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来源:锐游网


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在课堂上,教学方法也要与之相适应。音乐课是一门比较富有活力和想象的课程,应当让学生沉浸在整个课堂氛围中。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热爱,是最好的老师。音乐教育把培养学生兴趣作为基础。音乐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产生感情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对音乐这门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实践中来。反之被迫的学习就不会产生学习效果,甚至会形成对音乐的厌烦心理。因此,把音乐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索学习,,是音乐教育很重要的一点。通过这三年的教学经验发现,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并且很乐于表现。但随着年段逐增,这种浓厚的学习兴趣却逐渐下降,很多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状态。

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师生平等,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给予不同的教育,不能摆出“师长为尊”的架势,要合理的引导。实质上,每个孩子都是人才,都有极大的潜能,就看教师怎么去发现与培养。而有时候我们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从而导致课堂气氛紧张,学生厌学,不喜欢唱歌,不喜欢做动作,这样能提高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吗?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没有了兴趣,学生也就失去了活力。有时候在音乐课堂上,教师的主导地位太过于强烈,为了让学生学习大量知识,一味地讲授“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学生机械地接受并掌握。对于新知识新难点,学生比较迷惑,堆积的难题越来越多,教师让学生勉强的接受,最终导致学生学习的自信逐渐丧失,课堂上敢于表现的身影也随之消失。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地变化,对教材中的歌曲也表现出了自己的意见,对于好听的感兴趣的歌曲他们积极配合,喜形于色,课前课后都会聆听和哼唱。对于不感兴趣的,他们用”冷漠”或用“捣乱”来干扰。而教师过于依赖教

材,把所学的歌曲局限在音乐教材中,使学生很难展开想象的翅膀。因此在音乐课堂上,急需我们摆脱陈旧的教学观念,去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适当的穿插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外知识,丰富他们的知识范围,来熏陶他们的心灵。怎样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呢?下面简单的谈谈自己的想法与做法。

一 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的基石。只有在轻松自然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能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敢于表现自己。教师应信任、热爱每个学生,合理的运用语言、眼神、动作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鼓励学生大胆的创新。当学生的想法或表现不恰当或不完善时,教师应当首先肯定他们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激发表现热情,不要用“标准答案”来约束他们。音乐是一门艺术,音乐课堂上不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对于学生有独特的感受和创造性的见解,教师应给以热情的鼓励与表扬。对于学生不同的见解,教师要用眼神,语言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并且要让学生明白音乐课堂上没有指责与嘲笑,只有宽容与鼓励。

二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创造的先导。从模仿到创造,想象起着桥梁的作用。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应设定生动有趣的活动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假如在欣赏一首好听的曲子时,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去想象曲子的内容和呈现的画面,情绪是欢快的还是抒情的,让学生大胆地去讨论。

三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新课改中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要从接受式学习向探究性学习转变,让学生变为学习的主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可以把音乐课堂的内容设计得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来,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积累探索经验,展示探索才能。只要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开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充满生机。

音乐是人类文化宝库中光华灿烂的瑰宝,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学生在音乐课堂中需要积极主动的大胆的去表现,只有这样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每一堂音乐课中,才能使课堂丰富多彩,生趣盎然。教师要不断的去培养,让学生这种好习惯一直能持续下去,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从中领略音乐的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