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倪凰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十堰442002) 【摘要】县城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深入研究县域经济的有关理论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 以国外区域经济理论和国内县域经济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县域经济的定位和产业机构升级、市场机制的培育和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理论三个方面对相关内容进行综述分析。 【关键词】县域经济;区域经济理论;发展战略 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一个省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十分 德国经济学家韦伯(Weber,1909)提出了工业区位论。3O年代 重大的影响。通过对一些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发现:县域 初,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Chri ̄Mler,1933)根据村落和市 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是发达地区经济的一个充满活 场区位,提出中心地理论。之后,另一德国经济学家勒什(Lo. 力的增长点。我国国民生产总值(GN P)的50%以上,全国人 sch,1940)利用克里斯塔勒的理论框架,把中心地理论发展成为 口的80%以上都处于县域经济的系统中。因此,国民经济的发 产业的市场区位论。 展不仅要依靠城市经济,更要依靠县域经济的发展。深入地研 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萨缪尔森(Samuelson,1952)的市场 究县域经济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对于指导和促进县域经济的 在空间上呈离散分布的空问市场均衡模式与柏克曼(Beckman, 1968)的连续流模式从处于一定地域空间中的生产和消费活动 出发,为空间经济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艾萨尔德(Isard, 、县域经济的定义及特点 县域经济是以县为行政区划的区域内的所有经济类型。到 1956,1975)把古典区位论动态化、综合化,根据区域经济和社 目前为止,县域经济还没有一个固定和统一的界定,但是目前 会综合发展要求,把研究重点由部门的区位决策转向区域综合 学者对县域经济的内涵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论述:一是县域经 分析,建立区域的总体空间模型,研究了区域总体均衡及各种 济是在一个县级行政区域内各类经济活动的总称,强调的是复 要素对区域总体均衡的影响。 合性;二是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的区域经济,强调的是区 早期的区域均衡增长模型忽略了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因 划性;三是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范围内的经济主体为管 素,认为只要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资本和劳动的双向运动最 理对象,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的经济,强调的是县域经济的 终将导致区域差异缩小,但事实上市场力量的作用通常趋向增 特色性;四是县域经济是一个具有区域性、层次性、开放性特点 加而不是减少区域差异。 的经济系统,是一个功能相对完备和健全的经济单元,强调县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perroux,1945)首次提出增长极概念, 域经济的系统性。李小三把县域经济定义为:“以县为行政区划 其出发点是抽象的经济空间,以部门分工所决定的产业联系为 的这一区域内的经济,它是一个具有区域性、层次性、网络性、 主要内容。缪尔达尔(MyadM,1957)提出,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 开放性等特点的经济系统,是一个功能相对完备和健全的经济 上并不是同时产生和均匀扩散的,而是从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 系统单元。具体地说,’县域经济是以我国的行政县为区域范围, 开始,一旦这些区域由于初始优势而比其他区域超前发展,这 以一级独立财政为标志,以县城镇、乡、村各层次的经济元素问 些区域就能通过累积因果过程不断积累有利因素,从而进一步 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为基本结构,通过双向反馈的人力流、资金 强化和加剧区域问的不平衡。赫希曼(H ̄schman,1958)提出了 流、物质流、信息流而显示出整体功能的经济系统。” “发展是一连串不均衡的锁链”的命题,指出“发展确实是按照 总而言之,县域经济是以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发展本 主导部门带动其他部门增长,由一个行业引发另一个行业增长 地经济为宗旨,具有地域特色和完备功能的区域经济,它具有 的方式进行的。”弗里德曼(Friedman)考虑到区际不平衡较长期 农村性、地域性、层次性、综合性和不平衡性等特点。县域经济 的演变趋势,将经济系统空间结构划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 拥有多元化的经济结构、立体型的产业结构、梯度式的空间布 二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二元空间结构。中心区发展条件较优 局结构。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一种类型,是指一定范围的地 越,而外围区发展条件较差,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各生产要素 表空间中的经济区域。国外对县域经济的研究主要是对区域经 从外围区向中心区的净转移。弗农(Vernon)等人把生命循环论 济的理论研究。 