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锐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校企合作探索与实践

校企合作探索与实践

来源:锐游网
校企合作探索与实践

作者:王永明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中下旬刊》 2014年第1期

王永明(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院校企合作是学校办学优良传统和特色的重要体现,是提高学校办学实力的重要途径,加快校企合作,对促进学校教学、科研水平全面提升,带动招生、就业良性循环,适应社会需求和学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校企合作的实践中还有诸多问题,为此,有必要对校企合作的模式,问题与对策进行探讨。本文从校企合作的原则,校企合作的模式,存在问题与对策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院校企合作教学工厂技能训练服务企业教育模式

0 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改革不断出现新情况、遇到新问题、产生新矛盾,对职业教育提出新要求,企业需求复合型专业人才,学校教育要适应企业的要求,传统的教育模式必须加以改革,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对校企合作大胆探索与实践。

1 校企合作的一般性原则

校企合作的一般性原则有:①服务企业的原则。为企业服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指导思想,也是打开校企合作大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决定合作是否成败的主要理念,因此学校就要主动深入企业进行考察,这样才能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的情况,才能够针对需求进行培训。②校企互利的原则。在合作学校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学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就业能力,企业提升企业文化和择优选拔优秀技能人才有权优先选拔留用学生,根据学生能力有权淘汰不合格学生,企业作为学校就业基地,有条件的话在学校设立企业奖学金,及园丁奖,在学校建立生产线,既满足学生上学实习,又为企业进行生产,创造价值。③互动的原则。定期安排教师、学生到企业培训;企业安排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进行指导;企业与学校加强科研合作,开发研究课题进行技术改造,技术革新等。

2 合作模式

2.1 “订单式培养”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特殊需求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这样能够提前预防毕业生因为操作技术不稳定而无法胜任工作。因此就需要制定共同的课程开发、共同培养和教学管理,一般分为培养成本班和冠名班。订单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是缩短订单周期、模糊订单数量、深度参与订单培养。上述4 种模式都可能选择采取订单模式。我们与徐州天盈机电有限公司的合作即为订单式培养。

2.2“教学工厂”学校自办生产、服务企业或者企业把与学校对口的车间搬进学校,实现生产车间与实习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习与生产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该模式不但方便学生,同时,学校在教育上具有更多支配权。我校的校办工厂即为此模式。

2.3“半工半读”即校与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学生交替(每一学期或一学年,也有几天轮换一次)在企业工作与学校学习。这种形式有利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也有利于家庭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目前我校与扬州宏琪金属制造有限公司的合作即为此模式,2 年级的下半年即到该公司实习。半年后返回。

2.4 “学年分段”初中起点五年高职分为“3+0.5+1+0.5”和“3.5+0.5+0.5+0.5”两种,“3+0.5+1+0.5”即学生前三年在校学习与实训,中间安排一学期到企业工学交替,再返校学习一年,最后一学期顶岗实习,和毕业实践并与就业紧密相关,“3.5+0.5+0.5+0.5”即学生前3.5 年在校学习与实训,中间安排一学期到企业工学交替,再返校学习一学期,最后一学期顶岗实习,和毕业实践并与就业紧密相关,这两种形式各有利弊。高中后大专分为“2+1”和“2.5+0.5”,“2+1”,即学生前两年在校学习与实训,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实践并与就业紧密相关,这是校企合作中最普遍的形式,在实际操作中“1+1+1”的模式即“一年打基础、一年练技能、一年顶岗实习”为各校普遍采用。早期多采用2.5+0.5 的模式。

2.5“实习基地”企业安排高职院校的学生到车间进行顶岗实习期间,除了要有专门负责的指导师傅外,还应该设立的实训实习车间,这样是为了方便教师针对学生实习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这样能够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操作中具有更强的主导作用,方便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进行组织教学,这样生产的技术含量较高,规模较大的企业也能够接受此种模式。

