安,担心苏联势力渗入埃及。为了争取埃及和其他阿拉伯国家,艾森豪威尔政府设法避免表现出亲以色列的态度,并向一些阿拉伯国家提供各种援助。美国和英国一起拉埃及加入“巴格达条约组织”未能成功。埃及决心收复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被以色列占领的土地,积极支持阿尔及利亚人民反抗法国殖民统治、争取独立的斗争。纳赛尔提出泛阿拉伯主义,主张阿拉伯国家联合起来。

1955年9月,埃及决定向捷克斯洛伐克购买武器,这使艾森豪威尔政府深感忧惧。为防止埃及导向苏联一边,1955年12月,美国和英国表示愿意向埃及赠款7000万美元,用以修建纳赛尔极为重视、对埃及意义重大的阿斯旺水坝第一期工程。世界银行也提出打算向埃及提供两亿美元的贷款。艾森豪威尔政府援助埃及计划在国内遭到了反对。美国被迫撤销了对埃及的援助。埃及做出了迅速有力的反应。一星期后,纳赛尔宣布将由英国和法国控制、年利润为2500万美元的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由埃及政府管理。埃及的这一行动震惊西方世界,英、法更是怒不可遏。英、法与埃及进行了一些谈判,均未达成协议,便向美国暗示将对埃及施用武力。美国建议成立一个运河使用过协会管理苏伊士运河。英、法和埃及都拒不接受这一建议。英、法两国在未通知美国的情况下,与阿拉伯国家怀有领土野心的以色列密谋,确定以武力解决苏伊士运河问题。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军队突然袭击埃及西奈半岛,占领该半岛的大部分地区。埃及全国总动员,反击以色列入侵。同一天,英、法两国借口保护运河,向埃、以双方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它们的军队不要接近运河区。埃及予以拒绝。10月31日英、法成立联合司令部,派飞机对埃及进行轰炸,并派军队侵入埃及。埃及在抵抗英、法入侵的同时,炸沉船只堵塞了苏伊士运河。

美国对英、法入侵埃及的做法感到意外和恼火,公开谴责英、法对埃及的入侵,要求它们立即撤军。由于当时已探明的石油蕴藏主要是在阿拉伯国家的地下,艾森豪威尔政府的根本意图在于赢得阿拉伯世界的好感,在英、法势力退出中东后由美国取而代之。就在这时,苏联刚刚派军队平息了匈牙利事件,立刻把注意力转向中东,警告英、法立即撤出埃及,否则苏联将向埃及派遣“志愿军”,甚至对英法使用远程导弹。苏联的介入使美国忧虑,艾森豪威尔政府针对苏联的警告,命令美军进入紧急戒备状态。同时,向英、法施加更大压力。美、苏都利用联合国进行活动,结果出现了战后一个奇特的国际政治局面:美国和苏联都支持联合国通过决议,敦促在中东实现停火。

面临世界舆论的谴责、美苏的压力、以及内部的经济困难和政策分歧,英、法不得不于11月6日宣布停火撤军。为时一周的苏伊士运河战争,即第二次中东战争,以老牌殖民主义的失败而告结束。

苏伊士运河危机显示出第三世界国家影响和改变国际政治格局的力量。在这次危机中,长期控制中东的英国和法国受到沉重打击,在中东的影响大为削弱。苏联乘机打入中东,答应向埃及提供建设阿斯旺水坝的资金和技术,并补充埃及在战争中的军火损失。美国虽然向英、法施加压力迫使它们撤军,但由于撤回对埃及建筑水坝提供援助的承诺,疏远了埃及和一些阿拉伯国家。英国和法国对美国在苏伊士运河战争中所持的立场感到极其失望和怨恨。英、法军心加强各自的经济、军事力量,减少对美国的依赖。美国和两个重要的西方盟国的关系遭到严重损害。

(3)艾森豪威尔主义

苏伊士运河危机后,美国决心“填补”由于英法失败而在中东出现的“力量真空”,极力扶植亲美势力,打击受纳赛尔影响的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排斥苏联在中东的影响。

1957年1月5日,艾森豪威尔向国会提出关于中东政策的咨文。咨文分析了中东地区的重要性和出现的新形势,特别指出苏联正在利用这种新形势实现自己的目标。咨文要求国会授权总统在中东实行“经济援助和军事合作计划”,每年向这一地区提供2亿美元的援助,并在必要的时候使用美国军队。国会通过中东决议,答应了艾森豪威尔的要求。这项所谓填补真空的中东决议,通常被称为“艾森豪威尔主义”。

艾森豪威尔主义是杜鲁门主义在中东地区的翻版,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成为美国对中东政策的基础。艾森豪威尔主义标志着美国以反对国际共产主义为名,更加积极地卷入中东事务,同苏联展开角逐。

在美国利用艾森豪威尔主义在中东进行扩张的同时,苏联以支持阿拉伯民族主义为名,向埃及等阿拉伯国家迅速增加经济和军事援助,有效地扩大了苏联在中东地区的影响。这样,形成了英国和法国被迫退出中东后,美国和苏联在中东争夺的局面。

53

5、拉美:

(1)颠覆危地马拉阿本斯政府

在被视为美国“后院”的拉丁美洲,艾森豪威尔政府不择手段,以消除“共产主义威胁”威名,维持美国的霸权。

危地马拉是中美洲的一个贫穷小国。美国资本垄断该国经济。美国联合果品公司是最大的土地所有者。1951年,哈科沃·阿本斯·古斯曼就任危地马拉总统后,推行比较激进的社会改革和经济改革。1953年,阿本斯政府在危地马拉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以支付补偿金方式征收联合果品公司未开垦的土地。艾森豪威尔政府认为这一做法不仅触犯美国经济利益,危及美国在拉丁美洲的传统的控制地位,而且认为危地马拉正落入共产党手中。因此,中央情报局策划推翻阿本斯政府。

面对美国干涉的威胁,危地马拉从捷克斯洛伐克购进1900吨军火。美国以此为由,加快颠覆阿本斯政府的步伐。在中央情报局和美国驻危地马拉大使馆直接策划和支持下,逃亡在外的危地马拉军官卡洛斯·卡斯蒂略·阿马斯率领一股军队从洪都拉斯进入危地马拉。中央情报局人员驾驶的几架飞机对危地马拉首都进行轰炸。阿本斯被迫辞职,阿马斯在危地马拉建立起独裁统治,与美国签订军事条约,退回联合果品公司本征收的土地。艾森豪威尔政府则向阿马斯政权提供大量经济和军事援助,加紧对危地马拉的控制。危地马拉后来成为美国中央情报局训练反卡斯特罗古巴流亡分子的场地。 (2) 试图调整拉丁美洲政策

1953-1960年间,艾森豪威尔政府对与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援助在全部对外援助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美国同拉丁美洲的贸易额也下降了。在拉丁美洲,艾森豪威尔政府支持亲美独裁政权,颠覆、破坏民族主义运动,在经济上奉行对拉美国家剥削的政策。拉美国家人民对美国的愤怒情绪迅速高涨。

为了缓和拉丁美洲国家与美国的经济矛盾以及拉美人民的反美情绪,艾森豪威尔政府增加对拉美的经济援助,以示对拉美的友好与重视。然而,调整拉美政策为时已晚,古巴革命的爆发,标志着拉丁美洲人民的进一步觉醒和美国对拉美政策的一次惨重失败。 (3)反对古巴革命

