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峨眉河大桥工程地质勘查报告

峨眉河大桥工程地质勘查报告

来源:锐游网
峨眉河大桥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学号 姓名

专业 地质工程

年级 2013级

指导教师

西南交通大学 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2016/07/17-

- 1 -

目录

1.前言 ..................................................... - 3 - 2.桥梁工程地质条件 ......................................... - 3 -

2.1地形地貌 ............................................ - 3 - 2.2地层岩性 ............................................ - 4 - 2.3地质构造及地震参数 .................................. - 5 - 2.4水文地质条件 ........................................ - 5 - 2.5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 .................................. - 6 - 2.6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 - 6 - 3.工程地质问题分析 ......................................... - 6 -

3.1岸坡稳定性分析 ...................................... - 6 - 3.2桥渡冲刷分析 ........................................ - 7 - 3.3地基稳定性评价 ...................................... - 7 - 3.4建桥适宜性评价 ...................................... - 8 - 4.措施建议 ................................................. - 8 -

4.1 基础设计 ............................................ - 8 - 4.2施工建议 ............................................ - 9 -

5. 结论及建议 .................................................. - 9 -

附图14:峨眉河大桥工程地质平面图 附图15:峨眉河大桥工程地质纵断面图

- 2 -

1.前言

本次勘察实习的峨眉河大桥属于铁路桥梁,位于川主—龙门洞铁路线的北线(AK10+250-AK10+450)处。川主—龙门洞铁路线经由狮子山隧道后到达此次所测量的峨眉河大桥。峨眉河大桥的具体位置请见川主—龙门洞铁路工程地质平面图和峨眉河大桥工程地质平面图。

区域地形较平坦,起伏较小,主要地层为第四系的坡残积层和冲积物,基岩为第三系古新统名山组岩层砂岩。第四系地层结构松散,但基岩为硬岩,岩石较完整,拥有良好的工程特性,可作为桥基的持力层。

勘察目的是对拟建桥梁建设场地进行工程地质勘察,为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提供必要的工程地质资料。

在勘察过程中所做的工作有:于2016年7月11日下午对峨眉河大桥进行工程地质测量,进行了峨眉河大桥工程地质平面图及剖面图的野外测绘,基本查明了拟建桥位区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和地下水埋藏条件;基本查明了不良地质现象和特殊性岩土的成因、分布、对场地稳定性的影响、发展趋势及其工程地质特性。提供了拟建桥位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并对场地和地基的稳定性作出评价。

2.桥梁工程地质条件

2.1地形地貌

峨眉河大桥跨越峨眉河,桥址区地貌单元为峨眉河河流阶地区,地形较平坦,起伏较小,地面高程402.1-408.5米,相对高差6.4米。在桥的北侧为狮子山隧道,桥的南北端位于峨眉河的Ⅱ级阶地上。北岸的河堤比较高,南岸的河堤比较矮。

在勘察工作进行的同时,南岸在进行建筑施工,而且在桥址区下游约200米处

- 3 -

已有一座公路桥基本建成,如果在这里修筑大桥可以借助已有的施工便道,减少施工成本缩短工期。总体来说峨眉河大桥附近的地形比较开阔,有利于大桥的施工与建设。

图一:拟建峨眉河大桥处地形地貌

2.2地层岩性

aldlelQQ4根据地表调查,桥址区主要地层为第四系的坡残积层()和冲积物(4),

基岩为第三系古新统名山组(E12)岩层,现由分述如下: ①第四系坡残积层

坡残积物主要为粘土和腐殖土,含大块砂石,结构松散; ②第四系冲积层

冲积物岩性为卵石层和沙石层,卵石层有一定的分选度,磨圆度较好,分布在河流阶地。

③第三系古新统名山组岩层

微风化砂岩:砖红色硬质砂岩,厚层状结构,埋深较深,岩体结构未破坏,有少量风化裂隙,裂缝出现风化现象。发育两组明显节理,走向分别在300°左右和48°左右。

- 4 -

综合来看,桥址区有比较厚的卵石层,上覆的粘土层被河水冲刷形成比较陡峻的河堤。河坝岩土主要为沙石及黏土,稳定性较差,容易发生滑塌,施工时需要注意安全。

2.3地质构造及地震参数

峨眉河大桥附近主要构造为名山组地层形成的小的背斜,桥址区位于其北翼,产状为260°∠35°。距桥址区约100米处发育一处逆断层,其走向与两侧岩层走向基本一致,为走向断层。断层短距为20cm,该处岩体节理裂隙发育,断层产状为300°∠65°,但其规模不大,为小断层。区内没有大的断裂构造,地层平行整合接触。综上,该区受地质构造影响程度轻微。

