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锐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教育硕士培养方案

教育硕士培养方案

来源:锐游网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硕士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处

二○○六年十一月

教育管理专业 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

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具备较高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较高管理水平的基础教育管理人员。基本规格如下:

(一)掌握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学风严谨,为人师表。

(二)视野开阔,既有较深厚的文化基础,既有较高的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具有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和方法解决中学教学或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能力,具有进行教育改革实践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三)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包括决策、组织、指挥、协调及应变的能力,组织教学科研的能力和领导能力。

(四)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五)身心健康。

二、招生对象及入学条件

(一)招生对象

大学本科毕业后有三年以上基础教育教学或教育管理工作经验,无学士学位者须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报考者必须经过所在学校及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推荐。

(二)入学考试

1.入学考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参加全国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入学考试或推荐单独考试的方式进行。

2.考试科目包括:政治理论、教育学、心理学、外国语、专业基础。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根据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可采取脱产、半脱产和在职兼读等各种培养方式。学习年限定为2—4年。其中半脱产和在职兼读累计在校时间不少于1年。

四、研究方向

基础教育管理(包括教育行政管理、中小学校管理)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课程设置体现宽、新、实的原则,即宽口径、厚基础、新理论、活模块、重实践,按二

年时间安排课程学习。

教育硕士专业课程分为教学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课程包括公共学位课程、专业学位课程和选修课程;实践课程包括教育科研活动和教学实践活动。总学分不少于38学分。

(一)学位课程(6门,18学分)

①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3学分,90学时) ② 基础外国语 (3学分,216学时) ③ 教育学原理 (3学分,学时) ④ 教育心理学 (3学分,72学时) ⑤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3学分,72学时) ⑥ 现代教育技术学 (3学分,72学时) (二)专业必修课(12学分,共5门)

① 教育管理学 (3学分,学时) ② 课程与教学论 (3学分,60学时) ③ 教育评价学 (2学分,学时) ④ 教育哲学 (2学分,50学时) ⑤ 学校管理案例分析 (2学分,30学时) (三)选修课程(至少6学分)

指定选修课课:计算机基础 (3学分,72学时) ① 现代教育思想流派研究 (2学分,36学时) ② 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研究 (2学分,36学时) ③ 校长职业化与教师专业化研究 (2学分,36学时) ④ 区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2学分,36学时) ⑤ 内蒙古基础教育问题研究 (2学分,36学时) ⑥ 教育与法律研究 (2学分,36学时) ⑦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 (2学分,36学时)

注:选修课是为了配合教育硕士学员所选的研究方向及进行学位论文工作的需要而开设的课程,每个学员应至少选三门,其中计算机基础为指定选修课。

(四)教育科研活动 (2学分,36学时)

学时为面授时数,不含自学、辅导、答疑、实践等其他时数。“教育科研活动”为实践技能选修课,主要在实践中进行调研,撰写学科论文。

六、教学及考核方式

1.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研究性教学,加强教育管理实践活动。

2.重视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重知识、原理探讨,更重科学的现代教育哲学和教育管理理念和思想的形成。

3.统一要求与差异性相结合。重规范与统一要求,但又尊重个体差异和特长。 4.以课程学习为主,采用讲授、自学、研讨、调研、听学术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强调学员在自学指定教学用书的基础上,每年集中面授若干次(面授时间以寒暑假为主),加强实践环节,安排教育管理实践活动。

5.选修课为考查,其余课程原则上为考试。

七、自学计划及教育科研工作要求

学员应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自学,自学内容要根据课程学习、教学实践及论文工作的需要制定。自学内容的考核方式为写出读书报告,成绩由导师评定,分为优、良、合格和不合格。自学成绩记入相应课程的平时成绩。

原则上,教育硕士在读学习期间至少发表1篇论文或撰写2篇文献综述;学员在学期间还要在原单位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实践结束后,要提交2份教案并附相关的教学评价。

八、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

学员修满学分后,方可进入撰写学位论文阶段。

论文选题应紧密联系我国基础教育管理的实际,研究解决基础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论文可以是理论研究,亦可以是调查报告或教育管理实践的诊断报告。对论文的评价着重于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论文答辩委员会至少有一名在基础教育管理岗位工作并具有高级专业职务的专家。论文答辩通过,可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九、基本阅读文献及期刊

1.(美)A·W·库姆斯等著,《学校领导新概念》,中国宇航出版社,2002年 2.陈玉琨等著,《中华名校管理集萃》,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 3.(日)久下荣志郎著,《现代教育行政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5年 4.(美)D·E·奥洛斯基等著,《今日教育管理》,春秋出版社,19年 5.周三多等编著,《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6.(美)M·汉桑著,《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

7、吴秀娟等编著,《中国校长工作新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 7.陈孝彬著,《教育管理学》,北京师大学出版社,1992年 8.张济正等主编,《教育行政学通论》,华东师大出版社,1992年 9.萧宗六等主编,《中国教育行政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10.萧宗六著,《学校管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11.张济正等著,《学校管理学导论》,华东师大出版社,1985年

1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材,《教育计划和管理》,浙江教育出版社,1985年 13.黄志成等编著,《现代教育管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14.吴志宏等主编,《新编教育管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15.吴志宏主编,《教育管理学》(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案例教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6.陈玉琨等著,《中华名校管理集萃》,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 17.陈玉琨、杨旬主编,《中国中学名校校长》,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 18.教育部人事司编,《优秀校长治学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

19.[美]罗伯物·欧文斯著,孙绵涛等译,《教育组织行为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20.[美]马克·汉桑著,冯大鸣等译,《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21.哈罗德·孔茨等著,《管理学》,中国社会出版社,1987年 22.张济正等编著,《教育行政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23.[美]哈罗德·孔茨等著,黄砥石等译,《管理学》,中国社会出版社,1987 24.黄云龙著,《规划教育管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 25.瞿立鹤著,《教育行政》,茂昌图书有限公司,1993年 26.沈配功等编著,《教育督导学》,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年 27.孙成城著,《中国教育行政概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 28.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管理》,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 29.周三多等编著,《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30.约翰·W·贝斯特等著,严正等译,《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概论》(美),春秋出版社, 19年版

31.刘文霞著,《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2.裴娣娜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3.杨丽珠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辽宁师大出版社,1995年版 34.杨小微主编,《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北师大出版社,1998年版 35.云冠平等著,《管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 36.岳玉禄著,《科研论》,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7.王汉澜主编,《教育评价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8.吴钢著,《现代教育评价基础(修订版)》,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39.陶西平主编,《教育评价辞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0.宋伏秋等主编,《我国普通教育评价模式研究》,中国和平出版社,1995年版 41.钱在森等主编,《普通教育评价原理与方法》,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2.王孝玲主编,《教育评价的理论与技术》,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3.金娣、编著,《教育评价与测量》,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4.余建英 何旭宏主编,《数据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版 45.莫雷,《教育心理学》,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46.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

47.皮连生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三版 48.张大钧,《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49.冯忠良,《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北师大出版社,1998年 50.韩进之,《教育心理学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年 51.陈中永主编,《教育心理学》,远方出版社,2003年12月 52.瞿葆奎主编,《教育与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53.瞿葆奎主编,《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55.陈桂生,《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现时代》,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56.黄济、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57.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大象出版社,1993年版 58.孙喜亭著,《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9.(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 版社,1986年版

60.(英)沛西能著、王承绪等译,《教育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61.陈桂生,《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62.王道俊、扈中平,《教育学原理》,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 63.柳海明,《教育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版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 65.黄维德等编,《人力资源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6.亚瑟•W•小舍曼等著,《人力资源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67.张德主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案例精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68.石金涛主编,《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69.孙健敏等编著,《MBA案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70.世界著名企业研究组编著,《人力资源》,珠海出版社,2002年 71.蒋一韦等著,《古代管理思想与中国式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19年 72.《当代教育论坛》 73.《全球教育展望》 74.《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75.《学校管理》 76.《现代教育科学》 77.《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78.《决策导刊》

79.《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80.《管理世界》 81.《管理科学文摘》 82.《教育研究》

83.《报刊复印资料·管理科学学》 84.《报刊复印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 85.《报刊复印资料·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86.《教学与管理》

1999

学科教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方向

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规格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具有较高水平的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骨干教师。

基本规格:热爱教师职业和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有志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事业心和责任感强。具有较宽厚的文化基础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础,具有较高的教育学和教学论的素养,在教学方面视野开阔、现代意识强,能胜任教学业务骨干的任务,具有较强的学科教学研究能力。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身心健康。

二、招生对象和入学条件

招生对象:大学本科毕业后并有三年以上中学教学工作,教学效果良好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报考者必须经过所在学校推荐。

招生采取计划内定向和计划外委培相结合的办法。

入学考试:入学按国家的有关规定,采取参加全国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或有关单位单独考试的方式进行。

考试科目:政治理论、外语、教育学、心理学、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

三、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一般为二至四年。

脱产者学习期限一般为二年(其中一年半在校学习,修满课程学分;最后半年回原单位实习,并结合本职工作撰写学位论文)。

在职者学习年限不超过四年,但最少不得少于三年(含撰写学位论文),其中累计在校学习时间不得少于半年。

四、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

五、课程设置

按一年半时间安排课程学习。课程设置以宽、新、实为原则,分为公共学位课程(18学分)、专业学位课程(12学分)、专业或跨专业选修课程(不少于6学分),前两类为必修课程。毕业总学分不少于38学分。

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表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理论 教育学原理 公共 学位 课程 教育心理学 基础外语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现代教育技术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论 专业 学位 课程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德育原理 青少年心理学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 专业 或跨 专业 选修 课程 思想政治课教材分析 现代思维学 专业外语 当代政治与国际关系专题研究 经济学专题研究 系列专题讲座 教育教学科学研究

学时 学分 3 3 3 3 3 3 3 3 3 3 2 2 2 2 2 2 2 2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或论文 考试或论文 考试或论文 考试或论文 考试或论文 考试或论文 考试或论文 考试或论文 考试或论文 考试或论文 考试或论文 论文 备注 研处统一安排 研处统一安排 研处统一安排 研处统一安排 研处统一安排 研处统一安排 指定 指定 六、教学方式

以课程学习为主,采用讲授、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注重案例教学;强调学生自学,组织咨询辅导;加强实践环节,安排思想政治教学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在学员原单位进行。学员实践活动结束时,应提交两份教案和相关的教学评价。成立导师组,负责指导研究生。

七、学位论文工作及学位授予

学员修满学分后方可进入撰写学位论文阶段。

学位论文选题以研究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的重点实际问题为主。在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必须至少有一名从事中学教学工作、具有高级职称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参加。

论文答辩通过者,可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学科教学·语文专业方向 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与良好师德,具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与较强实践能力的语文教育专业人才。

(二)培养规格

1.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主要理论,拥护党的四项基本原则。

2.热爱教育事业和语文教学工作,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有志于语文教育、教学改革。

3.具有较高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水平,全面掌握现代语文教育教学理论,具有较宽厚的、扎实的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学术视野开阔。