长期以来,古巴是美国的附庸国。美国垄断资本控制着古巴经济的主要部门。1952年,富尔亨西奥·巴蒂斯塔陆军上校伙同一批军人发动军事政变,再次建立亲美独裁政权,残酷镇压一切爱国进步人士,激起古巴人民的愤怒和反抗。1959年1月1日,长期打游击战的菲德尔·卡斯特罗领导的起义军在工人、学生的配合下进入哈瓦那,美国扶植的反动政府随之覆灭。

卡斯特罗领导的革命政权建立后,立即开始广泛的社会、经济改革。古巴政府没收本国和外国主要是美国大庄园主的土地,把大量美资企业收归国有,公开审判并处决一批曾屠杀古巴人民的巴蒂斯塔分子。 古巴的社会、经济改革迅速展开,艾森豪威尔政府恼怒不安,向古巴政府施加压力,并威胁古巴如不向被没收的美国企业和庄园支付赔偿金,美国将削减从古巴进口食糖的定额。这一威胁并未发生作用。苏联表示支持古巴革命。1961年美国同古巴断绝外交关系。

在古巴革命深入发展的过程中,中央情报局开始策划组织古巴流亡分子对古巴进行一次类似于1954年干涉危地马拉的军事入侵。但由于艾森豪威尔即将卸任,这一任务只能交给下届总统完成。

艾森豪威尔在执政的八年里,为“遏制”共产主义,建立起包围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军事条约网。在同苏联继续进行军备竞赛和全球性角逐的同时,也开展对话,使战后紧张的美、苏关系得到初步的缓和。他以反对国际共产主义为旗号,加强在第三世界的扩张,破坏民族主义运动,扶植亲美势力。在从朝鲜战争中脱身后,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也由于艾森豪威尔政府几次从“战争边缘”上后退,美国再没有卷入大规模的军事冲突。然而,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外交政策,为60年代美国在印度支那的侵略战争埋下了种子。

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的外交: 全球扩张严重受挫(1961-1969)

在1960年的总统竞选中,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JFK1917/1960——1963)以微弱多数击败共和党总统候选人、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副总统理查德·尼克松。他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当选总统(42岁),也是第一位信仰天主教的总统。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遇刺身亡,副总统林登·约翰

54

逊继任总统。1964年约翰逊竞选连任,继续执政到1969年。

1960年的总统竞选,是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间的反共冷战竞赛。民主党人重演八年前共和党人的故伎,攻击艾森豪威尔政府外交政策“消极”、“无力”。肯尼迪政府和约翰逊政府都无视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过高估计美国实力,更加积极遏制共产主义,进行全球扩张,结果在侵略越南的战争中受到严重挫折,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基石——杜鲁门主义遭到破产。 肯尼迪的外交政策思想 1、形成背景

进入50年代后,国际力量对比和政治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世界进入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时期。国际政治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两大社会阵营不复存在,中国和苏联的关系发生破裂。

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的运动与不结盟运动迅速发展。 中国更加积极地支持第三世界人民的斗争。

苏联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同美国开展更广泛地争夺。

西欧国家和日本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一步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 2、外交思想

肯尼迪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国际形势的变化,因而提出一些新的政策设想。他在竞选中猛烈攻击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外交政策,指责他“遏制”共产主义不够有力,忽视第三世界。肯尼迪声称必须改革美国的外交政策。

为此,他表示要丢弃过分重视意识形态的两极观念,接受中立主义,更多地使用外援作为推进外交政策的工具,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

事实上,肯尼迪在外交思想上同艾森豪威尔是一致的。肯尼迪夸大共产主义威胁,坚持遏制理论,继续推行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扩张政策。肯尼迪积极主张扩充军备,坚持增加军费开支。为了以强大的军事力量推进美国的全球扩张,肯尼迪提出以“灵活反应战略”取代艾森豪威尔的大规模报复战略。这一战略不仅要求美国保持核优势,大力发展常规武装力量,具备从事常规战争的能力,还要求建立特种部队,从事反游击队战争。灵活反应战略既是为了“遏制”苏联和中国,也是为了维持欧洲现状,对付第三世界的民族解放运动。这一战略比较集中地体现了肯尼迪以实力进行全球扩张的思想。 肯尼迪使用大量新的辞令和口号形容自己的外交政策。他提出“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榄枝”的“和平战略”,还提出对非洲的“新非洲”政策,对拉丁美洲的“争取进步联盟”,对西欧的“宏伟计划”等等。

总体来说,肯尼迪的外交思想及政策没有突破杜鲁门主义遏制和冷战的框架,仍过高估计美国实力,在世界各地到处伸手,特别是扩大对印度支那的干涉,从而把美国外交政策进一步推向深渊。 加紧在第三世界进行扩张

肯尼迪入主白宫时,美国战后第四次经济危机及由此引发的美元危机还没有完全过去,这给美国经济投下了阴影。在国际,作为其重要市场的第三世界的形势又相当严峻。肯尼迪认为在第三世界的斗争是争取人心的斗争,也是以武力争夺势力范围的斗争。

他以军事镇压和经济、技术援助两手,加强美国对新兴独立国家的影响和控制,极力阻止这些国家转向莫斯科。

扩大经济援助

1)肯尼迪扩大对第三世界的援助的步骤之一,是进一步推行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的以援助为名,通过出售、借贷和赠送等方式,向缺乏粮食的国家出口剩余农产品,同时宣传其社会制度的“粮食用于和平计划”。 2)肯尼迪还建立名为“和平队”的援外组织。“和平队”主要是招募青年前往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担任教师、农业顾问和技术人员,通过教育、农业和工业等渠道,扩大美国的影响。但“和平队”发挥的作用很小。

3)肯尼迪十分重视拉丁美洲。他主张增加对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援助,以促使这些国家进行某些社会改良,消除古巴革命的影响,缓和拉丁美洲人民的反美情绪,巩固美国在西半球的霸权。为了实施上述设想,肯尼迪于1961年3月正式提出了名为“争取进步联盟”的拉丁美洲10年经济发展计划。1961年8月5日,泛美经济与社会理事会会议在乌拉圭召开,会议同意了“争取进步联盟”的计划,宣布了以社会改革促进

55

经济、文化发展的基本目标。这一计划实施后,由于美国垄断资本在拉美国家拥有大量土地和其他财产,反对现有拉美国家经济结构发生任何不利于它们的变化。因此这一“联盟”在肯尼迪时期就遭到挫折。

军事干涉:

肯尼迪政府在对第三世界进行扩张过程中,并不局限于和平和援助,而把军事手段置于重要地位。肯尼迪政府根据“灵活反应战略”专门成立了一支特种部队,以反击亚、非、拉日益高涨的民族解放和独立运动。 1)对古巴的入侵 在肯尼迪任内,美国对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采取了武装干涉行动。第一次干涉是支持古巴流亡分子入侵古巴。1961年4月17日,中央情报局装备和训练的反卡斯特罗的1400多名古巴流亡分子,乘美国运输船并在中央情报局雇用人员所驾飞机的掩护下,在古巴南海岸的猪湾(吉隆滩)登陆。这支入侵力量在登陆后的短短两天内全部被击溃。中央情报局所预言的古巴本土反卡斯特罗的起义并未发生。相反,古巴军民英勇战斗,使美国的这场间接军事入侵遭到彻底失败。为了报复,肯尼迪下令对古巴实行经济封锁,强迫美洲国家组织开除古巴,同时美国新闻署加强反卡斯特罗的宣传。中央情报局策划一系列暗杀或伤害卡斯特罗的秘密行动。肯尼迪也加紧推行“争取进步联盟”计划,以孤立古巴,并防止新的古巴式革命在拉丁美洲爆发。

