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铜仁江舟中杂诗六首(其二)
郑珍
渐见寒流阔,居人两岸分。 潭光清漏石,山影绿摇云。 渔得沙头汛,炊香柁尾闻。 向来风味熟,惆怅但离群。
(注)①柁:同“舵”。②向来:方才,刚才。 (1)赏析颔联中的“摇”字。
(2)从后两联来看,诗人在船上的旅途生活有什么特点?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妲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时在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作者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下片中作者想乘风直上长空,俯瞰壮丽山河,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 D.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E.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2)词中有对“白发欺人”的感叹,有“俯瞰山河”“斫去桂树”的宏愿,请对其寓意作简要分析。
(3)“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4)作者是如何通过浪漫主义手法抒写自己的情感的?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杰。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陈与义:宋代爱国词人。这首词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流寓在湖南、湖北一带时所作。
(1)请赏析这首词的思路。
(2)试分析下阕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自裴九同泛洞庭湖(其一) (唐)贾至
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 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1)两首诗共同使用的意象有:江水、________。 (2)贾至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 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C.“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是说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英武了得。
D.“生子当如孙仲谋”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人民要求发愤图强的呼声。
(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6.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划线句中“悠悠”一词有何妙处? (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篱下黄花开遍”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B.“俗子胸襟谁识我”运用反问修辞,强调了自己不被“俗子”理解的处境以及知音难觅的无奈与苦闷。
C.“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运用典故,抒发了词人因不被丈夫理解,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
D.全词塑造了一位关心国家命运,不愿为女子身份束缚,情愿忍受世人的不理解,也要奋发做出一番事业的女英雄的形象。 (2)请简要赏析词中加线的句子。 8.阅读《己亥杂诗》,完成下列小题。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头两句叙事抒情,在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中表现了豪放洒脱的气概。 B.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C.诗人说“落红”实际上是自吐心曲,诗人辞官归隐,是为了给年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沉,决心继续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首句“浩荡离愁白日斜”,是如何将“离愁”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的?
(3)“落红”即落花。古诗词中,常借助“花”来传达诗人的情感。请从你读过的诗句中,再写两句含有“花”字的诗句(本诗除外)。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找出诗中表现国家沦陷的诗句并解释其意思。 诗句:________ 意思:________
(2)首联“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采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
(4)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似,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 10.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怀古之词怀想三国时期的刘备、曹操和孙权三位英雄人物,洋溢着对英雄们的敬仰之情。
B.“不尽长江滚滚流”既是诗人眼前所见,又将大江和历史相联系,引出下阕历史人物。 C.“年少万兜鍪”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兜鍪”是士兵作战时所戴的头盔,此处代指士兵。 D.这首词简洁明快,层次分明,以三问三答来结构全篇,互相呼应,悲怆雄壮,意境高远。
(2)任选角度,简要赏析词句“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11.诗歌鉴赏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该诗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请赏析“悠悠”二字的妙处。 (2)本诗三、四两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临江仙·送王缄①
苏轼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②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舫③。此身如传舍④, 何处是吾乡! 【注释】①王缄:苏轼亡妻王弗之弟。②凭:请,劳烦。③觞:酒杯。④传舍:驿站。 (1)下列对这首词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交代背景,词人虽明言“忘却”,实则难忘,一见妻弟“未免思量”。 B.“凭将清泪洒江阳”一句抒发了词人“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那样的悲伤。 C.“故山”两句既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又有羁旅天涯的孤寂与悲凉。 D.“何处是吾乡”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词人身不由己、漂泊无定的感慨。 (2)请结合全词,说说你对“殷勤且更尽离觞”一句的理解。 13.赏析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下列各句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亲射虎,看孙郎”中的“孙郎”指孙权,这里是作者自喻,“辛苦遭逢起一经”一句中,“起一经”是指作者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
B.《江城子·密州出猎》和《过零丁洋》的表达方式都是先记叙后抒情。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句诗巧借地名,运用双关语,渲染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D.“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一个“狂”字贯穿全调,突出表现了作者少年时期的豪情壮志。
(2)这两首诗词的画线句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集中体现,请任选一处从修辞、炼字或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
14.阅读古代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列选项中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用语简洁。
B.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变化,是诗人行舟观景时的真实体验。 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思乡之叹,直接表达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D.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所作,写出了诗人心境的变化。 (2)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两幅画面,请任选一幅进行赏析。 15.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江夏别宋之悌
李白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 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注释】宋之悌因事被贬交趾(今越南河内),李白在江夏(今湖北武昌)设宴送别。 (1)请发挥想象,描述颈联呈现的画面。
(2)有人认为颔联中“分”字可以改为“赴”字,说说你的看法。 1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展现的画面。
(2)赏析“北风吹断马嘶声”一句的表达效果。 (3)谈谈你对这首词末句“古今幽恨几时平”的理解。 1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自裴九同泛洞庭湖(其一) (唐)贾至
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 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1)两首诗共同使用的意象有:江水、________。 (2)贾至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 18.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C.“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是说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英武了得。
