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锐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40例阑尾类癌诊断及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40例阑尾类癌诊断及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来源:锐游网
201 1年12月第9卷第35期 微,未中断治疗,均未出现其他严重不良反应。 3讨论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常伴有水肿、蛋白尿、高 血压等,早期临床特征不明显,发病机制与高糖所致的肾血液动力学 改变有密切关系,该病发生后常导致肾功能减退,并加重血液流变学 异常,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糖尿病肾病的早期防治 尤为重要。 ・临床研究・38l 外,还可改善糖及脂代谢,具有一定降低血糖和血脂的作用。本文采 用依那普利联合前列腺素E 治疗糖尿病肾病,结果显示临床疗效显著 优于单用依那普利,明显减少白蛋白尿的排泄,且副作用低,为临床 治疗糖尿病肾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总之,依那普利联合前列腺素E1治疗糖尿病肾病有良好的临床疗 效,二者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可明显减少24h尿白蛋白排泄,疗效优 于单一用药,且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在糖尿病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 用,而血管紧张素Ⅱ是该系统中最重要的收缩血管的活性物质,可引 起出球小动脉代偿性收缩,导致肾小球毛细管压力增高,是引起糖尿 参考文献 [1】刘贤琼.依那普利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32例报告[J].中国 实用医药,2011,6(6):174-175. [2]赵伟,张宏,潘从清,等.2型糖尿病肾病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探 讨[J]_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7,8(2):100-105. 【3】王桂芝,胡海涛,郭宪清,等.依那普利联合坎地沙坦治疗早期糖 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11(2):206—207. 【4】廖渝,尹南,陈心怡,等.胰激肽原酶与依那普利联合治疗临床糖 尿病肾病疗效分析[J]_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09,1 1(3):41-42. 【5]徐东红,宋春青,李焕明,等.氯沙坦及依那普利对糖尿病肾病的 治疗观察[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6,1(3):182-184. [6】谢晓华.依那普利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 现代医药卫 生,2006,22(10):1444-1445. 病患者肾血流动力学异常的重要因素[5】。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产生, 减少尿蛋白量,延缓肾功能恶化,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关键。依那普 利是第二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能通过抑制血液或组织中的血 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活性,减少血管紧张素11的生成,抑制激肽酶,扩 张血管,降低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力,减少肾小球内的细胞外基质蓄 积,改善微循环,减少肾小球损伤,减少尿蛋白排泄,对早期糖尿病 肾病患者有保护肾脏作用,且耐受性好【6】。此外,依那普利还可提高 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机体对胰岛素的抵抗,从而改善糖代谢。依那 普利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常出现咳嗽、脱发、心律失常、发热、恶心、 皮疹等副反应,与服用剂量有关口】,本组患者仅出现1例头痛,2例头 晕。糖尿病患者前列腺素E合成减少,血栓素A:(TXA:)浓度增高, 导致糖尿病肾小球血流动力学异常 ]。前列腺素E 可以抑制血小板合 成血栓A:,抑制血小板聚集,有效改善微循环,清除血栓,并对肾 血管有较强的舒张作用,能降低肾内血管阻力,提高肾脏血流量,此 [7]晏明海,王光权.依那普利的副作用与剂量的关系[J].中国医学 创新,20lO,7(27):157—158. [8】曾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联用前列地尔对早期糖尿病肾 病的疗效[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6,40(6):598—599. 40' ̄lJ阑尾类癌诊断及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王永新 (山西省祁县第第二人民医院,山西祁县030900) 【摘要】目的探讨阑尾类癌的诊断方法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4O例阑尾类癌患者的临床资 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本病的-盘『床表现、手术切片病理结果、手术方式及治疗结果进行统计。结果40例患者行单纯阑尾切除术18例, 行回盲部切除术l1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加区域淋巴结清扫术l1例,术后恢复良好35例,良好率为77.5O%,3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的 患者出现切口感染,2例行单纯阑尾切除术的患者因出现复发行2次剖腹手术,复发率为5.O0%,随访5个月至5年,未出现肝转移。 结论阑尾类癌发病率较低,发病初期临床表现与阑尾炎类似,诊断困难,临床医师可根据类癌综合征的共有表现做出诊断。手术方式应 根据术中诊断、肿块的位置、阑尾组织受侵及的范围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等情况进行选择。 【关键词】阑尾类癌;诊断;手术方式;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735.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1)35-0381-02 触诊可触及下腹部包块。部分患者表现为轻度间歇痛,查体时右下腹 轻压痛,无反跳痛,体温不高。行下消化道造影,影像学表现与慢性 阑尾炎类似。仅1例患者出现面部潮红、青紫、四肢抽搐、右心瓣膜 病变等类癌综合征表现。 1.2治疗方法 阑尾类癌是起源于阑尾黏膜上皮下嗜银细胞的肿瘤,是一种特殊 类型的恶性肿瘤,在临床极少见,其临床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术 前难以做出明确诊断,极易误诊为急、慢性阑尾炎”,2】。笔者对本院收 治的40例阑尾类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病理特点及手术 方式进行了总结探讨,现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阑尾类癌患者40例,其中 男12例,女28例#年龄在25-78岁,平均年龄为44.1岁l 40岁以下者 4O例患者,肿块较小,<lcm行单纯阑尾切除术18例,病变发生 在阑尾基底部行回盲部切除术11例,肿块>2cm,侵犯阑尾系膜伴局 部淋巴结转移行右半结肠切除术加区域淋巴结清扫术1l例。 