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潘岳之美与西晋社会审美风尚
潘岳之美与西晋社会审美风尚
来源:锐游网
潘岳之美与西晋社会审美风尚 高胜利 (运城学院中文系,山西运城044000) 摘 要:西晋社会唯美风尚的盛行,使得人们对容貌姣美之人给予高度赞誉,加之人物品评也重视人物的神采与风姿, 从而使得这些士人在获得社会声誉的同时,也对他们的仕途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潘岳因其姿容甚关,不仅赢得了当时社 会的广莲认同.而且在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潘岳 容貌 审美接受 西晋时期士人偏重于追求物欲,要求得到全方位的欢 娱,“恣耳之所欲听,恣目之所欲视,恣鼻之所欲向,恣口之所 欲言,恣体之所欲安,恣意之所欲行。II【l 其中,“恣目之所欲 视”所涉及的对美的追求无疑是最具有审美价值和审美体 验的。《世说新语・惑溺篇》载: 苟奉倩与妇至笃,冬月妇病热,乃出中庭自取冷,还以 身熨之。妇亡,奉倩后少时亦卒,以是获讥于世。奉倩日:“妇 人德不足称.当以色为主。”裴令闻之,日:“此乃是兴到之事, 见。卫玢也是当时著名的一位美男子,据《世说新语・容止篇》 载:“卫玢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玢先有赢 疾,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玢。” 由“观者如 堵墙”可见.时人对美男子的审美热情不亚于当今“追星族”。 当时社会之审美风尚为何倾向于男性的秀美妍丽呢?对此, 罗宗强先生云:“这或者与个性的觉醒、自我的体认有关。自 我的觉醒既重在感情与个性的自我体认,也注意到容貌的 美。或者还与豪门世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情趣有关。此时士 人,已经没有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在纵欲享乐,诗酒饮宴, 清谈闲旷之外.闺阁情怀也是一个重要的生活内容。男性的 美趋向于妍丽。可能是这种闺阁情怀的反映。但是还有一 点,可能与男宠大兴有些关系。”[5]罗先生所论较为全面,而 云“可能与男宠大兴有些关系”,则是见解独特,发千古之覆, 非盛德言,冀后人未昧此语。”_2 苟粲为曹魏时期之士人,由此可见唯美之风早已有之。 魏晋时期,土族阶层讲究仪容举止,这成了魏晋风流的重要 组成部分。追求美丽,不仅仅是女子的专利而已。加之该时 期清谈之风气盛行,玄理名土谈玄说理时的凤仪神采更为 人们所津津乐道,因而当时的清谈之士为了使得自己仪表 出众,大多注重修饰仪容,整饬音辞,以求貌美健谈从而给 人留下深刻印象。“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流风所及,当时的 人们也普遍地在生活中形成了注重容貌之美和穿戴打扮的 风尚。该时期,生活中不论男女,均注重容貌之美和服饰的 奢靡华丽,其中尤以贵族家庭具有代表性。《晋书・文六王 道前人所未言。据《晋书・五行志下》载:“自咸宁、太康之后, 男宠大兴,甚于女色,士大夫莫不尚之,天下相仿效,或至夫 妇离绝,多生怨旷,故男女之气乱而妖形作也。”_3_由此可见, 晋时男宠之风已经成为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对此社会现 象,西晋文人在其诗文中也有呈现,张翰作有《周小史诗》: “翩翩周生,婉娈幼童。年十有五,如日在东。香肤柔泽,素质 参红。团辅圆颐,菡萏芙蓉。尔刑既淑,尔服亦鲜。轻车随风, 传・齐献王攸传》载:“都邑之内,游食滋多,巧伎末业,服饰奢 丽,富人兼美,犹有魏之遗弊,染化日浅,靡财害谷,动复万 飞雾流烟。转侧猗靡,顾吟便妍。和颜善笑,美口善言。” 6]张 计。”[3_贵族出行不仅追求车马服饰鲜丽,还要熏衣剃面,注 意仪表;更有甚者,还要像女人一般傅粉、熏香,如《三国志・ 魏书・何晏传》注引《魏略》云: 翰素以高遗之风、适意从心之举而闻名于世,据《世说新语・ 识鉴篇》载: 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 (何)晏尚主,又好色,故黄初时无所事任……至正始 初,曲合于曹爽,亦以才能,故爽用为散骑侍郎,迁侍中尚书。 晏前以尚主,得赐爵为列侯,又其母在内,晏性自喜,动静粉 白不去手,行步顾影。 何晏之行为简直就是一种变态的嗜美举动,由此可见 魏晋士人深受时代唯美风气的影响。这种崇尚女性美的倾 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 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 高遗如张翰者,他的人生审美趣味中却有对娈童的神 往,真是令人匪夷所思。张翰诗歌中所描写的周小史的秀 美,与当时社会对美男子的审美取向大体是一致的。 与貌美之人受到狂热的追捧相比.那些容貌丑陋的则 向,发展至西晋时期成为一种普遍的审美取向。当时,被公 认的美男子都是以洁白、秀丽的形象出现的。据《世说新语・ 容止篇》载:“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恒捉玉柄麈尾,与 时常遭受冷遇,据《晋书-潘岳传》载:“岳美姿仪,辞藻绝丽, 尤善为哀诔之文。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 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车而归。时张载甚丑,每行,小兄以瓦 石掷之,委顿而反。” 可见,魏晋时期士人唯美心理可见一 手都无分别。”_2]王夷甫手与玉柄同色,其肤色白皙由此可 一92— 叠 - -≯ 皿圄凹嘧 哟 斑。该时期审美思潮的酝酿与发展,是与当时社会风气中到 但偶然里面又隐藏着必然性。首先.潘岳生逢其时,生在一 处弥漫的人们的感官式体验分不开的。西晋时期,士族生活 个尚美、唯美的时代,而其“姿容甚美,风仪闲畅”的潇洒形象 极尽奢侈,唯美之风也近乎病态。建安时期的阳刚之美,逐 为其出名提供了基本条件。其次,要归功于《世说新语》对魏 渐被阴柔之美所取代。魏晋之际,贵族何晏“性自喜,动静粉 晋名士形象的建构,《世说新语》把潘岳之美写得非常突出, 白不去手,行步顾影”,又“好服妇人之服”,实已开士族好尚 而且.