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锐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江南古镇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江南古镇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来源:锐游网
江南古镇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摘要:随着世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也迅速发展起来,并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色,同时历史文化氛围十分浓厚,有这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成为现代旅游业和旅游者新的目标,出现了逐渐发展的态势。本文以西塘旅游区为例,根据西塘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特色,试着探索出适合西塘本地特色的民俗文化资源开发模式和产品特色。为全面了解西塘乡村旅游发展状况,达到指导开发实践的目的,对西塘乡村旅游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到相关村镇进行实地考察、上访西塘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访谈相关的主管部门以进一步深入了解西塘民俗文化等历史文献及相关资料,在民俗旅游资源赋存状况及其特色的基础上,从旅游主客体审美的角度和需求角度对西塘乡村民俗旅游开发模式进行构想。

关键词:西塘;民俗文化;民俗旅游;资源开发

1

The southern town folk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Abstract: With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world tourism , folk culture tourism rapidly developed and has significant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 a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tmosphere is very strong , there are a variety of manifestations , become a new modern tourism and tourists the goal , there has been a gradual development of the situation . The Xitang tourist areas , for example , the Xitang folk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resources , try to explore a development model and product characteristics suitable for the the Xitang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lk cultural resources .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Xitang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guiding the development of practice , the Xitang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studies, site visits to the relevant village , petitioners Xitang Tourism and Culture Development Co., Ltd. , and interviews with the relevant competent departments to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 Xitang folk culture ,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related information , the occurrence on the basis of its characteristics , the concep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on the Xitang rural folk aesthetic point of view and the angle of demand from the tourism host-guest folk tourism resources .

Keywords: Xitang ; folk culture ; folk tourism ; resources development

2

目录

引言:............................................................................................................................ 1 1.乡村民俗旅游概述.................................................................................................. 1

1.1民俗文化旅游的概念.................................................................................... 1 1.2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2 1.3西塘旅游景区概况........................................................................................ 3 2.调查研究.................................................................................................................. 4

2.1 采取的研究方法........................................................................................... 4 2.2研究目的........................................................................................................ 4 2.3研究方法结果................................................................................................ 4 2.4研究结果分析................................................................................................ 6 3.西塘乡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7

3.1缺乏科学性规划............................................................................................ 7 3.2民俗旅游产品品种过于单一........................................................................ 7 3.3大众化旅游对旅游地民俗文化的冲击........................................................ 8 4.西塘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9

4.1加强政策支持................................................................................................ 9 4.2推进民俗旅游资源产.................................................................................... 9 4.3科学规划性开发.......................................................................................... 10 4.4重视民俗旅游产品开发.............................................................................. 10 4.5加强宣传力度.............................................................................................. 11 5.结语........................................................................................................................ 11 参考文献:.................................................................................................................. 13

1

引言:

民俗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反复出现、逐渐形成、并切代代相传的文化事象,包括社会生活文化、物质生活文化和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它是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旅游资源作为民俗旅游活动的主要对象,是发展民俗旅游的基础和前提,民俗旅游资源的数量、规模、特色及品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民俗或国家旅游发展的水平和规模。但是文化资源转变为发展优势不是自主完成的,是需要经过转化和加工的。开发民俗旅游是对地区文化或民族资源转化、加工的最直接形式,也是带动地区发展的重要形式。民俗文化是民俗旅游的核心吸引物,民俗旅游是一种游客以进入民族地区,在当地居民的自然和文化环境中去亲身体验、了解地方民俗的生产生活、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旅游形式,这对民俗文化旅游业的资源开发有这重要的意义。