2.6“弹性学制安排”根据合作企业生产经营的季节性特征和周期性的特点,能够灵活安排顶岗实习,能够有效让学生理论结合实际进行学习。对企业的生产也是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很受各企业欢迎,但要慎用此合作模式,学生不要沦为操作工,注意学生学习的系统性。避免影响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

上述6 种主要模式,就是按时间和空间进行划分的,两者更多的是有序结合。若能够合理安排培训因素,就会增加学生顶岗实习的机会。

3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 正确处理合作中各利益与责任关系校企合作的主体涉及企业(行业)、学生和学校三方,适合非完全行政、非完全市场的一种治理,要兼顾多元办学主体的利益,必须遵循利益相关者权益平衡的原则达到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要引入行业企业作为办学的主体,他们是需求方,是客户,将他们拉入教育培养的过程当中,教育才能得到新的思想和新的主体,新的资源,这也就是我们经常强调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校要充分尊重市场的基础性作用、贴近市场,把握动向、熟悉规律,调整办学思路。

3.1.1 校企合作中的主体观念与利益差别。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方式上基于不同的立场,有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行为倾向;区别源于不同的目标和对生产、服务过程的不同的理解。前者源于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劳资差别;后者源于劳动世界与学校世界之间的业界差别。前者只能协调,后者可以尽量缩小。职教是从学校学习向企业工作的过渡准备,人才培养的前期要以“学中做”为主,侧重基础性学习、基础性技能训练,掌握更宽广的职业生涯基础能力;后期要以“做中学”为主,侧重专业性应用、职业性的工作训练。用前者替代后者,就丧失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用后者代替前者就降低了职业教育的教育性,同样不可取。企业往往希望实践多一点、理论少一点。

企业实习长一点,学校学习短一点;而学生及家长往往希望基础学习多一点,职业专门化训练晚一点。两者的目标和学习方式偏好需要兼顾与协调。

3.1.2 学生与企业的中间人———学校的立场。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每个人的教育观念价值也不同,但是应该建立在劳资平等、社会和谐的基础上。在教学内容上还应该尊重企业的实践真知,理性把握课程教学,在实习中要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但是在实训环节就要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了。这样既能加强教学管理,又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又能避免学生沦为廉价劳动力,这点也是校企合作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的,据调查研究表明相当比例的校企合作

之所以失败,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沦为廉价劳动力,企业为追求效益,学校为蝇头小利,偏离合作的基本原则,偏离人才培养目标,造成家长不满意,学生不满意。

3.2 合作中的社会化服务机制校企合作中不能孤注一掷,只与一家企业合作,把“鸡蛋全放到一个篮子里”,一个学校与多家企业进行合作,一个企业也不仅只和几所学校进行合作,因此就需要低成本高效益的进行契约合作,而合作应该经过公证协议书,才能保障合作有效进行。

3.3 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受诸如“书中自有黄金

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学生的思想教育难度越来愈大,此外,目前,独生子女比例越来越大,骄娇二气严重。而企业从事劳动生产,尤其是机械类,操作类的岗位,劳动强度大,企业更需要爱岗敬业,工作踏实,吃苦耐劳的技能型人才。这对学校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学校教育要根据学生实际,改革教育方式方法,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行为规范,爱岗敬业;工作踏实,吃苦耐劳;还要针对不同企业进行文化差异性教育等。

3.4 学校不应忽视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训练在我国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的背景下,长三角地区、徐州地区对技能型人才需求迫切。因此让学生一毕业就能胜任工作,就要从学生的基础特点出发,还要从目前学校的办学条件出发,把机械类的岗位技能型人才作为首要培养目标进行培训。机械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主要培养从事金属切削、焊接等相关岗位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

要针对机械类专业人才进行培养,在授课中要根据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编制教学大纲、设定课程和教学内容。在专业知识方面,应加强机械制图、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设备结构、机械传动、公差配合与测量、加工工艺、数控编程、CAD/CAM、工装夹具等知识的教学,提高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04).

[2]商碧辉.建立校企合作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

[3]赵彦普.校企合作模式探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01).

作者简介:王永明,男,山东威海人,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副主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ryyc.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