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下语文重点句、知识点汇总
五下重点句、知识点汇总
1、《草原》
①作者老舍,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读了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线索:草原美景、喜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
②中心思想: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③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碧”是形容青草很绿。“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一”是“全”和“都”的意思。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这句话也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④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
⑤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⑥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⑦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涯,边际。天涯,天边。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作为全篇
的结尾,点明了蒙汉两族团结情深的中心。
3、《白杨》
①中心思想:作者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②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段话是全文体现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外在的特点,高大挺秀,生命力强,坚强不软弱。一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这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听从祖国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无私奉献地建设边疆。这是人与树的神似处,也是以物喻人的连接点。
③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这是一个设问句。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在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高大的白杨树”暗喻老一辈的新疆建设者;“几棵小树”暗喻边疆建设者的后代。反映了老一辈的边疆建设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
5、《古诗词三首》
①《牧童》全诗译文: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一眼望去无边无际。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 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吃饱饭后。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②《舟过安仁》全诗译文:一叶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 ③《清平乐•村居》全诗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只听见有人带着醉意,正用方言互相逗弄取乐,也不知这是谁家白发苍苍的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老夫妻。大儿子在小溪东岸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小儿子最顽皮,正趴在溪边剥莲蓬。
6、《冬阳•童年骆驼队》
①本文是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中国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作者在文中回忆了童年这样几个画面:学骆驼咀嚼、关于驼铃的讨论、想为骆驼剪毛、问骆驼的去向等四件事,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②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作者虽说觉得长得丑,却并没有厌恶的意思,这是一个孩子真实的想法。孩子好奇的表情跃然纸上,孩子天真的神态也展露无遗。 ③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妈:“夏天它们到哪里去?” 因为思念骆驼,头脑里满是骆驼的事情,所以情不自禁地把心里想的问题问了出来。
④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这句话清晰地传达出作者对童年的眷恋,我们仿佛能听见她轻轻的叹息,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叹。
⑤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作者童年那段日子永远留在她的记忆中,让她怀念不已,让她回味不已。在回忆中,发现童年的一切,并没有走远,骆驼队仿佛就在眼前,驼铃声仿佛也响在耳边,童年的一切,又在心头出现。
8、《童年的发现》
①课文讲叙了作者童年时代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经过,反映了作者童年时代求知若渴、爱探究、大胆想象的特点。
②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这句话一语双关。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真实情况,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其二,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谁让我有这样重大的发现呢?被轰出教室也就不足为奇了。作者把自己跟世界上有重大发明与发现的人列在一起,这是
真正能让自己得到安慰的理由。
10、《杨氏之子》
①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②杨氏之子的特点:聪明,思维敏捷,机智幽默 ③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最妙的是,杨氏之子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有力地反驳了孔君平,使它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11、《晏子使楚》
①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楚王抓住晏子身材矮小的特点来侮辱晏子,进而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晏子将计就计,以楚王之法反击楚王。他的话妙在楚王要承认自己的国家是狗国,他才钻狗洞。楚王要说自己的国家不是狗国,就应打开城门。
②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楚王借口齐国无人,讽刺晏子无能,讽刺齐国无人才。晏子先说明齐国人很多,然后先贬低自己,借此贬低楚国是下等国家。
③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晏子的回答不但形象生动地点明了齐国人在楚国为盗的原因,而且也回敬楚王:楚王治国无方,造成楚国社会风气不好,致使好人变成盗贼。“也许是”三个字,反驳强劲又不失礼节。
14、《再见了,亲人》
①课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②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
课文以志愿军战士这段情真意切、朴实无华的语言渲染离别的气氛,把志愿军战士对朝鲜老妈妈深深的敬意和难以割舍的离别之情直接抒发出来,同时简明扼要地表现出朝鲜老妈妈对志愿军战士慈母般的爱。
③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雪中送炭”是指下雪时送炭给别人取暖,比喻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这里的“雪”是指志愿军战士所面临的困境,“炭”是指送来的打糕。朝鲜老妈妈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战士送来打糕,使这次战役取得了胜利。这段话表达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热爱和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感激之情。
④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这种对敌人的“恨”与对志愿军的“爱”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表现了朝鲜的孩子们与志愿军的亲密感情。
⑤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这样高的代价”是指朝鲜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付出了血的代价──被敌人的炮弹炸断了腿。这段话用反问的语气强调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
⑥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这里的呼唤简短而亲切,真挚而感人,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感情。
⑦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这段话抒发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热爱之情,也表达了他们对曾经洒过鲜血的这片土地的眷恋之情,进一步说明了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⑧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这是志愿军战士心的呼唤,也同样是朝鲜人民的心声,它告诉人们:在血与
