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总目录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总目录
来源:锐游网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 1 1年总目录 第一期 近现代蒙古族与俄罗斯民族文化人格变迁比较乌 冉(1) 民族传统经济发展状况对民族成员的影响额尔敦巴根(1O) 蒙古游牧社会变迁与“蒙古族村落群”成因关系追溯 白图雅,阿思根(13) 近四十年锡良研究综述 连振斌(19) 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寻求法律保护的紧迫性 娜仁图雅(22) “曹诺木巴拉珠・宝音尼木和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赵玉华,朝格吐(26) “草原文学”界定及其它 刘 成(30) 曼德拉山岩画的存在论分析 王毓红(32) 古埃及人性观初探 靳玲(38) 肯尼迪时期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形成背景 王苏敏(42) 试析科索沃独立“合法化”问题 宋丽弘(45) 论曹植的赠答诗 吴美英,陈如碧(49) 试析莫里森小说人物的精神生态危机 吴金莲(53) 语用学理论之于翻译等值 秦毅(56) 语用预设与中国喜剧小品 丛日珍(58) 论对外汉语中的类词缀教学 杜旭东(62) 日语对话中逆接表现的研究 张丽莉(66) 启蒙的结果与发展的代价 包桂芹(69) 论直觉洞察 照日格图(74) 弗洛姆的异化理论及其对人的异化扬弃途径的探索 白雪晖,布署(80) 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王晓丽(84) 民国时期主要的公债风潮及其成因述评 孙建华(88) 关于内蒙古传媒产业发展的思考 张君浩(91) 略论城镇化进程中对农地的保护 郑淑伟(95) 公民文化意识与政治主体文化建设 邹之坤(99) 关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实现途径 牟广东,蔡威(1o2) 邓小平精简机构的基本思路 刘海霞(106) 论推动城市社区中介组织与社区 自治组织关系的和谐发展 王福先(11o) 关于政府对民间组织的控制管理政策的思考 汪曙光,程静(113) 《阿里河哟,母亲河》的创作与演唱分析 曹丽艳,布日古德(116) 当代门的设计流变解读 王鸟云,边文竞,斯日古楞(119) “维”的当代设计教育 边文竞,王乌云,斯日古楞(122) 第二期 论乌兰夫贯彻民族语文政策的措施体系色・贺其业勒图(1) 跨界族群非物质文化遗产互动的特点及和谐价值 刘海池(1o) 民族区域自治角度看“族群” 冯园园(13) 康熙朝对内蒙古地区汉族移民的政策浅析 杨耀田(18) 少数民族地区公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特点及致因分析 李生(24) 清末蒙古地区经济商品化 何宝祥,李文玲(28) 蒙古民俗文化影响下的元杂剧的特征 高红梅(32) 论消费文化与草原文化的融合机制 王埃亮(36) 从传播学角度看草原文学的发展与传播 ——以当代草原歌曲的网络传播为例 海全(39) 从个体发展的视角谈民族语言的重要价值 白红梅(44) 元代少数民族作家诗歌创作的“草原”情结 康相坤(47) 从传统情节观视角分析哈代短篇小说中的命运之线 布迎霞,赵磊(52) 浅论苏童小说中环境描写的古典诗文特征 马研(55) 蒙古语科尔沁土语词汇研究二题 长 山(58) 内蒙古经济高增长背景下的“高投资、低消费”难题解析 任军(60) 内蒙古通辽市耕地流转情况调查与思考 于红梅(64) 资本公积核算内容的变迁与其概念的偏离 常倩(67) ・125・ 基于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现代化生态城市的建设 李凤娇(70) 影响蒙古语授课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及解决策略 , .照格申白乙(49)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反思 舒心心(74) 蒙语授课大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与研究 吴白乙拉,张艳,曹布仁(53) “第五种权力”:美国思想库与对华政策 执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 林玲(78) 张景先(81) 埃及法老时期的尼罗河一红海运河 阿富汗民族国家的构建及特点 埃及国土开发问题探析 王士清,田 明(57) 卢玲玲,闫 伟(62) 张 酱(66) 刘 周恩来人格研究述评(1996—2009) 李潇(85) 恐怖主义对埃及旅游业的影响及政府的应对措施 金融危机中美国社区学院发展的问题与前景 张晓宇,薄建国(91) 大众化视域下西部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研究 包满都拉(96) 晶(69) 关于蒙古族聚居区基础教育过于集中社会问题研究 刘艳华,谢金山(100)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指导思想 孙海义(103) 关于蒙古族地区美术院校开设民间美术课程的思考 曙光,李金风(107) 崇北抑南:焦兹的戏曲思想研究 白静(73) 金代词家李俊民的遗民情怀 从“含苞待放”到“含苞未放” ——郭凤明,李艳春(78) 王金双(82) 建国后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二) 日本作家井伏鳟二评析 荣桂艳,王旦旦(85) 高校朋辈辅导员管理模式探究 韩引晓(110) 从分类研究到类型研究 兼论中国电视剧类型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鞠 斐(88) 大学精神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孙国权(113) 认清形势多措并举做好大学新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赵瑞林(116) 