1.乡村民俗旅游概述

1.1民俗文化旅游的概念

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资源丰富地大物博,民族众多。“民俗”一词在我国古代表示民间风俗的含义,并一直传于至今。民俗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而的内容,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它起源于人类的共同群体生活,是在特定的地域、和时代中民族不断地形成、发展和演变,是民众的日常生活的体现。民俗文化,是不同民族或不同地域的人民在长期的劳作、生活、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民俗文化是一种基础文化,是特定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累的文明成果。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民俗旅游作为旅游业的组成部分在全国遍地开花,人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理解与认识,成为旅游业的新亮点。人们积极开发挖掘自己的民俗文化,并且保护自己的民俗文化,进而经营利用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旅游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无形的旅游文化资源,是可供游客消费的文化产品。民俗旅游目前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项目之一,因为它满足了游客“求异、求新、求知、求乐”的心理需求,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也是民

1

俗旅游元素与文化元素相结合的产物。民俗旅游逐渐成为全球化的一种表征,已成为人们摆脱压力、娱乐放松的一种方式。民俗旅游不仅大大提高了各地的经济收入、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民俗旅游作为中国旅游业的新增长点正在被激活。

尽管至今广大学者对民俗旅游的内涵说法不一,但对于民俗旅游的本质已经达成了共识:一方面是一种精神所需求的高层次文化,二是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三是民俗旅游地的所提供的具有特色民俗旅游产品。民俗旅游可称为民俗的风情旅游,它是指人们离开居住地,到异地去体验不同民俗的文化的一种行程,主要目的便是一体验异域的风俗为主,它是以某个民族、地区甚至国家的传统文化背景为依托的,通过复原再生或发掘整理等手段传承自我独特的文化资源,使游客体验异地、异族的文化。从广义上讲,所说的旅游实际就是民俗旅游,旅游和民俗是生活与文化的复合体。 1.2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民俗文化具有着多样性。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民俗旅游便逐步受到政策的重视与扶持。在80年代初期,我国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其主要是集中在国内几个特别具有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区域,其建设模式主要是民俗主题公园、民族民俗文化村等,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接着,民俗旅游开始发展,并且逐步开始突破。在1991年10月中国民俗文化村正式建成开业,与此同时,北京中华民族园开始建设。我国比较著名的民俗旅游有江南水乡特色民俗旅游区和深圳的“锦绣中华”微缩景区等等。

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民俗文化旅游从此迅速发展起来。1992 年国家旅游局开始组织策划了我国民俗文化主题的旅游年活动,举办了中国友好观光年并推出西南少数民族风情游活动,在1994年举办中国文物古迹游中推出的穆斯林古迹线,接着又由国家旅游局推出了“中国民俗风情游”,这些均标志着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始与发展。在2002年的“中国民间艺术游”里,这期艺术节的举办正式标志了以民俗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在中国开始兴起。现今,我国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有了很大的发展并趋于完善,旅游形式的多种多样,项目的丰富多彩,由单一型向多样性

2

过渡转化。民俗文化资源慢慢由少数民族地区普及到全国性范围,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也由盲目地开发向科学规划地开发前进。这使得区域性特色更加的明显,民俗旅游还与现今高科技相互结合生产出了高科技的民俗文化产品,进一步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 1.3西塘旅游景区概况

西塘1996年开始筹备旅游开发事宜,97年正式开始接待游客。1998年,西塘与其他五镇一同以江南水乡古镇的名义联合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2001年7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清单。2003年n月,被建设部确认为“首批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2003年12月,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2003年度世界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在2006年西塘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

根据嘉善县和西塘镇官方发布的数据,西塘古镇2001年共接待中外游客58万人次,旅游公司营业收入600万元(以旅游公司数据计算);2003旅游公司营业收入596万元;2006年实现门票收入1510万元。

当前西塘镇作为旅游景区经营的即是其古镇区域约1平方公里的范围,浅色所示区域为古镇景区)。景区内参观景点和旅游接待设施主要集中在塔湾街沿河部分(烟雨长廊)、西街(分为上西街、下西街)和塘东街北段。景区内官方经营的参观景点包括:倪宅、护国随粮王庙、圣堂、西园、种福堂、醉园、陆坟银杏、根雕馆、民间瓦当陈列馆、中国酒文化博物馆、中国钮扣博物馆、明清木雕馆。在沿烟雨长廊自送子来凤桥向西、至景区西端止的一段河道上,景区经营方设有游船。在河道另侧中段搭建戏台,逢节假日夜间进行地方戏曲表演。

