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 8年第1 7卷第1 6期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对高校招生的影响分析 口刘金文 【内容摘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教育制度历经多次改革,极大促进了中国的发展。本文对高考招生体制如何适应高等 教育大众化、素质教育和市场经济提出了相关的谈论和研究。而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高考招生也变得更 加多元化,其体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愈加变得公平起来,因此出现了很大的改变。 【关键词】多元化招生;高等院校;高考招生制度 【作者简介】刘金文(1974.4一),男,湖南人;广东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的招生制度几乎都是唯分数论,以单一的 高考改革中,撤销了自主招生不得采用联考的形式进行专门 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能力。目前中国存在很多的地域差 的培训,试点高校首先进行此次改革新方案,这样子会让更 异,高校大都坐落在沿海发达城市。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 多真正有能力、在镇乡里的优秀才子进入到这里面来,进入 高校的发展,很难充分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发展。自1952年 社会之后试点高校也会有更大的影响力。 高考建制以来,高考改革就没有间断过,然而高考到底该怎 二、构建多样化的高校招生制度 样的发展又怎样可以让高校发展呢.总体而言,高校必须提 多元智能理论是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新型教学理念 高竞争力,深化服务意识,更加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个人体验。 与基础素质一样,多元化教学提倡的是注重每个人的全面发 多元化的招生就意味着会更加公平,它可以作为衡量一所高 展与个性教育。注重潜能的开发,强调与人为主体、强调解 校竞争力的标准。其不仅是客观方面的公平,更是高校在处 决问题与制造能力的开发。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 理这一些问题的态度和努力程度。程序的正义可以基本上 核心,改变单一的教学理念,构建智能化、多元化的教学理念 得到保障,而高校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不断地促进公平, 和教学思想。在这其中,在倡导高素质教育的今天,高校是 这种公平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希望是双方面的。高考在很大 社会的一个很大的风向标。以此为例,多元化的招生理念与 的程度上为是社会提供大量的专门型人才,还为公民提供了 势必会让高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其公平性也越来越明显 平等教育的机会。以此,在高校的不断努力下,提高整个生 了,新高考取消了体育、艺术类加分的项目,且会增加全国统 源力量,最终提升高校声誉从而接收到更加好的生源力量。 一考试的省份。给那些因地域差异而不能进入高校的学子 一、我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现状 一个很好的平台。 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占有至关重要的 (一)高校招生的选择更加广阔。多元智能化的理论指 位置,涵盖了招生政策、选拔形式以及录取标准等等。在高 出的个体的智力发展原本就是多元化的,同时在智力发展的 等教育不断普及的今天、在高等教育发展不断前行的今天、 速度和程度上相对来说差不多的。因而在高考只注重于书 在受各个元素影响的今天,我国的高校招生呈现出多元化的 面表达的单一方式来说,这是十分不合理的。特殊人才就理 特点。 应得到特殊的教育,但是有一些人的才智如果在这之前没有 (一)招生制度的自主性增加。我国的现在高考存在了 被发掘就可能会失去很多机会。所以要有不同的评价机制 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直至现在仍然处于不断发展和改革的 才可以引导和发掘更好的人才。同时,学生的发展个体存在 阶段。这项于1952年开始实行的政策虽说在那个动乱的年 差异以及其中的不平衡性也是在所难免的,是客观存在的, 代曾一度被废除,但是于1977恢复之后这项政策一直取得 不可否认的话题。但是,高考作为人才的重要发现地,发挥 了很大的进展。而在次发展之后,中国应对新型的社会,又 着重大的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高校往往也只能接收 一次提出了新型的改革。这一次,试点学校几乎是位于发达 到一部分的人才,用这种多元化的高校招生方式就可以拥有 沿海地区的高校。他们在应对新型高考改革又有着自己不 多元化的录取方式。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让高校接收到 同的选择。像浙江实施的就是专业加学校的方式,让高校真 更多的高效人才,同时也标志着高校在自主选择上又有了一 正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 定的进步与发展。中国教育会长曾经指出过高考应当遵循 (二)自主招生制度。一般来说,高等教育公平就是高等 着“统一考试,多元录取”的方式,而高考的改革最终走向也 教育机会平等,而能促进这一公平的只能从源头上来解决, 必定是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这将是今后符合中国的方式, 这就促进了自主招生的发展。 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所在,在这其中,高校也必将是最 地域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高校在这一方面较为突出 开始试验的所在地,当然也会招收到更多的稀缺人才。类似 的是“名额投放扩大了地区差异”。