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NO.35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工 程 技 术
DOI:10.16661/j.cnki.1672-3791.2016.35.092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体系应用分析
邓凯丹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文庙校区) 四川成都 610041)
摘 要: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是指通过统一的、标准的建筑部品规格,将钢构件制作成房屋部件以及其他结构,并将其运送到施工现场建构住宅体系。与传统住宅结构相比,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体系质量高、自重轻,空间布置灵活、集成化程度高,经济效益明显,已经在我国各个大中城市得到了普及。该文主要就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体系的优点与具体的应用事项进行分析。关键词:装配式钢结构住宅 体系 应用优势中图分类号:TU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2(b)-0092-02
随着房地产产业的不断发展,对中国住宅体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达到标准化以及集约化的目标,应大力倡导钢结构住宅,该文主要对中国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以及国内国外的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体系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做进一步的分析。
成污染。随着科技的发展,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部件都可再回收利用,易于拆迁和改造,成为真正的绿色建筑。
2 我国装配式结构住宅的特点
从提出住宅产业化的概念至今,我国的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体系一直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经过20多年的洗礼,目前我国的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体系已经逐步成熟,这可以分为低层轻钢装配式住宅和多、高层钢结构装配式住宅两类。2.1 低层轻钢装配式住宅
这种结构作为冷弯薄壁型钢结构的一种,其热镀锌钢板厚度为1.2mm左右,轻钢龙骨的截面被轧成C形或U形。此种类型的装配式轻钢结构住宅体系可用墙板承重、极速合成,在施工过程中,低层轻钢装配式住宅不必进行涂装或焊接。因此低层轻钢装配式住宅体系拥有抗震性能优越、能源自给和保温性能好等多项优点,其在组成屋架、墙板的过程中,逐步向工业化模式发展。2.2 多、高层钢结构装配式住宅
为发展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大部分工厂选用节点斜撑加强型钢框架结构体系。这种结构体系由斜支撑、钢梁、立柱等组成,其作用原理是将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支撑在钢梁上形成的主板支撑在立柱上,并在柱和梁之间安装一个斜支撑,使整体能合理的承受竖向荷载和抵抗水平力,这样形成的结构会更加稳固。此外,构件之间都是用高强螺栓连接,在施工过程中采用搭积木的方式将会提升现场工地的施工速度。
1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体系的优点
与传统的住宅结构有所不同,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是指通过统一的、标准的建筑部品规格,将钢构件制作成房屋部件以及其他结构,并将其运送到施工现场建构住宅体系。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与传统的住宅结构相比较,主要有以下几点优势。
(1)周期短、质量高。装配式钢结构住宅都有特定的工厂进行定制,现场安装手段和前期设计都已十分成熟,因此各个工种之间配合默契,工作效率整体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2)自重轻、抗震性能优越。装配式钢结构采用的是轻型热轧型钢,楼面与墙体采用的也都是轻质材料,这样不仅减轻了建筑结构自重,还使截面受力更加合理。由于装配式钢结构轻巧,使其承受的地震作用减小,抗震能力大大提高,最终提高了住宅的安全性能。
(3)空间布置灵活、集成化程度高。钢结构住宅相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住宅而言,拥有更大的空间,由于其特殊的非承重墙,使其空间结构更大,住户们能够根据需要对空间布局进行再次分割且不会影响结构的稳定性。
(4)经济效益高。钢结构住宅由于其承载力强,可用很小截面积的构件代替传统住宅所用的构件,这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材料,并节约了基础处理费用;生产钢结构住宅部件的工厂都拥有固定的流水线生产模式,这种模式可节约大量的时间并减少了一部分不必要的模板费用。
(5)实现住宅建设工业化和产业化的目标。构成钢结构住宅的小部件都可通过工业化的方式生产,实现住宅体系产业化,提升住宅自身的使用价值。
(6)节能环保和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装配式钢结构与传统的混凝土结构相比,生产过程中不会产生多余的废气废料对大气造
3 国内装配式钢结构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
目前国内采用的住宅结构形式大部分仍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这是由于钢结构住宅体系虽然有很多优势,但其在我国的地产行业中依然处于落后状态。要想将钢结构住宅体系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就必须从配套技术、结构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解决其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问题。
(1)钢结构住宅体系尚未形成一个标准化的体制,各部门的验
(下转94页)
92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科技资讯
2016 NO.35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工 程 技 术
建筑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只有合理的做好相应的安全监管工作,依法建立科学的监管体系,加强对施工人员与监管人员的安全教育与培训,加大对施工工艺与技术的不断创新与改善,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全面提高建筑工程的安全监管水平。