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15图A.1,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a)为0.10g,对应于原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地震对该区有一定影响,属于设防区。 2.4水文地质条件 2.4.1地表水

峨眉山区云低雾多,日照少,雨量充沛,平原部分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暖夏热,四季分明,1月平均气温约6.9℃,七月平均气温26.1℃,年平均气温17.2℃.年均降水量1555.3mm,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5-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 2.4.2地下水

峨眉河大桥跨越峨眉河,桥址区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及基岩裂隙水。补给来源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垂直渗入补给和地表水网的侧向径流补给,以大气蒸发和侧向径流的方式为主要排泄途径。因为覆土多为粘

- 5 -

性土,隔水性良好,水不发育;段内基岩一砂岩为主,隔水性不好,裂隙水比较发育。

2.5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

拟建桥梁轴线横跨峨眉河,测量区域内工程地质条件较为简单,地表测绘未发现滑坡、泥石流、大规模崩塌及地下采空区等不良地质现象。唯一要注意的是,在大桥剖面图野外测绘中发现,河床中部沉积物在水下构成小型心滩,判断河水中存在复式环流作用,所以无论南岸还是北岸的桥基,都应注意河侵蚀作用可能对桥基稳定性产生的影响。

测量区域内也没有特殊岩土,主要是粘土,砂土和卵石,结构松散,承载能力差;埋深较深的微风化砂岩,拥有良好的工程特性,可作为桥基的持力层。 2.6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峨眉河大桥沿线和附近区域地形较平坦。没有发现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地层岩性主要是粘土,砂岩和卵石,其中砂岩可作为持力层。该区地质构造简单,受地质构造影响程度轻微。由于邻近河流地基岩层是砂土,所以地下水比较发育。地震对该区有一定影响,属于Ⅶ度设防区。

总体来说峨眉河大桥的工程地质条件不是非常理想。在大桥施工时要尤其注重桥墩的设计,桥墩一定要稳定并且有较好的抗压性。

3、工程地质问题分析

3.1岸坡稳定性分析

峨眉河大桥的南岸地形平坦,地形坡度4-12°,斜坡地段未见拉裂、滑移等变形现象,无采空区、不稳定岩土体的存在,并且有修筑其他工程设施,所以大桥

- 6 -

南岸岸坡比较稳定。

峨眉河大桥的北岸由于人工开挖岸坡坡角较大,但是没有不稳定的岩体和滑坡,所以比较稳定。但是如果岸坡承受较大的大桥的荷载后表层松散岩土体就会不稳定,岩土体的下滑力增加,再加上地表水冲蚀和破坏作用后就会发生变形甚至是破坏,最终导致大桥的变形破坏,所以在施工时要注意北岸岸坡的保护与加固,防止滑塌。 3.2桥渡冲刷分析

河流对桥渡冲刷能力的大小与河水水量河流流速有关,而桥梁的设计标高则应参考洪峰水位超地面高度。峨眉河大桥剖面雨后实测过水断面面积约22㎡,水深1.8m,根据现场勘察判断峨眉河大桥下的水流流速较快。桥墩下的基岩为砂岩,容易受河水的侵蚀作用影响,建设大桥时应对桥渡冲刷做出相应的评价并且应对这些情况作出具体的措施 ,保证峨眉河大桥的稳定与安全。 3.3地基稳定性评价

