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河坊街和南宋御街文化景观对比浅析
杭州河坊街和南宋御街文化景观对比浅析
[摘要]南宋御街和河坊街都是杭州老街区保护的一个典型代表。本文从一个城市当下使用者的角度浅析两个街区。浅析这种有历史价值和文化底蕴的城市遗产给现在城市人带来的一些影响和价值。也从一个现代人角度对这样的街区保护和发展提出一些浅见。
【关键词】历史街区;观光;休闲;文化景观
一、南宋御街和河坊街基本概况
清河坊自古是杭州的繁华地段。河坊街新宫桥以东,是南宋时期宋高宗寝宫——德寿宫遗址。南宋时被封为清河郡王的张俊住宅就在当时称之为御街的太平巷,故,这一带被命名为清河坊。南宋时期,清河坊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是杭城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商贾云集之地。历经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直至解放初期,这一带仍是杭城商业繁华地带。杭州的百年老店,如王星记、张小泉、万隆火腿栈、胡庆余堂、方回春堂、叶种德堂、保和堂、状元馆、王润兴,义源金店、景阳观、羊汤饭店等均集中在这一带。
清河坊是目前最能够体现杭州历史文化风貌的区域之一,经过现代人的修复和改造,再现了杭城历史文脉,为杭城留下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也给杭州人和游客提供了一个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公共生活场所。
河坊街和南宋御街是清河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共同点
河坊街和南宋御街都是杭州历史上最著名的街区,也是杭州唯一保存较完整的旧街区,是杭州悠久历史的一个缩影。两个街区都经过现在的重新保护、修缮和改造,在原来的“硬件”和“软件”基础上进行了挖掘和提升。在新的时期再现了一个新的价值,为当下人提供一个观光、休闲和文化体验等多重功能的街区。
三、差异点
1、建筑
河坊街体现了清末民初风貌,整体街区均以该时期的建筑为主,整齐划一。也是杭州古都风俗民情的集中再现。虽然以现代重建的为主,但整体氛围还是再现了清末民初的杭州繁华。
御街现在叫中山路,集聚了清末以来的各种中西建筑,特别是民国时期建筑最具特色。张同泰药店、浙江兴业银行旧址、天主教堂、叶种德堂、方回春堂、盐业银行旧址、凤凰寺等,均凝聚了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也是现在御街上最大
特色。
2、街面
河坊街街景在“硬件”上基本没有。街面就是一个空的场地。但这样的街道给在中间形成各种各样的民间特色的商业提供了场地,如捏糖人、皮影戏、丢沙包等。市井风味很浓。
御街街面则经过了精心的处理,特别是在鼓楼到西湖大道最中心这段,增设了贯穿街道的”方池浅水”。这是个突破,历史上御街也没有这样的水系,现在街景中这样的设计也很少见。在保留街道两侧梧桐的基础上,配合重要节点场所与景观建设,局部种植香樟等四季常绿树种,使步行街在落叶萧瑟的冬季也能保持几分绿意。整个街景亦古亦今,现代的设计手法串起古朴的元素,与民国时期的建筑交相辉映。中间还设置极具现代艺术感的“几何盒子”,给人以更多的体验空间。很好的再现了历史的空间,也很好的升华了历史的韵味。
3、性质
1999年,杭州市政府对河坊街的定位是:一条仿古的商贸旅游步行街。如今河坊街是杭州古都风俗民情的集中再现,因为河坊街能维持明清时期的古风,像经营玉器、明清瓷器、名人字画的古董店;穿着长袍、拎着长嘴铜茶壶为客人斟茶的“茶博士”;摇着木纺车,为顾客现场纺纱的“吴越人家”布艺品店……连小店里卖麦芽糖块的男子,也穿着长衫摇着拨浪鼓招徕顾客。不仅在“硬件“的建筑上体现古风古韵,在人物的“软件”上也做了精心的设置。
从使用功能角度来看,现在的河坊街已经成了主要接待旅游客人为主的一个街道。既有一个明清仿古的街道风貌,又有杭州的各色特产和小食品,又有各种“市井把戏”(小的游戏、古装照相、沙包等),成了一个外地游客来观光、购物和游玩的街区。
但南宋御街却不同。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对御街改造提出的意见就可见其定位:“中山路(南宋御街实际就是现在杭州的中山路)应当是宜居、宜商、宜游的历史博物馆,在宜居、宜商的基础上,再谈宜游,千万不能搞成仿古旅游一条街。”
这个也很好的说明了御街和河坊街的性质截然不同。御街的定位是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或者说是御街打造的是一个更具深度的街区。
从服务的角度来看,御街是个能融入杭州市民的生活街区,同时也能让游客在杭州从观光购物的基础上得到一种文化的体验和熏陶。
从现代设计规划理念来诠释:御街是一个让人能停的下来,呆得住,能经常来的稳定的体验街区。而河坊街是个热闹、市井、流动的休闲街区。
结语
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人的生活也不断在进步,对生活的理解和要求也不断在变化。历史街区这样的城市文化遗产也要与时俱进的发挥其最大功效,满足更高层次的要求。
河坊街的“仿古一条街”模式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慢慢退去时代舞台。而像御街这样宜居、宜商、宜游层级定位的街区才是未来所需要的主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