4.具有较强的语文教学能力,具有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和方法解决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和语文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5.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二、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

(一)招生对象

大学本科毕业后有三年以上基础教育教学或教育管理工作经验,无学士学位者须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报考者必须经过所在学校及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推荐。

(二)入学考试

1.入学考试按国家有关规定,采取参加全国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入学考试或推荐单独考试的方式进行。

2.考试科目包括:政治理论、教育学、心理学、外国语、汉语基础。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根据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可采取脱产、半脱产和在职兼读等各种培养方式。学习年限定为2—4年。其中半脱产和在职兼读累计在校时间不少于1年。

四、研究方向

学科教学 • 语文。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分为公共学位课程、专业学位课程、选修课程和教育科学研究四类。前两类属于必修课程。教育科学研究要求见第七项。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8学分。

1.公共学位课程

18学分

马克思主义理论 3学分 基础外国语 3学分 教育学原理 3学分 教育心理学 3学分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3学分 现代教育技术 3学分 2.专业学位课程 12学分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3学分 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 3学分 语文教育改革与发展 3学分 语文教材研究 3学分

3.选修课程 (至少8学分)

教育评价与测量 2学分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研究 2学分 艺术哲学 2学分 国学概要 2学分 作文教学研究 2学分 汉语语法修辞专题研究 2学分 高中文言文教学研究 2学分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研究 2学分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2学分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题研究 2学分 学术论文写作 2学分 4.教育科学研究 2学分

六、课程教学及考核方式

以课程学习为主,采用讲授、自学、讲座相结合的方式,注重案例教学,强调学员自学、

研讨,组织咨询辅导,聘请资深的中学高级教师参与培养工作。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参加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考核。考核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公共学位课程、专业学位课程必须考试,专业选修课程以考查为主。

七、自学计划

自学是在职人员非脱产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学员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自学,自学的内容根据课程学习、教学实践与论文写作制定。要求有自学计划,写出读书报告或读书笔记,成绩由导师评定,分为优、良、合格与不合格。

八、教育科研与实践活动

语文教育科研活动体现在学习的全过程中。在学习期间至少发表1篇论文或撰写两篇文献综述。成果计入教育科研工作学分。

学员在学期间要在原单位参加与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相关的实践活动。并于论文答辩前提交实践工作的相关材料及单位评价材料。

九、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

(一) 学位论文

1.学员在第三学期开始进行论文写作的准备工作。 2.学员修满规定的学分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

3.学位论文写作分为:收集资料(进行文献综述)、选题研讨、开题报告、调查与实验、论文撰写、中期检查、论文验收、论文评审与论文答辩等环节,导师与导师组的指导应贯穿论文写作的全过程。

4.语文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要密切联系语文基础教育的实际,论文应具备相当的语文教育专业理论水平,并体现专业学位的实践型特点。

(二) 学位授予

论文答辩通过者,经内蒙古师范大学学位委员会批准,授予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语文)学位。

十、基本阅读文献及期刊

阅读文献

[1]叶圣陶著.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张志公著. 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吕叔湘. 吕叔湘论语文教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 [4]戴本博主编. 外国教育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

[5]毛礼锐主编. 中国教育思想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6]张隆华,曾仲珊著.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团,1995 [7]李杏保,顾黄初著.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 成都:四川教育教育出版社,1997 [8]张必祥著.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M].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 [9]刘放桐等编著. 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0]陈嘉映著. 语言哲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1]倪元宝主编. 语言学与语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12]彭聃龄.语言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13]卫金灿.思维培育学[M]. 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14]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第一版[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 [15]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学,第一版[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 [16]阎立钦主编. 语文教育学引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17]李秉德主编. 教学论[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18]田运主编. 思维词典[M].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19]李维主编. 认知心理学研究[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20][奥]维特根斯坦. 逻辑哲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1]王晓升著. 语言与认识 [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2]杨九俊著. 语文教学艺术论[M].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23][瑞士]索绪尔著. 普通语言学教程[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4]苏新春著. 汉语词义学[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

[25]韩宝育著. 语言与人的意义世界[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6]胡明扬主编. 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7]张必隐. 阅读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8]张志毅. 词汇语义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29]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M]. 重庆: 重庆出版社,2005 [30]杨治良. 记忆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1]潘新和. 语文:表现与存在[M]. 厦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32]潘新和. 新课程语文教学观[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3]曹明海. 语文教育文化学[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 [34]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M]. 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7

[36]郑子瑜等主编.中国修辞学通史(共五卷)[M].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37]朱光潜. 西方美学史[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38]诸子集成[M].上海书店

[39]马浩岚编译.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M]. 同心出版社,2004

[40]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2]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3]韩雪屏著.语文教育心理学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 主要学术期刊

[1] 课程、教材、教法.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主办. 北京. [2] 中学语文教学. 首都师范大学主办. 北京. [3] 语文建设. 教育部语言文字报刊社. 北京. [4] 普教研究. 辽宁教育研究院. 沈阳. [5] 语文教学通讯. 山西师范大学. 临汾.

[6] 中国电化教育. 国家教委电化教育委员会办公室,电化. 北京. [7] 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学).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选编. 北京.

学科教学·蒙语文专业方向 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规格

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具有较高水平的中学蒙语文教学的骨干教师。

此类人才的基本规格如下:

1.热爱教师职业和蒙语文教学工作,有志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事业心、责任感强。

2.具有较宽厚的文化基础与蒙语文专业基础,具有较高的教育学和教学论的素养,在蒙语文教学方面视野开阔。现代意识强,能胜任教学业务骨干的任务,具有较强的学科教学研究能力。

3.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4.身心健康。

二、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

(一)招生对象

大学本科毕业后并有三年以上中学蒙语文教学工作,教学效果良好的中学蒙语文教师 年龄一般不超过40岁。报考者必须经过所在学校推荐。 招生采取计划内定向和计划外委陪相结合的办法。 (二)入学考试

1.入学按国家的有关规定,采取参加全国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或有关单位单独考试的方式进行。

2. 考试科目:政治理论 外语 教育学 心理学 蒙古语基础。

三、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为二至四年。

脱产攻读学位者学习期限一般为二年(其中一年半在校学习,修满课程学分;最后半年回原单位实习,并结合本职工作撰写学位论文)。

在职攻读学位者学习年限不超过四年,但最少不得少于三年(含撰写学位论文),其中累计再校学习时间不得少于半年。

四、研究方向

中学蒙语文教学。

五、课程设置

按一年半时间安排课程学习。课程设置以宽.新.实为原则,分为学位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前两类为必修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

(一) 公共学位课程(15学分)

1.马克思主义理论 3学分 2.教育学原理 3学分 3.教育心理学 3学分 4.基础外语 3学分 (二)专业学位课程(15学分)

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3学分 2.现代教育技术学 3学分 3.蒙古族现代文学研究 3学分 4.蒙古族当代文学研究 3学分 5.蒙古文学文献学 3学分 6.蒙语文学科教学论 3学分 7.蒙古文学批评史 3学分 (三)选修课程 (至少4学分)

1.《蒙古秘史》研究 2学分 2.蒙古族哲学社会思想史 2学分 3.蒙古族当代小说研究 2学分 4.历史语言学 2学分 5.计算机基础 3学分

六、教学方式

以课程学习为主,采用讲授.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注重案例教学;强调学生自学,组织咨询辅导;加强实践环节,安排蒙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在学员原单位进行。学员实践结束时,应提交两份教案及相关的教学评价。 成立导师组,负责指导研究生。

七、学位论文工作及学位授予

学员修满学分后方可进入撰写学位论文阶段。

学位论文选题以研究中学蒙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实际问题为主。在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

委员会成员中,必须至少有一名从事中学教学工作.具有高级职称的蒙语文教师参加。

论文答辩通过者,可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学科教学·英语专业方向 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

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及科研能力,具有较高水平的中等学校英语教学的骨干教师。

此类人才的基本规格如下:

(一)热爱教师职业和英语教学工作,有志于教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事业心、责任感强。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学风严谨,为人师表。

(二)具有较宽厚的文化基础与英语专业基础,具有较高的教育学和教学论的素养,能通过阅读专业文献了解国内外英语学科教学理论和发展趋势,在英语教学方面视野开阔、现代意识强,能胜任教学业务骨干的工作,具有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和方法解决中学教学或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能力及进行教育改革实践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三)身心健康。

二、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

(一) 招生对象

大学本科毕业并有三年以上中学英语教学或教育管理工作经验,教学效果良好的中学英语教师,年龄一般不超过40岁。无学士学位者须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报考者必须经过所在学校及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推荐。

(二) 入学考试

1.入学考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参加全国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入学考试或推荐单独考试的方式进行。

2.考试科目包括:政治理论、教育学、心理学、基础英语、专业英语。

三、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采取脱产和在职兼读的培养方式。学员累计在校时间不少于一年。第一学年主要学习学位课程,第二学年完成其它课程的学习,第三学年完成教学实践及撰写学位论文的工作。

四、研究方向

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分为教学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课程包括公共学位课程、专业学位课程和选修课程。公共学位课程和专业学位课程为必修课,每门课程3学分。选修课程是为了配合教育硕士学员进行学位论文工作的需要而开设的课程,每门课程2学分,每个学员应至少选修3门,其中计算机基础为指定选修课。实践课程包括教育科研工作和教学实践活动,计2学分。学位论文工作和教学实践不计学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最低应修满38学分。

1.公共学位课程(共18学分)马克思主义理论 3第二外语 3教育学原理 3教育心理学 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3现代教育技术 32.专业学位课程(共12学分)英语教学论 3语言学习理论 3教材设计与分析 3高级英语 33.选修课程(至少6学分)

计算机基础 2普通语言学 2英语学术论文写作 2学习第二语言的策略 2英语测试 2英语教师教育 2语言教师心理学 2英美文学及选读 2翻译理论及实践 24.教育科研工作(2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六、教学及考核方式

教育硕士学员以课程学习为主,重视案例教学,并加强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三方面的联系,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指导,并聘请一定数量的教育实际工作部门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或博士学位获得者参与培养工作。

教育硕士必须参加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考核。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学位课程一般为考试课,选修课可以考试,也可以考查。公共学位课程的考试,由研究生处统一安排,专业课程的考试由学校统一部署,各院系具体组织。

七、自学计划及教育科研工作要求

自学是在职人员非脱产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教育硕士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学员要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自学,自学内容要根据课程学习、教学实践及论文工作的需要制定。自学内容的考核方式为写出读书报告或学习总结,成绩由导师评定,分为优、良、合格和不合格。自学成绩记入相应课程的平时成绩。

教育硕士的教育科研活动应体现在学习期间的全过程,要充分利用在职学习的有利条件,将课程学习与教育科研活动结合起来。为保证培养质量,原则上要求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至少发表一篇论文或撰写两篇文献综述,并由此取得教育科研工作学分。

学员在学期间要在原单位参加教学实践活动。教学实践结束后,要提交两份教案并附原单位的教学评价。

八、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

学员修满规定的学分以后,可进入论文撰写阶段。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选题要密切联系基础教育的实际,不仅应具备相当的理论水平和研究价值,同时要体现出实践性特点。应结合本职工作,对基础教育教学或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办法。对其评价着重于考查学员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用英文撰写,字数在1.5万字左右。

九、主要阅读文献及期刊

1.《如何写研究论文与学术报告》,Form and Style: Research Papers, Reports and Theses,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语言学教程》(修订版),Linguistics: A Course Book, 主编:胡壮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3.《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况》,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作者:Diane Larsen-Freeman & Michael H. Long,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年8月第1版。

4.《语言教学教程:实践与理论》,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 Practice and Theory,作者:Penny Ur,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10月。

5.Cunnings worth, A. 1995. Choosing Your Course Book. Oxford: Heinemann. 6.McDonough, J. and C. Shaw. 1995. 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ELT. Oxford: Blackwell.