2)对刚果的干涉 在非洲,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的非洲国家在联合国形成一支重要的力量,引起肯尼迪的极大注意。肯尼迪政府积极卷入非洲事务,同苏联进行竞争。肯尼迪把他对非洲的政策称为“新非洲”政策。

在艾森豪威尔政府执政的最后一年里,美国通过联合国组织干涉刚果(今扎伊尔)政治局势。肯尼迪政府继续和扩大这种干涉。刚果原为比利时殖民地。刚果人民经过长期斗争后,于1960年6月取得独立,建立了刚果共和国,由帕特里斯·卢蒙巴任政府总理。卢蒙巴是刚果著名的民族主义领袖,持有激进的反殖民主义立场。他执政后,向苏联和东欧国家购买武器,并邀请几百名苏联技术人员到刚果工作。卢蒙巴的这些行动引起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不安。他们对卢蒙巴的行为贴上了共产主义的标签,并下令暗杀卢蒙巴。 刚果独立后不久,比利时、英国和法国的殖民主义者唆使莫伊斯·冲伯集团发动叛乱,在矿产丰富的加丹加省成立“加丹加共和国”。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立即通过向刚果派遣联合国军的决议。这就为美国入侵刚果,扼杀刚果的解放运动打开了大门。同年9月中旬,美国策动军事政变,宣布接管政府。11月卢蒙巴被绑架并被杀害。肯尼迪政府继续了艾森豪威尔政府的政策,在其后的几年里,一方面镇压卢蒙巴派基赞加领导的政府和军事行动,另一方面,多次同比利时、英国和法国支持的冲伯集团激战,并占领了加丹加省。这样,美国在刚果既消灭了卢蒙巴革命政权,又排斥了比、法、英的势力。美国利用联合国名义对一个新兴的非洲国家进行干涉,引起刚果人民的更大反抗和非洲人民的普遍不满。

3)扩大对印度支那的干涉

印度支那特别是越南在肯尼迪外交政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肯尼迪实际上全盘接受艾森豪威尔的“多米诺骨牌理论”。肯尼迪认为印度支那是“遏制”共产主义的重要地区。在肯尼迪政府看来,越南和老挝的民族主义力量是“北京的代理人”,因此竭力在这一地区对中国实行“遏制”。他把印度支那,主要是越南,视为美国用以战胜共产主义的“试验场”。他要在这一地区取得进行特种战争的经验,显示美国的力量,恐吓第三世界和地区的民族解放和独立运动。

肯尼迪政府首先在老挝采取行动,增加对亲美右派势力的经济军事援助。老挝爱国战线党(巴特寮)领导的爱国武装力量奋起反击右派的军事进攻,不断取得胜利。为了避免老挝右派的全面崩溃,肯尼迪下令第七舰队进入南中国海,派遣海军陆战队进入泰国接近老挝首都万象的地区。苏联不愿意在老挝同美国进行对抗,因而与美国提出了在老挝停火,实现老挝中立化的建议。

1962年7月,包括中国在内的19个国家在日内瓦签订了关于老挝问题的日内瓦协议。这一协议确认老挝领土的完整和主权。老挝的左、中、右三派组成临时民族团结政府。但是,美国并没有完全停止对老挝的干涉行动,致使临时民族团结政府发生分裂。

美国在老挝的行动是配合其越南政策的。肯尼迪就任总统时,由美国扶植的吴庭艳政权已十分不得人心。肯尼迪决定迅速增加对吴庭艳傀儡政权的支持,把南越编为美国在亚洲扩张的基地,继续保持南北越南的分裂局面。与此同时,美国也逐步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淖之中。

56

同苏联的对抗与缓和 全面扩充军备

对苏政策在肯尼迪的全部外交政策中居核心地位。肯尼迪任期美国外交活动的基本目标是压倒苏联,制止苏联在全世界的扩张。苏联则针锋相对,千方百计地削弱美国的影响,与美国相抗争。

肯尼迪为了确保美国军事优势,从实力地位出发同主要对手苏联打交道,以灵活反应战略为指导,全面扩充军备。他增加军费预算,加强美国核武器的运载能力,还大规模地扩充常规军事力量,陆、海、空三军人数大大增加,特种部队也组建起来。

肯尼迪政府大力扩充军事,迫使苏联大规模地增加其战略军事力量和常规军事力量,努力缩小与美国之间的实力差距。苏联恢复大气层核试验,同美国展开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全面军备竞赛,肯尼迪政府的扩充军备政策是导致美、苏在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中进行对抗的重要因素。

维也纳会谈和第三次柏林危机

在肯尼迪政府支持古巴流亡分子猪湾登陆入侵失败后,赫鲁晓夫(1894—1971)趁机倡议举行美、苏高级首脑会议,试图摸清肯尼迪外交政策的底牌,并向肯尼迪施加压力,使其在德国和柏林问题上作出让步。肯尼迪也想利用这个机会显示他的成熟和强硬,挽回因猪湾事件失去的威望,因而接受了赫鲁晓夫的挑战。 1961年6月3日和4日,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在维也纳进行了会谈。会谈的主要议题有禁止核试验条约、柏林和老挝问题等。讨论的焦点集中在柏林问题上。赫鲁晓夫重新提出使柏林成为自由城市,美国、英国和法国从西柏林撤军。如果西方国家在六个月的期限内不撤军,苏联将单独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缔结条约,那时西方国家进入西柏林都必须得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同意。肯尼迪断然拒绝赫鲁晓夫的要求。美、苏首脑维也纳会议在柏林问题上没有达成协议,这次会谈结果成了一场新的柏林危机的前奏。

赫鲁晓夫重新提出柏林问题是有种种目的的。基本目的是迫使美国及其西方盟国承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使德国分裂成为国际公认的既成事实。直接目的是拔掉西柏林这根肉中刺。从1961年初起,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逃往西德的人数激增,其中大部分是经由东柏林逃往西柏林的。而且西柏林成为西方国家反苏、反共的宣传中心和间谍中心。

维也纳会谈结束以后,赫鲁晓夫决心在西柏林问题上与肯尼迪较量一番。1961年7月初,他宣布暂停红军的复员,并将苏联的军费增加1/3。肯尼迪立即做出了强硬的反应。他认为西柏林是美苏对抗的焦点,如果屈服于苏联的压力,做出让步,美国在欧洲以至全球的利益将会受到损失。肯尼迪拒绝了任何通过外交途径解决柏林问题的建议,进行军事对抗。他表示决不允许西方被赶出西柏林,要求国会追加国防预算,征召部分后备人员和国民警卫队,扩大民防计划,修筑防核尘设施。顿时间美国和苏联剑拔弩张,一场新的柏林危机开始形成,国际局势因而紧张起来。

1961年8月13日,苏联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封锁东、西柏林之间的边界,并从15日起沿着东、西柏林的分界线,在东柏林境内修筑一道“柏林墙”,切断东、西柏林之间的人员往来。这一出其不意的行动使美国及其西方盟国措手不及。但它们并不想和苏联发生全面军事冲突,不得不把“柏林墙”作为既成事实加以接受。肯尼迪为了向苏联显示美国保卫西方在西柏林利益的决心,向赫鲁晓夫提出不惜一战的警告。接着,他派遣副总统约翰逊访问柏林,同时还命令一支1500人战斗部队从西德乘装甲车沿高速公路通过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检查站,开到西柏林。苏联对此没有采取任何军事行动。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强大压力下,10月10日,赫鲁晓夫在苏共22大上正式取消了要求美、英、法于1961年12月底以前撤出西柏林的期限。不久,赫鲁晓夫冻结了德国和西柏林问题。美、苏关系得以再次缓和下来。但这次危机的结束并没有消除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而是为新的危机埋下了种子。