火的考验中,中朝两国人民结下了亲如家人、牢不可破的深厚情谊。
16、《桥》
①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这里把老汉比喻成“一座山”,既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与人们在山洪暴发时慌张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又写出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②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这里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中、在人们的重压下即将断裂的危急情景,也为下文写木桥的轰塌埋下了伏笔。
18、《将相和》
①本篇课文时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②本文写了三个小故事,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其中,“完璧归赵”是事件的起因,“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负荆请罪”是这件事的结果。
③蔺相如是一个勇敢机智、不畏强暴、以国为重、顾全大局的人,廉颇是一个英勇善战、坦诚直率、知错就改、以国为重的人。
④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实质原因是廉颇的错误认识。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实际原因是: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
19、《草船借箭》
①诸葛亮:神机妙算(知天文,懂地利,识人心) 周瑜:智谋过人、妒贤忌能
鲁肃:忠厚老实 曹操:生性多疑 ②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这是周瑜设好圈套,明知故问,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从周瑜不动声色的话中反映出他的险恶用心。 ③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枝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这是诸葛亮为借箭所做的准备。船和军士,是借箭的基本条件;将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是伪装;船两边放草把子,是为了受箭。他知道鲁肃忠厚老实,又顾全大局,可以信赖,特向他借船。诸葛亮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识人心。
④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大雾漫天”,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大。军士“擂鼓呐喊”,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抓住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利用大雾的天气,前去“借箭”。 ⑤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诸葛亮镇定自若,是因为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这一笑,笑出了诸葛亮的自信和神机妙算。
⑥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调头的时间。
⑦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20、《景阳冈》
本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作者:施耐庵,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依次写了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22、《人物描写一组》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描写方法: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①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
这句话表现了小嘎子的聪明而富有心计的性格特点。
②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
从小嘎子摔跤时的“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可以看出小嘎子的争强好胜、机敏、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 《临死前的严监生》【动作描写及细节描写】
③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此时,严监生已奄奄一息,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为的是并不重要的两茎灯草,一个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形象跃然纸上。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正面描写及侧面描写】 ④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语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放诞无礼”说明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⑤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的打量了一回,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王熙凤逢场作戏,善于阿谀奉承,做表面文章,明为称赞林黛玉,暗里投合贾母的心意。这是极富个性化的语言。
24、《金钱的魔力》
本文节选自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本文刻画了小市民以钱取人、金钱至上的丑态(文中人物:托德),也刻画出了老板见钱眼开、唯利是图、阿谀奉承的丑态。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①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 ”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这正是她热爱生活的体现,当别人看到美丽的鲜花,心情总会好起来,所以女房东在收获鲜花的同时,也收获到别人的笑容,那么自己也会从别人的快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乐中得到快乐和满足。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这一种境界”在这里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我为人人”是指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人人为我”是指“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因为德国人将花栽种在临街窗户外面,将最美的花给别人看,而自己走到街上又享受别人为自己创造的美,这种民族风情的境界是高尚的、无私的、实实在在的,人人都能享受到的,因此说“颇耐人寻味”。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实例:学生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等,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③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美丽并没有改变”指: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德国人民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没有改变。
视和计算机网络。
19世纪30年代,莫尔斯发明了电报;后来,贝尔发明了电话,使信息传输比以前更方便、根快捷了。1984年,第一台多媒体电子计算机诞生,1993年,美国政府提出建设“信息高速路”的计划。如今,计算机网络把世界连成一家。 ③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①问题的提出;②调查方法;③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④结论。其中,重点是结论部分。
26、《威尼斯小艇》
①课文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小艇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风光。
②“操纵自如”课文中指船夫驾驶小船熟练灵活,得心应手,主要表现在:a、小艇速度极快。b、在非常狭窄非常拥挤的地方也能平稳穿过,还能急转弯。 ③小艇与人们生活密切关系:白天,小艇一出动,城市就喧闹和充满生机活力;夜晚,当小艇一停泊,威尼斯就沉寂,静寂,入睡了。这一静一动的描写形成对比,衬托出小艇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威尼斯古城的热闹与静寂是与小艇的动与静密切相关的,小艇是小城重要的交通工具。 ④本课的写作特点是:把人的活动与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
《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
①从古至今,人们都在不断地更新、改进信息传递的方式。在2700多年以前,我们的先人利用烽火传递信息。公元前490年,希腊人菲迪皮茨用跑步的方式传送信息。1943年,哥伦布用漂流瓶传递他写给西班牙女皇的信。
②从古至今信息传递形式的主要发展经历:1、古代:驿差长途跋涉。2、近代:依靠交通工具的邮政系统。3、现代:电报、电话。4、当代:广播、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