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中的证券法——修改和完善主讲人:徐明博士(上海证券交易所行政总监)主持人:顾功耘教授(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一、主题发言徐明:很高兴来到母校,我在华政一直待了13年,所以回到华政的校园是很亲切的。读本科,研究生,再到当老师,在这里待了很长的时间,所以我是从华政出来的,来到华政和大家见面很有亲切感。顾校长和我说来讲一讲,而且要出个题目,虽然也没有充分准备,我就出了这么个题目。因为实际上离开学校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在实践部门工作。所以今天想和大家谈谈两个方面,即证券市场的状况以及在此过程中涉及到的证券市场的法律问题,和大家交流一下。一、证券市场的总体情况应该说中国的证券市场从1990年开始,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到现在也就十几年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实践是比较短的,但总体发展是比较快的。来看我们市场当中的几个数据,上交所发行市值在全世界排名第六,交易量在世界的六七位,筹资额在世界第二、亚洲第一,上市公司的家数可能要少一些。总的来说,市场发展比较块。在市场发展比较快的过程中也带来一些问题。我们证券市场的形势,大体的状况是“后股改时代”,股票全部流通了。而原来的股票是没有全流通的,国家股、法人股不流通,流通的只是社会公众股,所以我们的股票市场真正能进行买卖、自由流通的是上市公司很小的一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证券市场一部分股票流通,另外很大一部分股票不流通,那不是一个完全的真正市场化的一个证券市场。这个问题在改革开放之初,股份公司、上市公司大多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在上市公司中具有控股的地位,如果这些股票全部上市,让其流通的话,当初的市场是承受不了这种压力的。这是一个原因,所以就没有流通,留下来之后就逐渐形成问题,形成了两个分割的市场。这个问题在法律上抑或未来的市场都是说不过去的。因为法律说的是同股同权、同股同利,不能只是一部分股票流通另一部分不流通,而且权利义务不对等,那是不行的。怎么办呢?要把它改掉。但是市场很敏感,市场一改全流通的话,股票会特别多,盘子特别大,一旦放到市场中来,市场承受不了,所以我们在搞股权分置改革之前的话,想过很多的方案。一说起这个话题来,不能逃避的是其对市场的影响很大,股票好多都是狂跌的。但后来中央下决心,还是要去做,要把原来股权分置的情况给取消掉,变成股权完全是一样的。从2005年开始,中央下决心搞股权分置改革。改到目前,基本上已经改完了。剩下的是极少数,99%的都改完了。改过以后,股票中国家股、法人股就没有这样的概念了,都是全流通的。理论上来说,所有的股份都可以进行流通。所以现在市场中的状况,我们的市场是一个股权分置改革以后的全流通的市场。尽管我们对国家股、法人股、理论上全流通,但是它可能一下对市场冲击比较大。我们当时规定,尽管理论上全流通,但实现股权分置改革,股改以后,第一年不能动,第二年只能流动5%,第三年再流动5%,第四年放开。所以我们叫“锁一爬二”。依据这个期限,到2008年,很多公司都是到了期限的。所以前一段时间股票市场不好,证券市场不好,二级市场不好和我们这个叫“大小非减持”有关。股票改制让其流通,期限到了就可以流通了,一上市盘子很大,容量很大,对市场形成了冲击。所以2007年是很好的,今年以后股票市场跌的比较厉害,从6000多点跌到3000多点,最低是3200多点。没有办法,国家现在出台一些政策,包括降低印花税,都是降低大小非减持已及其他措施的一些影响,让股票能够相对的稳定下来。这是证券市场一个比较大的情况。第二个方面市场结构有些问题,中国的证券市场是以个人、散户为市场投资者的主体,机构投资者比较少。两个市场开户的超过一个亿的股票帐户,我们这边5000万,深圳那边也差不多,都是5000多万近6000万。一个亿当中绝大多数,约99%以上的是个人投资者,这是我们证券市场结构的一个状况。这个状况和国外的证券市场比起来的话,我们的市场相对来说投资者的结构还是比较畸形的。一个真正的证券市场中,投资者应该占有比较大的比例。这是第二个特点。第三个特点是,我们的市场发展还不是很平衡。不平衡体现在什么地方呢,体现在四个方面。下面具体来看:第一、股票市场比较发达,债券市场不发达。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就是最好的体现。从证券法的角度来说,证券的含义应该说是比较广泛的,包括股票、债券、基金以及基于证券而形成的衍生品,可能都是一个证券市场的概念。