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祛瘀盆炎汤治疗慢性盆腔炎60例临床观察论文
【关键词】清热祛瘀盆炎汤;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705-01
慢性盆腔炎是女性内生殖器及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的慢性炎性反应,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该病顽固,易反复发作,久治不愈,且影响生育,给患者造成很多困扰。近年来该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单一治疗方法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疗效。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在采用抗菌药物加康妇消炎栓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口服清热祛瘀盆炎汤并中药渣局部热敷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将2010年1月~2010年10月,我院妇科门诊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年龄23~48岁,病程1~11年;对照组年龄23~50岁,病程1~10年。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⑴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乐杰主编的《妇产科学》第7版[1]。①症状:慢性盆腔痛,常有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底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阴道分泌物增多,月经增多或经期延长;有的伴有低热、易疲劳等全身症状;有的伴有不孕及异位妊娠;部分病情较长可出现精神不振、失眠、周身不适等神经衰弱症状。②体征:子宫常呈后倾后屈,活动受限或粘连固
定,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宫骶韧带常增粗变硬或有触痛。b超检查有盆腔炎性包块或盆腔积液。⑵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中医妇科学》第7版[2]“少腹痛”、“带下病”、“痛经”、“癥瘕”等疾病制定:小腹胀痛、拒按,或小腹一侧或两侧疼痛,行经或劳累后加剧,带下增多,月经不畅,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苔薄,脉沉弦或涩,或沉缓而细。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制定。治愈:症状完全消失,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b超检查无异常发现。显效:症状基本消失,妇科检查阳性体征大部分转阴,b超提示包块缩小或积液减少2/3以上。有效:症状明显减轻,妇科检查阳性体征好转,b超提示包块缩小或积液减少1/3以上。无效:症状稍有缓解或无变化,甚至加重,体征无明显改善。 2 治疗结果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盆腔炎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病程迁延所致,但部分病例也可无急性盆腔炎病史。主要表现为慢性炎症形成的盆腔充血、结缔组织瘢痕粘连、输卵管粘连阻塞等,临床上往往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且为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慢性盆腔炎由于病程长,长期应用抗菌药物副作用大,且疗效差,病人不易接受,故本研究选择对常见致病菌敏感的氧氟沙星、甲硝唑口服,最长应用1个疗程(14天);康妇消炎栓直肠给药可使药物直达病所,用药方便,与抗菌药物合用治疗慢性盆腔炎,
有一定疗效,已被临床广泛应用,成为慢性盆腔炎的常用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是由于经行产后等胞脉空虚之时,邪热入于胞宫与血互结阻滞胞脉,而致胞脉气血运行不畅,壅于下焦,蕴而化热;或邪热炽盛,蕴积与内,损坏血脉,久而成脓,临床表现为腹痛、带下量多、盆腔包块等,属于中医少腹痛、带下、不孕、症瘕等范畴,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 治疗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由于病程长,病人常伴有气虚,故佐以益气健脾,扶正祛邪,方中双花藤、连翘、红藤、败酱草清热解毒,有较好的抗感染作用;丹参、丹皮、赤芍清热凉血、活血祛瘀,能有效改善盆腔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皂刺搜风拔毒、消肿排脓;党参、黄芪、白术、茯苓、陈皮益气健脾,扶正祛邪,提高机体免疫力,减轻抗菌药物副反应。现代医学证明,活血化瘀药物具有改善微循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增生性病变软化吸收的作用,而有利于受损组织内膜的修复、再生和闭塞管腔的再通。用中药渣局部热敷,可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状态,提高新陈代谢,促进炎症吸收和消退。睡前一次性服药,同时中药渣局部热敷,再配合康妇消炎栓直肠给药,可以提高药物在盆腔的有效浓度,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49. [2] 马宝璋.中医妇科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 [3]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
技出版社,2002.24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