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4高考文言虚词课内例句

2014高考文言虚词课内例句

来源:锐游网


201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课内文言虚词必备例句

【而】

1、天下云合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或译为“又”。

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说》) 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或译为“又”。

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后“而”表并列。

5、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或译为“接着”“就”。

6、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或译为“接着”“就”。

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8、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阿房宫赋》)连词,表示转折(或并列)关系

1

9、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连词,表示假设(递进)关系

10、扣舷而歌之。倚歌而和之(《赤壁赋》)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11、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鸿门宴》)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1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因而”

14、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连词,表示目的关系,“来”。

1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连词,表示目的关系。

16、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代词,通“尔”,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何】

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什么”。

2、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什么”。

3、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疑问代词,可译为“哪”“什么”。

4、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疑问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

2

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通“呵”,喝问

6、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表示反问,译为“怎么样”

7、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表示疑问,译为“怎么办”

【乎】

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2、客亦知乎水与月乎?(《赤壁赋》)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语气助词,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5、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语气助词,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

6、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形容词词尾助词,“……的样子”

7、知不可乎骤得(《赤壁赋》)语气助词,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3

8、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对”

10、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赤壁赋》)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

【乃】

1、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副词,可译为“才”。

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副词,译为“于是”等。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副词,译为“却”“竟(然)”。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副词,“却”“竟(然)”。

5、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译为“是”“就是”。

6、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7、尔其勿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8、乃二十八骑。副词,译为“只”“仅”“不过”。

4

【其】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代词,第三人称,译为“他的”

2、其制稍异于前(《项脊轩志》)物主代词,译为“它的”

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代词,第三人称,译为“他”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物主代词,应译为“它”

5、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代词,第一人称,译为“自己的”

6、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代词,第一人称,译为“我(自己)”

7、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些”。

8、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

9、距其院东五里(《游褒禅山记》)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

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说》)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些”。

1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副词,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大概”。有的译“多么”,程度副词。

5

1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副词,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或许”“大概”

1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副词,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14、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连词,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15、既其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代词,“那个、那些”

【且】

1、臣死且不顾,卮酒安足辞!(《鸿门宴》)连词,让步关系。尚且,还。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连词,让步关系。尚且,还。

3、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连词,并列关系。又

4、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副词,将,将要。

5、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副词,暂且,姑且。

【若】

6

1、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动词,像,好像。

2、汩(yù好像水流一样迅疾)余若将不及兮(《离骚》)动词,像,好像。

3、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代词,相当于“你”

4、久不见若影,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代词,相当于“你的”

5、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

6、若夫乘天地之正(至于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逍遥游》)连词,至,至于。

【所】

1、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名词,处所,地方。

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项脊轩志》)助词,“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事物、情况)”。

3、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所”和动词结合,充当后面的名词性结构的定语。

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所+以”表凭借,用来……的

5、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所+以”表原因

7

【为】

1、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动词,“变成”“成为”。

2、耳得之而为声(《赤壁赋》)动词,“形成”“成为”。

3、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动词,以为,认为。

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动词,判断词,是。

5、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动词,判断词,是。

6、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过秦论》)介词,表被动,译为“被”。

7、慎勿为妇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介词,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8、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扬州慢》)介词,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9、臣为韩王送沛公(《鸿门宴》)介词,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10、为之奈何。介词,对,向。

1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焉】

8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劝学》)兼词,相当于“于此”。

2、有鱼焉,其广数千里。置杯焉则胶(《逍遥游》)兼词,相当于“于此”。

3、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兼词,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或“哪里”

4、然力足以至焉而人之所罕至焉(《游褒禅山记》)代词,相当于“之”。那里

5、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代词,相当于“之”,他。

6、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副词,哪里。那么还要那个辅助他的人干什么呢?

7、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呢”。

8、寡人无复与焉(《晏子治东阿》)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呢”。

译:(东阿,东阿,是您的东阿,)我不再干预了。”

9、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

10、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11、盘盘焉,囷囷焉(《阿房宫赋》)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

【以】

9

1、娘以指叩门扉曰(《项脊轩志》)介词,表示工具。译为:拿,用。

2、臣具以表闻(《陈情表》)介词,表示工具。译为:拿,用。

3、以五百岁为春(《逍遥游》)介词,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4、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介词,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5、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

6、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

7、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

8、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

9、举匏尊以相属,挟飞仙以遨游(《赤壁赋》)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以致”等。

3 10、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阿房宫赋》)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以致”等。

11、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12、无以终余年(《陈情表》)固定结构,译为“没有用来……的”

10

13、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游褒禅山记》)连词,顺承或修饰关系

14、铸以为金人十二(《鸿门宴》)介词,“把”

15、自以以为关中之固(《鸿门宴》)动词以为,认为。

【因】

1、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介词,依靠,凭借。

2、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介词,趁着,趁此。

3、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通过,经由。

4、因招樊哙出(《鸿门宴》)副词于是,就。

5、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动词沿袭,继续。

【于】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介词,从。介词,比。

2、移其民于河东(《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到。

3、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介词,“在……方面”

11

4、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介词,由于

5、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陈情表》)介词,对。

6、海运则将徙于南冥(《逍遥游》)介词,向或到

7、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介词,被。

8、不拘于时(《师说》)介词,被。

9、室西连于中闺(《项脊轩志》)介词,与,跟,同

10、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介词,比。

【与】

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介词,和,跟,同

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介词,和,跟,同

3、孰与君少长(《鸿门宴》)介词,比,和……比较

4、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连词,和,跟,同。

5、令将军与臣有郤(《鸿门宴》)介词,和,跟,同。

12

5、彼与彼年相若也(《逍遥游》)连词,和,跟,同。

6、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动词,给予。

7、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动词,结交,亲附。

8、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介词,和,跟,同

9、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则】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逍遥游》)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

3、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阿房宫赋》)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译为“那么”“就”。

4、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连词,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那么”“就”。

5、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13

6、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连词,表示转折。译为“却”。

7、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连词,表示转折。译为“却”。

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作“是”“就是”。

9、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作“是”“就是”。

【者】

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助词,“……的人”

2、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助词,译为“……个方面”。

3、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助词,译为“……的样子”。

4、客有吹洞箫者(《赤壁赋》)定语后置的标志

5、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定语后置的标志

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助词,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7、今者项庄拔剑舞(《鸿门宴》)助词,用在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8、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劝学》)助词,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

14

原因。

9、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助词,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10、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语气词,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之】

1、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前“之”代词,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后“之”是“的”

2、先妣抚之甚厚(《项脊轩志》)代词,第三人称代词,她。

3、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助词,相当于“的”。

4、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指示代词,这,此。

5、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助词,相当于“的”。

6、哀吾生之须臾(《赤壁赋》)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7、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助词,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15

9、何陋之有?(《陋室铭》)助词,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10、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助词,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11、凌万顷之茫然。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助词,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1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助词,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13、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助词,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14、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动词,到……去。

15、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动词,到……去。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