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单元教案-第6单元-第2课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不进位).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不进位)。(教材第60页)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的算理。
课件或挂图、小棒、口算卡片。
出示口算卡片。
6×2= 4×2= 20×3= 40×2= 300×2= 20×4= 50+7= 6+40=
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1.出示教学例1。
师:观察图片,请同学们说出图意,并且提出一个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例1情景图)
生:图中小红、小丽和小明在一起画画儿,他们三人用的是同样的彩笔,已知每盒装12支
彩笔,求3盒一共有多少支。
师:怎样列式呢?为什么要这样列式呢? 生:12×3,也就是求3个12是多少。 师: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3盒共有多少支。 生:把12看成10,用10×3=30,3盒大约共30支。 师: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该怎样算呢?先在小组里交流。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可以摆出小棒,也可以画图等。 独立思考后与小组内同学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听听同学的解题策略,说说你的想法吧。 学生可能会说:
方法一:摆小棒。因为一个因数是12,所以一行摆1捆零2根,因为另一个因数是3,所以摆3行,一共摆了3捆零6根,也就是得36。
方法二:画图。
3个长条共30个方格,再加上单个的6个共36个。 方法三:连加。12+12+12=36。
方法四:分解组合。先算10×3=30,再算2×3=6,然后算30+6=36。 方法五:拆数。①9×3=27,3×3=9,27+9=36。 ②8×3=24,4×3=12,24+12=36。 ③7×3=21,5×3=15,21+15=36。 ④6×3=18,6×3=18,18+18=36。
师:组织学生讨论这几种方法的适用范围。
方法一和方法二都好理解,但我们学了数学以后就应使用计算的方法来算。方法三如果因数的个数多了,算起来就比较麻烦。方法四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方法五虽然因数不管是几都能算,但是把一个因数拆成几个一位数,再相乘,乘后再加,比较麻烦。
师: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
从刚才讨论的结果来看,用数的分解组合的方法来算比较简便,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这三个算式组合起来写成一个竖式。
教师板书并讲解:
第二个因数要与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从个位乘起,先用3乘2得6,表示
6个一,写在个位上;再用3去乘十位上的1得3,表示3个十,把3写在十位上(用虚线在个位上写一个0),再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就得36。
进一步说明:因为积的十位上的3表示3个十,所以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可以把3直接写在积的十位上。教师再次板书:
可以请学生再说一说乘的过程。
师: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今天的收获。
把竖式补充完整。
A类
(考查知识点:笔算方法;能力要求:能正确熟练地完成计算)
B类
把一根长10米的木料锯成2米一段的短木料。每锯一段需要3分钟,全部锯完需要多少分钟?
(考查知识点:笔算方法;能力要求:能正确熟练地完成计算)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B类
10÷2=5(段) 5-1=4(次) 3×4=12(分) 教材习题
教材第60页“做一做” 1. 68 48 936 844 2. 6 69 246 说顺序略
1.通过编口算题的环节,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表述算法,形成口算思路,为进一步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的算理奠定了基础,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应用能力。
2.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师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学生在探究和交流的过程中,品尝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3.本课的练习设计,注意了题型丰富、形式多样的分层次设计,使学生进一步内化算法、掌握算法,既强化了算法的基础训练,又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阶梯式的练习中,课堂上又一次激发了学生应用知识的热情,这一过程中,学生收获了知识撞击的快乐,和愉悦的情感体验。
教学内容
如上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的测量方法。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含义。
难点: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具学具
课件、皮尺、树叶、各种图形。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 探究新知 三 课堂作业新设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