7.《学习和运用第二语言的策略》,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 作者:Andrew D. Cohen,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10。

8.《语言教师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 for Language Teachers, 作者:Michael J.Wallace,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年11月。

9.《语言教师心理学初探》,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 作者:Marion Williams & Robert L. Burden,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2000。

10.《英语测试》, Writing English Language Tests,作者:G.B. Heaton,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11.《第二语言教师教育》,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作者:Jack C. Richards & David Nunan,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12.《ELT in China》(中国英语教学) 13.《外语教学与研究》

14.《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15.《外语与外语教学》 16.《外语界》 17.《现代外语》

18.《外国语学院学报》 19.《语言教学与研究》 20.《外语研究》 21.《外语教学》 22《外语学刊》

23.《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4.《课程教材教法》

附:

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表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现代教育技术 马克思主义理论 公共学位课 第二外语 教育学原理 教育心理学 专业学位课 英语教学论 高级英语 专业必修课 第二语言学习理论 英语教材设计与分析 指定选修课 计算机基础 普通语言学 英语学术论文写作 学习第二语言的策略 英语测试 专业选修课 英语教师教育 语言教师心理学 英美文学及选读 翻译理论及实践 教育科研工作 30 30 30 30 2 2 2 2 2 4 4 3 4 5、6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60 60 60 60 60 60 60 60 40 20 30 20 3 3 3 3 3 3 3 2 2 2 2 2 1,2 1 1 3 1,2 2 4 2 2 3 3 3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总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60 60 60 3 3 3 1 1 1 考核方式 考试 考试 考试 第4学期末指导学生进行开题报告的准备,第5学期初做开题报告,第6学期进论文工作安排 行论文答辩。

学科教学·数学专业方向 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规格

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工作能力,高水平从事中学数学教学的骨干教师。 基本规格如下:

(一)热爱教师职业和数学教学工作,有志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事业心、责任感强。

(二)具有良好的文化基础知识与数学专业基础知识,以及较高的教育学和教学论的素养;在数学教学方面视野开阔、现代意识强,较强的接收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锐意改革的创造性精神,能胜任教学业务骨干的任务;具有较强的数学教学研究能力。

(三)具有比较熟练的阅读数学教育专业的外文资料的能力。 (四)身心健康。

二、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

(一)招生对象

大学本科毕业后具有三年以上基础教育教学或教育管理工作经验的人员;无学士学位者须有中级专业技术支撑,报考者必须经过所在学校及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推荐。

(二)入学考试

1.入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参加全国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入学考试或有关推荐单独考试的方式进行。

2.考试科目包括:政治理论、教育学、心理学、外国语、中学数学教学论。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根据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可采取脱产、半脱产和在职兼读等各种培养方式。学习年限定为2—4年。其中半脱产和在职兼读在校时间不少于一年。

四、研究方向

数学学科教育。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课程设置要体现宽、新、实的原则,以学位委员会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编印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新增专业方向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为主要依据。

蒙语文专业参照汉语文专业教学大纲及国家参考性培养方案设置课程。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分为教学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课程包括公共学位课程、专业学位课程和选修课程;实践课程包括教育科研工作和教学实践活动。

1.公共学位课程(共18学分)

(1)马克思主义理论 3学分 (2)基础外国语 3学分 (3)教育学原理 3学分 (4)教育心理学 3学分 (5)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3学分 (6)现代教育技术 3学分 2.专业学位课程(共12学分)

(1)数学教学论 3学分 (2)中学数学教学研究 3学分 (3)数学方 3学分 (4)数学课程论 3学分 3.选修课程(至少6学分,选修课程每门为2学分) (1)数学史 2学分 (2)数学哲学 2学分 (3)计算机基础 2学分 (4)数学学习论 2学分 (5)现代数学与中学数学 2学分 (6)初等数学问题解决研究 2学分 (7)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 2学分 (8)比较数学教育 2学分 (9)数学教育文献选读 2学分 (10)专业外语 2学分 (11)数学文化人类学 2学分

选修课是为了配合教育硕士学员所选的研究方向及进行学位论文工作的需要而开设的课程,每个学员应至少选3门,其中计算机基础为指定选修课。每门选修课的学分最高定为2学分。

4.教育科研工作规定为2学分。学位论文工作和教学实践不计学分。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最低应修满38学分。

六、教学及考核方式

教育硕士学员以课程学习为主,各专业要重视案例教学。要加强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三个方面的联系,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指导,并应聘请一定数量的教育实际工作部门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或博士学位获得者参与培养工作。

教育硕士必须参加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考核。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学位课程一般为考试课,选修课可以考试,也可以考查。公共学位课程的考试,由研究生处统一安排,专业课程的考试由学校统一部署,各院系具体组织。

七、自学计划及教育科研工作要求

自学是在职人员非脱产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教育硕士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学员要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自学,自学内容要根据课程学习、教学实践及论文工作的需要制定。自学内容的考核方式为至少写出读书报告,成绩由导师评定,分为优、良、合格和不合格。自学成绩计入相应课程的平时成绩。

教育硕士的教育科研活动应体现在学习期间的全过程,要充分利用在职学习的有利条件,将课程学习与教育科研活动结合起来。为保证培养质量,原则上要求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至少发表1篇论文或撰写两篇文献综述,并由此取得教育科研工作学分。

学员在学期间要在原单位参加教学实践活动。教学实践结束后,要提交两份教案并附相关教学评价。

八、学位论文工作及学位授予

学员修满规定的学分以后,可进入撰写学位论文阶段。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要密切联系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实际,不仅具备相当的理论水平和研究价值,同时要体现出实践型特点。应结合本职工作,对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或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办法。对其评价着重于考查学员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九、基本阅读文献及期刊

(一)中文部分

1. 贝尔著:《中学数学的教与学》 教育科学出版社

2. [美] D·A·格劳斯著:《数学教与学研究手册》 上海教育出版社

3. [德] ROLF BIEHLER 等主编:《数学教学理论是一门科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4. [美]D.A.格劳斯著:《数学教与学研究手册》 上海教育出版社 5. 张奠宙主编:《数学教育研究导引》 江苏教育出版社

6. 波利亚著:《数学的发现》(一、二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九章出

版社

7. 波利亚著:《怎样解题》 :九章出版社 8. 波利亚著:《数学与猜想》 科学出版社 9. 斯托利亚尔著:《数学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0. 克鲁捷茨基著:《中小学数学能力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11. 米山国藏著:《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 四川教育出版社 12. [英]PAUL ERNEST著:《数学教育哲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13. 范良火翻译:《数学算数》 人民教育出版社 14. 曹才翰著:《数学教育学概论》 江苏教育出版社 15. 丁尔升主编:《现代数学课程论》 江苏教育出版社

16. [荷兰]弗赖登塔尔著:《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17. [荷兰]弗赖登塔尔著:《数学教育再探》 上海教育出版社 18. 马忠林著:《数学教育史简编》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 魏群著:《中国中学数学课程教材演变史料》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 [英]豪森等著:《数学课程发展》 上海教育出版社 21. 魏超群著:《数学教育评价》 广西教育出版社 22. 徐斌艳编著:《数学教育展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3. 丁石孙著:《数学与教育》 湖南教育出版社 24. 张奠宙等著:《数学教育学》 江苏教育出版社 25. 徐利治著:《数学方选讲》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6. 亚利山大洛夫著:《数学—它的内容、方法和意义》(三卷) 科学出版社 27. 克莱因著:《古今数学思想》(四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8. 丹齐克著:《数——科学的语言》 商务印书馆(上海教育出版社) 29. 张永春编著:《数学课程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 30. 郑君文等著:《数学学习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

31. 阿达玛著:《数学领域中的发明心理学》 江苏教育出版社 32. 弗利德曼著:《中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学原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3. 李迪著:《中国数学史简编》 辽宁人民出版社 34. 克莱因著:《西方文化中的数学》 :九章出版社

35. 徐利治著:《徐利治论数学方法学》 山东教育出版社 36. 林夏水著:《数学哲学》 商务印书馆

37. [美]保罗贝纳赛拉夫等著:《数学哲学》 商务印书馆 38. 代钦著:《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数学》 商务印书馆 39. 郑毓信著:《数学文化学》 四川教育出版社 40. 施良方著:《学习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41. 《新课程标准》(数学)

42. 张奠宙、丁尔升、李秉彝等:《国际展望——九十年代数学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43. 唐瑞芬、李士锜等:《国际展望——数学教育评价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44.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四集),人民教育

出版社

45.斯坎夫著:《数学学习心理学》 九章出版社 (二)外文部分

1.story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an ICMI Study John Fauvel & Jan van Maanen, 2000, Kluwer 2.The development of mathematical skills Chris Donlan, 1998, Psychology Press, UK

3.Learning discourse: discursive approaches to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Carolyn Kieran& others, 2001, Kluwer

4.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Gabriele Kaiser ... [et al.], 2002, LEA, UK.

5.Second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part 1+2)

Alan J. Bishop ... [et al.] , 2003, (Kluwer international handbooks

ofeducation)

6.Mathematical enculturation: a cultural perspective on math education Alan J. Bishop, 1994, Kluwer

7.Everybody counts: A report to the nation on the future of math education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2000, USA Bill Atweh, LEA, UK

8.Mathematics education as a research domain: a search for identity (an ICMI study),Anna Sierpinska…[et al.], Kluwer

9.Internatonal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book & copy) Lyn D. English, 2002, LEA, USA.