D.“生子当如孙仲谋”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人民要求发愤图强的呼声。
(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19.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初晴游沧浪亭① 苏舜钦(宋)
夜雨连明②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注释)①沧浪亭:苏州园林之一。②连明:直至天明。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前两句的画面,合理想象,30字左右。 (2)三、四两句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分析其作用。 20.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句中“悠悠”一语双关,有哪两层含义? (2)本词为咏史怀古之作,你认为它咏叹了怎样的历史,表达了怎样的怀古之情?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1)“摇”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写出了泛舟于江中之时,江边美景倒映在水中随着水波荡漾的美丽景色。
(2)既有捕鱼、炊鱼、食鱼的美好体验,也有离群索居的孤独与惆怅。
2.B
解析: (1)B,C
(2)①“白发欺人”的感叹,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②“俯瞰山河”表达了对故国家园的萦念。③“斫去桂树”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意对即可)
(3)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就会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4)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在词中展开了奇妙的想象:以金波四射的转轮比月之圆,以重新磨光的飞镜喻月之新,更想到了举杯邀嫦娥,向她求教如何对付白发的欺侮,还想到了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大好河山,再飞奔月官,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比喻和想象各举两例)
【解析】【分析】⑴BC项,B项中“向嫦娥劝酒”理解有误,词中诗人并没有劝嫦娥喝酒。下片是词人运用想象、典故、象征的手法,委婉表达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们的报国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⑵本题对词人思想情感的理解和分析。结合词的内容和写作背景进行分析。结合词题可知,词人南归十二年,为收复中原,词人多次上书,力主抗金,但在当时阴暗的政治环境中,词人的主张并未采纳,因此词人只能以诗词抒发自己的心愿。 “白发欺人”的感叹,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②“俯瞰山河”表达了对故国家园的萦念。③“斫去桂树”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考生要结合词的下片意思的理解。在这里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们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指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金人的势力。因此这首词还可以理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据此可以理解这句话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就会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词人创作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考生首先要明白浪漫主义的概念,结合诗词的具体表现进行分析。如 以金波四射的转轮比月之圆,以重新磨光的飞镜喻月之新,更想到了举杯邀嫦娥,向她求教如何对付白发的欺侮,还想到了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大
好河山,再飞奔月官,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运用比喻和想象,充满浪漫色彩。
故答案为:⑴BC
⑵ “白发欺人”的感叹,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②“俯瞰山河”表达了对故国家园的萦念。③“斫去桂树”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
⑶ 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就会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⑷ 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在词中展开了奇妙的想象:以金波四射的转轮比月之圆,以重新磨光的飞镜喻月之新,更想到了举杯邀嫦娥,向她求教如何对付白发的欺侮,还想到了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大好河山,再飞奔月官,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比喻和想象各举两例)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的赏析能力。一切考生读懂诗词,理解诗词的内容,准确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感,注意本词的特点,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激化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词人思想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词人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要求考生反复阅读,仔细揣摩。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语句表现手法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语句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句的表达,感悟诗人对思想情感的流露方式。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浪漫色彩的创作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平时掌握诸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创作手法的基本知识,结合诗句中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 3. (1)上阕以“忆”字领起,申发题中的“忆洛中旧游”之意(“点题”亦可),回忆当年豪酣欢乐的生活画面:下阕折回现实,叙“闲登小阁”时所见所闻,抒发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之感。
(2)下阕“二十余年”两句,表达了作者经国家及自身沧桑变化之沉郁伤感;“闲登小阁”三句写雨后新晴时的月色及渔唱樵歌,“古今多少事”两句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洞达世事淡看烟云的旷达之情。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思路。由题目可知本词是作者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上片对已经沦落敌国之手的家乡和早年自在快乐的生活的回顾。下片宕开笔墨回到现在,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结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据此作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下片诗句的内容进行分析。下片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诗人在1113年做官后,曾遭谪贬,靖康之变,北宋灭亡,诗人逃到南方,饱尝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急剧变化。“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 表达了作者经国家及自身沧桑变化之沉郁伤感;“闲登小阁”三句写雨后新晴时的月色及渔唱樵歌,“古今多少事”两句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洞达世事淡看烟云的旷达之情。
故答案为:⑴ 上阕以“忆”字领起,申发题中的“忆洛中旧游”之意(“点题”亦可),回忆当
年豪酣欢乐的生活画面:下阕折回现实,叙“闲登小阁”时所见所闻,抒发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之感。
⑵ 下阕“二十余年”两句,表达了作者经国家及自身沧桑变化之沉郁伤感;“闲登小阁”三句写雨后新晴时的月色及渔唱樵歌,“古今多少事”两句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洞达世事淡看烟云的旷达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写作思路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逐句进行分析,注意把握诗人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注意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读ISR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准确把握诗人情感表达的诗句,在结合诗人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抓抒情的句子进行感悟。 4. (1)高山、落叶、秋风
(2)相逢的喜悦,淡泊坦荡,感伤惆怅。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找出两首诗歌共同使用的意象,故答案为:高山、落叶、秋风。