在旅游景区草创之时,为了丰富旅游者的参观体验,政府扶持了一批私营景点—主要是保存完好、别具特色的江南古宅。政府鼓励宅院的所有人以自家房屋为资源,为旅游者提供参观讲解服务。但同时,基于保护古建筑、维护景区“生活着的千年古镇”氛围的需要,当地旅游与文物主管部门严厉控制私营旅游接待设施的出现,按照沿街房屋门面数计算百分比,以此确定可批给工商营业执照的数量。在西塘旅游发展的早期,参与旅游相关接待经营的私人资本只有早在西塘旅游开发前原服务本地居民的经营店铺和极少数在旅游开发之初便决定投入旅

3

游业的经营人。

随着旅游者数量和旅游收入的急速增长,越来越多的本地居民开始尝试“卖东西给游客”来赚取收入,同时外来资本亦循着西塘旅游高速发展的商机而来。虽然政府主管部门并未放宽管理标准,但仍有越来越多的店铺在古镇区内出现。在2005年,西街沿街店铺不足10%,而2009年,烟雨长廊沿河段与西街两侧,各类大小店铺以数百计,未开门迎客的门面房屋不足10间。

2.调查研究

2.1 采取的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注重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采用相关理论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科学指导。所以笔者在理论研究的同时,考察当地旅游资源现状,调查市场需求,更注重实用性。笔者运用了问卷调查的形式,调差景区内的游客及当地的百姓,对西塘民族旅游业的情况作出了大量的统计数据。通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且对文献进行研究提炼,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文献资料获得渠道是报纸、杂志、期刊、电视、网络等方式;通过其它研究者获得的理论或数据掌握该领域的最新研究现状,整理归纳研究结论。。并上访西塘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访谈相关的主管部门以进一步深入了解西塘民俗文化。 2.2研究目的

通过调查问卷法和文献法得出西塘旅游现在状况,现有景点受欢迎程度,更加深入的了解西塘民族文化,并根据西塘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访谈后,对开发潜在文化资源进行简单的策划。 2.3研究方法结果

本次问卷调查共投放了1000份问卷,在本次调查,男性480例、女性520例,男性平均年龄为36.7 岁,女性平均年龄为32.2 岁。在西塘的几个景区用有奖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游客进行调查。经过调查,统计数据后,其结果如下。

4

被调查者获取旅游目的地信息的渠道看,亲朋相互结伴占据人数最多,达到了43.0%,单位组织、旅行社的组织和个人旅游分别占据了13. 0%、27. 0%和11. 0%。如表1 所示:

表1获取西塘旅游目的地信息渠道

获得渠道方法 亲朋相互结伴 单位组织 旅行社组织

个人 其他

百分比 43.0% 13. 0% 27. 0% 11.0 % 6.00%

从游玩的目的来看,游客对西塘自然风光旅游的需求量是最高的,约占了28.0%,对西塘文化性民俗旅游的需求约占了27.0%,对西塘历史文化性旅游的需求约占 21.0%,可见游客对西塘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仅略次于自然风光。如表2 所示:

表2 旅游者出游西塘目的

目的 自然风光旅游 民俗文化旅游 历史文化旅游 商务、会议 走亲访友 其他

百分比 28.0% 27.0% 21.0% 9.0% 10.0% 5.0%

了解市场游客需求,是针对性开发民俗旅游项目的有效方法,旅游才能有效 持续发展。调查西塘开展民俗文化旅游是否必要,通过调查游客认为没有必要开 展民俗文化旅游的约占 20%,认为无所谓的约占 21%,认为很有必要的高达 59%,处于一定优势。如表3 所示:

5

表3 旅游者旅游需求

必要性 有必要 没必要 无所谓

百分比 59.0% 20.0% 21.0%

调查游客对民俗文化产品的需求,其中民俗民间艺术品是首选占33%,其次 是地方曲艺 20%,民俗旅游节占 18%,民俗博物馆 15%,土特产 14%。 如表4 所示:

表3 旅游者旅游需求

必要性 旅游节 土特产 博物馆 地方曲艺 民俗文化产品

百分比 18.0% 14.0% 15.0% 20.0% 33.0%

游客对西塘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极大期待和迫切需求更是发展西塘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不可或缺的原动力。西塘开展民俗文化旅游形式的调查中,50.0%游客认为应开发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资源相融合的旅游结合形式;14.0%的游客认为应开展单独的民俗文化旅游线路;36.0%的游客认为应开发历史文化和民俗相融合的旅游形式。如表5 所示:

表5 游客对民俗旅游形式要求

形式

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相互融合 单独的民俗文化旅游线路 历史文化和民俗相互融合

百分比 50.0% 14.0% 36.0%

2.4研究结果分析

经过调查数据分析,从软件设施上来看,西塘民俗旅游已经掌握了全部,已经能够把握住自己的特色,但是从硬件设施综合评价分析来看,还是存在一些问

6

题的。调查结果说明了在西塘开展民俗文化旅游是具有可行性的,根据游客的需求在西塘民俗文化旅游中深入地进行开发,不仅可以有效地挖掘到西塘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地方特色,还能够充分地满足到游客对于西塘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现实需要,有助于开发潜在的文化资源,这也正好符合了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文化趋势和节奏。

3.西塘乡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3.1缺乏科学性规划

西塘民俗文化资源开发缺乏着科学规划造成了过度性质的开发与重复性质的建设。西塘民俗旅游的发展带动了西塘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西塘地方政府希望通过旅游的开发促进西塘的地方经济的发展也是无可厚非的;西塘的百姓,希望通过民俗文化旅游经济发展致富发家同样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过于急功近利,但是这种急迫的做法严重破坏了西塘原有的旅游资源。上访西塘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经访谈相关的主管部门以进一步深入了解后,发现部分西塘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的时侯没经过专家人士的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出现了盲目开发、重复建设,对于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西塘未来的发展状况,是不可取的,只为眼前的需要而放弃了长久的战略目标,也与现今可持续发展政策相互违背。 3.2民俗旅游产品品种过于单一

在旅游业的六点要素中,除了缺乏科学性规划之外,旅游购物业不仅能够丰富旅游的内容,更是游客的重要旅游动机之一。目前,我国旅游购物大约占旅游总消费的20%,而一些地区远远超过了这个指标,如:香港达到了 62%,西塘民俗旅游产品仅仅占据了25%,虽然超过了平均值,但是距离一些民俗旅游业发达的地区还是具有很大的差距。这其中主要原因是由于西塘的民俗文化旅游商品品种、形式比较单一,缺乏自己独特的个性,对西塘民俗旅游的商品开发认识还是不够充足。民俗文化旅游商品以具有民族特色和典型地域的特点来吸引旅游,它不仅可以让旅游者对当地旅游业有较好的口碑,更可以增加西塘当地居民的收入,为西塘当地财政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但西塘民俗旅游商品的开发在民俗文