引用到区域经济学中,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盛衰主要取决于该 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劣及转移,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主导 二、区域经济理论来源 区域经济理论在渊源上最早可以追溯到l9世纪初创立的 专业化部门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与梯度转移理论相 区位理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Tunen,1826)从区域地租出发探 类似的是日本学者提出的雁行模式,他们将日本、亚洲四小龙、 讨地价差异引起的农业分带现象,创立了农业区位论,奠定了 东盟、中国等国家列为不同的发展梯度,并冠之以第一、二、三、 区域经济理论的学科基础。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四批大雁等。 166 企业导报2011年第7期 ..区域经济 吉 同 铁时代"对湖北省旅游业的 影响与对策思考 夏超朱创业 (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 _【摘要】在我国,高速铁路正引发着一场深刻的交通运输革命。“高铁时代 的到来,势必会对湖北旅游业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文章 立足于“高铁时代”来临的时代背景,在综合分析未来铁路格局的基础上,就高铁对于湖北旅游业的影响进行了预测,并给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高铁时代’;湖北旅游;影响;对策 2009年l2月26日,武汉至广州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正式开 旅游活动。具体就湖北省而言,“高铁时代”对旅游业的影响表 通运营,全程1068.8公里,却仅需3个小时。武广高铁客运专线 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的开通运营,预示着中国开始步入高速铁路时代。而这仅仅是 1.拓展旅游战略视野。高铁运营加强了东、中、西部间的经 开始,到2012年以“四纵四横”为骨架的高速铁路客运网形成以 济、文化交流,加速人员、物流、资金、信息等的流动,优化资源 后,除乌鲁木齐、拉萨和海南,中国各省会城市之间在8小时以 配置,有效带动各地旅游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协同推进。就湖 内均能到达。这标志着中国将全面进入“高铁时代”。 一北而言,它首先带来的是旅游客源的高速流动,随之而来的是 其负载的一系列旅游才智、信息、文化、机遇等其他城市间旅游 、“高铁时代”对湖北省旅游业的影响 交通运输条件一直是影响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高速 战略实施的核心软资源。因此,高铁运营对于多地间旅游产业 铁路这一新型交通工具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将产生极其重 资源整合和深度战略合作具有明显的支撑和带动效应,从而有 大的影响,其中就包括了“食、住、行、游、购、娱”等在内的各种 助于湖北旅游空间经济战略组合的进一步优化和深化,从长期 由于生产要素和商品不完全流动性、经济活动不完全可分 面探讨县域经济问题。凌耀初从改造传统农业、发展中小工商 性的存在,使得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两个假设之间的矛盾 业、加快县域经济城镇化的角度探讨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王青 无法解决。随着外部性、规模经济等概念的引入,也随着建模技 云总结了我国比较成功的七种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苏南模式、术的升级,一些原先被忽略的因素可以重新纳入到模型中,区 温州模式、济源模式、晋城模式、义乌模式和农安模式);王强通 域经济的研究逐渐转向新经济地理理论。新经济地理学力图 过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产业结构、外贸发展、文化教育等25个 把”空间”因素引入对区际贸易的分析,通过把运输成本作为”空 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黑龙江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做了系统 间”因素纳入区际贸易模型,用以解释贸易量随距离的增加而 的综合评价。胡春华根据湖北省各县的资源禀赋、开发状况和 迅速减少,价格、要素报酬和行业生产率在不同区域间差异等 环境条件差异,选取了十个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县域和农 区际贸易问题。克鲁格曼(Krugman)认为国家之间的贸易代表 村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 了这些国家根据规模收益递增原理而发展专业化的结果。生产 查队和宁县社会科学院也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探 技术变化,可以改变生产要素的需求结构和收益格局,从而影 讨对县域经济的综合评价。响相似要素条件下的贸易。最后,不完全竞争和收益递增的存 在,为国家和区域采取战略性贸易政策创造竞争优势提供了可 纳入到其理论分析框架,把因运输成本的减少而引起的聚集经 沿【C】.2004(1) 济、外部性、规模经济等要素放在了企业区位选择、区域经济增 【2】江文胜.县域经济:内涵、作用及政策建议.农村工作通讯 长及其收敛与发散性等问题上。 三、区域经济与县域经济的不同之处 参 考 文 献 能。新经济地理理论则正是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将运输成本 【1】张宪昌.县域经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前 [N】.2004(2) 区域经济具有自然融合的经济的含义,它界限比较模糊, 往往是跨行政区的自然经济区,经济功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经 济发展的内在客观联系:而中国国内行政区域间行政主导因素 比较强,县域经济包含有浓厚的行政区划色彩,界限比较清楚, 经济功能的发挥往往通过行政手段和政策功能作用,并且是在 历史传承的基础上有序地展开。 国内学者对县域经济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从三个方 企业导报2011年第7期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