古巴导弹危机

《十月风云:古巴导弹危机研究》,赵学功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2月1日版。

1960年古巴革命成功。1961年美、古断交。苏联取得了打入美国在西半球势力范围的机会。苏联向古巴提供经济、军事援助,美国感到不安。肯尼迪就任总统后,警告苏联不要向古巴提供进攻性的军事武器,苏联表示同意并作出保证,但暗中却在古巴部署导弹。 1962年8月底,美国U-2高空侦察机在古巴上空发现近程导弹发射场和正在修建的中程导弹发射场。肯尼

57

迪借机显示对苏的强硬立场,导致了所谓的古巴导弹危机。

肯尼迪决定首先对古巴进行海上封锁,迫使苏联撤走导弹。如果封锁不起作用,再实行空袭。根据肯尼迪的命令,180多艘美国军舰在加勒比海进行巡逻。美国设在古巴的关塔那摩海军基地也得到加强。载有核弹头的B-52轰炸机飞越古巴周围的上空,美国在世界各地的海、陆、空三军部队进入戒备状态。一场前所未有的可能触发核战争的危机笼罩了美国和全世界。肯尼迪及其政府官员紧张地等待苏联的反应。 赫鲁晓夫本想利用古巴泛美爱国斗争的胜利改善自己在国内和国际政治中的处境,没有料到美国采取如此强硬的行动。在肯尼迪进行战争威胁,而苏联仍处于军事劣势的情况下,赫鲁晓夫无可奈何地选择了后退。 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两国之间的一次核赌博。这场危机不仅对美苏关系,而且对国际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美、苏把世界推到核战争的边缘,各自也深深受到核武器致命威胁的震动。在危机结束后,美国和苏联从各自利益出发,设法避免用核讹诈方式处理两国之间的关系,开始作出努力,缓和两国关系和紧张的国际局势。同时,两国合谋保持核垄断地位,限制其他国家发展核武器。

在古巴导弹危机中,西方国家站在美国一边。但是,这些国家,特别是法国和西德,对于美国事先未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协商就采取制造危机的行动,感到不满和忧虑。它们意识到在涉及美国重大利益的核对抗中,美国会置盟国利益于不顾。因此,美国虽然在古巴导弹危机中占了上风,表面上加强了它在西方盟国中的地位,但实际上西方盟国对美国的信任度下降,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作用受到削弱。后来法国更加积极地发展独立的核力量,倡导欧洲人的欧洲。 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

美国、英国和苏联关于禁止核试验条约的谈判,是从1958年在日内瓦开始的。在解决古巴导弹危机的过程中,美、苏双方都表示了在禁止核试验和可扩散问题上进行协商的意愿。危机结束后,美国和苏联在纽约就禁止核试验开始大使级接触,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不断交换信件,双方加快了就禁止核试验达成协议的步伐。

1963年8月5日,美、英、苏三国代表在莫斯科签署《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的条约》(简称《部分核禁试条约》)。作为美苏之间第一个核军备控制条约,《部分核禁试条约》对美、苏双方的核军备竞赛做出某些限制,在减少人类环境的核污染、缓和美苏对抗和国际紧张局势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但这项条约并没有真正限制了美、苏核军备竞赛,因为条约并不禁止地下核试验,在条约签订后的五年里,核试验的次数增加了,而不是减少了。运载核武器的导弹和其他运载工具更得到大规模的发展。 美、苏签订《部分核禁试条约》还有一个重要考虑,即它们希望共同实行核垄断,限制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

对西欧的“宏伟计划” 1.“宏伟计划”的提出

肯尼迪重视美国同西欧盟国的关系。为此,肯尼迪提出标榜为“宏伟计划”的对西欧政策。 “宏伟计划”的主要内容为1)利用西欧日益增长的实力,分担美国海外义务;2)建立多边核力量,缓和西欧对美国核垄断的不满;3)促使英国加入共同市场和减缓美欧贸易摩擦,并加强对西欧的控制。

肯尼迪提出“宏伟计划”有多种原因。1)欧洲仍然是美、苏冷战的战略地区。在苏联军事实力迅速增长的情况下,肯尼迪希望借助西欧的力量对付苏联。2)西欧国家随着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发展,摆脱美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控制,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呼声越来越高。控制与平等是互相排斥的。美国在二战后长时期内并不把西欧盟国当作平等伙伴来对待,在苏伊士运河危机期间,美国迫使英、法撤出埃及,使他们耿耿于怀。在古巴导弹危机期间,美国不是事先和西欧盟国协商,而是事后向它们通报美国的决定,致使西欧盟国深感处于美国的支配之下。因而,肯尼迪名为“建立大西洋新伙伴关系”的“宏伟计划”,引起西欧国家的怀疑和抵制。美国与西欧国家的矛盾主要集中在英国加入共同市场、互减关税和建立多边核力量等问题上。法国在抵制肯尼迪政府“宏伟计划”的斗争中起了主要的作用。

2.英国加入共同市场受挫与“肯尼迪回合” 1)西欧共同市场成立

战后,美国一直把西欧作为主要销售市场。西欧国家经济恢复和发展起来以后,强烈要求维护西欧市场,与美国争夺市场的斗争越来越突出。但任何一个西欧国家都无法单独与美国相抗衡,它们只有联合起来才

58

能与美国分庭抗礼,这一联合的基础是50年代初期建立的欧洲煤钢联营。后来,在签署了包括《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条约》(即《罗马条约》),决定成立共同市场,逐步实现六国之间商品、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通,正式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即通称的西欧共同市场。

2)英国入市受挫

西欧共同市场成立后,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战后英国大为衰弱,企图通过与美国的特殊关系在欧洲发挥其支配作用。英国不愿坐视西欧共同市场的巩固和发展,通过建立由英国、瑞典、丹麦、挪威、瑞士、奥地利和葡萄牙组成的“小自由贸易区”,力图削弱其在西欧的影响。但英国此举未能达到目的,不得不于1961年8月申请加入共同市场,以改善英国不断恶化的经济状况和在欧洲的国际地位。

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为增加其在欧洲“遏制”苏联、与苏对抗的实力,曾鼓动西欧盟国加强互相间经济、政治、军事联合。然而,西欧共同市场一旦成立后,很快与美国发生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反对美国在经济、政治上控制西欧的倾向。肯尼迪认为共同市场的发展向美国提出了最大的挑战。为了控制共同市场,他建议成立一个大西洋贸易共同体,遭到共同市场国家的反对。于是肯尼迪政府又改换手法,支持英国加入共同市场,试图通过美、英特殊关系把共同市场置于美国间接控制之下。因此,支持英国加入共同市场,是肯尼迪“宏伟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但这一目标落空了。在关于加入共同市场的谈判中,英国不愿放弃英、美特殊关系,法国抓住这一把柄始终拒绝英国加入。1963年1月,关于英国加入共同市场的谈判破裂,不久法国还和西德签订一项友好条约,使两国关系更加接近。肯尼迪的“宏伟计划”遭到进一步的打击。

3)肯尼迪回合

肯尼迪政府为了维持美国在西欧贸易市场上的有利地位,因袭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的美国与西欧互减关税方案,促使国会通过“贸易扩大法”。根据这一法案,肯尼迪政府与西欧共同市场国家于1963年开始进行新的互减关税的谈判,称“肯尼迪回合”。在谈判中,美国主张双方互减关税50%。战后美国对西欧一直是输出多,输入少,而且美国的关税率比共同市场国家高得多,这就意味着如果双方共同减少50%,美国的关税率仍然保持在相当高的水平上,而共同市场的关税壁垒将被摧垮。共同市场对美国的意图是十分清楚的。因此,在法国的带领下,共同市场在谈判中顶住了美国的压力,“肯尼迪回合”最终宣告失败。

