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锐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漫谈当代大学生消费趋势

漫谈当代大学生消费趋势

来源:锐游网
现代经济信息

漫谈当代大学生消费趋势

吴菲菲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 252000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大学生做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有自己的特点,消费观的现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超前消费、炫耀消费、人情消费、浪费消费、两极分化趋势增强等。本文就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消费观念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正确引导大学生消费的方式和方法。即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教育和人际关系教育,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构建合理的消费结构和高雅的消费方式,培养大学生树立以学习为中心的消费理念。关键词:大学生 理性消费 价值观 近期河北一所高校师生向社会公布了一份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显示:一些大学生的消费误区以及城乡学生的个体差异日渐明显。

接受调查的大学生消费个体差异很大。大一新生月均消费两极化最大,350元以下的最多,占42%,这其中绝大部分的学生来自农村。月均消费800—1200元以及1200元以上的分别占8%和3%,这些学生来自城市,有些城市学生的消费水平甚至是农村学生的3倍。

大二、大三学生的整体消费水平较高,月均消费在350—500元、500—800元的分别占41%、38%,月均消费800—1200元的学生全部来自城市。接受调查的大学生的消费普遍接近甚至超过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对大一学生而言,生活、学习硬件添置是大头儿:手机是要买的,电脑是要用的,没有复读机怎么学习英语?没有电子词典怎么查找单词?有的学生为了拥有一台电脑,竟然挪用学费;有的学生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更新款的手机,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其他必要开支。同时,娱乐消费也占了很大比例,主要集中在休闲、旅游、人际交往、恋爱等方面。此外,一些学生情绪化(或非理性化)消费成了账单的主角:想家就买机票回去,想改变形象就花钱重塑,男生心情不好就去唱K或买醉,女生郁闷不开心则要疯狂刷卡购物。

进入大二,在保证“基础生活建设”的同时,大学生又开始为各种学习项目买单。学习资料要齐全,诸多的非正规学历考试和培训也开始竞相登场,除了以往的英语四、六级,计算机国家二级、省二级证书,还有许多职业资格认证,像注册会计师证、律师资格证、秘书资格证等等,甚至还包括驾驶证。“为了考试,还要参加许多考证补习班,这种班少则数百元,多则上千元。但事实上,很多人是随大流去考的,很多证对我们来说并没有多大用处,像秘书资格证对理科学生找工作来说就根本起不到作用。同时,“恋爱消费”也与日剧增。为了爱情可以不要“面包” 恋爱消费成男生消费的“主战场”恋爱消费,有时候为了谈恋爱,不得不饿肚子。更有甚者,花费数千元买花,只为博得女生一笑。交际、应酬、请客等,各项名目的消费大大升级“寝室同学聚餐、老乡会、请社团干部吃饭、与学生干部交流感情……而一些当了学生干部的学生认为,既然自己有所获得,也应该“付出”,让同学们和自己一起享受快乐。评上奖学金的也要请客,拿到奖学金的学生要请大家吃饭。别的同学感慨,担心如果自己不请客很可能被视为“不够交情”。甚至拿到助学金的也要随大流。

大三开始,就业的压力与日俱增,相应的消费比重也加大。服饰、发型、化妆品成为女生日常消费的一个大头。有将近一半的女同学在购物时,将品牌作为第一考虑因素,身边越来越多的出现一些中高档服装、化妆品。

大四就是我们平常看到的“毕业消费”:一有招聘会的消息便会集体前往,在正式着装后顶着新做的靓丽发型带着精雕细琢的脸揣着厚厚的一沓精美简历四处分发,如果有幸进入哪家公司的面试环节,

还要坐车前往……于是交通费、入场费、通讯费、简历制作费、形象包装费等积少成多。另外,还有各种名义的散伙饭、谢师宴等。  

由此可见,学生消费观急需引导,部分大学生消费结构不合理,与社会大环境影响有关,也与学校、家庭教育缺乏正确引导有关。

大学生生活在“没有围墙”的校园里,全方位与社会接触,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一些学生视勤俭为寒酸,视浪费为慷慨,视奢侈为高雅,这些心理久而久之就会使他们进入消费误区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学生虽然来自经济不发达的乡村或城镇下岗职工家庭,却不顾自身经济状况,消费大手大脚,无任何计划,钱不够用就伸手向家里要。而不少家长认为子女考上了大学,光宗耀祖,宁愿自己节衣缩食也要满足子女要求。经济学家认为,目前一些大学生的消费意识陷入了误区,许多消费行为都体现了他们不成熟的消费心理。“很多学生是进了大学后才开始自主消费的,对于支配手中的钱还存在一定盲目性。学生们花钱大多没有计划性,很可能出现家长给多少就花多少、看到别人买什么自己也买的情况。而且,由于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要努力适应社会,消费的模仿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学着社会人一样去酒吧、茶馆参加社交活动,学习白领穿着等等,随之而来的就是攀比心理,家境好的可能越来越追逐名牌,而家境相对较差的就可能产生自卑心理。在大学生当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同学认为自己是“理财高手”,大部分人只能勉强做到“收支平衡”,有大概一成的人是典型的“月光一族”,还有两成的人支出会超标。

大一学生的消费颇具盲目性。因此,在学校开展合理消费的教育,特别是加强对大一新生的消费教育刻不容缓。另一方面,考虑到父母的言传身教包括消费观念对孩子消费观的形成有关键作用。家长应给孩子建立监督机制,例如实行账本制,要求孩子建立一个账本,每项开支都要有明细等。家长在教育也应培养孩子形成勤俭节约的习惯,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奢侈“装备”。因为这些装备非但不能在学习上助孩子一臂之力,还有可能成为孩子在校园内攀比成风的“道具”,而学校也应出台一些限制措施,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在重视对学生学习方面的教育时同时加强大学生情感消费的心理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人情观,减少由相互盲目攀比而形成的校园贫富差距。

参考文献:

[1]刘淑艳. 先秦儒家节俭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的影响.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1).

[2]姜云. 浅析大学生高消费背后的荣辱观问题——大学生年均消费超过普通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引发的思考.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 廖迎. 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4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ryy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