10.The teaching gap: best idea from the worlds teachers for improving education in the classroom

11.《算数・数学授業改善から教育改革へ》(德国wittmann著,東洋館出版社) 12.《算数・数学教育における構成的アプローチの研究》(中原忠男著,聖文社) 13.《数学教育現代化の失敗》(M・クライン著,黎明書房,1973年)

14.数·数学科のオープンエンドアプローチー授業改善への新しい提案、島田茂編著、東洋館出版社。 (三)期刊部分 1.教育研究 2.数学教育学报 3.数学通报 4.课程·教材·教法

学科教学·物理专业方向 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

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教学工作能力的基础教育和教育管理专业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路线、方针、,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具有为物理教育服务的能力、素质和较深厚、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必须具备相应的物理学科教育研究能力。

3.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方法解决物理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物理教育方面,视野开阔,现代意识强,具有较强的接收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锐意改革的创造精神。

4.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5.身心健康。

二、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

(一)招生对象

大学本科毕业后有三年以上基础教育教学或教育管理工作经验,无学士学位者须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报考者必须经过所在学校及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推荐。

(二)人学考试

1.入学考试按照按国家有关规定,采取参加全国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入学考试或推荐单独考试的方式进行。

2.考试科目包括:政治理论、教育学、心理学、外国语、专业基础。

三、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

采取全脱产与在职兼读相结合的方式。学习年限为三年。其中第一、第二学期为全脱产学习,主要学习学位课程,后四个学期完成其它课程的学习和教学实践及撰写学位论文。教学实践及撰写学位论文在第五、六学期进行。累计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一年。

四、研究方向

中学物理教学。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分为学位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公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四类,前三类属于必修课程。

学员须修满38学分。

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表

课程类别 学 位 课 教育学原理 教育心理学 物理教学论 专 业 必 修 课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现代教育技术 公共必修课 专 业 选 修 课 中学物理比较教育研究 物理教育研究论文选析 教育实践活动 论文工作安排 36 24 2 2 2 第4学期 第4学期 第5、6学期 考查 考查 考查 计算机基础 物理学史专题选讲 物理CAI课件制作技术 中学物理教学研究 60 72 36 36 3 3 3 2 2 2 第2学期 第1学期 第1学期 第4学期 第4学期 第3学期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查 考查 考查 现代物理与中学物理 普通物理专题研究 物理实验设计与研究 72 60 60 60 60 3 3 3 3 3 3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理论 基础外国语 总学时 学分 90 216 3 3 开课学期 第1、2学期 第1、2、3学期 第1学期 第1学期 第2学期 第4学期 第4学期 第3学期 考试方式 备注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第4学期期末指导学生进行开题报告的准备,第5学期初做开题报告,第6学期进行论文答辩。 六、教学及考核方式

(一)教学方式

以课程学习为主,采用讲授、自学、讲座相结合的方式,注重案例教学,强调学员自学,组织咨询辅导。聘请资深的中学高级教师参与培养工作。

(二)教学内容

学位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以教育硕士专家指导小组制订的教学大纲为依据,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同时可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及专业特点,经指导小组集体讨论,对部分教学内容作适当调整。每门课程要指定至少一本教材和一定数量的教学参考书。

(三)关于课程考核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参加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考核,考核分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学位课程、专业必修课和公共必修课必须考试,选修课以考查为主。

七、自学计划及教育科研工作要求

(一)关于自学计划

自学是在职人员非脱产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学员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填写自学任务书。自学内容要根据课程学习、教学实践及论文等工作的需要制定。自学内容的考核方式为至少写出读书报告,成绩由导师评定,分优、良、合格、不合格。

(二)教育科研工作

教育科研工作应贯穿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的全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在职学习的有利条件,将课程学习与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要求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发表2篇物理教育科研论文或撰写出教学实践报告。

(三)教学实践

学员在学期间要在原单位参加教学实践活动。教学实践活动结束时,要提交2份教案并附相关的教学评价。

八、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

学员修满规定的学分之后,可进入撰写学位论文阶段。学位论文的选题要密切联系物理教学实际,以研究物理教学中的重要问题为主。论文应具备相当的专业理论基础水平和探究价值,同时要体现出实践性特点。对论文的评价着重于考查学员综合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答辩通过者,授予学科教学·物理专业教育硕士学位。

九、基本阅读文献及期刊

[1]刘文霞.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

[2]张伟.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与演示教具设计.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3]吉日嘎拉.国内外物理教学改革动态.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9 [4]陶·哈斯巴根编著.物理教学与物理教学改革.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9 [5]陶·哈斯巴根编著.过程完整化教学理论与实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6]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 [8]钟启泉.美国教学论流派.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9]李秉德.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10]阎金铎主编,查有良等著.物理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11]阎金铎主编,郑军等.物理课程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12]阎金铎主编,梁树森著.物理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13]阎金铎主编,田世昆等.物理思维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14]阎金铎主编,陶洪著.物理实验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15]胡炳元.物理课程与教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16]朱士雄.物理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7]赵凯华.新概念物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8]喀兴林.高等量子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9]佟盛勋.普通物理专题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0]Gautreau.Ronald, SavinWilliam.现代物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1]张礼.现代物理学进展.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2]蒋华莉.现代物理与中学物理.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3]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朱铁成.中学物理研究性学习设计范例与指导.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24]PopleStephen, 叶谋仁.物理学专业英语基础.上海外语教育出,2000 [25]李艳平,申先甲.物理学史教程. 科学出版社,2003

[26]主要期刊有:《教育研究》、《课程与教材·教法》、《比较教育研究》、《教学研究》、《物理实验》、《大学物理》、《物理教师》。

学科教学·历史专业方向 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规格

(一)掌握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学风严谨,为人师表。

(二)视野开阔,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具有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对历史学科的前沿成果和发展趋势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具有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和知识解决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能力;具有进行教育改革和教育科研的能力;。

(三)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能够用一门外语阅读、翻译专业书籍和资料。 (四)身心健康。

二、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

(一)大学本科毕业后有三年以上基础教育教学或教育管理工作经验,无学士学位者须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报考者必须经过所在学校及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推荐。

(二)入学考试

1.入学考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参加全国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入学考试或推荐单独考试点方式进行。

2.考试科目包括:政治理论、教育学、心理学、外国语、历史学专业基础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根据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脱产、半脱产和在职兼读等各种培养方式。学习年限定为2-4年。其中半脱产和在职兼读累计在校时间不少于1年。

四、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历史。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分为教学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课程包括公共学位课程、专业学位课程和选修课程;实践课程包括教育科研工作和教学实践活动。

(一)公共学位课程(共18学分)

马克思主义理论 基础外国语

3学分 3学分

教育学原理 教育心理学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现代教育技术

(二)专业学位课程(共12学分)

历史教育学 中学历史教材分析 中国史基本问题与前沿问题 世界史基本问题与前沿问题 (三)选修课程(至少6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选修课程是为了配合教育硕士学员所选的研究方向及进行学位论文工作的需要而开设的课程,每个学员应该至少选3门,其中计算机基础为必选课程。

比较历史教育研究 史学基础教育研究专题 中外经济史专题

中西文化基本问题及比较研究 中外思想史专题 内蒙古历史专题 计算机基础

(四)实践课程(共2学分)

教育科研工作1学分,通过参与课题或者发表论文或者撰写研究综述等方式取得该学分。

教学实践1学分。通过在原单位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到重点中学见习和指导历史学本科生中学教育实习取得该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六、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

(一)教学方式:以课程学习为主,采取讲授、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注重案例教学;强调学生自学,组织咨询辅导;加强实践环节,安排历史教学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在学员原单位进行,学员实践活动结束时,应提交两份教案以及相关的教学评价。成立导师组,负责指导研究生。学位课程和专业必修课以教育硕士专家指导小组制定的教学大纲为依据。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同时可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及专业特点经讨论,对部分教学内容作适当调整。每门课程要指定至少一本教材和一定数量的教学参考书。

(二)考核方式:考核分考试和考查两种,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必须考试,专业选

修课以考查为主。

七、自学计划及教育科研工作要求

(一)自学计划:自学是在职人员非脱产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学员要在教师指导下,制定自学计划。自学内容根据课程学习、教学实践及论文等工作的需要制定。自学内容的考核方式为至少写出报告,成绩由指导教师评定。

(二)教育科研工作要求:教育科研工作要贯穿学习的全过程中,充分利用在职学习的有利条件,将课程学习与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要求在学期间发表1篇论文或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或者撰写2篇文献综述。

八、学位论文工作及学位授予

学员修满学分后方可进入撰写学位论文阶段。

第五学期初做论文开题报告,第五学期为教学实践与学位论文准备时间,第六学期作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选题以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实际问题为主。在学位论文评选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必须至少有一名从事中学教学工作,具有高级职称的历史教师参加。

九、基本阅读文献及期刊

1.史料

《二十四史》(以中华书局标点本为范本)、《清历朝实录》、《东华录》、《宣统政纪》、《清史稿》、《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会典》、《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捻军》《洋务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亥》《北洋军阀》《抗日战争》《战争》)、《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续编、三编)、《近代史资料》、《近代稗海》、《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中国近代经济资料选辑》、《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中国近代外债史统计资料》等)、《中外旧约章汇编》、《中国海关密档》、《中国对外关系史资料》、《中华史档案资料汇编》、《中华史资料丛稿》、《满铁资料》、《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中国近代思想和文化史集刊》、《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资料丛刊》、《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文史资料选辑》、《内蒙古文史资料》、《内蒙古史志资料选编》、《内蒙古旧志整理》、《民族问题文献汇编》、《文件选集》、《孙中山全集》、《选集》、《文集》、《建国以来文稿》。

2.研究论著

《观堂集林》(王国维)、《古族甄微》(蒙文通)、《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述论稿》(陈寅恪)、《北狄与匈奴》、《乌桓与鲜卑》(马长寿)、《突厥史》(薛宗正)、《回纥史》(杨圣敏)《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黄烈)、《北方民族关系史论丛》(卢明辉等)、《从鸦

片战争到运动》(胡绳)、《中国近代史稿》(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中国近代史新编》(苑书义等)、《剑桥中国晚清史》(费正清)《帝国主义侵华史》(丁名楠等)、《沙俄侵华史》(中国科学院近代史所)《北洋军阀史稿》(来新夏)、《中华史》(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剑桥中华史》(费正清)、《日本侵华七十年史》(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中国抗日战争史》(军事科学院)、《中国党史》(党史研究室)、《中国近代经济史》(严中平)、《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许涤新等)、《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赵靖等)、《中国思想史》(葛兆)、《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吴雁南)、《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彭明等)、《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李泽厚)、《中国近代文化探索》(龚书铎)、《中国近代社会史》(乔志强)、《中国移民史》(葛剑雄)、《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翁独健等)、《清代民族关系史》(杨学琛)、《蒙古民族通史》(伊克昭盟编委会)、《履霜集》(戴逸)、《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戴逸等)、《世纪之交的晚清社会》(李文海)、《清人传记资料研究》(冯尔康)、《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刘文霞)、《躁动地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陆有铨)、《教学论》(李秉德)、《世界课程改革趋势》(上、中、下册)(钟启泉、张华等)、《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0》(瞿葆奎)、《中国教育史》(修订版)(孙培青)、:《中国近代教育史》(陈景磐)、《外国教育史》(上、下)(戴本博)、:《外国现代教育史》(赵祥麟)、《20世纪西方教育学科的发展与反思》(王坤庆)、《历史学科教育学》(于友西等)、:《素质教育与历史教育学》(于友西等)、《历史教育学》(金相成)、《比较历史教育学》(王全、李稚勇)、《历史教材的改革与实践》(王宏志)、《历史教学问题探讨》(白月桥)、《历史思维能力研究》(赵恒烈)、《学科教育论的理论基础》(钟启泉)、《民族教育学通论》(哈经雄·腾星)。