3、多边核力量计划落空

1960年以前,在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中,只有美国和英国拥有核武器。英国的核武器根本无法与美国相比,因而往往从属于美国的核战略计划。美国长期以核武器作为控制西欧盟国的手段,阻止盟国发展独立核力量,要它们集中人力和物力发展常规武装,以配合美国全球军事战略的需要。

西欧国家随着经济力量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了提高国际政治地位,要求独立发展和拥有自己的核武器。尤其是在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之后,这种要求更为强烈。肯尼迪企图以部分满足西欧国家拥有核力量要求的办法,继续保持美国在核武器方面的绝对优势和控制。

1962年12月,肯尼迪邀请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到巴哈马群岛的拿骚举行会谈。在会谈中,肯尼迪向麦克米伦提出“多边核力量”计划。这一计划的主要内容是由美国向欧洲国家出售“北极星”潜艇导弹,作为各国共有的核力量;英、法把自己的核力量合并进去,拥有一定程度的使用核武器的发言权,但美国对于这支多边核力量拥有控制权和否决权。这些核武器将由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最高统帅(美国人)指挥。 很明显,肯尼迪所建议的这支多边核力量实质上是由多国出钱,由美国控制的“一国核力量”。其目的是在核武器方面吞并英国,限制法国,拉拢西德,并削弱法国——西德轴心。英国被迫接受了此计划,但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欧各国都对此不感兴趣。肯尼迪政府企图控制西欧盟国核武器的多边核力量计划宣告失败。

约翰逊继续推行肯尼迪的外交政策

肯尼迪于1963年11月22日遇刺身亡后,副总统林登·约翰逊继任总统。约翰逊继任总统后,对肯尼迪的外交政策,没有作出任何重大调整。当时,美国黑人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广大群众反对侵越战争的斗争、妇女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以及新左派青年反战、反资产阶级教育体制的斗争都在发展。群众运动的高涨,给了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以沉重的打击。约翰逊为了压制日益发展的争取民权运动,缓和国内矛

59

盾,安定后方,在肯尼迪“新边疆”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伟大社会”的改良计划。

从国际政治斗争的角度看,约翰逊的国内改良措施正是为了在国外更加有效地“遏制”共产主义,进行全球扩张。美国外交政策打上了鲁莽、固执、野心勃勃、不择手段、迷信军事力量的印记。

对拉丁美洲的称霸政策

约翰逊和肯尼迪一样重视维护美国在拉丁美洲的霸权。为此,他不惜多次采取武力干涉的暴力手段。 约翰逊政府在巴拿马、多米尼加、巴西等国家采取行动。 继续卷入非洲和中东 1)非洲

约翰逊在非洲继续奉行肯尼迪政府的政策,进一步干涉刚果和非洲国家事务。到1964年,美国已取代比利时,成为支配刚果的主要西方国家。约翰逊政府向美国支持的刚果政府提供贷款援助。中央情报局花钱组织一支陆、空雇佣军,多次帮助镇压民族主义斗争,支持冲伯担任政府总理。并积极促成军事政变,扶植亲美政权,进一步巩固和增强美国在刚果的影响。在南部非洲,为了维护美国的经济战略利益,约翰逊政府拒绝对实行种族隔离制度的白人种族主义政权进行制裁。 2) 中东

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后苏联在中东地区的影响不断增长。为了对付苏联,美国加紧武装以色列,大大助长了以色列的侵略野心。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对埃及、约旦和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发动先发制人地突然袭击,挑起第三次中东战争,即“六·五战争”。在美国的大力支持下,以色列摧毁埃及等阿拉伯国家的主要军事力量,占领西奈半岛等大片阿拉伯领土,近100万巴勒斯坦人和其他阿拉伯人沦为无家可归的难民。

战争爆发后,苏联领导人通过“热线”和约翰逊进行接触。苏联不愿事态扩大,力求避免美、苏之间的军事对抗。于是,美、苏两国在联合国不区分侵略者和被侵略者,一致赞成通过要求阿、以双方立即停火的决议。阿拉伯国家被迫接受停火条款。停火之后,埃及等阿拉伯国家断绝同美国的外交关系,以抗议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苏联则断绝同以色列的外交关系,迅速向阿拉伯补充军火,以扩大苏联在中东的政治、军事影响。约翰逊政府为了维护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利益,适应美国犹太人的要求,也向以色列提供大量武器,使美国在中东同以色列紧紧地拴在一起。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主要通过以色列维护其在中东的战略利益,和苏联进行角逐。“六五战争”后,美、苏明显加强了在中东的争夺。阿、以冲突成为中东国际紧张局势的一个焦点。

防止核扩散条约的签订

约翰逊就任总统后,继续利用中、苏关系的破裂,在同苏联展开争夺的同时,缓和两国间的关系,以扩大侵略越南的战争,对中国实行“遏制”。苏联由于敌视中国,也急于改善同美国的关系。在约翰逊执政期间,美、苏关系缓和主要表现为防止核扩散条约的签订。美、苏的共同想法是维护它们对核武器的垄断,同时利用这一条约来争夺核优势。当然,美、苏也都希望避免毁灭性的核战争,把核武器制作为“威慑力量”,而以其他手段实现自己的外交目标。

关于防止核扩散条约的谈判进行了三年多。美、苏双方在监督条款上争执不下。“六·五战争”结束后不久,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阿列克谢·柯西金率领代表团前往纽约联合国总部,参加关于中东紧急决议的讨论。接着,约翰逊与柯西金在纽约和华盛顿之间的格拉斯堡罗进行会晤,他们讨论了美、苏关系、防止核扩散条约、越南局势和中东形势等议题,在最主要的中东形势问题上未达成协议,在防止核扩散条约问题上双方立场都有所松动。

格拉斯堡罗会议后,美、苏两国作出妥协,决定先达成没有明确监督条款的协议。防止核扩散条约没有包含大国首先不使用核武器的条款,只是强调核扩散将严重的增加核战争爆发的可能性,因此必须立约禁止无核国家成为有核国家。中国和法国都拒绝在防止核扩散条约上签字。这一条约使苏联获利最大,进一步阻止了西德、日本等拥有核武器,从而加剧了美国与盟国之间的紧张关系。

美、苏关系由于防止核扩散条约的签订得到新的改善。但这种关系的改善并不意味着两个超级大国取消核方面军备竞赛。实际上,在约翰逊总统任期里,美国和苏联的军备竞赛不断升级,双方都大力发展核武器的运载能力。美、苏在全球范围内仍不断扩大各自的势力范围。美国不断扩大对越南的军事入侵,而苏联

60

利用美国陷在越南战争的泥沼之机加强了攻势,1968年提出以“主权有限论”为基本内容的“勃列日涅夫主义”,出兵捷克斯洛伐克干涉其内政。苏联还在世界上许多地区大大增强了它的实力影响。

美、法矛盾进一步发展

约翰逊执政期间,美国与西欧盟国的关系更加紧张,尤其是美国与法国的矛盾进一步发展。美、法矛盾主要表现为法国反对美国控制,退出北大西洋军事一体化组织,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早在50年代后期,法国由于所提同美国分享北约组织决策权的要求受挫,便开始采取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的行动。约翰逊继任总统后,法国加快了与北约分裂的行动。美国对法国的示威性行动不愿作出让步,结果法国采取更强烈的步骤,于1966年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法国这一行动的目的在于提高法国地位,打破美国的军事控制。同时,法国又于1967年5月再次拒绝英国加入共同市场,以巩固西欧在经济上的独立。

