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锐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杨氏之子》教学案例评析_教案设计教学设计课题

《杨氏之子》教学案例评析_教案设计教学设计课题

来源:锐游网


《氏之子》教学案例评析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用语言,但说好话并不容易,今天我们就学一个和说话有关的故事。

【评析:教师语言亲切,激励语言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揭示课题:

1、师板书课题:“氏之子”(齐读)

师:这是写谁的故事?

生:姓家的孩子。

师:“之”就是“的”的意思。

2、你能用这样的方式介绍自己吗?

生1:我是黄氏之子。

生2:我是氏之女。

【评析:通过用从题目来引导学生练习说话,不仅让学生深入明白了题目的意思,还达到了迁移运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师:这和我们平时介绍自己不一样,课题不一样,就连课文容也和我们所见的课文不同,你发现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生1:说用“曰”。

生2:容短小。

师:这样子的文章篇幅短小,语言简炼,还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评析:注意到古今对照,让学生自己发现古文的一些主要特点,降低学生学习古文的难度,但教师应点出这种文体就是“文言文”。】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得流利。

师:在读的过程中,要读准字音,特别是这几个字。(多媒体出示课文生字:梁惠旨乃曰禽)

2、指名读课文。

【评析:教师虽用多媒体出示课文生字,但并未能进行生字教学,也没有能让学生进行生字朗读。】

3、师强调:“孔君平”不能读成“孔君/平”,因为孔君平是一个人的名字,不能分开读。

4、师: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老师读)。

生:(鼓掌)

师:你发现你读得和老师读的有什么不一样?

生1:老师读得有停顿。

生2:老师读得比较慢。

生3:老师读得抑扬顿挫。

师:读古文也和读古诗一样,要读出节奏。(出示课文的节奏)

生:根据划分的节奏再自由读。

【评析:第一次接触古文,教师能示朗读,体现教师引导的作用,但古文划分的节奏并非是逗号,不能像隔逗号一样停顿,因此学生读起来不是很流畅,古文的韵味也没有能读出来。】

师:谁能来读一读课文。

指名学生读,生评价。

师:“孔/以示儿/曰”要读好节奏。

全班齐读。师评价,生再齐读。

【本文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课堂中教师如果能采用多种读的方式,如同桌互读、小组赛读等,学生对课文的朗读会更流利。】

四、理解课文

1、运用学古诗的方法,对照注释,自己翻译课文。(学生自学)

自学之后同桌互相交流。

2、你读懂了哪几句话的意思?

生:“梁国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是说梁国姓人家的孩子九岁了,很聪明。

师:板书“聪慧”,这个词和课文上的一样吗?这是通假字和书上的“聪惠”意思一样。

师:想象一下,“乃呼儿出”是谁叫孩子出去?可以用我们现在的话说。

生1:仆人。

生2:母亲。

师:如果是母亲,母亲会说些什么呢?

生:(相象说)……

师:如果母亲也不在的情况下,仆人会什么说呢?

生:(想像说)少爷,你快去接待一下客人。……

师:你还知道哪一句话的意思?

生:为设果,果有梅。……

师:是谁为谁设果?

生:氏之子为孔君平设果(师相机板书:氏之子,孔君平)

师:如果你是小男孩,你会怎样招待客人?

生:先生,请您吃果……

【评析:教师能引导学生想像课文的情境,这为下文的写白话文做好了铺垫,如果能让学生进行模拟对话表演,所创设的情境会更加逼真,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师:果盘中有什么果?

生:梅。(师板书:梅)

师:果盘里先有梅,还有什么果?

生1:香蕉。

生2:葡萄。

……

师:果真丰富,当这么多的水果在你面前的时候,你最想做些什么?

生:想把这些果吃掉。

师:谁还能理解别的句子。

生: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师:为什么孔君平要这么说?

生:因为他想开个玩笑。

师:他拿小孩子姓来开玩笑。

【评析:此部分是学生最难理解的句子,在理解过程中,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孔君平为什么这么说,拨开了难点,学生的回答点到了重点,教师可以再追问,让学生说出开什么玩笑,孔君平心理怎样想,教师不应代替学生说出答案。】

师:谁能理解最后一句。

生:孩子马上答说:“没有听说孔雀是你家的鸟”。

师:这里的“禽”不能与“家”连起来读。

生:(齐读后两句话)

生:(齐读整首诗)

师:谁能连起来把这首诗连起来说一说?

生:(把课文翻译)

【评:对于课文的理解,教师分析得非常的详细,学生对各个句子的理解能够完全掌握,但总体感觉文章的容已被分割成一块一块的来教学,最后教师也没有能引导全班同学一同来说说全文的意思,整体把握仍不够。】

五、品味人物

1、你觉得姓的孩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生1:这是很聪明的孩子。

师:从中里看得出?

生1:从对话看得出?

【评析:课堂教学应注意学生的生成,学生的回答已能让教师突破难点,但教师没有抓隹,反而觉得为了难点绕得太多,浪费了很多时间。】

生2:很懂事,有礼貌。

生3:不容易被别人耍的孩子。

生4:孩子聪明,善于倾听,抓住别人说话的要害。

师:孩子聪明,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齐读孩子的话“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

师:这孩子说的话很巧妙,妙在哪里呢?

生1:运用孔君平的“孔”来反驳

生2:从没听好所孔雀上你家的鸟,难道梅就是我家的果

吗?这样一说,孔君平就没有话说了

(师相机板书:逗、驳)

【评析:教师板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难点,让学生很快明白了姓氏与氏之子、孔君平说话的妙处。】

六、练习背诵

1、师:能不能背下来呢?

生:自由背。

生:指名背

2、生齐背。

【评析:教师给学生背的时间太少了,学生难度增加。】

七、延伸拓展

师:理解了课文,也会背诵了,同学们真了不起,那么你会写吗?(多媒体出示:括展练习“故事新编”)

师提要求,氏子很聪明,写的时候可以加上一些外貌的描写。

分组来写,展示。

总评:

本课虽短短的55个字,但从文体上对学生来讲,是第一次接触,对教师来讲无疑是一种挑战,但是黄英梅老师的这一节课,向我们展示文言文教学的一般步骤,成功的完成教学重点难点,下面就这一节课做简要的评析。

一、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枯燥无味的古文,学生不太理解,也没有多大的兴趣,但是黄老师开题就给学生以自己的姓氏来介绍自己是氏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课文容的理解,如果单从字面上来理解的话会显得很平淡,这一节课中黄老师不仅让学生理解课文容,还创设了多种情境让学生模拟古人讲话,如让学生模拟古人如何接待客人,母亲如何说,仆人又会怎样说,这样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又能为下文的拓展写话做好了铺垫。

二、重读中感悟,尊重学生体验。

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重视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本色。本课教学中,黄老师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如指名读、齐读、读等,由句子的局部诵读指导,回归到文本的整体朗读感情,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针对性的讨论挖掘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学生的个性表达,使学生对文本的感情逐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三、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本节课中黄老师能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让学生自己学文,读文,解文。但是教师没有能充分的放手让学生进行学习,很多时候体现出教师讲得太多,包办太多,没有相信学生的能力,在理解短文容时花了很多的时间,其实这部分学生完全可以自学完成,教师着重点明几个须注意的词语就行了。只有这样才有更多的时间放在朗读上,实现学生熟读成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ryyc.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