⑵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理解,结合诗句“相逢”感知与旧友相逢的喜悦;首句与朋友久别重逢,喜悦之情不言而喻。从“不堪”“孤”“一”等词感受诗人的感伤惆怅。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⑴高山、落叶、秋风 ⑵相逢的喜悦,淡泊坦荡,感伤惆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反复阅读诗歌,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找出诗句运用的意象,再进行归纳和概括。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赏析,考生要在对诗歌理解的基础上,从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意象等揣摩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
5.B
解析: (1)B
(2)①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②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ABD:正确;C:错误,“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一字不改地借用曹操这句话,不是刘备的。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作者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这首词讽刺了朝廷,委婉地暗示了自己对于朝廷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一腔爱国豪情。在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 故答案为:(1)C;
(2)①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
情;②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译文: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6. (1)运用叠词,形容时空之漫长、久远,也表现出诗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 (2)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含蓄地表达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希望能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
【解析】【分析】(1)“千古兴亡多少事?”世人们可知道,千年来在这块土地上经历了多少朝代的兴亡更替?这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是非成败已成陈迹,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悠悠”形容漫长、久远。这里,叠词的运用,不仅暗示了时间之慢,而且也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不尽长江滚滚流”不但写出了江水奔腾而去的雄壮气势,还把由此而产生的空间感、历史感都形象地表达出来。
(2)《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作为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作者称赞孙权是借古讽今,借孙权的英雄事迹来讽刺统治者节节败退,不求收复山河的行为,也表达了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带领大家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故答案为:(1) 运用叠词,形容时空之漫长、久远,也表现出诗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 (2) 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含蓄地表达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希望能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
【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词语的赏析。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主旨的能力。本词采用借古讽今写法的作用,明确借所借内容及讽喻内容即可。
7.C
解析: (1)C
(2)示例1 :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表现了秋瑾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
示例2:运用对比,将女儿身和男儿心进行对比,表现自己的巾帼英雄情怀。 示例3:\"身\"与\"心\"音近,“列\"与\"烈\"音同,起到了音律和谐、反复唱叹的效果。 【解析】【分析】⑴C.\"青衫湿\"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抒发了词人难觅知音的苦闷心情。理解有误。故选C。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句。先理解词句,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四句是深入浅出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是秋瑾的自我写照。再确定赏析的角度。1.解析关键词列\"与烈\"。2.写法,对比。3.句式特点。示例一:关键词。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表达了词人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音韵和谐。示例二:对比的写法。将“女儿身\"和\"男儿心”进行对比,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的巾帼英雄情怀。示例三:句式特点。短句,节奏明快,读起来气势高昂,表现了词人的豪迈之情。 故答案为:⑴C
⑵ 示例1 :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表现了秋瑾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 示例2:运用对比,将女儿身和男儿心进行对比,表现自己的巾帼英雄情怀。 示例3:\"身\"与\"心\"音近,“列\"与\"烈\"音同,起到了音律和谐、反复唱叹的效果。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注意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的理解,要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考生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对诗句语言特点的把握,注意选取好赏析的角度进行赏析。
8.C
解析: (1)C
(2)浩荡'指水势汹涌壮阔。以“浩荡' 修饰\"离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离愁的深广;又运用环境描写,写出了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景象,渲染了日暮穷途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心中的无限离愁。 (3)示例:
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竹外桃花E两枝(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乱花渐欲迷人眼(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解析】【分析】⑴C.“是为了给年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 \"曲解诗意诗人,把自己变革现实的热情和不甘寂寞消沉的意志移情落花,然后代落花立言,向春天宣誓,诗人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从而形象、贴切地展示了作者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故选C。
⑵ “浩荡\"本义形容水势汹涌壮阔。离愁本为无形之物,用”浩荡形容,则化有形为无形,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离愁之多之深。“白日斜”是白日西斜之意,点染出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情景,联系作者辞官出京的写作背景,可知这一-景物描写渲染了日暮穷途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心中的“浩荡离愁。
⑶本题考查古诗积累,开放类试题,从自己的积累中选择两句含有“花”字的诗句即可。如: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日出江花红胜火(白居易《忆江南》)。 故答案为:⑴C
⑵ 浩荡'指水势汹涌壮阔。以“浩荡' 修饰\"离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离愁的深广;又运用环境描写,写出了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景象,渲染了日暮穷途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心中的无限离愁。
⑶ 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竹外桃花E两枝(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日出江花红胜火(白居易《忆江南》)。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注意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的理解,要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炼字效果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诗句内容,结合全诗的意境,同时注意修辞手法的使用进行分析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古诗词的积累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和识记,注意题干的要求。
9. (1)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无限美好的江山落入敌手,令人垂泪。从今以后连立足之地也没有了,怎么能说天地很宽呢?