7

化旅游开发体系中是相对较薄弱的,民俗旅游的商品创新性思维开发更是落后,依旧根据传统的理念来生产,没有突出西塘旅游文化独有的特色。

西塘虽然民俗旅游的资源十分丰富独特,但是比较来看,西塘民俗旅游的商品收入所占的比重还是偏低,仍处于低级的发展阶段。很多产品做工仍较为简单、粗俗、质量差、品种少,个性缺失等问题均体现了出来。文化资源产品开发的深度、广度还有规模都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如果没有够硬的特色民俗旅游产品,就难以打造西塘的品牌产品。现今,西塘民俗旅游商品是以土特产为主,但是品种较为单一,设计包装方面也不够精美,质量相对较低和价格也是略低,仅仅局限在工艺品的范围内,民俗文化旅游商品涉及的内容很少,范围也很窄。产品中文化含量缺乏,只是盲目的追求西塘旅游开发中的经济利润,没有将西塘当地民俗文化融入到产品当中去,使其脱离了文化,脱离了特色,脱离了个性。从长期的发展来看,这些简单、粗糙、空洞的产品,它对西塘旅游文化资源的破坏提供了动力。同时,西塘还有很多的民间艺术没有挖掘出来,也便没有转换成商品,游客对这些民俗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一些当地人也不太了解。 3.3大众化旅游对旅游地民俗文化的冲击

文化的地理环境与独特性的封闭性是紧密相连的,而旅游业的发展却与当地的吸取能力是息息相关的。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交通道路的改善,西塘的封闭性被其打破。由于全国旅游的开放性,大批外地旅游者的不断涌入,他们的民俗特征、风俗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了西塘旅游地的文化,是西塘旅游地逐步同化。西塘传统的民俗文化遭到了外界强文化的同化和冲击,造成了西塘地方性文化的独特个性逐渐消失,个性逐步变成了共性,使一些传统的民族特色,正频临这失传的境地,这消弱了西塘民俗文化的独特个性,减少了外界游客对西塘民俗的新引力和好奇心,它是西塘民俗资源不可逆转的损失。西塘民俗文化的旅游也的发展潜力是十分大的,其开发性价值也很高,但是同时存在着制约发展的一些阻碍性问题,针对这些代表性的问题,有利于在实践开发的过程中提出科学的开发思路,借以对西塘民俗文化旅游业走向更好的发展。

8

4.西塘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4.1加强政策支持

现今,我国旅游业的管理模式主要是政府主导的模式,政府应强化和完善管理职能,建立我国完善的旅游法律和法规体系;完善旅游行业的许可规章和开发审批条款;加大对我国旅游旅游项目的开发或行政部门产品监管的工作力度;加强我国旅游行政部门引导的保障工作,做好民俗旅游新产品的宣传和开发促销,保障物力和人力的供给。西塘地方政府要统一安排部署旅游的重点工作,加大对重点旅游工作的协调调度。为了进一步加强民俗旅游工作综合协调能力,成立西塘旅游发展促进委员会,促进委员会将在旅游开发审批许可、旅游资源规划保护、旅游工作绩效考核、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等方面要发挥积极的作用。在充分地调查民俗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制定科学性权威性的民间传统文化发展与保护规划,加强对西塘民俗文化旅游的宏观监督和管理,把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作为西塘共同目标。在政府统一的领导下,部门与部门相互之间、地方与地方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下,多方共同努力,避免分散整体力量、损耗资源,促进西塘民俗文化旅游的健康发展。

4.2推进民俗旅游资源产

西塘发展旅游业应以“大产业、大发展、大旅游”的理念为前进方向,推进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产业化进程。西塘民俗文化旅游具有较强的企业联动性,可以推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以西塘政府为主导的产业发展可以做几个方面的工作:以旅游商店、优秀旅行社、星级酒店、旅游交通公司为企业龙头,带动松散型的相关服务集团,形成西塘民俗旅游服务产业的一条龙服务,满足游客旅游过程中的多项服务,增强了西塘旅游风险抵御力和旅游市场吸引力;通过发展优秀的著名的旅游景区或民俗旅游资源,等到西塘企业到一定规模以后,按照产业化要求重新重组和分工,形成一个不同的旅游功能的旅游服务产业化集团;成立旅游行业专业协会,对民俗旅游产业起到指导宣传和扶持,达到旅游产品及品牌的提升,协会组织服务于旅游产业发展,引导旅游产业充分市场化运作,旅游产业化进程的发展有利于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进入良性的循环状态。