约翰逊政府对华仍然实行敌视和“遏制”政策,在联合国内极力阻挠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戴高乐政府采取同美国针锋相对的策略,在对美国特别敏感的中国问题上独立行动,于1964年1月宣布与中国正式建交,断绝同蒋介石集团的“外交关系”。这是法国争取摆脱美国支配的重要事件。

美、法矛盾的发展,标志美国对其西方盟国的控制日益不灵。在约翰逊任总统的五年中,美国陷入侵略越南战争里,其全球外交捉襟见肘,对外扩张遭到一系列挫折。

扩大侵越战争受挫 东京湾决议

侵略越南和印度支那的战争,是约翰逊政府外交政策的中心问题,消耗了约翰逊及其政府高级官员在对外政策方面的主要精力。

约翰逊继任总统时,美国在越南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通过政变建立起来的南越军人政府频繁更迭,历届军人政府都强化统治,对民族解放阵线的武装力量不断发动军事进攻。但南越政府和军队贪污腐化,不得人心,在战场上连连失败。在这种形势下,约翰逊决定对南越傀儡政府加紧支持。

他首先更换侵越战争军事机构,任命威廉·威斯特摩兰将军为驻南越美军总司令,派遣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侵越战争策划者之一的泰勒将军担任美国驻西贡大使,同时增加对南越傀儡政权的经济、军事“援助”。然而,南越军队仍然不能击败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武装力量。于是,约翰逊决定进一步卷入侵略战争,使越南战争“美国化”。

约翰逊政府扩大侵略越南战争的战略目的是围攻中国。他因袭了杜鲁门主义和艾森豪威尔的“多米诺骨牌理论”,企图把越南变为包围中国、在亚洲扩张的基地,并通过取得在越南战场上的军事胜利,恐吓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的人民,阻止他们进行争取民族解放的武装斗争。

1964年8月初,约翰逊政府诬称美国军舰在东京湾(北部湾)遭到越南民主共和国炮舰的轰击,叫嚷发生了所谓“东京湾事件”。约翰逊下令美国飞机对越南北方进行“报复性”轰炸,并把早已拟好的决议草案提交国会,把这一事件和所谓希腊、土耳其危机、柏林危机和朝鲜战争相提并论,要求国会授予他在越南自由行动的广泛权力,包括不经国会批准扩大侵越战争的权力。参、众两院在经过很短的辩论后以多数票通过“东京湾决议”。

在“东京湾决议”通过后的四年里,约翰逊在美国国会没有宣战的情况下不断扩大侵越战争,他的主要法律依据就是“东京湾决议”这张空白支票。“东京湾决议”实际上将宣战权从国会转移到总统手里,破坏了美国宪法原则。这标志着美国走上全面扩大侵越战争的新阶段。

侵越战争全面扩大化

1964年约翰逊当选连任总统后,便毫无顾忌地扩大侵越战争。他首先采取的行动是加强对越南北方的轰炸。1965年2月7日,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的游击队袭击美国在南越的空军基地,击毁数架美国飞机,打死打伤八名美军人员。约翰逊抓住这一事件,下令实施1964年底、1965年初制定的对越南北方进行大规模空袭的“滚雷行动”计划。从1965年3月2日起,美国轰炸机深入到越南北方腹地,轰炸目标由约翰逊亲自选定。

美国国防部估计这样的大规模轰炸顶多持续10个月就可迫使越南北方屈服,并停止对越南南方民族解放

61

阵线的支持,但这一计划落空了。1965年3月25日,约翰逊政府派遣35000名海军陆战队员在南越登陆,从而彻底撕毁了1954年关于印度支那,特别是关于越南问题的日内瓦协议。接着,美军开进越南南方,开始实现战争“美国化”。1965年7月8日,约翰逊下令美国军队正式参加地面战争,这标志着美国的侵略战争由“特种战争”升级为“有限战争”,即把由美国特种部队参加的不公开的侵略战争扩大为由常规部队公开进行的局限于南越的侵略战争。

美国军队在越南战场上采用“搜索与摧毁”的战略,屠杀越南人民,毁坏包括古都顺华在内的文化古迹。约翰逊政府企图以“南打北炸方式”,迫使越南人民屈服。但越南人民不畏强暴,同仇敌忾,展开了全面的抗美救国战争。越南北方正规军进入南方同美国军队和南越傀儡军队进行作战。

越南人民得到中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中国成为越南的大后方。中国的大批物资源源不断地进入越南,一批防空和后勤部队开进越南。苏联为了同美国进行全球性争夺,也为了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压倒中国,保持其“领导”地位,也向越南提供大量援助。美国军队在全面扩大侵越战争后,还对老挝、柬埔寨进行轰炸,扶植亲美势力,以致派兵入侵,战火扩大到整个印度支那。印支三国人民联合起来同美国侵越者展开殊死战斗。

越南人民的顽强抗击出乎约翰逊政府的预料,而南越傀儡军队士气更加低落。约翰逊不得不一再增派美国军队。在增派军队的过程中,由于西欧盟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及联合国的要求,不得不施展和谈、停炸的花招。1965年4月7日,约翰逊在霍普金斯大学发表演说,提出“无条件谈判”的建议,后来又提出“十四点”等和谈建议。这些建议都要求越南北方军队撤出越南南方,拒不承认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因此遭到越南民主共和国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的拒绝。

反战运动和关于侵越政策的辩论

约翰逊政府不断扩大侵越战争,残杀大批无辜的越南人民,在全世界激起普遍的愤怒和抗议,美国在国际上十分孤立。西欧国家纷纷要求美国进行和谈,结束战争。 美国国内,在争取民权、反对种族歧视运动的同时出现了席卷全国的反战运动。侵越战争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削弱了美国经济。美国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侵越美军士气低落。美国社会空前分裂,动荡不安。 美国人民的反战运动随着侵越战争的升级不断高涨,,并且和黑人争取民权运动、新左派运动等汇合在一起,形成60年代规模巨大的人民运动。这场运动不仅使约翰逊政府难以继续将侵越战争进行下去,而且对美国政治、社会和文化产生深刻和广泛的影响。

随着侵越战争的扩大和受挫,美国统治阶级内部分歧加深,出现了以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威廉·富布赖特等人为代表的批评约翰逊政府侵越政策的“鸽派”。他们要求停止轰炸,完全从越南撤军。但以国务卿腊斯克等人为代表的“鹰派”则极力为约翰逊政府的侵越政策辩护,主张将战争进行下去。

“鹰派”和“鸽派”关于对越政策的辩论,涉及战后美国以杜鲁门主义为核心的全部外交政策。这就为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准备了必要的条件。约翰逊本人则遭到愈来愈多的谴责,众叛亲离,日益孤立。1968年3月31日,约翰逊通过电视向全国宣布:美国局部停止对越南北方的轰炸;他退出总统预选。5月31日,约翰逊政府被迫开始在巴黎和越南民主共和国举行会谈。五个月后,约翰逊下令全面停止对越南北方的轰炸,并提议西贡傀儡政权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派代表参加巴黎会谈。

美国侵越战争的失败,并不仅仅是约翰逊政府扩大侵越战争政策的后果,也是美国“遏制”共产主义、进行全球扩张基本政策的必然结果。杜鲁门政府、艾森豪威尔政府、肯尼迪政府和约翰逊政府都过高估计美国实力,宣扬世界上各个地区都与美国利益相关,任意解释并夸大所谓共产主义威胁,并以此为理由到处伸手,与苏联进行争夺,敌视和“遏制”中国,干涉与镇压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的运动,最终在远离美国的越南严重受挫。美国“遏制”共产主义,进行全球扩张的外交政策遭到破产。