新时期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思考 重新诊断历史之疾 ——赵虎(119) 刘 伟(92) 超越实在论:从本体实在到虚拟实在 论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书名 张少禹,童贤东(95)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科学 评刘济生教授的《重新发现历史》 范玉刚(122) 本土化研究的问题与展望 王素一(98) 第三期 鬟 《蒙古国科学院藏哈刺布哈城 遗址出土蒙古桦皮文献》(II)导论 伊丽莎白・乔多(著)乌兰巴根(译)(1) 西部草原牧区游牧民定居问题研究综述 李静,戴宁宁,刘生琰(7) 大学英语作文评阅中的人本主义原则 张青云,王汉语和日语中“的”字翻译方法对比 昊金霞,赵远(10I) 磊(104) 磊(1to) 中日谚语形成条件之比较 关于日语语法规则中特例的研究 王旦旦(107) 张敬辉,赵蒙古族传统自然观与当代生态伦理学 包国祥(儿) 试论春节期间的信仰与禁忌 以内蒙古林西县哈巴哈村为例 邹 安(16) 浅谈蒙古人服饰的装饰 乌恩托娅,徐英(21) ——钢琴曲《春舞》的风格赏析 千古爱情传奇余音绕梁不绝 手风琴版《梁祝》赏析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比较研究 ——胡阿荣(¨3) 王艳(116) 西部民族地区巫术现象的解读 以一个案村的场域分析为例 何生海(25) 试论金世宗时期临潢府(路)经济发展的动因 贾淑荣(29) ——额尔德木图(118) 曹立洁(121) 论综合材料在装置艺术中的运用 《蒙古文论发展概论》评析 《青史演义》研究综评 《羌胡传》与前“四传”关系再论 游牧文化与诗意栖居的想象 新时期蒙古族草原生态小说研究 ——哈森其, ̄-(124) 包红梅(33) 白玉荣(37) 第四期 丁琪(40) 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傅永春(1) 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比较分析 关于加强我国民族地区双语教育问题的思考 胡日查(45)・——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于艳君(5) 126・ 人民群众观是共产党人价值观的核心 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乡镇政府职能转变 ——绑架罪难点问题研究 王健飞(9) 连儒来(13) 史秀娟,李英伟(109) 世界近代史立体化教学模式探微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前景研究 试析成吉思汗陵最终在鄂尔多斯安放和供奉的原因 小 红(16) 姚大学,李芳洲(113) 王瑞武,陈俊宏,尹美玲(117) 试论增强降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刘景林,吴小慧(120) 论成吉思汗的德治和法治思想 陈永国(20) 论蒙古古代婚姻制度 ——从现代法视角审视古代蒙古族婚姻制度 白军胜(24) 抚慰与控制:绥远城驻防设置的宗教原因 黄治国,赵鑫华(28) 萋 谈电视剧《武林外传》的“无厘头”文体特征 李明军(31) 写出“真我” ——清初满族文学的一项诉求 关纪新(37) 清“北随园”边连宝诗歌刍论 于东新,王双梅(41) 试论清末民初戏曲改良运动的局限性 金景芝(46) 全球化语境中蒙古族题材电影 荧幕文化的“消解”与“建构” 刘静(50) 论平安才女紫式部 李光泽(53) 内蒙古蒙古语地名的特征及其英译策略白常山,苗春(57) 试比较英语和汉语中的被动句式 王严(60) 典籍原生态语气表达英译对等策略探析 李庆华(64) 校园推普要警惕语言异化倾向 贾晓玲(68) 论道德实践及其特征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渊源 王佳(71) “现实的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 陈化水(75) 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崔燕(79) 科技:从异化到人化 ——评《科技哲思——科技异化问题研究》 孙秀云(82) 羹 鬟 民国前期证券市场监管制度建设的成效与缺陷 孙建华(85) 民主视角下公有制经济的优势及局限 左进峰(89) 我国基层政府与农民信任关系研究综述 巨生良(93) 西部大开发中少数民族地区的自主发展 何花(97) 从“中国政治模式”的概念看中国人权发展 马方,刘兆发,张薪刚(101) 论我国公共秩序保留制度 ——兼评《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五条 萨楚拉(104) 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出版社考察纪实 ——兼对我国科技期刊办刊体制的思考 张学东,赵爱群,杨雷,颜帅,沈自飞(122) 第五期 新时期科尔沁蒙古文乡土小说研究综述孙高娃,巨宝山(1) 试论科尔沁蒙古族叙事民歌的教育作用 胡晓燕(6) 元杂剧北方游牧文化生命价值观探析 欧仁(9) 谈《格萨尔》史诗中的丧葬习俗 丹增诺布(13) 通辽市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价值研究 崔宁(17) 多民族聚居地区对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 ——以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蒙古语保护为例 李耶,刘文静,侯典峰,刘梦碹,李欣(21) 节事旅游市场化运作模式浅探 ——以东山关帝文化节为例 詹芬萍,骆文伟(26) 多彩的时空隧道灿烂的文化长廊 ——《安代之乡:库伦旗历史文化概要》简评 阿拉坦昌,戴武君(30) 《周易》中的“文” 张佩(33) 从《俘虏》看萧乾精神家园的建构 孙艳艳(37) 论《爱玛》中哈丽埃特的性格及其意义 安琦(41) 狄更斯小说《远大前程》人物性格探析 温海涤,张琦(44) 从实例中分析日语程度副词的用法 方香兰(47) 