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杨姓源流及其先哲名贤初探

杨姓源流及其先哲名贤初探

来源:锐游网


杨姓源流及其先哲名贤初探

作者简介:杨载田,湖南益阳人,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文经济地理。

摘要:杨姓为中原望族,子孙繁衍兴旺,英才辈出。杨姓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很高地位。本文对杨姓源流、播迁分布及其先哲名贤进行初步探索。

关键词:杨姓;家谱;源流;文化

姓氏文化及其与之相辅相成的家谱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家谱通论》介绍,中国目前共有608个姓氏的家谱流传至今,其中单性552个,复姓56个。根据宋代《百家姓考略》所收录的440姓氏中,其中有371个涵盖在608个姓氏中。另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共有3490个姓氏,其中排名前100位的姓氏占全国汉族人口的87%以上,他们也全部包含在存世家谱的姓氏中。由此可见,存世家谱的608个姓氏极具代表性[1]。据有关人口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杨姓人口约4000多万,占全国人口的3.19%,为全国第六大姓氏。杨姓宗族在中国历史上地位显赫,成就辉煌。杨姓文化或杨姓精神影响深远。本文仅就其发生发展进行初步论述。杨姓源流及其主要先哲名贤,进行初步探讨。

一、杨姓源流简考

树有根,水有源,在“崇祖、敬祖、收族”传统习俗根深蒂固的中国,追根溯源乃中华儿女、炎黄子孙本性之所在。杨姓形成于

何时?谁为杨姓始祖?受历史文献不详的局限,以及宗族内部不同世系对历史文献的不同理解和判断,其结论不尽相同。但杨姓始于杨国(今山西境内)则为共识[2];杨伯侨为其得姓始祖,伯侨的第五世孙伯石及其后人繁衍兴盛于弘农郡(今陕西境内)者为其杨姓正宗,亦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同。据宋《百家姓考略》载:杨姓系出姬姓。周宣王尚父,封于杨,晋灭之。晋武公子伯侨,食采于羊舌,后为羊舌氏。至叔向更封于杨,子孙为杨氏。也就是说,杨氏出自于姬姓,但来源有二,一支系以国为姓,一支是以邑为氏。 西周末年,宣王小儿子涧(尚父),于周幽王时被封于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建立杨国,为侯爵,春秋时期为晋国所灭,杨侯的子孙以国为氏,姓杨。宋人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亦云:“周宣王子尚父,幽王时封为杨姓,为晋所灭,其后为氏焉”。另据史书记载,晋武公有子,名伯侨,周襄王封为杨侯。伯侨之孙突官拜羊舌大夫。突生积,积五子,其二子字叔向,为晋太傅。 子食我,子伯石,食采于杨氏邑,公元前514年晋天强宗祁氏、羊舌氏,食我有子逃进华山仙谷大山中,遂据弘农华阴(今属陕西华阴市),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此后,“有杨章者,生苞、朗、款,苞为韩襄王将,守修武(今属河南),子孙因居河内(今河南以北地区);朗为秦将,封临晋君,子孙因居冯翊(今陕西大荔);款为秦上卿,生硕,字太初,从沛公(汉高祖刘邦)征伐,为太史”。杨硕有八个儿子,第六子杨喜,西汉时封赤泉严侯;杨喜之子杨敷,封赤泉定侯。杨敷的孙子杨敞,字君平,任丞相,封安平敬侯,是

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女婿,生有二子:忠、祥。杨忠的曾孙杨震(公元54年-124年),字伯起,少好学,博览群书,以道德学问出众,因世居弘农郡(治所在今河南灵宝县东北古函谷关城)华阴县(治所在今陕西华阴县东南),当时称为“关西孔子”。东汉时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职,以清廉著称。据《后汉书.杨震传》载,杨震任东莱太守上任途中路过昌邑,县令王密为杨震学生,由于杨震的举荐在荆州任官,为答谢其知遇之恩,夜晚怀金10斤(实为白银,相当于现在2.5kg),要送给杨震,并说:“暮夜无知者。”杨震婉言拒绝,并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羞愧而出。此后,杨震的“四知”名言被传为佳话,受到人们的敬仰。为纪念杨震的清廉德操,寄寓对先祖道德风范的崇敬和怀念,弘农杨氏便以“四知堂”为堂号。杨震的子孙世代任高官,所以“弘农杨氏”发展成为有名的世家望族,乃至成为杨姓中最大的支派,当今杨姓90%以上的人都派自于这一支派。另外,不可忽视的是,尚有不少杨姓的祖先并不姓杨,一些少数民族祖先因仰慕杨姓名声主动融入而改姓杨,或因先祖功德非凡而由中央王朝赐姓杨,或因先祖被迫害追杀而改姓杨等原因,都加入了杨姓大家族中,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为杨姓强宗大族锦上添花。 二、杨姓的迁徙及其分布

