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哲学思想透视
———理性管理与非理性管理的思考
刘力钢
徜徉管理理论的丛林,纵观管理理论发展的历史,人们就会发现每一新的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形成,都充满着哲学的思想。管理理论的发展,对于理性和非理性问题的研究,一直都伴随着管理的实践而发展。不同的管理阶段,都围绕着是“理性管理”还是“非理性管理”这一命题在做文章。 管理理论和实践分别经历了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现代管理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在这些管理阶段的演变过程中,其理论和实践基本归纳为两方面,一是强调“理性管理”,二是强调“非理性管理”。二者在管理的前提、内容、方法等各方面都存在着较强的对立性和差异性,不同的管理阶段其管理中心往往不完全一样,出现此重彼轻的现象。如何使二者在对立的基础上实现统一,是管理理论学家和管理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一
要研究企业管理中的“理性管理”还是“非理性管理”问题,首先要搞清理性与非理性管理的内涵。
1.理性的存在。关于人的理性问题研究,首先要从理性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入手。从古希腊罗马文化中我们可以找到最早关于理性认识的雏形。古希腊人对理性的认识是从知识和天赋出发,认为人是理性存在的。但这对古老理性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了“理念”或“思想”上,真正的理性主义奠基人是伟大的思想家笛卡尔,他曾指出“:自由的意志超出理智是人犯错误的原因”。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理性内涵的理解就更深刻和广泛了。由于对理性概念认识的发展,从而使人们站在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定义来表达其内容,而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但就一般意义而言,理性的狭义理解就是理智,其相对立存在的就是情感、意志等。理性的广义理解可认为在思维方式上遵循分析、演绎、推理、综合和归纳等法则,对任何事物持有探清原因,不偏不倚,追求真与实的态度。其价值追求是知识、科学和真理,是事物的客观的必然性。
正是由于人是理性存在的,在理性的推动下,人类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特别是近百年来人类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创造出了更为先进的技术,从而进一步的增强了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新的技术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
—79
—
式、社会风貌和人们的世界观。 2.非理性存在。与追求“真”的理性相对而言是追求“善”的非理性。非理性强调的是情感、意志、潜意识和感觉,追求以人为本的价值关系、行为准则或道德法则等,往往充满了理想的色彩,以形象思维代替逻辑思维。非理性是人类发展过程的必然产物,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精神需求的反映。科学的语言不可能将一切无法说清、无法表明的一些情感上、思想上的东西都描写出来,科学的理性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生观和价值观,无法更好地解决人际关系等问题。例如,在科学发达的国家里,与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带来的高度物质文明相伴随的是人们的失落和孤独感及人们对自我价值、自主性的不满足和盲目的追求。非理性的东西虽然不能直接产生物质利益,它却可以通过各种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宗教等手段,使人们精神振奋积极向上。从东西方国家的差异看,西方人强调理性化,而东方人更注重于非理性化。 3.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统一。理性和非理性二者是对立的,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社会的繁荣、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但二者又具有相对的统一性,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即文明发达的社会逐渐形成,促进了社会生产力有了更大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
在企业管理中,是强调理性还是非理性管理,不同的人们往往从不同的视角去认识和回答它。因为无论理性还是非理性管理,它在企业管理的实践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就是在同一时代,不同的企业由于影响其因素的不同,理性和非理性管理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企业管理发展史及其管理思想的演变过程,始终表现为理性和非理性的管理。 1.理性管理。理性管理的实质是强调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去管理每一生产活动,反对非科学的经验型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性管理侧重于管理的制度,管理的方法,工作行为的规范化。理性管理的假设前提是将管理对象视为“经济人”。“经济人”所追求的是高工资和良好的物质条件。“经济人”的假设还认为人生来说是厌恶劳动追求享受的,如果管理者不通过各种严格和科学的制度和手段去约束工人的行为,工人们将可能采取消极的甚至是对抗的行为。因此,必须用强硬的管理办法严格的监督和控制工人。理性管理最为突出的代表人物就是泰罗。为了使管理科学化,泰罗提出了一系列的标准化操作方法,确定了标准化工具,规定了操作环境的标准化。同时还运用现代的影视手段对工人进行培训。与泰罗同一时代的许多著名的管理学家也提出了不同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如甘特的生产控制图;吉尔布雷思的管理工程的动作研究;埃默森的组织设计理论;福特的流水线生产方式等。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着重强调了如何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去控制生产活动的有序进行,如何用严格的制度和科学的标准迫使工人去更好地完成任务。他们认为效率的决定因素不是经营者的个人经验和感觉之类的人的因素,而是形成于科学原理的系统管理之中。随着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又出现了许多的管理学派,如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等,他们也都强调理性管理,只不过是运用了更多的数学模型和科学的方法和理论,他们极力想通过利用数—80
—