3.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清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民族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史学理论研究》、《民俗研究》、《历史档案》、《档案》、《历史教学》、《内蒙古社会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明清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经济史等)、《复印资料·教育学》、《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民族教育研究》、《历史研究》、《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课程、教材、教法》。

学科教学·地理专业方向 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规格

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具有较高素质的中学地理骨干教师。 基本规格要求如下:

(一)掌握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地理教学工作,有志于地理教育、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事业心、责任感强,学风严谨,为人师表。

(二)具有较宽厚的文化基础和地理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现代教育理论和地理学科教学理论;能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和方法解决中学地理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地理教学方面视野开阔、现代意识强,善于总结地理教学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地理教学研究能力。

(三)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熟练地阅读地理教育专业的外文资料。 (四)身心健康。

二、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

(一)招生对象

大学本科毕业后有三年以上中学地理教学或教育管理工作经验,无学士学位者须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报考者必须经过所在学校及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推荐。

(二)入学考试

1.入学考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参加全国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入学考试或推荐单独考试的方式进行。

2.考试科目包括:政治理论、教育学、心理学、外国语、地理教学论。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采用脱产、半脱产和在职兼读等培养方式。学习年限暂定为二至四年。其中半脱产 在职兼读者累积在校时间不少于一年。

四、研究方向

中学地理教学。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课程设置以宽、新、实为原则,体现先进性、教育性、应用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等特点,以学位委员会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地理)参考性培养方案》为主要依据。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公共学位课程、专业学位课程)、选修课程;实践课程:教育科研工作和教学实践活动,最低应修满学分:38学分。

(一)公共学位课程(6门、18学分)

1.马克思主义理论 3学分 2.教育学原理 3学分

3.教育心理学 3学分 4.基础外国语 3学分 5.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3学分 6.现代教育技术 3学分

(二)专业学位课程(4门、12学分)

1.地理课程与教学论 3学分 2.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3学分 3.地理科学新进展 3学分 4.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教育) 3学分

(三)选修课程(每个研究生至少选3门、6学分,其中计算机基础为指定选修课) 1.计算机基础 2学分 2.中国近现代中学地理教育发展史 2学分 3.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研究 2学分 4.地理学思想史 2学分 5.地理教育科学研究 2学分 6.环境教育学 2学分 7.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 2学分 8.地理信息系统与中学地理教学 2学分

9.遥感与中学地理教学 2学分 10.数字地球与中学地理教学 2学分 11.中日地理教育比较研究 2学分

12.人文地理专题讲座 2学分

13.中学地理教材研究 2学分 14.课程论 2学分 15.中外教育史 2学分 16.学习理论 2学分 17.班级社会学 2学分 18.教育评价与测量 2学分 19.德育原理 2学分 20.科学思想史 2学分 21.心理咨询 2学分 22.科学方 2学分 (四)实践课程 1.教育科研工作:2学分 2.教学实践活动:不计学分 3.学位论文:不计学分 4.野外考察:不计学分

六、教学及考核方式

以课程学习为主,采用讲授、自学、讨论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注重案例教学,强调学员自学,组织咨询辅导;加强实践环节,安排地理教学与研究实践活动。成立导师组,负责指导研究生工作。

学位课程以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参考性教学大纲为据,编写我校使用的教学大纲。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每门课程要指定至少一本教材和一定数量的教学参考书。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参加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考核。考核分考试 和考查两种,学位课程一般为考试,选修课程以考查为主。

七、自学计划及教育科研工作要求

自学是在职人员非脱产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学员要在教师指导下,填写自学任务书。自学内容要根据课程学习、教学实践及论文等工作的需要制定。自学内容的考核方式为至少写出读书报告。成绩由导师评定,分优、良、合格和不合格四种。自学成绩记入相应课程的平时成绩。

教育科研工作应贯穿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的全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在职学习

的有利条件,将课程学习与教育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原则上要求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至少发表1篇地理教育科研论文(或1篇地理教学设计方案或1个地理教学课件等)或撰写2篇地理教育科研文献综述,并由此取得教育科研工作学分。

学员在学期间要在原单位参加教学实践活动。教学实践活动结束时,要提交2份教案并附相关的教学评价。

八、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

学员修满规定的学分后,方可进入撰写学位论文阶段。学位论文的选题要

密切联系地理教学实际,以研究地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论文应具备相当的专业理论基础水平和探究价值,同时要体现出实践性特点。对论文的评价着重于考查学员综合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必须至少有一名从事中学地理教学工作,且具有高级职称的地理教师参加。

论文答辩通过者,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地理专业)。

九、基本阅读文献及期刊(注:加黑的书目,为必读书目)

(一)文献阅读要求

第一类:心理学、教育学、课程论、教学论

1.皮连生等,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年 2.潘菽,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7月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11月 4.莫雷,教育心理学,广东高教出版社,2002.12 5.冯忠良,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2 6.丁家永,现代教育心理学,广东高教出版社,2004.2 7.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第二版 8.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 9.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10.施良方,课程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11.叶澜,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1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0

13.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8

14.李秉德,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15.吴立岗,现代教学论基础,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5 16.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 17.加涅著,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 18.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

19.盛群力等,现代教学设计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20.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 21.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 22.李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广东高教出版社,1997.9修订版 第二类:地理科学与方法

1.[美]詹姆斯著,李旭旦译,地理学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82年

2.[德]赫特纳著,王兰生译,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商务印书馆,1997年

3.韩渊丰主编,区域地理学理论与方法,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4.刘盛佳,地理学思想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5.赵荣,中国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 第三类:地理教育学、地理教学论、地理教学法 1.陈澄,地理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2.袁书琪,地理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3.褚亚平,地理学科教育学,首都师大出版社,1998年 4.传芳,中学地理教学法,北师大出版社,1988年 5.曹琦,中学地理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年 6.林宪生,地理教育学,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90年 7.王树声,中学地理教材教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8.孙大文,地理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9月 9.传芳,中学地理教材教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10.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11.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 12.张超、段玉山,地理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3.卞鸿翔,地理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14.孙根年,地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三维模式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15.杨尧,中国近现代中小学地理教育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6.郭正权,现代中学地理教学研究,华艺出版社,1998年版

17.孙家镇、钟作慈,地理教育与素质教育,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年版18.陈可馨、宫作民,地理教育比较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19.传芳,系统理论在地理教育中的应用,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 20.黄京鸿,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美育,西南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

21.陈尔寿,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地理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2.王树声、钟作慈、冯新瑞著,王树声地理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3.褚绍唐,地理教学法,华东师大出版社,1982年版

24.褚亚平、曹琦、周靖馨编著,中学地理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二版 25.陆希舜,中学地理教学法,华东师大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 26.褚亚平等合著,地理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7.林宪生,地理教学基本理论问题,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

28.迪特.伯恩(德),王民等译,地理教学法――概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29.夏志芳、陈澄,中学地理教育实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0、胡良民、袁书琪,地理教学论,科学出版社,2005年。 31、段玉山,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第四类:中学地理活动、实验与实习

1.高峡、康健、从立新、高洪源,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年

2.李军修、吴锦骠、张社,中小学科技教育的实践与思考,科学出版社,1998年 3.顾志跃,科学教育概论,科学出版社,1999年

4.朱纪华等,现代小学科技教育,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年 5.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室编,地理课外活动,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 6.陈树杰、罗成德,中学地学科技活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 7.邓金林,地理活动课设计精选,华东师大出版社,1996年

8.李通、李岩梅、梁淑芝主编,北京市初中学生地理实践活动案例选编,中国地图出版社,2002年9.周振铃、范恩源,中学地理活动课指导,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10.林培英、曾红鹰,国外中学实验--地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11.杨士弘,自然地理学实验与实习,科学出版社,2002年

12.(美)帕迪利亚(Padilla,.M.J.)主编;李绿芊等译.科学探索者从书(地表的变,运动、力与能量,地球上的水,声与光,电与磁,天文学,化学反应,物质构成,环境科学,从细菌到植物,细胞与遗传,动物,人体生理卫生,地球内部,天气与气候)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2003.9重印)

13.中国科协、团,青少年科技活动全书——地学分册,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版第五类: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1.李龙,教学过程设计,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 2.夏志芳,地理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3.薛建宇,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辽宁师大出版社,2002年 4.陈澄、裘腋成,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 5.涂德,中学地理创新教法-45分钟优化设计,学苑出版社,1999年

6.涂德,中学地理创新教法--课堂组织艺术,学苑出版社,1999年7.涂德,中学地理创新教法---教学心理实践,学苑出版社,1999年

8.邓金林,地理活动课设计精选,华东师大出版社,1996年

9.林培英、陈澄,初中地理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10.蔡建明等,高中地理(必修)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11.陈澄、黄昌顺,地理典型课示例,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年 12.单树模、陈尔寿,中学地理教具制作,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第六类:中学地理课程与教材1.王建东,中学地理教材研究,西安地图出版社,2001年2.袁书琪等,初中地理新教材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3.曾天山,教材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4.课程教材研究所编(吴履平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地理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5.国家教育部(2003年4月),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地理教学,2003年第4期6.国家教育部(2001年7月),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地理教学,2001年第9期,第10期

7.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地理教育国际宪章,褚亚平,地理学科教育学,

首都师大出版社,1998年第278-2页8. 王民,国外地理教育动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1年

9.胡敏培,高中人文地理教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10.王民,地理课程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

11.张亚南,地理教育测量——理论及其在地理高考命题评价中的应用,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陈澄,地理教育测量与评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 13.杨慎德,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与研究,测绘出版社,1992年版 14.陈尔寿,地理教育与国情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5.陈胜庆,乡土地理教育新论,测绘出版社,1992年版 中学地理教材部分

1.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室编(陈尔寿、吴履平等),中国地理(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1987年版

2.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室编(陈尔寿、李明等),世界地理(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年版;

3.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室编(陈尔寿主编),高级中学课本--地理(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4.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会室编著(陈尔寿、吴履平主编),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地理(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5.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会室编著(陈尔寿、吴履平主编),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地理(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6.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会室编著(陈尔寿、吴履平主编),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地理(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7.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会室编著(陈尔寿、吴履平主编),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地理(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8.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会室编著(刘淑梅、徐岩统稿),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地理(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会室编著(刘淑梅、徐岩统稿),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地理(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0.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会室编著(徐岩、韦志榕统稿),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地理(限选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1.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会室编著(徐岩、韦志榕统稿),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地理(限选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2.课程教材研究所、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主编樊杰、副主编韦志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3.课程教材研究所、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主编樊杰、副主编韦志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4.课程教材研究所、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主编樊杰、副主编韦志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5.课程教材研究所、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主编樊杰、副主编韦志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6.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袁孝亭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7.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袁书琪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2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8.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高俊昌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3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9.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王静爱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选修5 ) --自然灾害与防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0.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黄润华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第七类:地理教学方法与媒体

