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文本解读
屠格涅夫到底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不仅仅要弄清楚屠格涅夫写了什么事,还要想明白他为什么要写这件事。如果作为读者读过故事后,想不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那就要怀疑作者有没有将事情写清楚了。屠格涅夫当然写清楚了,因为读者读过之后,心中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一定是老麻雀为了救小麻雀,不惜生命,放手一搏的形象,从老麻雀的身上,感受到了爱的伟大力量。这,就是“写清楚”的第一要义:最能表现主题的内容,写得最细致,给人印象最深刻。对于学习写作的小学生来说,从故事的开始到结束,将一件事情按顺序写出来,可能不是太难的挑战;要让故事的意义突出出来,往往是很大的挑战,因为他们容易平均用力,或者将多数笔墨用错了地方。故事要读者感觉写清楚了,还要让读者能够读明白起因、经过、和结果。写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写清楚”的第二要义。《麻雀》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呢?不是猎狗发现了小麻雀,也不是小麻雀从树上掉了下来,而是猎狗发现了从树上掉下来的小麻雀,想上去咬小麻雀。经过,也是高潮,就是老麻雀奋不顾身地从树上飞下来要从猎狗嘴下救小麻雀。结果是猎狗慢慢后
退,“我”急忙唤回猎狗带着它走开了。关于文本解读,《我在小学教语文——母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一书中有更多指向课程建构的参考建议。
学习活动设计思路这样解剖了《麻雀》,也就找到了抵达学习目标的教学内容。接下来,就是如何利用这些教学内容设计具体的、操作性强的学习活动了。学习活动的方式、路径可以有多种选择。第一个板块,在通读课文,了解故事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借助故事角色关系,再次梳理情节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第二个板块,聚焦主角,研读作者是怎样写出主角老麻雀的无畏的。其中,对猎狗攻击和后退的描写,是从侧面衬托了老麻雀的无畏。第三个板块,迁移运用写法。主要是迁移运用将最能表现主题的内容写细致这一“写清楚”的方法,所以可以设想“我”没有及时唤回猎狗,老麻雀跟猎狗展开搏斗的情形。至于结局怎样,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第四个板块,根据前面的学习活动,总结阅读收获。
二、 实录(第一课时)授课人/李竹平 整理/卢小柯
一、题目切入,猜想内容
板书课题:麻雀
师:如果以这两个字作为文章的题目,你觉得可能会写什么样的内容?
生:介绍麻雀的,科普文。 师:也叫说明文。
生:或者关于麻雀的故事的。
二、听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师:不用看课本,听老师读。(读完第一自然段,停顿。)
你觉得这篇文章是关于麻雀的说明文还是故事? 生:故事。
师:(继续读)“突然,我的猎狗放慢脚步,悄悄地向前走,好像嗅到了前面有什么野物。”听到这儿,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描述想象到的画面。
师:阅读就要这样,读到哪儿想到哪儿。 师(继续读):“风猛烈地摇撼着路旁的白桦树。”如果在读书时,这是某一页的最后一句话,在翻开下一页前,你有什么样的猜想呢?
生:可怕的事情要发生了。
生:我觉得接下来可能要发生一些重要的事情。
师:是啊,故事中每一句话的存在都应该是有理由的。
师继续读:“……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
生:小麻雀为什么会呆在这里?
生:风摇撼着树,把小麻雀给吹下来了。 师:还有哪些联系可以建立?生:猎狗来了,小麻雀可能会有危险。
师:读书就要思前想后,要建立联系,不能读了后面的,就忘了前面的,要联系起来想。
……
师:(读第6自然段)如果你是猎狗,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被老麻雀的做法惊到了,所以就后退了。 师:但是你能保证猎狗一定会退走吗? 生:不一定。
师:或许撤退只是一瞬的事情,说不定一会儿还会扑上去,毕竟它是只猎狗。
师:那我们再回想故事的开头。“我打猎回来,走在林荫路上。猎狗跑在我的前面。”这时,“我”出现了。“突然,我的猎狗放慢脚步……”接下来都是猎狗和麻雀之间的故事,“我”就没有再出现了。
而文章结尾——
生:“我”就得再次出现。
师:是的,故事里很多信息前后要有联系。每个角色的出现都是有原因的。
师读第7自然段。
三、阅读故事,聚焦原因
打开书,再读一读故事。想想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板书:起因。
三个学生说出了三个不同答案。
师:再读故事,你自己判断这三种分法哪个是对的?
(教师让学生一个个说出自己的想法,不做是否判断,所以下课铃响了,大家还没有一致的看法。)
5 叙事一
午课时间,再次聊“起因”,有学生觉得是猎狗潮小麻雀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才是起因,但其他学生也坚持自己的观点。这时候,教师才进行引导:这个故事要表现的主角是谁?最主要的情节内容
是什么?学生根据这两个问题再次做出判断,一致认为起因是猎狗要吃了小麻雀。
教师肯定了这种判断后,让学生回顾自己写的故事,是不是也有关键的情节内容,有没有写清楚关键情节内容的起因。
有学生很快发现,自己写的故事,其实是没有起因的,前后内容上只有时间顺序关系,没有因果关系。
有学生发现,自己并没有写出事情真正的起因。 有学生发现,自己的故事中没有关键的情节内容。
所以,第一次修改,目标任务就有了聚焦:看看自己的故事有没有联系紧密的起因和关键情节内容,并根据《麻雀》的启示,进行修改。必要的,就重写一篇。
6 叙事二 接着读《麻雀》。
首先将写老麻雀的内容圈画出来,读一读,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写老麻雀的。
再读,分别将作者看到、听读、想到的标记出来,和同桌交流分享,向全班展示分享。
拿出自己的第二稿故事,看一看是否将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写出来了。
分享对自己故事的评价,说一说准备怎么修改。 第二次修改自己的故事。 7 补充说明
后面还会有两次修改。第三次是学习《爬天都峰》后,针对是否有选择地将对表现写作意图的内容写具体了,其他内容写的简单一些或者不写,进行修改。
第四次是在自主阅读习作例文后,看看对自己的故事有哪些启发和参考,然后进行修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ryyc.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