就农村而言,这一途径在 于上海,在面对新的高考改革方面取消了一本、二本之间的 一定的程度上给那些真正有能力的人一个平台。高校的生 批次,这又是又一大进步。能者就上,相关试点学校可以根 源也还会因此声誉大加,反而促进了高校招生。像此时最新 据创新型人才和专业性人才的需求,积极探索以同一考试录 Industrial&Science Tribune .1' . 201 8年第1 7卷第1 6期 不良校园网络借贷的风险防范与教育引导 口王君玲盛玲玉 高丙文周超群 【内容摘要】‘‘互联网+”风潮席卷,大学生不良校园借贷处于高发期和深层次矛盾的凸显期。对此,学术界已作了一定的研 究,主要集中于不良校园网络借贷的发展现状等,缺乏对不良校园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研究的系统性探 讨,鉴于此,本文运用质性研究,剖析不良校园网络借贷的存在问题。在厘清不良校园网络借贷存在问题的基础 上,提出不良校园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机制。 【关键词】不良校园网络借贷;风险防范;教育引导 【基金项目】本文为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思想政治专项)(编号:17CSZG29)和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编号:15一 ZZ—GL一01)成果。 【作者简介】盛玲玉(1994~),女,山东烟台人;山东工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互联网金融、产业经济学 高丙文(1995一),女,山东临沂人;山东工商学院学生;研究方向:互联网金融 周超群(1994~),男,山东济宁人;山东工商学院学生;研究方向:互联网金融 【通讯作者】王君玲(1979~),女,山东烟台人;山东工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互联网金融、思想政治教育 “互联网+”风潮席卷,我国正处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关 费,甚至陷入“高利贷”陷阱,侵犯学生合法权益,造成不良影 响。因此,对不良校园网络借贷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具有一 键期,同时也是大学生不良校园借贷高发期和深层次矛盾的 凸显期。近年来,大学生不良校园网络借贷悲剧频发,如 2017年6月22日,根据不完全统计,名校贷发布的报告中校 定的现实意义。如何及时把握大学生不良校园网络借贷的 风向标,加强引导和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是当 今中国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议题。 一园贷诈骗的受骗人数约3,679人,涉及金额达5,496余万元; 2017年6月30日,陕西大学生疑被校园贷催款,家中上吊身 亡。这些事件呈现出瞬间突发性、集中爆发性等特征,主要 缘于一些P2P网络借贷平台不断向高校拓展业务,部分不良 校园网络借贷平台采取虚假宣传等手段,诱导学生过度消 取为主结合多元化评价和多元化录取的方式,让学校自主录 取选拔,自我约束、政府指导、服务于社会、为社会创造出更 多可造之材的新机制。争取可以逐步改变“笔试成绩约定以 、数据搜集与研究方法 (一)案例基本情况介绍。本文共收集2016至2017年 152篇新闻,通过阅读分析,从中挑选出68个案例做成样表, 基本情况部分如表1所示。 来了很大的福音,同时促进了个性化的发展。因此也很大程 度上给素质教育提供了大量数据支持,而只是站在某些方 面,更大的作用是促进了我国高校的迅速发展。高考招生制 度改革让教育更加大众化,同时也让一些真正的技术人才可 以实现自己应有的价值,作为试验高校也会因此获得荣誉, 在当今高校在众多竞争对手中可以脱颖而出。 后方向”的不好风气。浙江最新出台新方案就是自主选课, 彻底从根本上改变了“笔试约定以后方向”的不好风气。 (二)高校招生的精英生源力量变得广阔。今年来,我国 已经逐步开始了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形式的转变,原有 的筛选形式因以前教育资源的有限只能选择出最稀缺的人 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飞跃发展,中国已经不可能 【参考文献】 [1]戴亮,杨婉,郭志波.统一高考招生改革对高校招生录取 工作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江苏高教,2017,2:80—83 [2]胡石其,蒋利平,刘辉亚,王玉双.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 革对高校的影响及对策探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9(10):79~82 只满足于这样。通过自主招生,全国各地的生源力量都可以 汇聚于众大高校,带来不同的思想,从局限到开放,从而我国 众大高校也可以逐渐还代,让更加优秀的人员引领中国的未 来。众所周知,生源力量可以直接影响到中国高校是教育力 量,这就表明着精英教育正在逐步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因此, [3]赵铸.招生制度改革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1,S1:8~12 各大高校的生源力量正在逐年上升,自身的力量也在不断加 强。在此期间,就更加应该注重专业,与教育部门研究,对于 冷门专业的实时调整,对当年热门专业的予以合适的投入, 达到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结语 『4]邹继生.试论招生制度改革对高校管理的影响[J].江苏 教,2015,3:37—39 [5]王香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对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J]. 考试研究,2011,7(5):3~8 多元化的招生方式给一些因地域性不同的高考学生带 .1 O/I. Industrial&Ncience Tribu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