1.徐宝芳,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陈澄,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 3.吴兆钧,中学地理教师教学基本功,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4.林培英,基础教育现代化教学基本功——中学地理卷,首都师大出版社,1997年版 5.宋济平,简易地理教学板图、板画、板书基本功系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6.纳爱琼,中学地理教学基本功,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7.孙家镇,中学地理微格教学教程,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8.纳爱琼,中学地理教法研究,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9.周靖馨,中学地理综合程序教学法,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0.涂德,中学地理创新教法,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

11.裘腋成,地理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2.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研制,研究性学习教师指导手册,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4 13.林培英,计算机辅助地理学习,测绘出版社,1995年12月

14.林培英、朱剑刚,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 15.段玉山,信息技术辅助地理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16.潘天士,中学地理课件制作实例与技巧,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10月 17.江烨,中学地理教学心理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8.陈澄,地理学习论与学习指导,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 第八类: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1.张坤民主编,可持续发展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6月 2.王信领等著,可持续发展概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 3.王军著,可持续发展,中国发展出版社,1997年3月 4.王敬国主编,资源与环境概论,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 5.马光编著,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科学出版社,2001年 6.李康著,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7.徐辉、祝怀新著,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8.国家计委等,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年

9.刘继和,国际环境教育发展历程简顾,环境教育,2000年第一期 10.王民,中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年

11.国家环境保护局、宣教司教育处编,中国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年

12.冉圣宏等著,基础教育新概念――环境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 13.中国环保局译,21世纪议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年

14.joyA.Palmer著,田青等译,21世纪的环境教育,中国经工业出版社,2002年 15.田青,中小学环境教育概论,华夏出版社,2001年

16.林培英,环境问题案例教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 17.关伯仁等,环境科学基础教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年 18.钱易、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19.祝怀新,环境教育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 20.王冬桦,人类与环境,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21.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22.黄润华,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23.孙方民,环境教育简明教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 24.张月蛾等,中师环境保护教材,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年 25.伊武军,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海洋出版社,2001年

26.许嘉琳等,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中学环境教育,北京师大出版社,1996年

27.John Huckle.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 and Ecological Citizenship in Europe: a challenge for teacher in the 21st Century

28.John Huchle & Stephen Sterling. 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 An interview to join a debate. (二)主要期刊阅读要求

1.《教育研究》,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月刊 2.《教育研究与实验》,华东师范大学主办,季刊 3.《全球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主办,月刊

4.《教育理论与实践》,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会,山西省教育学会主办,月刊 5.《现代中小学教育》,东北师大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农村教育研究所主办,月刊 6.《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主办,月刊 7.《地理教学》,华东师范大学主办,陈澄主编,月刊

8.《中学地理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主办,卢文石主编,月刊 9.《地理教育》,重庆师范大学主办,李晴主编,双月刊

10.《内蒙古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内蒙古师范大学主办,双月刊 推荐的网络学习资源

1.地理课程网http://geo.cersp.com/ 2.地理频道http://www.dlpd.com/

3.地理网http://www23.iustudy.com/default.aspx

4.中学地理网http://zjjys.zje.net.cn/deli/index.asp 5.人民教学出版社网http://www.pep.com.cn/

6.中国基础教育网http://www.cbe21.com/subject/geography/index.php 7.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网http://www.cng.com.cn/index.html

附:地理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表

地理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表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理论 基础外国语 公共 学位 课程 教育学原理 教育心理学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现代教育技术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 专业 学位 课程 地理科学新进展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教育) 计算机基础 中国近现代中学地理教育发展史 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研究 地理学思想史 选修 课程 地理教育科学研究 环境教育学 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 地理信息系统与中学地理教学 遥感与中学地理教学 数字地球与中学地理教学 中学地理教材研究 中日地理教育比较研究 人文地理专题讲座 教育实践活动 论文工作安排 毕业学分 38 公共学位课学分 18 专业学位课学分 总学时 72 72 72 72 72 72 60 60 60 60 72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12 学分 3 3 3 3 3 3 3 3 3 3 3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开课学期 1 1、2 2 2 2 3 1 3 2 3 1 4 2 4 3 4 3 1 1 1 4 3 3 4、5、6 6 考核方式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实践课学分 2 备注 选修课学分

学科教学·化学专业方向 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规格

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具有较高水平的中学化学教育的骨干教师。

此类人才的基本规格如下:

(一)热爱教育事业和化学教学工作,有志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事业心、责任感强。

(二)具有较宽厚的文化基础与化学专业基础,具有较高的教育学和教学论的素养,在化学教学方面视野开阔、现代意识强,能胜任教学业务骨干的任务,具有较高的学科教学研究能力。

(三)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的外文资料。 (四)身心健康。

二、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

(一)招生对象

大学本科毕业后并有三年以上中学化学教学工作经验,无学士学位者须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报考者必须经过所在学校及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推荐。

(二)入学考试

1.入学按国家的有关规定,采取参加全国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入学考试或推荐单位考试的方式进行。

2.考试科目:政治理论、外语、教育学、心理学、化学综合。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根据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可采取全脱产、半脱产和在职兼读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习年限定为2-4年。其中半脱产和在职兼读累计在校时间不少于1年。

四、研究方向及主要内容

序号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内容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教育实践是以课程为轴心展开的,因此,化学课程结构改革是化学教学研究的重点。本研究方向的重点是根据1 化学课程结构研究 化学学科的结构特点研究如何设计课程;如何协调初中化学、高中化学及大学化学课程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课程结构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检验化学科学知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化学教学中学生获取和检验化学经验知识的重要媒体和手段,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化学实验在化2 化学实验研究 学科学发展和化学教学中的极端重要性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为了在理论认识上把化学实验放在适当的高度,在化学教学实践中更加自觉地运用化学实验进行教学,对化学实验进行系统探讨是必要的。 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是当今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如何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3 多媒体化学教学研究 育教学质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方向就是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等现代教学设备为工具,进行CAI化学课件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 化学教学设计是连接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本研究方向的目的是把化学教学看作一个系统,根据某种科学、可靠、先进、合适、4 化学教学设计研究 完整的教学理论,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运用现代教学设计和科学设计方法,结合大学化学教学或中学化学教学的特点,使教学理论转化为实践,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按一年半时间安排课程学习。课程设置以宽、新、实为原则,分为学位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前两类为必修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8学分。

(一)学位课程(18学分) 1.马克思主义理论 2.基础外国语

3学分 3学分

3.教育学原理 4.教育心理学 5.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6.现代教育技术

(二)专业必修课程(12学分) 1.化学教学论研究

2.中学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3.中学化学实验创新研究 4.化学教育学

(三)选修课程(至少6学分) 1.计算机基础 2.文献研究

3.现代化学与中学化学 4.课程论

5.教育统计与化学教学评价 6.现代化学进展 7.中外教育史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3学分

(四)教育科研工作规定为2学分,学位论文工作和教学实践不记学分。

六、教学和考核方式

学位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以教育硕士专家指导小组制定的教学大纲为依据。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同时可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及专业特点经讨论,编写自用教学大纲。每门课程要指定教材和一定数量的教学参考书。

以课程学习为主,采用讲授、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注重案例教学;强调学生自学,组织咨询辅导;加强实践环节,安排化学教学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在学员原单位进行。学员实践结束时,应提交两份教案及相关的教学评价。成立导师组,负责指导研究生。

教育硕士必须参加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考核。考核分考试和考查两种,学位课程一般为考试课、选修课可以考试,也可以考查。公共学位课程的考试,由研究生处统一安排,专业课程的考试由学校统一部署,院里具体组织。

七、自学计划及教育科研工作要求

自学是在职人员非脱产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

个重要环节。学员要在教师指导下,制定自学计划。自学内容根据课程学习、教学实践及论文等工作的需要制定。自学内容的考核方式为至少写出读书报告,成绩由指导教师评定,分为优、良、合格和不合格。

教育硕士的教育科研活动应体现在学习期间的全过程,要充分利用在职学习的有利条件,将课程学习与教育科研活动结合起来。为保证培养质量,原则上要求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至少发表1篇论文或撰写两篇文献综述,并由此取得教育科研工作学分。

学员在学期间要在原单位参加教学实践活动。教学实践结束后,要提交两份教案并附相关的教学评价。

八、学位论文工作及学位授予

学员修满规定学分后方可进入撰写学位论文的阶段。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选题要密切联系基础教育的实际,不仅具备相当的理论水平和研究价值,同时要体现出实践型特点。应结合本职工作,对基础教育教学或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办法。对其评价着重于考察学员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必须至少有一名从事中学教学工作、具有高级职称的化学教师参加。

论文答辩通过者,可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九、基本阅读文献及期刊

1.主要期刊

化学教育、化学世界、中学化学、大学化学、化学进展、化学通报、数理化学习。 2.参考书目

1.马宏伟主编, 化学教学论,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唐力主编, 化学教学论与案例研究, 海口:南方出版社,2001 3.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4.陈耀亭,刘知新等编,中学化学教材教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5.何少华,毕华林主编,化学课程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6.王源编著, 现代化学文献检索,科学出版社

7.查阅法 彭海卿,美国化学文摘,化学工业出版社 1980 8.殷景华等主编, 功能材料概论,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 9.中国化学会主编,21世纪化学进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10.张立德编著,纳米材料,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11.梁朝林,谢颖,黎广贞编著,绿色化工与绿色环保,中国石化出版社,2002 12.胡常伟,李贤均编著,绿色化学原理和应用,中国石化出版社,2002 13.闵恩泽,吴巍等编著,绿色化学与化工,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14.曹茂盛,曹传宝,徐甲强编著,纳米材料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2 15.贺湘善,吴俊明等著,化学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16.刘知新主编,张家治,张培富,李三虎著.化学教育史,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17.刘知新,王建成著.化学教育测量和评价,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18.刘知新主编,吴俊明,王祖浩著,化学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19.唐力著,化学教学论与案例研究,南方出版社,2001年 20.范杰著,化学教育学,浙江出版社,1990年 21.马宏佳编著,化学教学论,南京师大出版社,2001年

22.杨辉祥著,化学教学研究论文写作导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23.王惠,梁媛,李纪连编著,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学科教学·生物专业方向 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规格

(一)学习、掌握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学风严谨,为人师表。

(二)视野开阔,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基础,具有较高的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具有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和方法解决中学教学或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能力,具有进行教育改革实践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三)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够进行本专业的学术交流;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并能够为本专业的中学教学服务。

(四)具有积极向上的思想品德和健康的身心。

二、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

(一)招生对象

大学本科毕业后又三年以上基础教育教学或管理工作经验,无学士学位者须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报考者必须经过所在学校及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推荐。

(二)入学考试

1.入学考试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采取参加全国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入学考试或推荐单独考试的方式进行。

2.考试科目包括:政治理论、教育学、心理学、外国语、生物学综合。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半脱产或在职兼读,学习年限3年,累计在校时间不少于一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1.公共学位课 (共18学分)

马克思主义理论 3学分 基础外国语 3学分 教育学原理 3学分 教育心理学 3学分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3学分 现代教育技术 3学分 2.学位基础课(共12学分)

