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广角2014年6月(下) 英汉对比视角下隐喻的分类及其翻译策略 曹海红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重庆401120) 摘要:本文在中西隐喻研究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了英汉隐喻的对比,并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隐喻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并指出不同类型的隐喻 翻译应区别对待。 关键词:隐喻;认知;翻译策略 引言 英语metaphor一词来源于希腊语的 一、楚”、“塞翁失马”等,对于不了解佛教和中国 历史的人恐怕也难解其意。 半空缺性隐喻是指因英汉隐喻概念的 应的“赢得时间”、“投资时间”、“赚时间” 等。 metaphora,其字源meta意思是“超越”、 “在……之后”,而pherein的意思是“传送”、 “转换”之意。合起来表达就是“转换之后 文化差异性,在一种语言中具有隐喻语义功 能的喻体,在另一种语言文化中却没有隐喻 (二)非重合性隐喻 这一种情况反映了人类认知中一些泛 人类(panhumanism)的共性因素,同时也反映 的含义”,可以译为a transfer of meaning。关 于隐喻的研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蓬勃发展,隐喻研究 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语言 学家Lakof和哲学家Johnson 1980年所著的 Metaphors We Live by。书中提出隐喻不仅仅 是一种修辞活动,而且还是人类的一种能动 的认知活动,是人的语言思维的基础,且植 根于特定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中。赵艳芳 (2ooo:96)指出,隐喻是人类认知发展的产物, 是认识事物的需要。如果一种语言没有隐喻, 其结果只有两个:要么它的表达力非常有限, 只能用来表达非常直观的、具体的事物和现 象;要么它的词汇和表达式多得惊人,因为一 个词或表达式只代表一种事物或现象。 二、隐喻在英汉对比视角下的分类 基于相似性的联想是隐喻认知的基本 实现形式。隐喻的意义与取向具有浓郁的民 族色彩,构成具有民族特色的语义。英汉两 种文化具有一定的共性,是基于一种共同的 人类某种相同的生活方式和共同的生活体 验。但是相比而言,差异性则表现的更多。 通过对比英汉隐喻的喻体取向模式和隐喻 意义,将隐喻分为英汉重合性隐喻、非重合 性隐喻(包括平行性隐喻、空缺性隐喻、半 空缺性隐喻和形似意异性隐喻)以及冲突性 隐喻。 重合性隐喻是指因英汉隐喻概念的文 化共性,英汉语在表达同一隐喻意义时使用 了相同或相似的喻体的一类隐喻。由于人类 共同的认知规律、类似的生存经验以及相同 的的生理特征,英汉不同民族的人具有相似 的认知过程,形成不同文化中的重合性隐 喻、形成“文化共核”。这类型的隐喻话语 的解读有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空缺性隐喻是指因英汉隐喻概念的文 化差异性,一种语言的某些隐喻的喻体及隐 喻语义在另一种语言文化中均没有与之对 应的喻体和喻义的隐喻。例如:在Watergate was President Nixon’S Waterloo隐喻 中,Waterloo---"词因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惨 败而喻指毁灭或致命一击,也喻指事业上的 彻底失败。而汉语没有与之对应的喻体及喻 义。同样,汉语中的“观音菩萨”、“朝秦暮 意义的一类隐喻。例如dafodil在英美文化 中是春天欢乐的象征,然而在汉文化中却没 有类似的联想意义。中国的岁寒三友“松、 梅、竹”喻指人的高风亮节、不畏权贵的美 好品格,英文中则没有这样的含义。这种不 同文化背景下喻体的蕴含意义在语言层面 上表现的不等值性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语 言信息的缺失。 冲突性隐喻是指因英汉隐喻概念的文 化差异性,英汉语在使用同一喻体时隐喻意 义却相反的一类隐喻。例如西方人会说He is an olddog可当中国人听到自己被称为是“一 条老狗”时恐怕会抓狂了,因为在民族习惯 和价值观念上,西方人以狗为宠物,以狗喻 人,英语国家把狗视为人类最好的朋友,不 少惯用语都反映了英语民族对狗的钟爱。如 Every dog has its day(fL人均有得意日)、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B ̄人度过难关)、a lucky dog、asfaithful aS adog等,而汉民族中“狗” 总是被赋予贬义,把以狗指人视为骂人。在 此类隐喻中,隐喻形象模式相同,隐喻褒贬 意义却截然不同,极易导致跨文化交际的破 裂。 三、英汉隐喻翻译策略探析 关于隐喻翻译的研究有不少学者从结 构主义和修辞学的角度人手,提出英语翻译 的具体策略。Richard Moran讨论了隐喻的字 面理解与跨语言移植的可能性问题。Peter Newmark在他的Approaches t0 Translation用 专章提出了隐喻翻译的一些具体方法。还有 不少论者从文化角度探讨了隐喻翻译的具 体方法,肖家燕、王小潞(2006)提出了隐 喻翻译不应以求同为目的,而应以文化和心 理两方面的适切性为目标。由此可见隐喻翻 译的复杂性与系统性。本文将根据隐喻的分 类将其翻译策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来处理: (一)重合性隐喻 这是两种语言之间理想的隐喻自然对 等现象。可以采用直译,即异语与原语进行 喻体的对等替换。如Time is money在汉语中 也有“时间就是金钱”的对应隐喻。当然由 于隐喻系统性的特点,由基础隐喻派生出的 的隐喻可直接替换相应成分。因此也就有了 win time、invest time、earn time,与汉语相对 258 了各语言文化与这些共性因素结合时在隐 喻表达层面上赋予了不同的喻体(意象)。比 如,英语中有A strong desire for something is fhe hunger/thirst ofr something这一基础隐喻。 汉语也有“欲望是饥饿”这一基础隐喻。汉 语句子“这个岗位一下子成为了‘香饽饽”’ 这一隐喻表达可以视为由“欲望是饥饿”派 生出来的。“香饽饽”是饥饿者好吃的食物, 形象地表达了一个众人渴望得到的工作岗 位。然而,英语中就没有自然对等的喻体了。 如果勉强译成T s post has become an incense pastry all of a sudden,这里的incense pastry就 没有“香饽饽”给人影响深刻、生动。这样 的意象移植就欠妥了。因此可以通过“替换 隐喻法”,保留隐喻的效果,用cheesecake, buns等替换翻译为:This post has become a cheesecake all of a sudden。 总之隐喻的可译性是有限的,因此翻译 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翻译手段以 取得最佳的翻译效果。 四、结语 认知语言学关于隐喻的观点揭示了隐 喻的跨文化共性和系统性,隐喻也具有了某 种可译性,但是由于不同的生活体验,价值 观、宗教信仰等,隐喻便带有强烈的民族文 化特色,构成了翻译的策略选择问题。 参考文献: [1l Peter NewmaA.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成晓光.西方语言哲学教程【M】.沈阳:辽宁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m 版社。2007. 【4]肖家燕,王小潞.文化、心理因素对隐喻 翻译的制约[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5). 【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 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曹海红(985一)女.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 生。汉族.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计算语言学。 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