2结果 26例,占本组病例的65%,误诊为急性阑尾炎者23例,误诊为阑尾脓 肿者8例,诊为慢性阑尾炎者7例,其余2例在腹部其它手术中偶然发 现。临床表现大多为腹部压痛、反跳痛等急腹症表现为主,伴高热, 35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良好率为77.50%,3例行右半结肠切除 术的患者出现切lZl感染,2例行单纯阑尾切除术的患者因出现复发行 2次剖腹手术,复发率为5.00%,随访5个月至5年,未出现肝转移。 382・临床研究・ December 2011,Vo1.9,No.35 表1 40例阑尾类癌治疗及病理检查结果 病理检查结果,4O例患者均确诊为阑尾类癌,其中有21例病灶位于阑 尾顶部,7例位于阑尾中部,8例位于阑尾根部,4例在整个阑尾均有 浸润。肿瘤直径<lcm者l8例,直径在1 ̄2 cm者l1例,直径>2 cm者 1iN。浸润情况:l7例患者的肿瘤组织的浸润仅局限于黏膜下层和肌 层,11例肿瘤浸润至浆膜层,7例肿瘤浸润至阑尾周围脂肪组织,5例 阑尾周围局部淋巴结肿大,并有淋巴结转移。未发现肝脏及其他远处 转移。统计结果见表1 3讨论 结肿大,术中活组织病理检查证实肿瘤转移,应行右半结肠根治切除 术,同时清扫肿大或转移的淋巴结。术后注意随访,如行阑尾单纯切 除的患者,如发现转移、复发或术后病理证实淋巴结或血运转移,应 给予二次剖腹手术彻底清除病灶。另外如患者年龄较大,体质较差, 难以耐受较大的手术,可暂给予单纯阑尾切除治疗,注意随访观察。 总之,阑尾类癌的诊断比较困难,并影响着其治疗的效果,广大 临床医师应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提高警觉性,熟悉其病理特性,对提 高诊断率极为重要。 类癌是一种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恶性肿瘤,其组织结构像癌,但 参考资料 【1]朱建和,詹华,罗高宏.阑尾类癌32例诊治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 2004,6(9):1314-1315. 生长缓慢,转移率较低,与临床上常见的癌症不同,故以类癌命名 】。 本病发病率极低,临床表现不典型,发病初期,阑尾腔被肿瘤堵 塞而无转移和浸润,其临床表现与阑尾炎类似,难以引起临床医师的 注意,只有当患者有面部潮红、青紫、四肢抽搐、肝内多发转移结 节、右心瓣膜病变等类癌综合征表现时才可明确诊断,另外本病的查 体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也缺乏特异性,故容易发生误诊,有资料表明, 本病术前误诊率几乎达100%【4j。 [2】余强,王道岭,张凡,等阆尾类癌的临床诊断及治疗[J].腹部外科, 2008,2l(2):112—113. 【3] 安杰,张文,刘艳丽,李慧.阑尾类癌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现状[J]_华 北国防医药,2010,22(4):3—5. 【4]Coskun H,Bostanci O,Dilege ME,et a1.Carcinoid tumors of appendix:Treatment and outcome.Ulus Travma[J].Acil Cerrahi Derg,2006,12(2):150—154. 放疗治疗阑尾类癌效果不理想,而化疗的远期治疗效果也不好 】, 目前阑尾类癌的治疗仍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方式的选择取决于肿块 的位置、侵及阑尾及周围组织的情况、有无淋巴结转移等情况。有资 料统计,肿瘤<lcm时很少发生转移和复发,故在肿瘤肿块<lcm时, 仅给予单纯阑尾切除即可 ];肿块直径>2.0cm、位于阑尾根部并侵 [5】徐光炜.阑尾类癌[J] 中瘤,1994,14(1):62. [6]Varisco B,McAlvin B,Dias J,et a1.Adenocarcinoid of the appendix: is right hemicolectomy necessary?A meta—analysis of retrospective 及盲肠时,应行回盲部切除术;肿瘤发生淋巴结转移,或有区域淋巴 chart reviews[J].Am Surg,2004,70(7):593—599. 跟骨内固定法治疗粉碎性跟骨骨折的I 床效果分析 张冠英 (内蒙古乌兰察布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骨科,内蒙古乌兰察布012000) 【摘要】目的对采用根骨内固定法对患有粉碎性跟骨骨折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观察。方法抽取64例粉碎性跟骨骨折的 患者病例,将其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32例。分别采用临床传统手术方式和根骨内固定技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B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A组患者;该组惠者的平均手术时 间和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A组患者;两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均没有出现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结论采用根骨内固 定法对患有粉碎性跟骨骨折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十分明显 【关键词】根骨内固定法;粉碎性跟骨骨折;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683.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1)35—0382—02 跟骨骨折是目前临床上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大约占全部临床骨 传统手术方法和根骨内固定技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 果、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现 将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折患者的2%左右,占跗骨骨折患者 ̄J60%左右…。患有跟骨骨折的临 床患者一般情况下常同时合并患有脊柱及下肢近端的骨折,这使得临 床治疗的难度进一步大、患者的致残率进一步提高。为了对采用根骨 内固定法对患有粉碎性跟骨骨折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观察,为临床找到对该类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更好方法,降低该类患 者的临床治疗难度,使患者的手术和住院时间缩短,从根本上缓解患 者的经济负担,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我们组织进行了本次研究。在研 采用临床研究过程中常用的随机抽样方法,在2007年5月牟201 1 年5月这四年时间里,抽取来我院就诊的64例患有粉碎性跟骨骨折的 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患者中年龄最大者73岁,年龄 最小者22岁,平均年龄41.6岁;患者中有41例男性患者和23例女性患 究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抽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来我院就诊的64例患有 粉碎性跟骨骨折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临床 者;抽样患者所有自然资料,统计学差异并不明显,在研究过程中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ryy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