生物教学论 3学分 现代生物技术进展 3学分 中学生物教学改革与研究 3学分 中学生物学实验设计与研究 3学分 3.选修课程(至少6学分)

计算机基础(指定选修) 2学分 生态学 2学分 人体科学 2学分 环境科学 2学分 保护生物学 2学分 健康教育 2学分 论文写作 2学分 4.教育科研工作 2学分 教育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最低应修满38学分。

五、教学及考核方式

集中授课。学位课程结束后必须考试、选修课结束后可以考试和考查的形式给定成绩。任课教师须填写《研究生专业课成绩单》,一式两份,签字后连同考卷或作业一并交研究生教学秘书录入并存档。

六、自学计划及教育科研工作要求

学员要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自学。自学内容要根据课程学习、教学实践及论文工作的需要由学院、任课教师、导师提前制定。自学内容的考核方式为写出自学读书报告,导师评定成绩,成绩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自学成绩要计入相应课程的平时成绩。

七、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

教育硕士研究生在修满规定的学分后,由学院统一指定导师,进入论文阶段。在导师的指导和大量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同导师一道拟订出论文题目和研究工作计划,撰写并进行开题报告。导师和专家组通过、学员研究生培养负责人批准后即可进行论文的研究和写作并在导师指导下完成。

教育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要密切联系基础教育的实际,不仅要具备相当的理论水平和研究价值,而且要体现实践性特点。要结合本职工作对基础教育教学或教育管理中存在的现实为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办法。

学位论文研究和撰写工作在最后一学年4月份前必须完成,并由导师审定,于4月中旬上交初稿,进入论文初印、送审、修改、答辩及成绩评定等程序。论文评审及不合格者不容许参加论文答辩。论文答辩通过后方可授予学位。

学位论文成绩60-79分为合格,80-分为良好,90-100分为优秀。成绩由以下部分构成:

1.论文选题(20分):论文选题应密切联系基础教育的实际,要体现实践性特点。立 论依据充分,具有较高的水平和学术价值。

2.研究内容和过程(40分):研究思路正确,研究方案及路线合理可行,研究方法科学、手段先进,研究结果真实可信,对研究结果的分析深入细致,逻辑性强,方法正确。

3.结论(20分):结论正确,对基础教育教学或教育管理工作具有参考价值和实践指导作用。

4.论文格式(20分):符合科学论文的格式要求,结构完整(应包括题目、作者、目录、摘要、关键词、引言、材料与方法、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结论、参考文献、外文摘要及关键词等),文字格式正确,语言表达流畅,段落层次清楚,图表清晰美观,论文制作精良。

八、基本阅读文献及期刊

生物学基础教育教学或教育管理相关的书籍和学术期刊。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课程设置

课程课程名称 类别 公 共 学 位 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 基础外语 教育学原理 教育心理学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现代教育技术 生物教学论 专 业 基 础 课 现代生物技术进展 中学生物教学改革与研30 究 中学生物学实验设计与研究 总学时 90 216 72 60 40 40 学分 3 3 3 3 3 3 3 3 3 3 2 2 2 2 2 2 2 2 46

任课教师 开课学期 第1、2学期 第1、2、3学期 第1学期 第1学期 第2学期 第3学期 第2学期 第2学期 第3学期 第3学期 第2学期 第3学期 第3学期 第3学期 第3学期 第3学期 第3学期 第1~3年 备注 学位课 学位课 学位课 学位课 学位课 学位课 基础课 基础课 基础课 基础课 选修课 选修课 选修课 选修课 选修课 选修课 选修课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选 修 课 任 选 3 门 计算机基础(指定选修) 人体科学 环境科学 生态学 保护生物学 健康教育 论文写作 教育科研工作 总学分 要求必须学满38学分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 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规格

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及科研能力,具有较高水平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及教学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的骨干教师。基本规格如下:

(一)掌握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学风严谨,为人师表。

(二)视野开阔,具有较宽厚的文化基础,具有较高的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知识,了解国内外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现代意识强,能胜任教学业务骨干的任务;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能力及教学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能力。具有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和方法解决中学教学或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能力,具有进行教育改革实践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三)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四)身心健康。

二、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

(一)招生对象

大学本科毕业后有三年以上基础教育教学或教育管理工作经验,无学士学位者须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报考者必须经过所在学校及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推荐。招生采取计划内定向和计划外委培相结合的办法。

(二)入学考试

1.入学按国家的有关规定,采取参加全国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入学考试或推荐单独考试的方式进行。

2.考试科目为:政治理论、外国语、教育学、心理学、专业基础。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根据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可采取脱产、半脱产和在职兼读等各种培养方式。学习年限为二至四年。其中半脱产和在职兼读累计在校学习时间不得少于1年。

四、研究方向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研究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按一年左右时间安排课程学习。课程设置以宽、新、实为原则。以学位委员会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编印的《教育硕士专业学科新增专业方向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为主要依据。蒙语文专业参照汉语文专业教学大纲及国家参考性培养方案设置课程。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分为教学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课程包括公共学位课程、专业学位课程和选修课程;实践课程包括教育科研工作和教学实践活动。

1.学位课程(共18学分)

马克思主义理论 3学分

外国语 3学分 教育学原理 3学分 教育心理学 3学分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3学分 现代教育技术 3学分 2.专业必修课(16学分)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 3学分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 2学分 教学设计原理 3学分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 3学分 网络教育应用 3学分 3.选修课程(至少6学分)

计算机基础(指定选修) 2学分

远程教育学基础 2学分 教育信息处理 2学分

可视化编程 2学分 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 2学分 教育科研工作(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 2学分

六、教学及考核方式

以课程学习为主,采用讲授、自学、讨论和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远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注重案例教学;强调学生自学,组织网上咨询辅导;加强实践环节,安排信息技术教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软件开发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在学员原单位进行。学员实践

结束时,应提交两份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软件及相关的教学评价。成立导师组,负责指导教育硕士研究生。

教学时参考教育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中的核心课程制订的参考性教学大纲,编写自用的教学大纲。各门课程要指定教材和一定数量的教学参考书。

教育硕士必须参加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考核。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学位课程一般为考试课,选修课可以考试,也可以考查。公共学位课程的考试,由研究生处统一安排,专业课程的考试由学校统一部署,各院系具体组织。

七、自学计划及教育科研工作要求

自学是在职人员非脱产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教育硕士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自学,自学内容要根据课程学习,教学实践及论文工作的需要制定。自学 考核方式为至少写出读书报告,成绩由导师评定,分为优、良、合格和不合格。自学成绩计入相应课程的平时成绩。

教育硕士的教育科研活动应体现在学习期间的全过程,要利用在职学习的有利条件,将课程学习与教育科研活动结合起来。为保证培养质量,原则上要求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至少发表1篇论文或撰写两篇文献综述,并由此取得教育科研工作学分。

学员在学期间要在原单位参加教学实践活动。教学实践结束后,要提交两份教案并附相关教学评价。

八、学位论文工作及学位授予

学员修满学分后方可进入撰写学位论文阶段。

学位论文选题以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与教学的重点实际问题为主,不仅具备相当的理论水平和研究价值,同时要体现出实践型特点。应结合本职工作,对基础教育教学或教育管理中存在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办法。对其评价着重于考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必须至少有一名具有高级职称。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教师参加。

论文答辩通过者,可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九、基本阅读文献及期刊

基本阅读文献

教育技术学主干课程教材及相关著作。

期刊

《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电教》、《教育信息化》等。

学科教学·音乐专业方向 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规格

1.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能力、现代教育观念、从事教育工作和教学能力的中、小学骨干音乐教师。

2.基本规格:

(1)热爱教师职业和音乐教育工作;

(2)具有较扎实的文化基础与音乐基础,有较高的教育学和教学论素质,具有较强的音乐教育科研能力;

(3)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4)身心健康。

二、学习年限与教学方式

学习年限为二至四年。

学习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进行理论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学习,第二阶段主要是撰写学位论文(含调研与实践)。其中,可采用集中学习或分阶段学习办法,完成学习内容。

实行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同时强调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与研究的积极性。

三、课程设置

按一年脱产来安排课程学习。其它时间进行调查研究、教学实践和论文写作。课程设置以实际需要和宽口径为原则,分为学位公共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前两类为必修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8学分(其中必修课26学分,选修课12学分)。

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表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理论 教育学原理 公共 学位课 教育心理学 基础外语 音乐学科教学论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现代教育技术 专业 必修课 艺术美学 中、外音乐史专论 音乐文献分析 指定 选修课 计算机应用基础 声乐演唱与教学研究 钢琴演奏与教学研究 器乐演奏与教学研究 手风琴演奏与教学研究 专业 选修课 专业外语 民族音乐学专论 电脑音乐制作 大型曲式 多声部音乐概论

学分 3 3 3 3 2 3 3 2 2 2 3 3 3 3 3 2 2 2 2 2 1 总学时 60 152 60 60 90 90 90 90 90 60 44 60 20 开课学期 1 1 2 1、2 1 2 2 2 2 2 1 1、2 1、2 1、2 1、2 1 1 1 1 1 2 备注 中学音乐教材分析与课型设计

四、对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的具体要求

教学实践可安排在第三和第四学期,教育实习内容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社会实践根据本院专业特点,学生可以进行艺术实践,如专场演出或班级汇报演出,还可以安排进行田野考察的活动。

五、科学研究能力的基本要求

积极参与导师课题项目的研究,或选题进行研究;在校期间至少完成两篇以上达到发表程度的学术论文。通过科研、实践活动培养研究生的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优化知识结构、以期毕业后能满足教学、科研等工作的高层次需要。

六、前沿讲座的基本要求

研究生在学期间须参加前沿专题讲座或学术活动3-6次。要求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各类学术调研和学术性活动,以便得到第一手资料和学术信息。

七、学位论文工作及学位授予

修满学分后方可进入撰写学位论文阶段。

论文内容应紧密联系音乐教育学科的实际,并有一定的理论分析与新的研究观点。论文要在导师(或导师组)的指导下由学生完成。论文格式应符合学校规定的要求。

论文必须在研究生处规定的日期内完成,并打印成册,按研究生处规定的程序申请答辩。 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必须至少有一名在教育一线工作,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本专业方向的专家。

论文答辩通过,并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授予教育硕士学位。 论文的基本标准为:

1.优:论文具有一定的开拓性,论据、论证充分,见解新颖独到,论文具有明显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良:论文具有一定的开拓性,论据、论证可靠,论文具有一定新见解。

3.合格:论文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论据、论证虽然不够充分,但有一定创新之处。 4.不合格:论文不具有理论价值,论据、论证不可靠,也没有理论意义和创新之处。

八、基本阅读文献及期刊要求

研究生在学期间,要根据指导教师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规定的文献和期刊阅读任务。 教育类

1.《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张华主编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5月 4.《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年---2000年 5.《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2001年---2010年 6.郭声健《音乐教育论》湖南音乐出版社