思考:美国为什么要在一个很小、很远的国度打这么一场费用惊人、破坏严重的战争,而美国与这个国家并无利害冲突。

(干预的主要理由,最后只有归结到“信念”两字。 如何理解“信念”和“功利主义” 美国在这块土地上的行为,既表达了对美国的自由民主价值观的追求,又表达了对美国在亚洲利益的追求。 美国外交行为对国家利益的诉求始终与美国的根本价值取向紧密相连。

62

——迈克尔·亨特《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 小结

1945-1968年为全球扩张时期的第一阶段,即从1945年“二战”结束到1968年美国深深陷入侵越战争困境。

通过“二战”,美国的经济和政治势力空前强大,作为超级大国,美国成为称霸世界的力量。当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和债权国,手中掌握4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新科学技术,以金元和原子武器为依托,竭力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和政治新秩序。据此,美国对外交政策作了大调整,由战时对苏联进行国际合作关系转向遏制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战略。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这一转变。为了遏制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开始在广阔的中间地区,压制一切争取民族民主的运动,并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反苏反共的广泛联盟。“冷战”随之越演越烈。1948年4月开始实行的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相辅并行。1949年缔结的《北大西洋公约》是美国在和平时期第一次同欧洲国家建立的军事同盟。但在亚洲,美国的遏制政策并不顺利,1949年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和侵朝战争的接连失利,使美国在中国和整个朝鲜建立附庸政权的企图彻底破灭。

1953年艾森豪威尔执政后,被迫结束了侵朝战争,但仍继续实施遏制政策,继续在全球范围内扩大反共军事同盟,并推行所谓“大规模报复”和“战争边缘”战略。美国国内随之出现的军事——工业复合体,更显示出黩武主义的取向。同时在国际上,第三世界的崛起、西欧、日本经济力量的增长,使美国在推行霸权战略时遇到困难。1958年欧洲共同体的建立增强了西欧反控制的力量。苏联军事实力也在增长。尤其肯尼迪、约翰逊政府深深陷入侵越战争,日益表明美国经济和军事力量越来越不能适应其称霸的图谋。同时,国内反战和争取民权运动普遍开展。美国政府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 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演变:1945至今

二战结束后两大阵营的形成、对峙,使两极政治格局成为现实。(两大阵营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方社会主义国家。两极格局的基本特点是两大阵营的全面对峙与对抗。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治上表现为两种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对抗;第二,经济上表现为两种体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角逐;第三,军事上表现为两个集团——华约和北约的较量;第四,在意识形态上两种主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斗争。)对峙与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是与“热战”即军事冲突相对的概念,是指除了热战之外的一切对抗方式。在此基础上,美国全球战略出笼。美国的全球战略构成了西方国家集团对外战略的基础。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首要目标是称霸世界。其战略不断调整。 (一).战后初期到60年代末,美国在全球的扩张阶段。

在这一时期,美国以强大的军事、经济力量为后盾,大力扶植、援助西方的亲美政府,向第三世界渗透,在全世界范围内反对共产主义、对社会主义进行遏制,妄图称霸世界,其外交战略具有鲜明的进攻性、侵略性。

(1)杜鲁门时期(1945~1953年)。杜鲁门上台后,视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终止了罗斯福的大国合作战略,制定以反苏反共为中心的遏制战略。整个冷战时期,美国历届政府的对外政策基本没有离开这一框架。

(2)艾森豪威尔时期(1953~1961年)。根据朝鲜战争后的世界形势,美国调整了它的全球战略,提出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解放战略”和“和平取胜”战略,企图用战争以外的手段,把社会主义国家纳入西方“自由世界”。

(3)肯尼迪、约翰逊时期(1961~1969年)。进入60年代,肯尼迪上台,提出“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更为灵活的“和平战略”,试图通过和平与战争的两手策略,对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在亚、非、拉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

以上三个时期虽然美国基本上都是实行扩张性的政策,但其总的趋势是扩张的势头逐渐递减,越来越力不从心。 (二).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美国全球战略调整的阶段

由于越南战争的失败和国内的经济危机,此时美国可谓内外交困,霸权地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

63

战。因此,尽管总的目标没变,但美国不得不对实施战略目标的手段和方法做出必要的调整,采取了缓和和维持均势的策略。

(1)尼克松、福特时期(1969~1977年)。1969年7月,尼克松上台不久,正式提出尼克松主义,即“伙伴关系、实力后盾、谈判手段”。

(2)卡特时期(1977~1981年)。卡特政府上台后,在延续尼克松主义的基础上加强美国对世界的影响,将恢复美国在第三世界的政治号召力作为对外战略的突破口,提出“世界秩序战略”。 (三)从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美国全球战略新发展的阶段

(1)里根时期(1981~1989年)。里根上台后,面对苏联咄咄逼人的攻势,放弃了前任的缓和与利用均势的战略,打出了“扩军抗苏、重振国威”的旗号,制定了“以实力求和平”的战略。1986年提出“里根主义”,即综合运用军事、外交、经济和宣传等手段,把苏联在第三世界战略地区取得的政治、军事进展“推回去”。

(2)布什时期(1989~1993年)。布什的总统任期跨越了冷战前后两个时期,根据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美国的全球战略也发生了很大的调整。第一,针对80年代末苏联、东欧的新情况,提出了“超越遏制”战略。即在不放弃对苏联的军事遏制的前提下,抓住苏联、东欧改革的时机,以经济为诱饵,采取多种手段,促使这些国家改变政策和体制,并逐步融入西方的政治经济体系。第二,冷战结束后,布什政府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民主,掀起“民主化”浪潮。

(四)90年代初以来,确定冷战后全球战略的阶段

(1) 1993年1月克林顿当选美国总统,经过近一年的摸索,1994年1月,克林顿比较清晰地描述了美国外交政策的三项指导原则或称三大支柱,即维护经济安全、军事安全和推进民主。1994年7月,美国政府正式提出“国家参与和扩展安全战略”,它的核心是确保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使2l世纪仍然是美国世纪。

(2)2001年小布什新政府上台,组成了一个有军工集团背景、保守色彩浓厚的执政班子,美国的外交明显趋向强硬。在政治上,美国的“单边主义”恶性膨胀,在国际舞台上我行我素、为所欲为。先是拒绝签署得到绝大多数国家支持的保护大气环境的“京都议定书”,接着又不顾世界和俄罗斯的反对,单方面退出“反导条约”;军事上提倡和奉行“先发制人”的战略,打着保卫美国安全的旗号,对其他国家率先使用武力,给自己的军事侵略披上合理外衣,具有极强的进攻性和冒险性。在这一旗号下,美国对阿富汗、伊拉克接连用兵,尤其是不顾绝大多数国家的反对、在没有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对伊拉克的侵略,将自己的势力扩张到战略地位重要而美国以往的势力又没有染指的地区,显示美国称霸世界的企图及其行动的膨胀和加剧。

(小布什政府穷兵黩武的外交政策的形成,是有其原因的。第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世界格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美国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其他国家的实力与美国相比都存在明显的差距,无法对美国形成有效的制约,使美国能够为所欲为。第二,小布什本人是石油家族的成员,其内阁的主要成员都有军工集团的背景,阶级的利益驱使其必须进行对外扩张;此外,经过连续10年的经济增长后,美国经济出现了一些问题,也需要用对外战争来加以启动和刺激。第三,“9·11”事件改变了美国民众的思想状态,使他们有了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在这种状态下,只要打着反对恐怖主义、保护美国安全的口号,不管干什么事情,都会得到老百姓的支持。美国的所作所为,是对世界和平、稳定的威胁和破坏,是对建立多极世界的巨大干扰和障碍。尽管美国的做法可以得逞于一时,但由于它违背历史潮流、悖逆人群意愿,所以最终注定要以失败而告终。)