从《汉语语法论》两个版本看高名凯汉语语法理论的变化 段满福,赵劲鹰(50) 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思想的现代阐释王正,王立平(55) 当代技术化生存的前提批判 ——评姜振寰著《技术哲学概论》的理论意义 王云霞(58) 论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张玉婷,傅长吉(62) 在宗教道德视域下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李华华(65) “五四”进步青年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动因分析 ・127・ ——兼论其对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启示 李颖(69) 《同文类解》汉译语词研究 东亚一体化进程中的中国地缘文化因素探析 ——林毅(28) 埃德蒙・斯宾塞《爱情小诗》永恒主题的解读 刘勃然(73) 李颜悦(77)宋国强(81) 翟颖璐(33) 石迎丽(36) 中韩关系视角下的考量 论蔡松年对陶渊明的接受 ——以“酒”意象为角度 皈依与反叛 ——当前我国政治信用建设刍议 试论经济法视野下政府失灵的克服 解读艾米莉・狄金森的宗教意识 刘丹(39)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乌兰夫牧区工作思想 吴海山(85) 生态文明视阈下农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供需主体均衡问题 丁东铭,王士卿(89) 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 李晓华,于红梅(94) 谈高校教学团队的几个问题 姜桂石,卢少志(97) 浅析《世界现代史》的课程建设 卢少志,李芳洲(100)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与学科专业发展关系探究 ——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世界史”国家级教学团队为例 贾宝维,慈志刚(103) 论高校教学团队与教研室建设 田 明,孟君(106) 高校课程教学质量关键要素的考量与构建 田宗会(110) 摹饔 关于软腭与调息的几个问题 赵春兰(1_13) 论达斡尔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苏都毕力格(116) 民族及民族地区图书馆是开展多元文化服务的重要角色 陈烨,宝音(119) 网络环境下民族地区图书馆服务对策探讨 许斌(123) 第六期 立足优势突出特色办好精品学报 ——纪念《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新版出版lO周年 巴・苏和(1) 传统信仰文化在当代文化多元格局中的作用 ——以鄂尔多斯地区为例 王其格(6) 原始宗教对达斡尔族风俗习惯的影响 德红英(10) 论维吾尔族“塔拉克”离婚习俗的法律效力问题 艾力江・阿西木(13) 大众媒体上内蒙古产品形象塑造 萨日郎(17) 蒙古族现当代母语文学创作及发展综述 李彩花(20) 现代化进程中草原文化的影像表达 ——从《季风中的马》到《长调》 于英格(23) 现代水墨动画艺术形式中如何体现传统水墨人物画的意境 王乌云,刘天婕, ̄N(26) ・128・ 试析休谟问题的本质 高天平(41) 对文学与历史分工的理性重拾 雷亚平(45) 建构循环经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施春梅(50) 蒙古族聚居区社会分层视域下双语教育的作用及对策 王健,阿思根(53) 学校教育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现状调查研究 ——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海菜腔为例 普丽春,李文杰(57) 现代教育理论视野中的博物馆教育实践辨析 王毅(62) 内蒙古民族高等教育60年之探索与发现 张立军,窦艳华(65) 现代化进程中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分析张玉玲,贯玉珍(69) 文化生产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郑继海(73) 台湾地区高等技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探析 程绍仁(76) 谈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 孙海义(80)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若干思考 包国祥(83) 高校蒙汉双语专业课程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陈永春(86)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 施德路,于洪涛(91) 行政处罚概念质疑 王志坤(93) 试论公民宪法义务概念的界定 刘国利(96) 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唐孝辉(99) 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行政法律保护的困境付淑娥(103) 论“人肉搜索”的合法性及其法律规制李英芬,贺玉琼(106) 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与制度构建的思路 ——以通辽市为例 赵晓辉,于红梅(111) 推进高校党的建设,努力培养可靠的建设者 都春霞(114) 民族地区博物馆吸引青少年的战略措施 ——以民族文化宫博物馆为例 陈红,彤丽格(117)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功能的发挥 ——以内蒙古工业大学为例 贺龙,呼和,郝镳,闫娇(12o)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