7.《实用音乐教学论》 吴跃跃著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 8.《中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 金亚文主编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9.《中学学校音乐教学论》 陈曼君、吴跃跃主编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10.《实用小学学科课堂教学模式》柳思俭、钱富祥主编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其它学科类

1.《美学》杨春时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中国美学史》李泽厚、刘纲纪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西方美学史》朱光潜著,安徽教育出版社。 4.《沈湘声乐教学艺术》沈湘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5.《声乐教学法》石惟正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6.《歌唱发音的科学基础》林俊卿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7.《歌唱-机理与技巧》李维渤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8.《心的歌声》荷伯特·凯沙雷著, 上海音乐学院编。 9.《音乐欣赏讲话》钱仁康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10.《钱仁康音乐文选》钱亦平编,上海音乐出版社。

11.《西洋歌剧故事全集》(一)、(二),科贝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12.《世界名曲欣赏》,杨民望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13.《欧洲音乐史》张洪岛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14.《西方音乐史》沈旋等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15.《西方音乐通史》于润洋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16.《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孙继南、周柱铃著,山东教育出版社。 17.《论钢琴表演艺术》涅高兹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 18.《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卞萌著, 华乐出版社。 19.《钢琴艺术三百年》,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旋律发展的理论与应用》,沙汉昆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21.《和声的理论与应用》(上下册)桑桐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22.《曲式与作品分析》吴祖强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23.《管弦乐法》吴祖强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24.《复调音乐写作基础教程》陈铭志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25.《赋格段写作》陈铭志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26.《现代音乐概论》钟子林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27.《多声部民歌概论》樊祖荫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28.《音乐学概论》俞人豪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29.《民族音乐学概论》伍国栋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30.《世界民族音乐概论》王耀华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31.《蒙古族音乐史》呼格吉勒图著,辽宁民族出版社。 32.《蒙古族音乐史》乌兰杰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33.《中国人的音乐和音乐学》鹏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34.《音乐学基本知识问答》俞人豪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35.《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杜亚雄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36.《西欧十大名歌剧欣赏》张承漠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学科教学·体育专业方向 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规格

(一)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理论的基本内容,贯彻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品学兼优的中小学体育课程骨干教师。

(二)培养的基本规格

本学科的研究生应该具有宽厚的、系统的、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全面掌握现代体育教育科学理论,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与翻译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学术视野开阔,具有运用教育科学理论和体育知识对体育教学与训练进行实践和研究的能力,身体健康并有团队合作精神。

二、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

(一)招生对象

大学本科毕业并具有三年以上中小学体育教学经验,教学效果良好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年龄一般不超过四十岁。报考者必须经过所在学校推荐。招生采取计划内定向和计划外为委培相结合的办法。

(二)入学考试

按国家的有关规定,必须参加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联考。考试科目是外语、教育学、心理学、学校体育教育理论。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二至四年。脱产攻读学位者学习年限一般为二年(其中一年半在学校学习,修满课程学分,最后半年回原单位实习,并结合本职工作撰写学位论文,优秀者经批准和通过论文答辩方可提前毕业)。在职攻读学位者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不得超过四年,其中累计在学校学习时间不得少于一年。

四、研究方向

体育健康理论与实践。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至少应取得38学分,除补修课程外,各培养环节均应取得相应的学分。具体学分分布如下:

(一)公共学位程课(6门,共18学分)

马克思主义理论 学时数 90 3学分。 教育学原理 学时数 3学分 教育心理学 学时数 72 3学分 基础外国语 学时数 216 3学分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学时数 3学分 现代教育技术 学时数 60 3学分 (二)专业学位课程(4门,12学分)

体育教学论 学时数 40 3学分 体育健康理论 学时数 40 3学分 体育与健康课程心理学 学时数 40 3学分 体育与健康课程生理学 学时数 40 3学分 (三)专业选修课程(4门, 6学分)

课余运动训练 学时数 24 2学分 体育社会学 学时数 24 2学分 体育管理学 学时数 24 2学分 体育教材教法 学时数 24 2学分 现代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 学时数 20 2学分 spss软件应用 学时数 30 2学分 (四)科学研究活动 学时数 20-60 2学分

六、教学与考试方式

培养方式上,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原则,采取指导教师为主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理论学习与科研实践相结合,讲授、自学、讨论、听报告、作论文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的培养方法。特别着重对学习者批判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倡自主学习、研究式学习、求真务实的学风。

教学应以课程学习为主,各专业要重视案例教学,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指导,副导师参与教学培养工作。依据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中

的核心课程制订的参考性教学大纲,编写自用教学大纲。各门课程要有指定教材或自编教材和一定数量的教学参考书。

课程考试实行学分制,考试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研究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修完规定的全部课程并取得相应的学分后,方可进入撰写论文的阶段,通过了本硕士点论文答辩委员会组织的论文答辩后方可毕业并取得相应的学位和学历证书。

七、自学计划及教育科研工作要求

(一)自学是在职学员非脱产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学员要在指导教师上进行自学,自学内容要根据课程学习、教学实践及论文的具体需要制定。考试方式为读书报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等形式,成绩由指导教师按优、良、合格、不合格评定,该成绩计入相应课程的平时成绩。

(二)教学实践活动。教学实践要求学生参加教学一线的实践工作,并由任课教师填写教学实践评语报告书,给出等级成绩。教学实践可根据导师的课题或毕业论文要求进行,教学实践活动成绩不合格者,不得进行硕士论文答辩或不予毕业。

(三)为了使研究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研实践能力,要求研究生参与导师科研课题的研究,还要结合课程学习进行相应的专题研究,对主要的学位课程要求作阶段论文,并且在校学习期间正式发表科研论文2篇,完成者可得2学分。未达到上述要求者不得进行硕士论文答辩。

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一)研究生和导师必须认真作好开题研究工作,开题报告未通过的研究生不得进入学位论文的研究。研究生开题报告在第二学期末到第三学期初进行。

(二)学位论文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并且在第四—六学期4月15日前定稿并打印成册进行盲审,通过者在5月或11月底以前答辩。

(三)研究生学位论文应从选题意义、研究价值、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写作能力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论文标准参考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关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标准的规定》执行)。

(四)硕士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和体育教育理论等方面的前沿或实际问题,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得出具有一定新意和地区特色的,具有一定理论或实践价值的结论的学术论文。

(五)论文篇幅规定:硕士学位论文必须在20000——30000字左右,并通过论文答辩,方可授予硕士学位。

(六)在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至少有一名从事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具有高级职称的体育教师或副导师参加。

九、基本(自学)阅读文献及期刊

(一)本专业研究方向主要阅读书目

1.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编写组.运动生理学实验.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编写组.运动训练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编写组.体育心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编写组.体育教学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张力为.体育科研方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新课程学科教学论丛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论. 浙江教育出版社 7.全国文科通用教材编写组.健康教育理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张大军编著.教育心理学.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9.施良方著.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二)本专业主要阅读期刊 1.体育科学 2.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3.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4.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5.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6.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7.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8.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9.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0.体育学院学报 11.中国体育科技 12.体育学刊 13.体育文化导刊 14.体育与科学 15.课程与教材教法 16.教育研究

17.教育理论与实践 18.中国学校体育

学科教学·美术专业方向 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

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具有较高水平的中学美术教学骨干教师。基本规格如下:

(一)掌握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热爱教师职业和美术教学工作,有志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二)具有较深厚的现代教育理论,美术学科教学理论;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基础;能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和方法解决中学美术学科教学中存在的的问题,善于总结美术教学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教育改革实践和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三)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四)身心健康。

二、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

(一)招生对象

大学本科毕业后有三年以上中、小学美术教学工作经验的中小学美术教师。无学士学位者须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报考者必须经所在学校及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推荐。

(二)入学考试

1.入学考试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采取参加全国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入学考试或推荐单独考试的方式进行。

2.考试科目:政治理论、外国语、教育学心理学、美术基础。

三、培养方式与年限

采取全脱产与在职兼读相结合的方式,学习年限为三年,其中第一年为全脱产学习,主要学习学位课程和选修课,后两年撰写论文、自学、教学实践。

四、研究方向

中学美术教学。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课程设置以宽、新、实为原则。课程分为公共学位课程、专业学位课程和选修课程。前两类为必修课程,选修课可选三门。总学分不得少于38学分。

(一)公共学位课程(共18学分)

1.马克思主义理论 3学分 2.基础外语 3学分 3.教育学原理 3学分 4.教育心理学 3学分 5.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3学分 6.现代教育技术 3学分 (二)专业学位课程(共12学分)

1.美术课程与教学论 3学分 2.美术鉴赏教学与理论研究 3学分 3.美术术科教学与理论研究 3学分 4.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艺术设计 3学分 (三)选修课程(至少6学分)

1.美术教育史 2学分 2.美术批评与现当代美术研究 2学分 3.中外美术比较 2学分 4.中国民间美术研究 2学分 5.计算机基础 2学分

选修课至少选3门,其中“计算机基础”为指定选修课。每门选修课为2学分。 (四)、教育科研(共2学分)

三年中必须在省级公开刊物上发表美术教学研究论文一篇。 学位论文工作和教学实践不计入学分。

六、教学及考核方式

以课程学习为主,采用讲授、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强调学员自学,组织咨询辅导,聘请资深的中学高级教师参与培养工作。注重案例教学,加强实践环节。

教育硕士学位研究生必须参加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考核。考核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学位课程一般为考试课,专业选修课以考查为主。

七、关于自学计划

自学是在职人员非脱产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自学内容要根据课程学习,教学实践及论文等工作的需要制定。自学内容的考核方

式为至少写出读书报告,成绩由导师评定,分优、良、合格、不合格。自学成绩计入相应课程的平时成绩。

八、教育科研工作

教育科研工作应贯穿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的全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在职学习的有利条件,将课程学习与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要求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发表一篇美术教育科研论文。

九、教学实践

学员在学期间要在原单位参加教学实践活动。教学实践活动结束时,要提交2份教案并附相关的教学评价。

十、撰写学位论文和授予硕士学位

学员修满规定的学分之后,可进入撰写学位论文阶段。学位论文的选题要密切联系美术学学科教学实践,以研究美术学科教学中的重要问题为主。论文应具备相当的专业理论基础水平和探究价值,同时要体现出实践型特点。对论文的评价着重于考查学员综合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答辩通过者,授予学科教学·美术专业教育硕士学位。

在现实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这或许能改变你的成长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败。 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和勤奋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懒惰;和积极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消沉。与智者同行,你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你能登上巅峰。 01 科学家研究认为:人是唯一能接受暗示的动物。 积极的暗示,会对人的情绪和生理状态产生良好影响,激发人的内在潜能,发挥人的超常水平,使人进取,催人奋进。远离消极的人吧!否则,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偷走你的梦想,使你渐渐颓废,变得平庸。 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一样。 态度决定一切。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未来;性格决定命运,有怎样的性格,就有怎样的人生。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幸运:上学时遇到好老师;工作时遇到一位好师傅,好老板;成家遇到一个好伴侣。

02 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ryyc.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