起源于山西境内的杨姓,因晋内乱而失国。为求自保便远离杨国,西渡黄河,躲进华山仙谷(陕西境内),这便是历史上杨氏的第一次播迁。进入华山仙谷的杨姓顽强坚毅,奋发有为,历经数百

年的艰苦奋斗,逐步走出深山大谷,其子孙遍布渭水流域和汉江两岸,并有部分族民返迁山西汾河中游,并有部分进入四川,后又向东扩展至河南境内,至汉代已是人丁兴旺,成为人才辈出的强宗大族。春秋战国时期迁湖北江汉地区的杨姓,后因楚国势力的强大扩张,迫使其向东南迁至今江西一带,甚至在今江西南昌一带还建立过弘农侨郡;与此同时,又有自山西迁往安徽、江苏的杨姓。就这样,两汉时期杨姓便散布于长江中下游一带。

回顾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自东汉末年的中原地区豪强割据、东晋永嘉之际的“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唐代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与唐末的黄巢起义、北宋末年蒙元南侵而导至的“靖康之难”和宋室南渡,以及明代末年满族人入主中原,加上各个时期中原地区战乱和灾荒不断,引发了中原地区汉人多次大规模举族南迁活动。中原地区杨姓亦随其南迁活动而同样大举南迁,及至宋代杨姓已遍布大江南北、云贵高原,有的还东移朝鲜;元朝末年以后,以广东、福建、浙江沿海为中心,杨姓人便开始了大规模的海外移民活动,乔迁之地主要为东南亚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中原汉人南迁沿武夷山脉进入福建西南部、广东东北部及江西南部毗连地带,即所谓“闽粤赣边地区”。由于其地地处武夷山脉与南岭山脉的交错地带,地大山深,交通闭塞,其先民以先进的中原汉唐文化与当地畲瑶等土著文化的融合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民系。再经数百年繁衍,人多地少,客家人一方面继续南迁至岭南,甚至移居海外;另一方面返迁湖南、贵州、

四川等内陆地区,即所谓历史上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三、杨姓先贤显贵

历史的经验表明,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一个没有精英的族群不可能是一个辉煌的族群。杨姓为强宗望族,英才辈出,在中国历史上竞相显贵数千年,他们为民族、为国家、为乡里、为宗族做出过令人敬仰的贡献。

在中国历史上,杨姓称帝称王者有十几人,先后建立有隋、吴等政权,使杨姓一度成为国姓。杨震的第二十三世子孙杨忠,为北周政权的开国元勋,官至柱国大将军,其子杨坚承袭父爵,并升任丞相。公元581年取周自代建立隋朝而成为开国皇帝。其在位期间结束了一百多年南北分裂的局面,实现了中国大范围之内的多民族统一;开创了一直沿袭到清朝的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选官制度;制定了影响后世的基本立法的“开皇律”;杨坚虽贵为天子,但生活十分简朴,提倡节俭,重视发展经济,故而由此开启了隋唐盛世之门,被西方人尊称为伟大的中国皇帝。五代时,合肥人杨行密创立吴国,建都扬州,历4王36年。南宋初年,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杨幺领导洞庭湖地区农民起义,称大圣天王,并用以纪年。 金末,益都(今属山东)人杨安儿建立反金政权,建元天顺。元初,宁海人杨镇龙率领浙东农民起义,国号大兴,年号安定。 侨居海外的杨姓华人,对当地的繁荣与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样涌现出许多著名人物,例如,美国有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杨振宁,著名企业家杨雪兰;新西兰有“菜花大王”杨汶钊。

论其财富杨汶钊和菲律宾的杨应琳、马来西亚的杨忠礼,以及香港的杨连景父子、杨受成,澳门的杨秉正,台湾的杨塘海等,均以拥有财富超过数亿或十多亿美元而闻名于世,被列入“世界华人亿万富豪榜”[3]。

正本清源,回过头来值得大书特书的还是弘农杨震,他以其关西孔子,旷世廉吏的名声,以及清白家风,从而确立了弘农杨氏彪秉史册的不朽地位。杨震热爱教育事业,坚持有教无类,不分贫富,聚徒授业20多年,弟子超过3000人,为社会培养了大批贤才,至今留有“三鳝书堂”、“洗笔池”等遗迹。后被皇帝征召为官20多年,累官至太尉(掌管朝廷军事大权),能恪尽职守,秉公办事,勤正廉洁,忠贞爱国爱民,成为了后世学习的楷模,杨姓后裔也由此感到自豪和骄傲。

概括起来,杨姓的发生发展及其族人的光辉业绩,正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五千年辉煌的缩影,极具代表性。正当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文化强国而奋进的当代,其姓氏文化很值得挖掘整理传承。除杨姓外,其他各大姓氏文化同样都有自己的不平凡历史,都值得很好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建松.中国共有608个姓氏的家谱流传至今[n].西部时报.2010-4-27,9版

[2]杨海中.杨氏源流与文化[j].寻根.2005-4-2 [3]蒋春达.衡阳百家姓[m]. [2004]第28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