学模型和逻辑程序,寻求最优解以达到企业最终目标。事实证明,强调理性的管理理论确实可以通过生产技术的合理化、管理手段的科学化、管理组织和管理程序的模式化和规范化等手段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由于理性管理理论的提出,使管理活动逐渐地实现了科学化;为后来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现代管理活动的实践更进一步证明了理性管理的重要性。 2.非理性管理。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梅奥。他认为工人的问题不能用任何一个单独的因素来解释,而必须在“总体情况的心理学”中去研究。他将组织作为一个社会系统来分析。梅奥通过霍桑试验提出了人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从而提出了管理理论新的前提假设。梅奥认为,人存在于社会活动之中并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某一团体的一员有所归属的。“社会人”不仅要求在劳动中得到收入,而且作为社会一员他们还要得到友谊和归属感。通过霍桑实验,梅奥得出的结论是:职工是社会人;除了正式组织还有非正式组织;管理者的能力在于通过提高职工的满足度来提高他们的士气。从霍桑实验中可以看到,尽管工人工资、作息时间、工作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但生产效率仍然有所提高,如果用“经济人”的假设来解释的话,就无法得出结论。非理性管理理论认为,只有用“社会人”的假设才能解释这种现象。因为人除了物质需要之外还有其它的非理性需求,如情感、自尊、友谊等。 梅奥等人提出了新的假设之后,对后来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人们在进行理性管理的同时,也注重了非理性的管理。伴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又将其理论做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许多行为科学家将“社会人”假设发展到“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的假设,研究的内容更为广泛。这些理论及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论;克莱顿的生存、关系、发展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阿特金森的成就需要激励模式;麦格雷格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相结合的Y理论等等。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管理过程中人们更注重了对人的管理。特别是到了80年代初,非理性管理达到了高潮,企业文化的热潮又席卷而来。许多管理学家在分析了众多的成功企业之后,认为一种文化的形成对企业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人在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了严格的制度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如果没有高素质的人,没有一种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再好的制度和方法也难实现其管理的目标。管理中要运用一套非正式的规则,建立一种每个人都能自觉接受的企业文化来保证科学的制度和方法的实现。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人们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强调管理要以人为核心,要注重人的潜能的发挥,要认识到人是管理的重要资源。 3.理性管理与非理性管理的对立统一。理性和非理性管理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二者在管理中不能截然地分开,而是在对立中统一存在的。理性管理强调的是科学性,非理性管理强调的是情感性。人类的理性追求来源于生存所迫,而理性追求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演变为一些基本价值,如个人追求生存与发展;经济活动中追求最大利润;管理和组织活动中追求效率和效用;科学研究中追求真理和事物的必然性等。理性所奠定的基本价值观不仅作为人们在管理中去衡量事物的标准,而且还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这些基本价值观是分不开的。在管理组织系统中,理性管理意味着明确的分工,组织机构的设置绝不能考虑不合理的非理性关系的影响,它不是建立在感
—81
—
情和友谊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技能和效率的基础上,达到公平而有效率地工作。总之,理性管理是管理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是获得效益和效率的直接方式。但是理性管理在管理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它在强调科学性的同时,忽视了人的积极性的发挥。“人性管理”正是弥补了“科学管理”的不足。从某种意义上讲理性管理和非理性管理是一致的,因为行为科学、心理学以及企业文化等非理性管理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正是理性管理所要达到的,即都是为提高劳动生产力。在某种程度上非理性管理达到了理性管理想要达到而又无法实现的目标。如何使理性管理和非理性管理达到统一,这是现代管理学家力图解决的问题,也是管理活动的客观要求。在任何一个管理组织活动中,不可没有理性管理的科学手段,也不能没有非理性管理的人的潜能的发挥,这两种管理方法的统一是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进步程度逐渐形成的。理性和非理性管理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不可偏废任何一方。但从哲学的观点分析,在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历史阶段二者所发挥的作用以及所处的地位可以有所不同。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对我国当前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在我国由于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要寻找一种适合本企业发展的管理方式和手段。究竟采取哪一种方式和手段最为适宜,对于不同的企业是不尽相同的。特别是在选择侧重理性或非理性的管理方式上更要视企业特点而定。对于那些技术密集型,员工素质较高,管理基础工作较好,竞争实力较强的企业,不仅要注重理性的科学管理,同时更要注重非理性的“人性管理”。即尊重员工的首创精神,关心员工的发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努力塑造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对于劳动密集型、员工素质较差、管理基础薄弱的企业,就不一定强调非理性管理,可能严格的科学管理方法和手段更适合。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我们许多企业不顾自身的条件,盲目地选择和追求并不适合本企业条件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这样不但无宜于企业的发展,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使企业的管理陷入了误区,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邮编:110036〕
【本文责任编辑;郭曦东】
—8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ryyc.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