该书作为魏晋风流的故事集.在后世有着深远的影 病态美的风气之先。其后晋人因袭不改,有过之而无不及, 响,为潘岳貌美之形象的接受起到了传播的作用。魏晋风度 人们对美之追求亦不只限于女子的仪容,就连一般名士也 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后世文人对魏晋名士潇洒风 以姿容相互矜伐。并逐渐成为社会的普遍风气。在这样的社 神的追忆与神往,包括《世说新语》中所记载的名士的容止 会审美风尚中,就连品评人物,亦由汉末重视人物的才、德 与才情。因此,《世说新语》的成书与流传,在潘岳之美的接受 转向对人物风采和容貌的品评,并由此发展到以貌取人,故 史上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此外,人们善良的补偿心理 而士人的容貌、风姿神采都对其生活乃至仕途有着至关重 使得潘岳之美被广泛认同与接受。人们往往同情弱者,潘岳 要的影响。潘岳生活在此崇尚唯美风气的社会里,因其容貌 才华横溢,却仕途坎坷;孝亲重友。却结局悲惨,后世在了解 出众,加之天资聪颖,故人仕之前,即在其青少年时期就获 了潘岳的处境后。给予了“理解之同情”,对潘岳之美的接受 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由于出身中下层土族家庭,潘岳的才 也是在沉痛伤悼美的失去。 气为其后来踏上仕途提供了进取之资,自不必说;而其俊美 综上所述.因西晋社会唯美风尚的盛行,人们对容貌姣 的容颜在西晋社会唯美风尚下也一直是时人津津乐道的话 美之人给予高度赞誉,加之人物品评也重视人物的风貌,从 题。据《晋书・夏侯湛传》载: 而使得这些士人在获得社会声誉的同时,也对他们的仕途产 湛幼有盛才,文章宏富,善构新词,而美容观,与潘岳友 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潘岳因其姿容甚美,不仅赢得了当时 善,每行止同舆接茵,京都谓之“连璧”。[3] 社会的广泛认同,而且在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才比子建, 《世说新语・容止篇》亦载: 貌似潘安”,已成大众共识,后世的诗文、戏曲中多有潘岳美丽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 容貌的描写,可见.人们对潘岳其人审美接受的普遍性,“潘 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邀,于是群妪齐 安”俨然已成为美男子的代名词,也被认为是美男的象征。 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注引《潘岳别传》云:“岳姿容甚美,风仪闲畅。” 潘岳少 参考文献: 年扬名,有“奇童”之誉.且被目之为“国士”,出众的容貌当为 [1][晋]张湛注,杨伯峻撰.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 其早年的声誉增色不少。 局,1979:222. 有关潘岳之美貌,史料缺乏具体而细致的描写,但是从 [2][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 “连璧”之喻来看,当是属于秀美一类。魏晋时期,士人的审 世说新语笺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393-918. 美标准常常采用“玉”或与“玉”相关的喻体,如裴楷被誉为 [3][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908- “玉人”.卫玢年少时被称为“璧人”,而潘岳、夏侯湛被称为 2418. “连璧”,由此可见。魏晋士人心目中的美男子是“玉人”或“璧 [4][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M].北京:中 人”一类具有光洁秀丽之形象的。而以玉比人,在中国文化 华书局,1982:292. 史上又是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的。玉以其质地湿润,光洁细 [5]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M].天津:天津教育出 腻的审美特性被士人广泛接受与喜爱.并赋予它特定的文 版社,2005:195. 化内涵,《国风・秦风・小戎》日:“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礼 [6]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 记・聘义》日:“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l8 此外,由 书局.1983:737—1808. 于玉的开采及雕琢的艰难,一般人是没有机会佩玉的.也使 [7][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 得玉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附有了高贵的意味。需要指出的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86. 是。魏晋时期以玉比人.更看重的是士人的外在形象与玉有 [8][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 相似之处,至于士人的德行、才情是否符合玉的内在品格与 大学出版社,1999:1948. 其被赋予的文化内涵.倒是处在其次的考虑。魏晋时期的美 男子很多.而唯独潘岳以其“璧人”的秀美形象被后世广泛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运城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接受,这其中的原因,耐人寻味。很多历史现象具有偶然性, (项目编号:YQ--2012005)。 一9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