3.3 不断完善安全监管体系,加大隐患排查力度
在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中,依法建立安全监管体系应结合实际的施工状况,将施工过程中的各个要素都一一的分类整理,并标注好相应的管理措施。安全监管体系的建立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建筑工程持续平稳的发展,因此在后续的施工发展中也应及时的做好更新与完善。而隐患排查工作是降低事故产生率的最佳方法,施工方也应该及时在施工的每一个阶段对各个施工要素作全面的检查与排查,并采取科学的措施解决安全隐患问题。3.4 加大施工安全的投入
为了保障施工安全,需要进一步发展信息网络的建设,建立施工不良行为与施工安全生产档案库,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标准来落实行政处罚,确保规范行为可以得到良性循环,对于违规行为,要严惩不贷,建立起完善的施工企业安全评价制度,将实效评价与招标评价纳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此外,还要将企业资质晋升管理制度、施工许可证办理制度、评优制度、资质年审制度结合起来,促进施工企业的科技创新,结合生产实际推行安全可靠的技术装备,将落后的生产工艺与设备淘汰,以科技作为进步的动力,提升施工现场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Michel Crouhy,Robert Mark,Dan Galai.The Essentials
of Risk Management[J]. Journal of Women s Health,2011.
[2]张国华.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中国新
技术新产品,2010(19):94.
[3]闫晓洁,闫智慧.论建筑施工企业如何提高经济效益[J].黑龙
江科技信息,2014(3):195.
[4]Jorien van der Peijl,Jan Klein,Christian Grass,Adinda
Freudenthal. Design for risk control:The role of us-ability engineering in the management of use-relatedrisks[J].Journal of Biomedical Informatics,2012(4).[5]李俊松.基于影响分区的大型基坑近接建筑物施工安全风险
管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
4 结语
百年大计, 安全先行。安全生产是建筑业的生命线, 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关系到社会的稳定。随着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家对建筑安全工作高度重视, 我们要切实采取可行的对策,落实责任,强化监管,把安全措施落到实处,努力做好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 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综上所述,在(上接92页)
收标准不一致,各方面的规范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
(2)施工人员技术水平普遍偏低,钢结构施工技术落后,导致现场秩序混乱。
(3)建筑用品的要求标准低,建筑部件的科技含量不高,不能有效的减少基础处理费用。
实践显示,装配式钢结构的推广仅仅有成熟的结构体系是远远不够的,虽然近年来高校与科研机构针对这一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发,一些相关行业也从自身为出发点,开展了深入的探索,但是成效却并不显著。在发达国家中,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占比非常大,达到了30%以上,与之相比,我国装配式钢结构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不仅与技术和系统的推广时间有关,与相关政策与路径的选择也有着密切的关联。在下一阶段下,应该更积极地争取和推动政府主管部门的实质性政策支持。从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的前瞻发展战略着眼,实现产、学、研、政在工业化钢结构住宅建筑领域的合作。
总而言之,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体系有着传统住宅结构体系无法比拟的优势,发展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体系可以提高中国住宅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体系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是经过了长时间的应用,已经取得了良好
的成效,但是,其中尚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需要展开深层次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宋军,于存海,李金文.某钢结构住宅室内发霉问题的处理[J].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12):75-76.
[2]张海霞,郑海涛,李帼昌,张德冰.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主体结构
质量控制指标权重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485-491.
[3]Michael Arman,Jian Zuo,Lou Wilson,George Zillante,
Stephen Pullen. Challenges of responding to sustainabilitywith implications for affordable housing[J].EcologicalEconomics,2009(12).
[4]陈以一,王伟,童乐为,等.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建筑的技术研发
和市场培育[J]. 住宅产业,2012(12):32-35.
[5]J. Monahan,J.C. Powell. An embodied carbon and
energy analysis of modern methods of construction inhousing: A case study using a lifecycle assessmentframework[J].Energy & Buildings,2010(1).
94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