大家想想看,我们现在的证券市场,一说到它基本上都是在股票这一块,股票是比较发达的。我们现在是800多家上市公司。但是债券市场相对来说是不怎么发达的,而且债券市场是有点隔离的。债券有国债、企业债、公司债,公司债刚刚搞。债券可以有回购的市场,它和人民银行之间的债券市场是相隔离的,这也是不正常的。所以第一个不平衡是股票市场很发达,债券市场不发达。第二、现货市场发达,衍生品市场不发达,包括期货市场是不发达的。大家想想看,我们现在所谓的证券,实际上是现货的概念,期货现在还没有。证券期货是在证券市场形成时有了,但是由于市场出了很大的问题。当时有个327国债期货,国债期货出了个大纰漏,把天捅了一个洞。后来中央下决心把它给停掉了,1995年到现在仍然没有恢复。现在成立了一个金融期货交易所,属于证监会管,要搞金融期货。金融期货交易所成立了,但到现在还没有开业。我们设计了一个期货叫“沪深统一指数”“沪深300指数”,准备把它作为金融期货的一个品种。我们进行了很多的设计论证,但到现在还没有开,所以现在金融期货还没有。证券的衍生品也是比较少的,我们有个权证,权证推出以后,市场反响比较大,各种争议也比较多,投资者意见也比较大,风险也比较大。这里面可能涉及到市场问题,可能还涉及到法律问题。一个真正的市场应该是现货和其他金融衍生品市场平行发展的市场。这是我说的第二个不平衡。第三、我们的市场是一个国内的市场,所以仅仅有个国内的市场,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市场。我们这个债券市场相对来说国内比较发达,国际市场不发达,甚至没有。你看国外但到证券交易所,很多国外的公司在它的本国上市。那么我们能,仅仅是国内的公司在我们这里上市,无能是深圳还是上海,没有一家真正的国外公司到中国来上市。我们以前有B股的概念,B股公司仍然是中国的公司,只不过投资者的主体是境外投资者,所以还不是一个真正的国际性市场。国际性的市场公司应该是国际化的,投资者应当是国际化的,我们现在可以说没有一家。所以我们不是一个国家化的市场,这也是一个不平衡。第四、我们的市场是个单一的市场,单一市场比较发达,多层次市场不发达。从上海证券交易所来说,国家定位叫主板市场,或者叫蓝筹股市场。只要是在上交所上的,都是主板蓝筹股。但是一个交易所,一个市场应该是多层次的。可能有同学提出深圳是多层次市场,深证有主板是因为以前两个都上,它那个所谓的主板仅此而已,以后不可能有主板在深圳上市,这是历史形成的。有人提议说,把深圳的主板并到上交所里,深证就是中小板,没有主板,当然因为有利益关系的因素在里面,深圳不肯,也就停下来了。所以,深圳所谓的主板是那个时期的主板,现在新股不可能有主板,深圳只是中小板。现在搞了一个创业板,但还没有推出。上交所仅仅只是主板。按道理来说,一个市场里面不但有主板,应当有创业板,中小板,甚至还有OTC市场,也就是场外交易市场。这是从市场的多层次层面来说。还有即使一个市场里面,主板里面的公司也应当不是完全一样的。我们说上交所是主板市场,它的公司有大的也有小的,大小公司之间也应当是多层次的。这就涉及到法律的规定,规则的制定和监管的问题,应该是不一样的。所以这是我们讲到的四个不平衡。所以我简单和大家说一个我们市场的大体的状况。中国资本市场在全世界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全世界大的交易所有57家,有个组织叫做WFE,世界交易所联合会。全世界交易所大概是有200来家,在这之中主要的是57家。我们现在大的位置还是比较靠前,在前十位的样子,2007年是我们最辉煌的时候。今年市值也降下来了,交易量也萎缩了,可能要退下来了,这是大概的这么一个状况。所以总体来说,上海证券交易所,或者中国资本市场和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大体相符,稍许拖了一点后腿。我们现在经济的总量可能第三第四,我们的证券市场稍微拖了一点后腿,这是因为我们证券市场发展是比较短暂的,这是一个大概念。然后呢,还有两句,一个是我们在,我刚刚说的是硬的指标方面,我们还是可以的,大概就是这样的位置。但是我们在软的指标上差距比较大。怎么理解呢?(一)硬的指标第一类硬的指标是四项指标,包括市场的市值、市场的交易量、市场的筹资额、上市公司的家数。这是市场的总体的指标。第一类总共是这四项指标,这是我刚才说过的,我们排的比较前的指标,还可以。第二类指标就是技术,因为证券市场是高度现代化,高度信息化的,要求技术含量比较高。我们的证券市场都是无纸化,电子化,我们是看不到股票,所以你的手里面有多少股,买了多少股,卖了多少股,你手中没有这些股票。它的股票是登记在股票帐户里的,所以这是无纸化的。另外我们的交易是通过电子撮合的,我们有个自动交易系统,可以自动撮合的,可以在证券交易的大厅委托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