(2)诗人运用典故,抒发了苦战被捕后的沉痛、愤懑之情。
(3)抗清事业难成,老父已经殉国,家中老母尚在,妻子有孕在身,今日踏上死亡之旅,再也难见故园和亲人,对此心中怎能无所留恋?此即别之难。
(4)同:都包含着诗人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对救亡图存大业未就的遗憾和强烈的爱国之情、视死如归的精神。异:《别云间》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此题需要掌握句子的翻译,本诗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感叹。转笔抒写眷念故土、怀念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结合题意据此作答: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意思是 无限美好的江山落入敌手,令人垂泪。从今以后连立足之地也没有了,怎么能说天地很宽呢?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以及写作特点的理解。“南冠”引用楚国人锺仪被俘后仍戴着“南冠”(楚国的冠)的典故,属于运用典故,结合写作背景和诗句“ 三年羁旅客 ”可以看出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的经历。看似平静,但在平静的叙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心酸与无限的沉痛。
⑶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无论怎样失望、悲愤、与哀恸,诗人终究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醒:“ 已知泉路近 ”,结合诗句“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此时,涌上他心头
的不仅有国恨,更兼有家仇,父起义兵败,为国捐躯,自己长年奔波在外,未能尽到孝于母,新婚妻子在家孤守,想起这一切,诗人内心自然涌起对故乡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的依恋不舍。
⑷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本诗“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表达了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表明作者已经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衷心永垂史册,表现文天祥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两首诗的相同之处是:都有强烈的爱国之情和视死如归的精神。不同处:《别云间》“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还不到了诗人对故乡对家人深深的愧疚和无限依恋不舍。
故答案为:⑴ 1、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2、无限美好的江山落入敌手,令人垂泪。从今以后连立足之地也没有了,怎么能说天地很宽呢? ⑵ 诗人运用典故,抒发了苦战被捕后的沉痛、愤懑之情。
⑶ 抗清事业难成,老父已经殉国,家中老母尚在,妻子有孕在身,今日踏上死亡之旅,再也难见故园和亲人,对此心中怎能无所留恋?此即别之难。
⑷ 同:都包含着诗人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对救亡图存大业未就的遗憾和强烈的爱国之情、视死如归的精神。异:《别云间》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读四局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句意,结合题干的要求,找准诗句,准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写作手法和诗人情感的理解。考生在平时要掌握常见的写作手法,如:象征、烘托、托物言志、用典、动静结合等,结合具体的诗句、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归纳、概括。
⑷本题考查考生比较阅读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在识诗句中流露的思想情感,注意进行对比阅读,找准异同点。
10.A
解析: (1)A
(2)【示例1】运用设问,由登临北固亭,望神州风光引发联想,抒发了词人对古往今来国家兴衰之变化无常的无限感慨。
【示例2】运用比喻,把千古兴亡、国家盛衰的历史变迁比作滚滚东流悠悠不尽的长江水,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词人对古往今来国家兴衰之变化无常的无限感慨。
【解析】【分析】(1)A.错误,此词借古讽今,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复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故选A。 (2)考查对诗句的赏析。“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这几句大意是:千古以来这里经历过多少兴亡事变?岁月漫长,往事悠悠,只有那无穷无尽的长江,依旧滚滚东流。
①从修辞角度来看,运用设问句式,“千古兴亡多少事?”这是一句问话。词人禁不住发
问,从古到今,到底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下句“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是回答,往事悠悠,是非成败已成陈迹,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衰变迁的感慨。
②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作者的思绪和感慨比作不息的长江水,引发读者的注意,启发思考,又生动形象地写出词人对历史兴衰变无常的思考和感慨。
③从词语运用角度来看,“悠悠”形容漫长、久远。这里,叠词的运用,不仅暗示了时间之慢,而且也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
④从词句的意境角度来看,“不尽长江滚滚流”句,词人借用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意境,不但写出了江水奔腾而去的雄壮气势,还把由此而产生的空间感、历史感都形象地表达出来。 故答案为: ⑴A
⑵ 【示例1】运用设问,由登临北固亭,望神州风光引发联想,抒发了词人对古往今来国家兴衰之变化无常的无限感慨。
【示例2】运用比喻,把千古兴亡、国家盛衰的历史变迁比作滚滚东流悠悠不尽的长江水,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词人对古往今来国家兴衰之变化无常的无限感慨。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诗句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时注意诗句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等。答题时结合具体的题目具体分析,此题是开头,注意从开头的作用分析。