(3)2009年奥巴马上台后调整外交政策

奥巴马一上台就开始着手修复小布什时代受损的美国形象,以多边主义和伙伴外交代替布什的单边主义,以―巧实力‖外交代替布什的―硬实力‖外交,以和平外交代替布什的黩武主义,力图重塑美国―领导地位‖。 奥巴马调整外交政策续保美国“世界第一”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前副会长 刘宝莱

美国奥巴马总统上任后曾多次公开宣称,美国只能当―世界第一‖,不能当―世界第二‖,这多少反映了美国对失去全球领导力的担忧。而难以逆转的事实是,随着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壮大,美国的国际影响力必然相对下跌。为了续保其―龙头老大‖地位,奥巴马政府加大了对外政策的调整力度,着重

64

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突出美在东亚的领导地位。今年9月,奥巴马在美国—东盟峰会上宣称:―美国欲做亚洲的领导者‖。这表明美外交活动的重心正在转向亚太。除加大对关岛为中心的中、西太平洋的军事实力外,美积极致力于强化美日同盟、美韩同盟、美、日、澳、菲、泰联盟;组建美、日、澳、印联盟;增进同东盟关系,特别是同越南的安全合作。美国常拿―天安号‖事件、―钓鱼岛‖事件和中国南海问题说事,同韩国进行了数次大规模海上军演,高调履行美日安全条约,支持将南海问题国际化,扬言为东盟撑腰,意在打造―东方北约‖,遏制中国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影响增强。

第二,缓解在中东地区的被动处境。美从伊拉克撤军,既使其在政治上得分、赢得民心,又减少了经济、军事上的损失,还通过―伊人治伊‖,从战略上更好地掌控伊拉克,可谓―一举三得‖。此外,9月2日,美促成了巴以复谈,高调支持巴勒斯坦建国,并推动以、叙和以、黎双边恢复和谈。同时,美明确反对以恢复对西岸定居点的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和阿拉伯人民的反美、仇美情绪。对于伊朗核问题,美坚持―文攻武吓‖策略,利用联合国安理会加大对伊朗的制裁力度,争取阿拉伯温和国家的支持,结成反伊统一阵线,最大限度地孤立伊朗。

第三,将反恐重心由伊拉克东移至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美调兵遣将,并动员北约成员国增兵,集中打击塔利班和―基地‖组织武装力量,但收效不彰,反而损兵折将,―越反越恐‖。 第四,倡导―权利共享,责任分担‖。奥巴马表示,本世纪的重担不可以只落在美国的肩上。因此,他运用―巧实力‖,着重发挥联合国、G20、G8等国际组织和新兴经济体大国的作用。在美主导下,一方面部分提高一些新兴大国的国际话语权,另一方面,要他们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和义务。

第五,改善同俄罗斯关系。美俄两国元首实现了互访。双方签署了新的核裁军协议,并较妥善地处理了间谍案。美暂停在东欧部署战略导弹设施,俄也做了积极响应,在阿富汗和伊朗核问题上予以配合。然而,美俄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根本利害冲突使双边关系难有大的改善。

第六,加强同中国的关系,但同时不放松遏制。例如,妄图建立 ―从西到北对中国的陆地包围封堵半月形链条‖。11月,奥巴马亚洲四国之行就凸显了遏华色彩。11月15日,香港《信报》称,近期美国围堵中国的布局,主要是构筑一个海上包围圈,从东方的日本到南海,再从南海到印度,封锁中国东进和南下之路,并遏制中国海权的发展,也被称为―C形包围‖。

《美国外交政策史》 答题范例

一、名词解释:

要求:所含内容一应俱全,语言精练,高度概括。因为分值和时间有限,所以不可过多展开,点到为止。 涉及范围:战争、会议、条约、同盟、人物、外交政策、事件、战略等

步骤:1)首起第一句很重要。锁定范围,定性。

比如:华盛顿:美利坚合众国第一任总统,美国国父。

美西战争:1898年美国与西班牙之间争夺殖民利益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大棒政策:西奥多·罗斯福时期所推行的武力干涉拉丁美洲国家事务的外交政策。 艾森豪威尔主义: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对中东的政策纲领。

遏制战略:冷战时期美国所推行的一种以反苏反共为目的的对外战略 。 日内瓦会议:1955年英法苏美四国首脑在冷战时期进行的首次高层会晤。

2)接下来第二步,逐一展开交待。以艾森豪威尔主义为例:背景、内容、影响、实质。

艾森豪威尔主义: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对中东的政策纲领。苏伊士运河危机后,美国决心“填补”由于英法失败而在中东出现的“力量真空”,极力扶植亲美势力,打击受纳赛尔影响的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排斥苏联在中东的影响。1957年1月5日,艾森豪威尔向国会提出关于中东政策的咨文。咨文分析了中东地区的重要性和出现的新形势,特别指出苏联正在利用这种新形势实现自己的目标。咨文要求国会授权总统在中东实行“经济援助和军事合作计划”,每年向这一地区提供2亿美元的援助,并在必要的时候使用美国军队。国会通过中东决议,答应了艾森豪威尔的要求。这项所谓填补真空的中东决议,通常被称为“艾森豪威尔主义”。艾森豪威尔主义是杜鲁门主义在中东地区的翻版,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成为美国对中东

65

政策的基础。艾森豪威尔主义标志着美国以反对国际共产主义为名,更加积极地卷入中东事务,同苏联展开角逐。

二、简答题和论述题

同一题目均可以设计成两个题型中的任何一个。答题步骤基本相同,即:陈述+分析。 例:试分析美西战争对美国外交的影响。

第一步先分析题干,题目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美西战争;第二,对美国外交的影响 。 回答:第一,首先交待美西战争爆发的背景、原因、大概经过,结果。(陈述) 第二,接着分析美西战争对美国外交产生了什么影响。(分析)

第二步安排相关内容。

1、各部分比重:

1)作为简答题:两个环节都要有,陈述部分比例略缩,简单交待一下,但不可省略。重点放在第二部分。(大概比例 陈述:分析=3:7 )

2)作为论述题:两个环节同样要有,陈述和分析都要详细。(大概比例 陈述:分析=4:6 ) 2、答题模式:

要求有条理地回答,切忌从头至尾一大片。建议使用总——分——总的模式: 总:19世纪末20世纪初爆发的美西战争对美国外交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分:1)、陈述美西战争 2)、分析深刻影响

总:综上所述,经过美西战争,美国的实力迅速提高,一跃而成世界大国之一,走上了世界舞台。美国外交迅速地走上了海外扩张的道路。 重点预测: 名词解释:

1776年条约计划 中立宣言 告别词 杰伊条约 门罗宣言 天定命运论 美西战争 门户开放政策 大棒政策 金元外交 西奥多罗斯福 十四点计划 不承认主义 兰辛石井协定 中立法 租借法案 大西洋宪章 杜鲁门主义NSC68号文件 第四点计划 遏制政策 艾森豪威尔主义 猪湾入侵 古巴导弹危机 多边核力量计划 论析题:

论析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思想的渊源与实践 论析门罗主义的形成与影响

试评美西战争对美国走向海外扩张的影响

分析一战后美国对国际体系的构想,如何维护世界和平 论述遏制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分析越南战争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如何评价一国的外交政策 通过美国外交政策的历史研究,对中国的崛起有哪些启示

6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