9

4.3科学规划性开发

科学规划性的开发模式能让西塘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做到相辅相成。同时在文化资源开发前,应深入调查西塘民俗文化的环境状况,对民俗旅游资源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深入性研究,制定预防性的保护措施,要做到未雨绸缪;在开发时,根据西塘民俗文化资源变化的具体情况,比如由于时间的腐蚀,资源会便会发生一写残损甚至破损,所以,临时随机保护的措施一定要做好;最后,在开发后,由于者管理上的漏洞或失误或开发不当、自然灾害等因素也会造成民俗资源一定程度上的损伤,这些难以避免的破坏性后果是十分严重的。然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就是采取补偿性的保护,西塘民俗旅游的保护工作应贯穿民俗旅游开发与经营的整个过程中。西塘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中包含较多的民间舞蹈、手工技艺、地方戏曲等民间传统艺术,常常采用家族式传授或口传心授方式,这些财富是十分珍贵的,但是也很容易失传。西塘民俗文化的传承必须需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大量详细资料,对散布于乡村的民俗图片、文本、遗存实物和音像资料进行全面的系统性的发掘和整理,可以建立西塘民俗文化资料数据库、档案资料室和珍贵实物陈列厅;定期对西塘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普查,根据资源普查情况进行分类和鉴定,落实各自单位的承担责任。这些工作为今后的旅游商品和文化建设的应用与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照,增强了保护工作的永久性和长效性。保护西塘传统文化属于公益性的事业,这要靠政府的大力支持,投入物力、财力、人力切实予以支持。 4.4重视民俗旅游产品开发

在西塘民俗资源开发工作中,首先应把西塘民俗文化旅游的产品开发作为重点的工作来狠抓。当前的西塘民俗旅游产品十分单一,严重缺乏了在旅游业市场的竞争力,远远达不到旅游者的旅游偏好,满足不了游客购物的需求,这十分不利于西塘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政策。所以,应该规范西塘旅游购物市场,哄抬物价、打击赝品等等一系列的恶劣行为,积极优化购物的美好环境;对西塘旅游商品进行新颖美观的装饰设计,提高西塘旅游产品的内在档次;发挥西塘集体的优势产业,将知名的西塘土特产进行品牌性战略化的全面发展。地方特色是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灵魂所在,使西塘民俗特性产生更加具有诱惑力,根据西塘产品特

10

点对民俗文化旅游产品进行全方面的创新性开发,使之在现代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现代功能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最大限度的实现西塘民俗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4.5加强宣传力度

西塘民俗文化旅游市场的开发,营销是最有效的手段,通过营销可以向旅游业市场发布西塘的沟通供需、旅游信息关系,还可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刺激游客的消费,所以,突出西塘民俗产品的特色优势,打造品牌,达到良好的旅游形象是不可避免的。西塘民俗旅游业的宣传推广,必须实施营销创新性战略,在旅游的主题定位、营销策略、方式方法、媒体方向的选择和公关手段等方面进行全方面大幅度的创新,以创新取胜,以创意取胜。宣传的同时要做好营销管理工作,还要做好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感知的设计,应具有西塘特有的美感,这些有利于拓展西塘旅游业的市场定位。同时,在宣传时需要通过生动而形象的宣传方法,借以达到游客的消费目的。还要让游客知道在旅游过程中对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要尊重保护旅游地的风俗和文化,与当地居民共同承担起保护西塘民俗旅游环境的行为,教育游客爱护生态环境,热爱自然,在旅游过程中减少废弃物的随乱丢弃,要爱护保护动植物,设施设备,与它们和谐共处,提高保护西塘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责任感和自觉意识,成为一名文明的旅游者。

5.结语

在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中,民俗文化旅游因特有的民俗民风和独具的民族性而得到广大游客的喜爱。从民俗文化在旅游中产生的积极作用和它们之间密切关联性出发,本文针对西塘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研究有以下几点结论:西塘民俗旅游的资源类型众多,地域特色较为明显。