各岩土层稳定性的评价

①系坡残积层粘土

坡残积物主要为粘土和腐殖土,含大块砂石,结构松散,且承载力较低,压缩变形大,不宜作为桥梁基础持力层。 ②第四系冲积层砂卵石土

该层卵石有一定的分选度,磨圆度较好,较松散,均一性较差,经夯实处理后可以作为桥梁基础持力层。 ③第三系古新统名山组砂岩

该层主要为硬质砂岩,厚层状结构,埋深较深,岩体结构未破坏,有少量风化裂隙,裂缝出现风化现象,工程力学性质好,为本桥理想的基础持力层。

- 7 -

以上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指标见表1:

表1 地基允许承载力基本值

地层 第四系坡残积 参数 地基容许承载力「fa0」kPa 第四系冲积 第三系古新统名山组 80 150 400 3.4建桥适宜性评价

峨眉河大桥附近的岩层简单,构造单一,没有大的断裂和大的节理面,但是由于峨眉河大桥的北岸岸坡坡角较大,但是没有不稳定的岩体和滑坡,所以在天然状态下比较稳定。但是如果岸坡承受较大的大桥的荷载后岩土体就会不稳定,岩土体的下滑力增加,再加上地表水冲蚀和破坏作用下北岸岸坡不是十分稳定,在大的荷载作用下可能发生变形甚至破坏。河床基岩为砂岩,容易受到河水的冲蚀,因此需要采用岸边边坡加固措施,防止水流对桥基的冲击。地基在荷载作用下容易发生沉降,进而可能导致大桥的整体发生变形甚至破坏,此地地基是由砂岩和卵石土组成,没有发现不良地质情况,经夯实处理后可以作为大桥地基的持力层,下覆砂岩工程性质良好是桥基的理想持力层。大桥的南段经过粘土层地区,影响大桥地基的稳定性,故其基础应放置在下覆卵石层上,使其有足够的承载力。

4、措施建议

4.1 基础设计

峨眉河的下覆基岩为砂岩和卵石土,砂土地基不稳地,承载力较低,在修建大桥后容易发生地基沉降,会导致大桥的变形甚至是垮塌;卵石土地基经夯实处

- 8 -

理后,可以作为桥基持力层;而砂岩承载力较大,埋深较深,岩体结构未破坏,有少量风化裂隙,裂缝出现风化现象,工程力学性质好,为本桥理想的基础持力层。

桥墩宜采用桩基桩,桩端宜进入砂岩,嵌岩深度依据设计计算确定。当岩体较破碎时,应穿过破碎岩层进入相对完整的岩体内具有足够的安全深度。

由于桥台覆盖层厚度较小,建议采用重力式桥台、明挖扩大基础,基础可置于夯实的卵石层之上。开挖后须及时采取可靠的护坡处理措施。 4.2施工建议

应该注意对岸坡的保护和加固,确保在高荷载作用下不会发生岸坡的变形和破坏。

由于上覆第四系冲、洪积粘性土层呈松散状、易受水冲刷,压缩性大,基岩风化层呈巨厚层状,且具有遇水崩解、软化性,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可能出现塌方。因此在施工时应对基坑开挖边支护并加强排水措施。

5. 结论及建议

(1)经本次初步勘察,已基本查明了桥位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和不良地质现象,桥位区在地表勘察过程中未发现断层、滑坡、泥石流、地下采空区等不良地质现象,对于桥位区岩土结构及物理力学性质未进行钻探取样研究。但总体来说桥位区现状稳定,适宜建桥。

(2)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15图A.1,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a)为0.10g,对应于原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其抗震设计按《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 50111-2006)的有关规定执行。

(3)下阶段应对岩土结构及物理力学性质及地表水、地下水的侵蚀性复查。

- 9 -

(4)施工弃土不得随意乱堆,应妥善安置,以避免影响环境,淤塞既有导水建筑物。

拟建的峨眉河大桥位于河流的阶地上,该桥工程地质条件较好未发现滑坡、崩塌、危岩、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且外围不受不良地质现象威胁,场地整体稳定,。桥梁施工不会改变既有环境,也不会诱发新的地质问题,环境工程地质条件较好,适宜修建拟建工程。

报告所附图件

序号 1 2

图名 峨眉河大桥工程地质平面图 峨眉河大桥工程地质纵断面图 张数 1 1 图号 - 10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