11. (1)“悠悠\"二字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的查无和归梦的渺茫传神地表现出诗人因此而怅然若失的心情,同时,隐含夫妻别后经年时空远隔之意。(三点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第三四句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 \"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如从其他角度回答,如互文手法,言之成理也可)
12.B
解析:(1)B
(2)在送别之际,词人频频劝酒,以解离愁;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也为下文酒后抒发感慨做铺垫。
13.D
解析:(1)D
(2)【示例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运用典故,表达作者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天狼”喻指西夏军队,生动形象的表达了作
者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示例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直抒胸臆,表现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民族气节。(“取”“照”两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表现了诗人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
14.C
解析:(1)C
(2)选择图画一。【示例1】以静观的视角,描绘朗月映照下的夜景,写出江水的澄澈明净,表现作者喜悦开朗的心境。
【示例2】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出江水的澄澈明净, 抒发诗人出游的欣喜之情。示例三:“飞”字状写诗人出蜀入楚(见到宽广而平静的江面)时激动、兴奋的心情,是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体现(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选择图画二【示例1】以静观的视角,描写黄昏时江上云霞的变幻多姿,令人陶醉。 【示例2】描绘黄昏的风景,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表现诗人喜悦心情。 15.(1)虽然天气晴朗,谷鸟不停地鸣叫,但此时我却丝毫高兴不起来,江岸之猿猴却向晚而哀号,听见这声音,更是断人肠。
(2)“分”字是“分别”的意思,充分表达出作者因为与朋友分别而产生的悲凉之情,而“赴”只是“去”的意思,不能表达这种感情。
16. (1)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山的方向前行,凛冽的北方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使人不禁情伤。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
(2)“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吹断”二字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
(3)这是这首词的主旨句,抒发了出塞远行的“幽恨”之情,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 17. (1)高山、落叶、秋风
(2)相逢的喜悦,淡泊坦荡,感伤惆怅。
18.B
解析: (1)B
(2)①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②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19. (1)春日雨霁,亭前池子里的水涨了不少,天上轻柔的云不断在池中变幻着倩影。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衬托手法),第三句写花竹静立,第四句写乳鸠鸣啼,更突出环境的静谧。
20. (1)“悠悠”既指时间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无穷(或:无奈、伤感、抑郁之情)。
(2)作者赞颂孙权不畏强敌,其实是借古讽今,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之气的南宋朝廷进行了暗讽,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词语赏析。作答此题,要结合词的内容及写作背景。此词约作于辛弃疾在镇江知府任上时。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
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词人登临京口北固亭,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词,表达了自己收复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悠悠”形容漫长、久远,叠词的运用,暗示了时间之慢。联系作者此时的心境,也表现了他心中无尽的愁思、无奈和感慨。(2)本题考查内容和情感。“年少万兜鍪”,写的是孙权。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领千军万马。“坐断东南战未休”,意思是,坐镇东南,连年征战,没有向敌人低过头,“生子当如孙仲谋”引用曹操的典故,赞颂孙权不畏强敌,年少有为。联系背景,此时词人想报效祖国,收复失地,但报国无门,写这首词,借古讽今,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词中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
故答案为:⑴ “悠悠”既指时间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无穷(或:无奈、伤感、抑郁之情)。 ⑵ 作者赞颂孙权不畏强敌,其实是借古讽今,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之气的南宋朝廷进行了暗讽,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品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答题格式是:该词什么意思(或用了什么手法), 地写出了, 表现了 。结合具体句子分析即可。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及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或词语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内容和写作背景理解。解答此题时,需要在把握全诗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再做具体分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