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四下《14.母鸡》第2课时自主学习任务单
自主学习任务单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能了解“我”对母鸡态度前后的变化,并说出变化的原因。 2.感悟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3.通过比较《猫》和《母鸡》,感受同一作家在写不同动物时,表达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学习过程:
一、复习所学,走近新课
1.上节课我们知道老舍先生对待母鸡前后各是什么样的态度?为什么讨厌母鸡呢,你能概括的说说吗?
(一开始是一向讨厌,后来是不敢再讨厌了。作者是因为它叫声难听、聒噪,欺软怕硬,炫耀成绩,而十分讨厌母鸡的。)
2.老舍先生的态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转变呢?这节课我们接着走进课文。 要求:能梳理出老舍先生对母鸡前后态度的变化,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大致内容。 二、精读课文,品味伟大的鸡母亲 出示自学要求:
默读课文4—10自然段,想想作者为什么态度会发生转变,请你画出相关的句子。
要求:默读课文相应段落,圈画相关语句,并与同学老师交流。 1.走进课文相关语句。 预设一:
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
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1)通过这一事例,你认识到了怎样的母鸡?你可以抓住关键词句说一说。
“总是挺着、没有可怕、挺着身儿预备作战”可以看出母鸡为了鸡雏无比的勇敢、无畏。“立刻警戒、歪着头听、警告鸡雏”可见母鸡的警觉性非常高,一点异常都不会放过。“不论……还是……”可以看出母鸡无论何时何地时刻处于
高度紧张状态,心中只想着它的鸡雏。母鸡的勇敢表现,还让我们想到母鸡对小鸡充满慈爱,是一位很负责任的母亲! (2)此时,你会读出一只怎样的母鸡?
(我会读出一位负责、勇敢、慈爱、辛苦的母亲形象。) (3)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 预设二:
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
假若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1)交流:鸡雏肚子是“圆圆地下垂”,可见吃得很多,尤其是“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这一句,把鸡雏那吃饱的小肚子描绘得形象逼真。而此时的母鸡呢?找到吃的,没有捞着吃,还消瘦许多。在它的眼里只有它的鸡雏,这种无私的母爱被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里是对母鸡和鸡雏吃的结果对比,让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来学习母鸡对公鸡的表现。
(2)出示:前面,“它永远不反抗公鸡”。这里,“假若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从“永远不反抗、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看似矛盾的,实际上不矛盾。为母则刚,在强大的对手面前,即使自己是软弱的,面对着孩子也会表现出异常的战斗力,可见,这儿给我们展现一个多么勇敢、负责、慈爱、辛苦的母亲啊!(母鸡前后表现对比)
(3)读一读,读出对比变化,读出自己的理解。 预设三: 一天不知教多少次
它还半蹲着,让它们得一点儿温暖。
鸡雏们有的便爬在它的背上,啄它的头或别的地方,它一声不哼。 (1)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母鸡做得容易吗?它为什么能够这样做? 情境表演悟一悟:
现在,假如你就是那只母鸡,现在让你来教鸡雏啄食、掘地、用土洗澡等,教了一遍又一遍,你体会一下心情。
你可以半蹲着姿势感受母鸡的辛苦。想象一下,许多小鸡爬在背上、啄头或别的地方。
(2)你认识了怎样的母鸡?有感情朗读这几句话。 预设四:
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无论多么贪睡的人都得起来看看,是不是有了黄鼠狼。
(1)交流:在这里我们认识到了一个充满责任心、勇敢、辛苦的母鸡。两个“顶”“无论……都……”把它的叫声之大、之凄惨表现得准确、生动。 (2)有感情读一读这句话。
要求:能找出相应语句,有感情朗读,感悟母鸡的伟大形象,将自己的感受说给爸爸妈妈听。 2.出示第9自然段。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1)有感情朗读第9自然段,读出对母鸡的赞美之情。
(2)老舍先生仅仅是在赞美母鸡吗?读了这句话,你还想到了谁?(母亲) (3)是呀,老舍先生也是在赞美自己的母亲。
老舍先生曾这样写到母亲:(出示)
“妈妈整天的给人家洗衣裳,有时候月牙儿已经上来,她还哼哧哼哧的洗,那些臭袜子,硬牛皮似的,都是做买卖的伙计们送来的。妈妈洗完这些牛皮就吃不下饭去。
“妈妈的手起了层鳞,叫她给搓搓背顶解痒痒了。但是我不敢常劳动她,她的手是洗粗了。她瘦,被臭袜子熏得常不吃饭。”