本文通过对西塘的区域的背景优势、开发条件的优势,客源市场的需求和西塘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内容进行分析评价,认为西塘具有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条件,民俗文化旅游具有潜在的资源。西塘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在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虽然存在了一些问题: 缺乏科学性规划、民俗旅游产品品种过于单一、大众化

11

旅游对旅游地民俗文化的冲击。

本文通过对西塘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较为针对性的开发对策:加强政策支持、推进乡村民俗旅游资源的产业化进程、科学规划性开发、重视民俗旅游产品开发、加强宣传力度。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它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吸取教训和总结经验。但是由于民俗文化旅游的理论研究相对于比较薄弱,它缺乏了必要的学术积累,同时关于西塘民俗文化旅游可资借鉴的成果还不够丰富,由于知识与时间的限制,这就需要我在日后的工作学习中,不断学习并逐渐完善。

12

参考文献:

[1]张晓萍,李伟.旅游人类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2]保继刚苏晓波:《历史城镇的旅游商业化研究》[J],地理学报,2004(3):427一436;

[3]湛永生,王乃昂,范娟娟,张春慧,贾艳琴:《敦煌市居民旅游感知及态度研究》[J],人文地理,2005(2):66一71;

[4]黎洁,赵西萍:《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理论的若干经济学质疑》[J],旅游学刊,2001(4):44一4;

[5]孙九霞.旅游人类学的社区旅游与社区参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6]黎洁.《西部生态旅游发展中农村社区就业与旅游收入分配的实证研究—以陕西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周边农村社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5(3):18一22; [7]王云才李飞陈田:《江南水乡古镇城市化倾向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以乌镇、西塘、南得三镇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6):700一703; [8]王云才:《江南六镇旅游发展模式的比较及持续利用对策》lJ],华中师范大 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i):104一109;

[9]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09); [10]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06); [11]陈从周.《说园》[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4(11);

[12]吴晶晶.《融合与超越——江南水乡古镇景观空间建设初探》[D].江南大 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01);

[13]蒋春泉.《江南水乡古镇空间结构重构研究初探——从水街路街并行模式到 立体分形模式的转变》[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06); [14]刘晶会.《江南古镇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以朱家角为例》[D].上海 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05);

[15]徐敏.《江南水乡古镇水域的景观生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 论文,2005(06);

[16]周红卫.《生活化的空间——乌镇人居环境空间特色分析》[D].苏州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2003(01);

[17]代莹,曾克峰.《小桥流水人家——江南古镇资源特色及联合开发设想》

13

[J].《小城镇建设》,2005(02);

[18]彭靖.《江南水乡古镇的桥文化解读》[J].《科教文汇》,2006(01);陈汉波.《论江南古镇的文化特征及其成因》[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0(05); [19] 戴云亮,陈益.《江南老屋》[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01);

[20]尹文.《江南祠堂》[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01); [21]张环宙.《江南古镇研究的新视角》[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1); [22]王稼句.《江南古桥》[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01); [23]陈志钢,保继刚:《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化效应及其意义—以山东日照王家皂村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3):65一70;

[24]郭婷婷.《论江南六大古镇景观的审美特征及现实意义》[J].《科技咨讯》, 2006(04);

[25]黄洁,吴赞科:《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认知态度研究》[J],旅游学刊,2003(6):84一89;

[26]陈益.《江南古亭》[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01); [27]张环宙、汪波.《从水因子角度对江南水乡古镇的历史地理研究》[J].《杭 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1);

[28]陈理.《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11); [29]戴卫东.《吴文化的多维视角》[J].《江苏地方志》,2002(01);

[30]蒋志杰.《江南水乡古镇文化旅游策划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 论文,2004(04);

[31] [美〕瓦伦·史密斯,张晓萍,何昌邑等译,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

[32]董楚平.《近代的吴越文化》[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03); [33]李海平.《江南市镇旅游文化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05); [34]童潇.《简论吴文化的内涵与特征》[J].《华夏文化》,2002(01);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ryy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