老舍的妈妈有时还咬着牙给人家当女仆,挣了钱供儿子去念书。 母亲教会了舍他做人,教会了他劳动。
(4)让我们满怀深情再读读这句话: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要求:有感情朗读第9段,由作者描写的鸡母亲,想到我们自己的母亲,升华情
感。
三、课文对比,体会表达差别
1.《猫》和《母鸡》这两篇文章都是老舍先生的作品,但是它们在表达上有着差异,下面我们将两篇课文放在一起比较一下,可以从文章的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进行比较。
2.(请你按下暂停键)根据老师的提示,将两篇课文进行比较,完成下面的表格。
课题 《猫》 《母鸡》 相同 不同 要求:将两篇课文进行比较,完成表格,并将表格拍照发给老师和同学一起交流。 3.教师相机点拨。
(1)两篇文章表达的相同之处。
课题 猫 相同 1.结构清晰,《猫》由两部分组成,从“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可以看出。在结构上采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如开始说“古怪”,接着分写。2.语言朴实,勾勒出生活中的平常小事,猫的形象逼真。 母鸡 1.结构清晰,《母鸡》由两部分组成,从讨厌到不敢讨厌,第4自然段为过渡段落。在结构上采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如开始说“讨厌母鸡”,接着具体从三个方面写。2.语言平实,勾勒出生活中的平常小事,母鸡的形象栩栩如生。 (2)交流不同之处。
课题 不同 1.在情感表达方面,《猫》通篇都在写猫的可爱,表猫 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2.在语言运用上,《猫》一课用“反语”,明贬实褒地写出了对猫的喜爱之情。 母鸡 1.在情感表达方面,《母鸡》写了由“讨厌”到“不敢讨厌”的情感变化,用前后的强烈对比,加深了对母爱的赞美。2.在语言运用上, 《母鸡》则通过字里行间态度的变化表现了对母鸡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练笔:同学们,老舍先生用平实真挚的语言向我们表达了他对母鸡的赞美和敬佩之情。母爱是永恒的话题,你想起了你的母亲哪些事情?你能用一个小事例告诉我们你的母亲有什么特点吗?仿照课文,我们可以用总分的结构,也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课后请你写一写,写完后读给妈妈听。
2.老师也给你们推荐几篇课外阅读:于·列那尔的《母鸡》和普里什文的《柱子上的母鸡》。课后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一下其他作家又是怎样描写母鸡的。 要求:完成小练笔,可以搜集和母鸡有关的课外阅读,认真思考,将自己写的小片段拍照或录音,发给老师同学分享。 五、反思总结
1.我能根据关键句理解作者态度前后变化的原因吗?
2.我能感悟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吗? 3.我能通过比较《猫》和《母鸡》,感受同一作家在写不同动物时,表达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吗?
效果检测:
一、带着问题来读书。
1.本文是( )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A.老舍 B.丰子恺
2.课文以作者的( )变化为线索,(A,空间 B,情感)由对母鸡的( )转变为( ),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赞颂了( )。 二、动脑筋,找伙伴。
嗅 啼 嘶 吼 嚎 啸 鸣 叫
狼( ) 鸡( ) 猿( ) 狗( ) 虎( ) 狮( ) 马( ) 鸟( ) 三、我会选择修辞方法。
拟人 比喻 夸张 反问 设问
1.下蛋的时候,它恨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 ( )
2.猫的头撞在门上,桌腿上,撞疼了也不哭。 ( ) 3.
这
样
的
一
只
母
鸡
难
道
不
伟
大
吗
?
( )
四、读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
( )在院里,( )在院外,它( )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一只鸟儿飞过,( )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 ),看看( ),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1.按原文填空。
2.在短文中找出一对近义词。 ( )——( )
3.画“ ”的句子是( )句,起到了 的作用。
4.短文主要叙述了 ,说明了母鸡很有 。
【答案】一、1.A 2.B 讨厌 敬重母鸡伟大的母爱
二、(嚎) (鸣) (啼) (嗅) (啸) (吼) (嘶) (叫) 三、夸张 拟人 反问 四、
1.不论 还是 总是 或是 前 后 2.警戒——警告 3.过渡 承上启下
4.母鸡作为母亲的尽职尽责
责任心、很辛苦,充满慈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